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政治定力

2021-01-28梁静张新华

党史文苑 2021年1期
关键词:博古遵义会议定力

梁静 张新华

政治定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政治定力,赋予政治定力新内涵,明确党员干部如何涵养政治定力的新要求。就其时代要求而言,和平时期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主要看其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同志身居中央高层长达60余年,经历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在党作出重大决策的关键时刻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在若干重大历史关头,陈云面对重大政治考验临危不乱、沉稳务实,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政治定力。正如毛泽东就酝酿党的八大人事问题时谈道:“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在遵义会议前后、“大跃进”前后、改革开放前后,陈云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抉择,生动诠释如何保持政治定力,对于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如何保持政治定力具有借鉴意义。

遵义会议前后,陈云衷心支持毛泽东,展现服从真理的政治坚守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是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遵义会议前后,陈云自觉站在正确路线一边,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坚定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支持会议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领导”。

陈云在进入中央苏区前,已是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到达中央苏区以后,他对“左”倾错误有所警觉,从不够了解到深入了解再到充分信任毛泽东,呈现逐步加深特点。1933年1月,由于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请示共产国际同意之后,决定中央机关由上海迁往中央苏区,陈云同博古一道秘密前往中央苏区。在路上遭遇国民党军的“清剿”,他们决定由福建永定北上到上杭才溪乡,受到罗明、谭震林的迎接,“由才溪到汀州时,罗明曾提议去看一下正在那里养病的毛泽东,陈云表示同意,因博古反对而没去成”。这一史实说明陈云在遵义会议之前就对毛泽东有所了解,高度认同与肯定毛泽东的工作。

在抵达瑞金后,陈云出席博古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局委员、常委。博古被推举为中共中央局总负责人,大力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开展反“罗明路线”的斗争,提出“紧急扩红一百万”等不实际的口号,打擊执行毛泽东正确主张的干部,强化“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后来,陈云说:“到苏区还不到十天,他们就搞了个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陈云和刘少奇同博古等的工作作风不同,他们虽然都是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却没有参加反“罗明路线”的运动。

其间,陈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工会工作,指出机械贯彻《劳动法》以及苏区工人经济斗争中存在着“左”或右的错误倾向,强调要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反对忽视工人利益的右倾错误和经济斗争中强迫命令等“左”的错误。陈云写成的《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怎样订立劳动合同》等文章,表现出他已对“左”倾错误有所察觉和警惕。同时,陈云对福建事变的根本态度也与博古等的“左”倾指导思想有所不同。1934年2月3日,中央执行委员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等17人组成主席团(陈云是成员之一),而在“苏维埃开会时,陈云很希望毛主席能够继续当选为主席”。在回忆长征前后时,陈云说:“共产国际讲毛主席的路线是右倾。但是我觉得,毛主席讲话很有把握,而博古他们讲的是‘洋道理。”这些为长征开始后,陈云坚持正确路线、坚决支持毛泽东同志埋下了伏笔。

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贸然改变前几次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由于军事指挥上的失误,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长征之初湘江之战惨败。博古、李德的“左”倾路线和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引发了党内许多同志尤其是高层领导干部的不满情绪。长征开始后,关于红军行动方向问题,“王稼祥、张闻天和周恩来等多数人赞成毛泽东的主张”,反对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这主要体现在讨论红军动向问题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三次政治局会议中。陈云因随红五军团行军,离中央所在的先头部队有几天的路程,故未能参加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但是在猴场会议之后,陈云与张闻天深入交谈,意识到反第五次“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陈云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此时的政治态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张闻天提出应当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应当改变领导,陈云明确表示赞成张闻天的意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陈云等人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周恩来、张闻天反思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出发后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批评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毛泽东在会上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战术问题和今后的军事方针。会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主张和策略,改选了中央领导机构,决定“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选举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局常委;后来,又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1977年8月,陈云在同遵义会议纪念馆来访人员谈话,回答有关遵义会议等历史问题时谈道:“会上,大家都发了言,除个别人外,一致拥护毛主席。”后来,陈云在《我的自传》中写道:“遵义会议上我已经很了解了当时军事指挥之错误,赞成改变军事和党的领导的一个人。”张闻天回忆说:遵义会议上,陈云“是反对‘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拥护毛主席的正确路线的”。

遵义会议后,陈云调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同时兼任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红军四渡赤水进入云南后,他任渡河司令部政委,同司令员刘伯承一道指挥部队顺利北渡金沙江。这充分印证了遵义会议召开后,陈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领导,表现得更为坚定。

此后,陈云先后撰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随军西行见闻录》,这不仅成为当时最早向世界宣传红军长征和中共领袖毛泽东等人的历史文献,而且进一步佐证了陈云对毛泽东的充分信服、对毛泽东正确领导和主张的坚定支持。陈云在《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阐述道:政治局扩大会反对博古同志的报告,因为这个报告把失败原因偏重于客观,“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我们在军事指挥上战略战术上的基本上是错误的”。在这一时期,党内军委内部不是没有争论的,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曾经提出过许多意见,就是周恩来也曾有些个别战役上的不同意见,但没有胜利地克服这种错误。这说明陈云是衷心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领导的。为宣传红军长征,陈云以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医口吻所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对毛泽东的描绘多用“赤军中最高人物”“赤军领袖毛泽东”“毛泽东有诸葛亮之称”。这些话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毛泽东的领导才能和文韬武略,展现了中共领袖人物的风采以及红军的良好形象,更有力彰显陈云对毛泽东的高度认同与坚决支持。

“大跃进”前后,陈云选择稳健务实,体现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情怀

1956年年初,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毛泽东主张以群众运动的方式迅速发展经济、加快工业化步伐的初衷,是想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但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效果不尽如人意。发端于1958年的“大跃进”,是以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群众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重大损失。“大跃进”前后,无论外部环境如何起伏波动,陈云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沉稳务实,努力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作为主管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领导人,陈云早已察觉到了“一五”计划期间一定程度的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倾向。对此,他十分谨慎,深思熟虑。1956年,陈云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商业部扩大部务会议、商业部党组会议上多次论述如何研究、把握各因素之间统筹平衡的关系,以控制好经济建设规模。他指出:“今后搞建设,粮食、肉、植物油等吃的东西必须得到保证。”“稳当一点,就是说‘右倾一点。‘右倾一点比‘左倾一点好。”“搞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针对各部各省拟议的1958年基建规模比1956年更大、与国家财力物力不适应问题,周恩来建议适当压缩、合理调整基建规模;陈云强调务必保障生活必需品的供给需求。毛泽东援引周恩来、陈云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有关“左”倾、右倾的谈话,说:“看什么是右,快慢的右,这种右可以”“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要保护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不要在他们头上泼冷水。”显然,在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方面,毛泽东既支持陈云等人的见解,又有自己的看法。

1957年,陈云在国务院生产节约小组会议,毛泽东召集的小范围会议,全国农村自由市场会议,中共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开幕会上,多次强调“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建设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就会出現经济混乱等观点,并明确“制约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五条方法”,极力呼吁全党必须从客观实际情况和保障人民最低生活需求出发来计划建设规模,在编制“二五”计划时应当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贯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方针,稳妥安排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例。此时,毛泽东对陈云关于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以及反冒进总体上是认可的。

毛泽东改变对反冒进的态度,批评反冒进,认为反冒进泼了冷水,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于当时社会上出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引起了他的注意和警惕。因此,1957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形势有所误判,政治上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的提法,经济上偏离了1956年以来纠正冒进的正确倾向,认为反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此时,陈云依然坚持原则、遵循规律、尽力挽救,强调经济建设必须稳中求进,充分保障人民吃饭穿衣问题。

随后,批评反冒进的声音更加强烈,一系列批评反冒进的会议使党内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迅速膨胀,加速“大跃进”运动的到来。1957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明确批判1956年的反冒进。陈云在休息疗养的同时,在多地调查研究。次年,在杭州会议、成都会议、南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多次对反冒进开展严厉批评,说“反冒进使六亿人民泄了气,是方针性错误,是政治问题”,并且明确讲批评主要是针对陈云的。1958年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变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提法,制定错误的总路线,再次批判反冒进,进而掀起“大跃进”高潮。之后,陈云在兰州西北协作会议和讨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扩大会议、北戴河会议上继续讲要设定可靠实际、充分研究的指标,避免不适应、不合理的状况,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主张必须认真研究国民经济比例问题。在此期间,陈云政治定力坚韧,依然坚守原则,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表现出他以大局为重的风范,保持沉稳冷静、不好争论的态度。

1958年9月19日,陈云兼任中央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开始着手对国民经济进行“微调”,对纠正冒进倾向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此后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开始着手纠正“共产风”等“左”的错误。他非常支持陈云的意见,并表示“我们曾经提过一些不适当的指标,包括我自己在内……搞建设,我们没有经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问题,我不甚了解,要研究”。1959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进一步反思,号召党内同志实事求是,学习海瑞精神,积极建言献策,特别指出:陈云“这个人是很勇敢的,犯错误勇敢,坚持真理也勇敢”。之后,毛泽东高度肯定陈云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提出的保证生产、削减基建的观点,明确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并指出“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过去陈云同志提过:先市场,后基建,先安排好市场,再安排基建。有同志不赞成。现在看来,陈云同志的意见是对的”。他还巧用“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的生动话语来形容陈云。陈云敢于坚持原则的品质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认同和称赞,毛泽东对陈云的评价发自肺腑、中肯客观,同时也彰显了毛泽东的坦荡胸怀。

但是,庐山会议由纠“左”转而反右,之前纠“左”的努力化为泡影。“大跃进”运动随之延续至1960年6月,经济建设各项指标愈加离谱,加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生活和城市粮食供应出现严重困难。此后,陈云选择保持沉默、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进行大量调查研究。毛泽东深入反思“大跃进”运动,并支持周恩来、陈云等人调整国民经济,他在《十年总结》中强调:“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标志着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由此展开。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陈云等人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整顿和调整。

猜你喜欢

博古遵义会议定力
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
博古通“经”,养生亦养心
长征前夜博古李德想甩掉毛泽东
增强政治定力 担当发展使命
王明、博古比较研究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在遵义会议决议的指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