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可养生
2021-01-28梦秋
梦秋
进入老年期,养生的话题十分热络。什么运动养生、保健养生、食疗养生不一而足,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一项重要的养生即“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又谓养心,那么,怎样养心呢?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过:“唯乐可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唯福可保生,祈福者切勿欺天。”乐可养生又导出一个重要的话题,即“乐”必须由“行善”而得到。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并提出养生要诀: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现代医学养生五要素中也有“保持平和心态”这一条,而且“笑一笑十年少”的俗语也深得人心,被广为奉行。
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有许多关于心气养生的名言,孔子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观点,孟子更是提出“善养浩然之气”、“爱生而不苟生”等积极养生观点。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世人的养德名言。而我则更加推崇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人生在世无时无刻不在被社会种种乱象所干扰,人的情绪也无不被乱象所左右,愁绪油然而生,所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因此身心疲惫,“人比黄花瘦”。可见,这样不会有好的身体,自然也就谈不上养生了。人们经常用“想开些”来劝导心有千千结者,其实,“想开些”就是放下心中之事,变有为无,什么都没有了,才能真正想开。“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放下与放不下事关重要,放不下就是庸人一个,放得下就能“无为而治”。因此,养生与心气密切相关,“放心”即“乐心”,心有所专而无所不能。
然而,我是个庸人,相信大多数人也都是庸人,达不到“无为则有为”的境界。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哪能不庸呢?但庸人也要养生,因此还得在“乐”上找出路。
乐要有乐的理由,人老了,想的就多了,想過去的金戈铁马、叱咤风云,想今后的去日无多、盼儿孙孝顺。老这样想下去可就没乐的理由了。这时,你得为自己找点事干,以事取乐,可旅游垂钓、可爬山拍照、可玩玩电脑。于是,这又与运动养生、保健养生结合起来了。由此可见,养生也是一门系统工程,既要运动,又要保健,还得合理饮食,当然更少不得以德养心,乐以德为先。
人的一生是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一生,忙忙碌碌一辈子,许多事情放不下,工作、事业、家庭、儿孙,没个尽头。有人说,死了、死了,死掉才能了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换条道路走一走?奋斗一生,名分既定,该有的有了,不该有的强求不得。
此时的心气将左右人的寿命,何必非等死了才了呢?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历代医学家都认为:“思欲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与外,初起可为火盛,既则使肝气伤,脾气伤,肾气伤,终至精伤气陷之大虚。”因此,少私欲,顺自然,即可长寿。
乐的途径很多,可自娱自乐,可聚众游乐,还可静感其乐,俗话说“老人如小孩”,把自己当作孩童未尝不是乐。乐还不仅仅是快乐、欢乐及笑乐,乐更是一种心境,心中有乐自然乐。相濡以沫的老伴儿牵手度夕阳当然是乐,唯我独尊的独行者换个角度看世界,有山高人为峰的豪迈,也应该是乐。与乐厮守,不乐也乐。
其乐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即名利、声色、货财、滋味、佞妄、嫉妒),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世人想长寿而不得长寿的原因就是除不了“六害”,除不了“六害”自然也就谈不上“乐心”,终身为“六害”所累,哪能不早早地拜拜呢?所以,乐心与养生的关系十分密切,老年朋友当牢记:要想身体好,先要心态好,莫为凡事累,常常乐陶陶。
最后还得说一句,人过一百又如何?别把生死太看重,在这个问题上还应该“无为”的好,回归自然又何尝不是一种乐呢?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这样就能达到“乐可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