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性生态移民的人类学考察
2021-01-28苏雅
摘要:在快速城镇化进程和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背景下,生态移民工程以地方政府实施为主导,在解决环境问题以及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人类学实地调查与参与式观察,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作为田野调查点,主要讨论自2006年该地区展开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其实施效果如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移民;社会变迁;城镇化;牧区
引言:
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生态移民政策自21世纪初提出以来,对我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解困、生态保护、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移民主要是指生态移民这一主导性工程,即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散的牧民转移出来,使他们集中居住于新的村镇,以保护和恢复原有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实践活动【1】。
一、调查点概况
呼和诺尔镇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管辖,镇所在地距离旗所在地巴彦库仁镇西南50公里处,土地面积4579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24.6%。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76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81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3%。其中流动沙地13万亩,固定和半固定沙丘127万亩,露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70万亩。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气候,夏季温和短促、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2.6℃,无霜期90—11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340mm,集中于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32.8%,雨热同期,有利于牧草生长发育【2】。截止到2019年底全镇总户数为1608户,总人口5604人,(包含蒙古族,汉族、达斡尔、满、回、朝鲜、鄂温克、鄂伦春等8个民族),纯牧业户924户,牧业人口2929人,其中贫困户413户,987人,占总户数的25.6%,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户数有270户,390人。
呼和诺尔镇下辖8个牧业嘎查、1个居委会。呼和诺尔镇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纯牧业镇。2019年度牲畜总头数为148586头只。鲜奶产量3.234万吨,其中商品奶3.17万吨。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663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059万元,非税收入完成12.5万元,牧民人均收入92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42元1。
基于呼和诺尔镇生态状况,为了缓解草场压力,旗政府结合扶贫开发与生态治理大力推行移民扩镇、异地搬迁、生态移民工程,对部分牧民实施生态搬迁移民。项目迁出区选定在生态环境恶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沙化严重的上述三个嘎查的部分牧户。该项目共涉及150户牧民,近406人2。
根据调查走访,起初移民搬迁时多数牧民不愿离开自己的草场搬进新的集中居住地,为了使搬迁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使迁出区的草原生态环境尽快得到治理,旗政府出台了鼓励舍饲高产奶牛,免費建牛棚,免费提供住所或减半收取牧民自筹资金,免费安装水电设施,帮助争取牧业贷款等措施,为移民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3】。
二、项目实施情况
乌布日诺尔嘎查位于呼和诺尔镇西南部,土地面积420平方公里,草场面积360平方公里,沙化面积122.05平方公里,总户数86,总人口274人,其中贫困户38户,62人,占总户数的44.1%。低保户18户26人。该嘎查2019年度牲畜总头数为 10088头(只),其中大畜1356头,小畜8732只,基础母畜7932头(只)。
该嘎查自2006年起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该工程占地5万平方米,当年用争取到的51万元,完成了第一期10户牧户移民。2007年投入280万元,完成30户牧户移民。此项目共建设40套,每间56平方米砖房,加100平方米棚圈。移民小区分为生活区和生产区,小区通电、通水、通有线电视,设有管理人员办公室和牧民活动室、饲料储存室等基础设施。据统计,实施异地搬迁后,移出牧民可获得三项收入,一是每亩4.95元的国家草场禁牧补贴;二是迁移到镇区后送奶期延长,奶资有一定增长;三是围封区植被恢复后得到的卖草款。 哈日干图嘎查位于呼和诺尔镇西部,土地面积89.5平方公里,草场面积75.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5万亩,沙化面积12万亩)草场沙化严重,嘎查河套附近草场以外其余草场已形成流动沙丘。总户数135,总人口441人,其中贫困户50户,101人,占总户数的37%。低保户28户39人。该嘎查2019年度牲畜总头数为10768头(只),其中大畜2379头,小畜8389只,基础母畜8309头(只);牧民人均收入7500元。
宝日汗图嘎查位于呼和诺尔镇西部,土地面积361.98平方公里,草场面积261.2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45万亩,沙化面积30万亩)草场沙化严重,嘎查河套附近草场以外的其余草场已形成流动沙丘。总户数52户,总人口162人,其中贫困户23户,51人,占总户数的41%。低保户12户15人。该嘎查2019年度牲畜总头数为10939头(只),其中大畜1339头,小畜9600只,基础母畜8092头(只)。旗政府2011年投资400万元建设总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的移民小区,涵盖每户50平米砖房及60平米牛棚,当时迁入牧民20户。
三、项目实施效果
1. 异地搬迁缓解了迁出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使迁出区自然植被和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自实施生态异地搬迁后,乌布日诺尔、哈日干图、宝日汗图三个嘎查将搬迁的牧户草场围封禁牧,几年后,草场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恢复,在乌布日诺尔草场考察时,那里的植被茂盛,高草区的草长到1米多。
2. 牧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通过生态移民、移民扩镇、异地搬迁以及散居游牧的牧民集中居住,一方面,能够加快牧区乡村建设,促进苏木镇扩容发展,提高城镇化率;另一方面,生态移民建设通过集镇集中供水供电,建设通讯设施和较完善的文化娱乐卫生条件等,加之便利的交通为牧民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改善了牧民生活条件,提高了整体生活质量【4】。
3. 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有了转变。过去草原牧民采用靠天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牲畜在天然草地上自由寻找采食牧草,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对放牧的技术要求不高。这种逐水草而牧的方式在雨水充足草被茂盛时,可以让牲畜迅速繁殖发展,牧民收入也随之增多。而一旦遇到旱灾、雪灾、蝗灾、鼠灾等自然灾害则会对牧民生产造成严重打击。
四、存在的问题
1. 迁入区住房空置率很高,形成资源浪费。三个嘎查牧民生态搬迁入住率普遍不高。有的项目区牧民入住率仅为20%左右,比如乌布日诺尔嘎查。有的嘎查刚开始入住率很高,但近几年出现一些入住牧民重回原草场放牧生活等情况,导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房屋棚圈空置率较高,形成资源浪费,比如哈日干图嘎查从原来的入住率90%变为目前仅剩不到50%。
2. 入住项目区的牧民缺乏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很多牧民收入主要靠国家草原禁牧、草畜平衡补助等政策性补贴,或外出打工挣得收入,畜牧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很少,不足以维持生计。
3. 牧民生产发展缺少主导产业。地方政府缺乏针对生态移民区牧民产业发展长期规划,且没有养殖业或其他方面的财政金融资金投入,导致对这一群体未来发展缺少明确的产业定位及稳定的收入预期。
4. 政府项目设置和建设内容前瞻性不足。搬迁之前很多牧民住的是蒙古包或是土房,房屋数量和面积不受限制,除了住房宽敞之外,每家都有倉库和自家的棚圈。搬迁之后,虽然都住上了砖瓦房,但面积较小,每家只有一间或两间卧室,牧民普遍反映住的地方太过狭小拘束。
五、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 部分牧民思想未能转变,不能接受固定集中居住的方式。部分牧民由于从祖辈开始一直延续游牧生活,其生产生活方式早已固化,游牧文化根深蒂固。牧民们离开原有生活环境,开始全新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牧民一时难以适应。对固定居住的方式不习惯,这也成为新搬迁区入住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5】。
2. 没有稳定的主导产业导致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刚开始政府对移民搬迁的思想仅停留在集中把生态恶化地区的牧民移出来,最初的规划缺乏长远性,对奶业发展的前景和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估计不足,且相关养牛配套设施不健全,使得牧民搬迁出来后没几年就遇到了国内奶业不景气、持续低迷的情况,镇里乳品企业连年亏损,不愿收购和拖欠牧民奶资情况时有发生,加之这些年干旱少雨等自然灾害造成饲草料成本上涨。
3. 牧民生活成本变高,配套建设不健全。牧民从游牧生活变为固定居住后,随之产生的水电、交通、燃料费等导致牧民生活成本变高。同时,集中居住进行畜牧业养殖,相关棚圈、铲车等配套建设和机械用品不健全,致使部分牧民生产成本增大。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1. 结论
三个嘎查的生态移民项目,起初是为了通过集中居住,养殖高产奶牛带动牧民整体收入,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但是,由于搬迁的牧民,大部分都是祖祖辈辈游牧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通过移民搬迁,一部分牧民还未能转变原有生活习惯和风俗,不适应定居生活。
2. 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因地制宜开展适合当地牧民生产经营方式。贫困的内涵不是简单表现为生活资料的直接匮乏而是主要表现为生产生活资料和约束生产生活行为进而影响到生存质量和权利实现的环境和条件的贫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配套设施。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的资源,加大异地扶贫安置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财政资金等向民生领域倾斜。
(三)加强对牧民的培训力度,转变牧民思想,科学引导牧民发家致富。抓好成人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牧民生产经营相关知识内容的讲堂和实地培训。
参考文献:
[1]孟琳琳,包智明.生态移民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06):48-52.
[2]初春霞,孟慧君.内蒙古生态移民面临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北方经济,2005(06):57-58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8(乡镇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05:第104页.
[4]包智明,孟琳琳.生态移民对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内蒙古正蓝旗敖力克嘎查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5(02):147-164.
[5]韩正康.藏族散居区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越西县保安藏族乡和甘洛县则拉乡磨房村为例[J].中国藏学,2017(04):139-144.
作者简介:苏雅(1994年12月5日),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人,人力资源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学、人类学.
注释:
陈巴尔虎旗统计局2020年3月统计月报
《陈巴尔虎旗2006年扶贫开发、移民扩镇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格拉斯哥大学 G12 8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