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引领力:党的“领导力”的重要维度

2021-01-28弘文

党史文苑 2021年1期
关键词:领导力总书记习近平

弘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之一就是对其不断有新的重大论断提出来。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指出,“实践再次证明,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领导力是最关键的条件,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这里,“领导力”以及相关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的提出,无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追溯既往,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思想引领力”等“四力”概念,即“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显然,“四力”作为新时代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单元,也是塑造“领导力”的重要维度。事实上,以“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等为精神内核,以“创造力”“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执行力”等为实践要求的“思想引领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日益凸显的一项重大任务。

“伟大工程”的本质反映

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如何建设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永恒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等目标要求,正是当年毛泽东首倡的“伟大工程”的逻辑必然,也是“党的建设”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体科学的本质反映。

人们注意到,从以往的“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等,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提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概念等,“力”这个源自自然科学的词汇已被广泛使用于党建、文化等重要领域,成为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时代现象。

近年来,与形形色色的“中国崩溃论”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非但没有被“唱衰”,反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阔步前行,在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走向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对此,最好的注脚就是2020年6月中央组织部发布的一组数字——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达9191.4万名,基层党组织达468.1万个。百年来,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从南湖红船到新时代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号巨轮,这个建党伊始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的政治组织,历经百年沧桑,非但没有被无数艰难困苦所压垮,反而在艰苦的斗争中愈挫愈奋,在历史的洪流中日益青春焕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已经不仅是摆在亿万中国人民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引起强烈关注的“历史之谜”。

无独有偶,一份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推出的题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的研究报告引发全球热议。报告以翔实客观的数据和事实,揭示了2003年以来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几乎全面提升。其中,内陆及贫困地区的民眾满意度提升较大,而2016年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3.1%。报告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中国共产党似乎和以往一样强大”。新加坡资深政情观察家马凯硕则进一步分析说,“它(指中国共产党——引者注)要重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韧性的文明,并恢复这一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期最成功文明所应占据的位置。而且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复兴过程中表现出色。事实是,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以来,现在是中国共产党最强大的时候”。

在“四个伟大”(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中,“伟大工程”居于关键性、统领性地位。如果说自当初毛泽东提出“伟大工程”这一著名论断以来,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现实中有不少人对于它的科学本质有所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话,那么经过数十年波澜壮阔的实践历练,铁的事实反复证明了,“党的建设”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工程”,在于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的集合体,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对这一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逻辑地构成为一项极其严肃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包括“思想引领力”在内的“四力”“八项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年轻干部需要着力增强的“七种能力”以及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等,就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具体体现。

“思想建党”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站在这一历史高度,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思想引领力”的内涵及要求,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侧面来认识: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共产党人之所以成为其自身,一言以蔽之,就在于拥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这一“秘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主要是因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立足当前,还应看到,“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共产党人是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安身立命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构成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名党员干部来讲,面临种种诱惑和挑战,思想防线无疑是最紧要、最根本的。理想信念的大堤一旦发生“管涌”,是最危险的。我们常讲,“组织上入党一时一地,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说的就是要成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最要紧和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要从思想认识深处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现实生活中数不清的例子已经对此作出极好的注脚。

“领导干部要做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早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领导干部要解决好宣传的“本领恐慌”问题。历史上,我们党历来把熟稔宣传工作视作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基本要求。烽火岁月是如此,和平建设时期也是如此。邓小平曾讲,“不懂得拿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并号召“领导干部要学会拿笔杆”。现代公共管理有一个所谓“三圈理论”,意思是指一项“公共政策”只有同时具备“公共价值”“落实能力”“公众支持”三大要素,才能达预期效果。如何才能赢得公众最大程度地“支持”呢?仅靠低头走路不行,单凭空口说教也不行,最好的办法就是既能干会干也能说会道。

形成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共产党人固然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但并不是天生的“金刚不坏之身”,而是时时刻刻面临“声色犬马”的各种诱惑,有的还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不同程度地存留着小农思想、官僚主义等“封建主义”的“尾巴”,在对外开放条件下面临着“个人主义”等强势思潮的冲击。这些都会客观地影响到、反映到党的肌体上来,导致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症候。现在,全党上下正全面加强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建设,这必将对从根本上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打造形成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发挥正本清源的历史性作用。

“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力量”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中华传统道德历来注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尤其是对于权力阶层,克勤克俭、表里如一、率先垂范尤为紧要。中国共产党人要想造就金刚不坏之身、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舍此没有别的办法。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做合格共产党员”,并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其目的就是通过弘揚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知行合一”“言必行、行必果”等优秀传统美德,以及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以赢得人民衷心拥护,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

“两个巩固”的现实要求

“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还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立下来。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了“两个巩固”的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宣传思想工作在现实中要更好地做到“两个巩固”,就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举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针对长期以来思想理论领域的有关偏颇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前思想理论界面临的一个极其紧迫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此,根本的一条在于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就是艾思奇同志给我们的启示”;等等。

如同“守正”不忘“创新”,“举旗”就要“亮剑”。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从来不畏惧斗争,反而坚信只有通过对那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舆论倾向作毫不妥协的斗争,才能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当前,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思想舆论领域有关经济全球化、中美关系、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均有这样那样偏颇认识,需要我们擦亮眼睛,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敢于亮剑,勇于并善于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聚民心。毛泽东说,所谓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大造舆论”,从而更好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封建主义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十分猖獗,国内外敌对势力出于“颜色革命”的险恶用心,时刻费尽心机同我们争夺群众特别是年青一代,加上我们一些党员干部“老把式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面对日新月异的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存在严重的“本领恐慌”“能力不足”,新形势下“聚民心”的任务艰巨繁重。

直面现实,当前影响“聚民心”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需要直面信息时代的巨大变迁,坚决打好媒体融合发展这一仗,过好互联网这一关。群众在哪里,舆论宣传阵地就在哪里。按照党管宣传的原则要求,“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牢牢把握网上舆论斗争主导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正确应对中美关系的客观情況再次证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和最前沿。为此,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领”的要求,“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实现新时代“聚民心”的目标任务,还要着眼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巩固和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大团结,用“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巩固我国作为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命线”。

育新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任何国家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在我国古代,从隋唐时期开始,封建统治阶级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为“大一统”的国家服务。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看似松散自由的教育制度,实则渗透和贯穿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英美等资本主义教育模式不能照搬,尤其对于宣扬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去国家化、去价值化的错误思想观念要高度警惕,并给予坚决抵制。

曾几何时,受西方教育观念影响,一些学校以“与国际接轨”为由,不加辨别、不加消化、“原汁原味”地引进西方教材,致使西方价值观念弥漫,青少年思想混乱。正反两方面的情况都说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论他是从事哪个专业教学的,也不论他是哪个教育岗位的,都要自觉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对于专门担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思政课”教师,要求就是“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对于教学内容方面的建设,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兴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繁衍至今,并且展现出极其广阔的前景,本质上在于它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新中国的建立,使得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阶段迈进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的统领下,古老的“中华文化”获得新生,直至发展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有自,有根有系,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它的源头活水,形成于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相继熔铸成为以赢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主题的“革命文化”,以及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的物质载体是以改革开放为根本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来源,本身并不是一种现实的文化形态,更不能有意无意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干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而代之。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固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看起来是一种向“传统”的“回归”,但这与彻底恢复儒家学说主导地位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截然不同,前者是立足当下对“传统”的充分尊重和弘扬,后者是不顾实际变化的“文化决定论”行为。

有人说“革命文化”形成于久远的革命战争年代,怎么能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提并论呢?这显然是一种“短视”。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革命,尽管没有硝烟弥漫,没有那样轰轰烈烈,但一样需要昂扬斗志,一样需要勇猛精进,一样呼唤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至于形成和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亮底色和精神旗帜。总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此,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展形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需要一个有利于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而舆论环境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的形成,不能靠自然而然的惯性,根本上要靠自身的作为,向世界展示正面形象,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本质上是一个“自塑”“他塑”相互作用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他又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在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抗疫期间,習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

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习近平总书记是倡导者,也是成功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公开演讲中,讲述了很多接地气、暖人心的故事,拉近中外民众的心理距离,潜移默化地展示和塑造着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关于“中国梦”的故事,2013年出访美国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告诉美方领导人,“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关于“中国道路”的故事,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关于中国式民主的故事,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特意阐述了中国式的民主——我们讲究的民主未必仅仅体现在“一人一票”直选上。我们在追求民意方面,不仅不比西方国家少,甚至还要更多。西方某个政党往往是某个阶层或某个方面的代表,而我们必须代表全体人民。为此,我们要有广泛的民主协商过程,而且要几上几下。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等等。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通过这次疫情蔓延的全球性大考,一个负责任、有担当、自信从容的中国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有力遏制和阻击了超级大国的舆论霸权行径。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坚持守正创新,综合运用外交、宣传、文化、贸易、科技、法律等手段,在打好国际舆论反击战的同时,我们有必要深入研判国际舆论环境的现状及其演进态势,科学把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传播规律,精准设计传播预案,立足自身力量,善于借船出海、借力打力,官方平台与民间力量协同发力,国内与国外增强联动,改革完善既有渠道,整合资源打造有公信力、影响力的社交平台等,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积小胜为大胜,逐渐改变“挨骂”的被动局面,全面塑造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环顾世界,毋庸置疑的是,百年来,一个饱经风霜、久经考验、日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纵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共同利益的根本一致性,“为人民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先进理念的思想引领力,可以被遮蔽,但无法被遏制,可以被质疑,但无法被阻挡。风雨之后,必将是彩虹!

责任编辑 / 罗军生

猜你喜欢

领导力总书记习近平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总书记的告诚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