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理应激理论的应用探究
2021-01-28刘文聪
摘要:大学学生的心理教育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习近平主席在16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如今的中国必须坚持促进高等院校之间的和谐稳定,培养理性和平的心态,增强人文关注和心理疏通,一体式推动高等院校心理教育教师的队伍创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这一过程中,学校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高等院校应该借助新方法、新措施,加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给与更多关注。本篇文章通过心理应激理论,探讨了关于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践与应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应激理论;应用探究
引言:
自16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思政工作会议,习主席指出要加大对于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以来,社会对于这些高等院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力求教育和管理双重进步,坚持探求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措施,追求管理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三化发展(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未来发展有着指引性的作用,这是我们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何为心理应激理论
“应激”一词原用于物理学科,多用于工程学和建筑学。后来延伸出文学领域的含义,特别指人们遇到苦难,陷入困境所产生的反应。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人们才将这个词汇运用于生物和心理学的领域。坎农首先提出“应激”一词,他发表了对于应激的含义和物体间平衡的关系的看法,指明此种情况的生理机制。应激指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即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对一个人所能产生影响的刺激和情景,被感知到后所做出主观的正面的评议,从而产生相应的反应。当事件发生的内容超出人们的接受范围,人们就会因此产生应激反应[1]。应激即压力,它存在于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每一部分。适量的应激压力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但是过度的压力只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代高校学生,接触事物面积广泛,总会面对各式各样的压力,对于如何处理当代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成为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心理应激的阶段性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在进步,关于应激心理理论的解释在不断完善着,各个学科都公示了关于应激心理的看法和理论概念。医学上认为心理应激是单个个体在遇到困难,受到刺激后,造成必须面对外界境况的紧张状态。而医学心理学是目前对于应激心理的理论是最典型,最被人们所公认的学说之一。应激反应主要是为了维护人或动物等有机体,保证其功能的正常运行,这是外界情景的一种普遍性保护反应。这种情况被称作一般性适应综合症,主要有三个阶段构成,包括动员、抵御、衰竭。第一阶段的动员即指人或动物有机体面对外界境况的威胁,所产生的自我保护的姿态。第二阶段的抵御是说个人或动物有机体在面对刺激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糖血压含量上升、呼吸速度加快、气息不匀等情况,以此抵御环境威胁。最后一个阶段是指在情境刺激时间过长的情况下,由于有机体体内能量耗尽,导致应激过度,自身身体产生崩溃[2]。这是加拿大闻名的科学家塞里的看法,当然,他使用这一理论的范围过于狭隘,太过于关注人体的生理反应,忽视了人和外界情况的复杂关系。但他对于心理应激理论的贡献依旧是无与伦比的。
三、如何应用心理应激系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应激系统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种区域各种情况,每分每秒都影响着人们。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当从六个角度切入,来探求心理应激反应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第一要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高校学生对于社会上的各种情况有着不太正确、不太合适的看法,太过于感性,没有理性的支撑。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应该按照正确的理论和方式,引导当代大学生转变对现实事件的认知。第二是要正确完善应激方式。必须坚持引导大学学生分清正面与负面的区别,积极发现问题,从而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乐观面对自己所遇到情况,寻求整个社会的帮助。第三要加强自身的适应性。如今社会关系繁琐冗杂,当代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应当在面对困境时积极调整自己,全面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自己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第四就是要增强自身对于自己情绪的控制力。要积极指引每位大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与措施,为自己发泄情绪开辟道路,这可以有效防止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积累。第五便是要多参与到社会中去,增加自己对于整个社会体系的了解度。多参加自己校园组织的各种活动,从而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外交能力。高校也需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培养当代学生的美好品德。一个人的品质对其终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大时期。积极美好,向上向善的品质对于学生今后的为人处世,行为准则都有着重大影响。为此,这六点对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十分重要,都能够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四、结束语
随着对心理应激反应逐步的深入探究,人们对于心理应激的了解不断加深,对于如何解决心理应激过度的办法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应激这一词的含义,对它来源的认知,对它的解决思路和方式也越来越清晰。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甚至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重大意义。社会对于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加大关注度,积极配合引导。各大高等院校也应当积极开展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明正确的方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训练,组织有效的心理应激调整活动。
参考文献
[1]高峰, 王芳. 心理应激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8, v.28;No.118(03):64-66.
[2]张红玲. 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研究[J]. 作家天地, 2019, 000(022):P.89-89,115.
作者简介:刘文聪(1992年2月)女,汉族,陕西西安
职务/职称:辅导员/助教,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