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后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体系的建构:影响维度、主体和指标体系
2021-01-28王荣党张宗敏
王荣党 张宗敏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一、引言
十年前《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中就提出“对扶贫工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政策和项目,要进行贫困影响评估。”[1]但时至今日,这个重大需求无论在中国的理论研究中还是实践管理中都没有得到很好回应,客观事实是中国还没有一套可供使用的贫困影响评估体系。而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工作进入转型期,2020年后将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将凸显为农村和城市贫困的主体形式,更迫切地面临用什么工具评估反相对贫困的影响问题。本研究将重点讨论一个与农村相对贫困的识别同等重要的问题——如何更科学有效、全面客观地评估反相对贫困的成效,以便持续巩固反贫困的成效,保证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是政府、学界和扶贫管理部门都亟待破解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
任何一项反贫困政策或项目都必须回答它是否发挥作用,并对预定的扶贫人群产生预期的影响目标和福利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影响评估才能实现,国际上将这种最重要的测度工具称之为影响评估,也叫做社会影响评估。被学界和实践界比较认同的定义是国际影响评估协会(IAIA)提出的:“社会影响评估包括对有计划的干预(政策、规划、计划、项目)以及由这些干预所引发的任何社会变化过程中预期的和非预期的、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后果的分析、监测和管理。其首要目的是营造更可持续的、更平等的自然与人类环境”。[2]它改变了政策制定者对事先规划的看法,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双回报,促使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起信任,形成一个合作的、权利分享的发展伙伴关系,更赋予了民主的实质性。所以,近年来它已经成为部分西方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甚至一些跨国公司决策、管理和评估发展项目的重要工具。缘由是它弥补了经济影响评估、技术评估、环境评估、风险与灾害评估等工具的重要缺陷,在评估内容上将要进行的重大行动(如工程、大型活动、出台的政策)对社会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人们对这些重大行动会做出什么反应等问题纳入评估视野。[3]8本质上社会影响评估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以避免由于不同发展方式让弱势群体比其他群体遭受更多的社会负面影响。[4]这与2020年后反贫困的对象和目标有很高的吻合度,使用社会影响评估工具来评判反贫困的绩效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和反贫困机构的青睐,其原因是它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从而被科学和快速地应用于反贫困政策的评估中。[5]世界银行开发了更专业的评估工具——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简称贫困影响评估),并要求对所执行的重大工程贷款项目开展贫困影响评估;亚洲开发银行更是明确规定将社会影响评估列为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可见社会影响评估在发展项目评估中占据主导地位。[6]所以,只有通过影响评估才能评判政策和项目的有效性,并真实获得政策和项目结果的“硬证据”。[7]
然而,评估体系的建设一直是中国农村持续反贫困的重要技术和制度障碍。随着中国农村反贫困进程的推进,“引进型”的社会影响评估方法逐渐显出其弊端,主要是:对社会影响评估本身缺乏理论研究,如社会影响评估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和具体方法;[8]社会影响评估的管理要件和操作规范应涵盖哪些方面;[9]245一言以蔽之,中国2020年后的农村反相对贫困行动中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社会影响评估框架和内容体系。从而导致有的项目在建设期或运营期潜在的社会风险被忽视,产生了预期外的负面影响,难以把握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与环境、人文影响之间的互动效应,从而使项目的不良反应无法提前预料,并及时制定应急方案,最终降低了项目的社会可持续性。[10]进而影响到脱贫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和结果应用的可持续性以及参与反贫困行动多元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总之,以上问题的破解只能从评估体系的建设视角才能够总览,并逐个击破。因此,无论是从公共反贫困资金绩效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回应社会公众关切角度,都离不开对反贫困社会影响的合理评估。中国应当将反贫困的社会影响评估作为破除量化评估导向、深化扶贫第三方评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11]为丰富和完善第三方评估工具作理论和技术准备。
二、建构基础:基于国际和国内的文献研究及实践启示
(一)社会影响评估的缘起和推进脉络
1.社会影响评估(SIA):脱胎于 “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估理论和应用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台的《国家环境政策法》。[12]一些著名的学者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迪茨借用哈贝马斯的政策实践方法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历克森等强调理论指导的必要性,并精心构建了社区和组织理论领域的关键概念;斯洛特威格等为推进社会和环境分析的整合而提出了一个概念分析框架。他们提出的理论导向和指示作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对评估案例情有独钟的贝克尔,从众多的比较研究中提出具体案例分析的一个实用概念框架。
2.国际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一直走在研究和推广社会影响评估的前列。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评估小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和南部非洲开发银行相继推出了社会影响评估的详细程序和手册,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从而推动了社会影响评估在立法、重大公共政策、大额项目贷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项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国别来看,美国、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是第一梯队的践行者。
3.西方社会影响评估:走完了四个发展阶段。近20年来社会影响评估,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浓烈兴趣。Sabet and Brown 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政策的影响评估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他们发现在1981—2015年期间一共公开发表4205篇影响评估的论文,其中三分之二的论文是在2010—2015年期间发表的。而从国际影响评估倡导组织(3IE)网站影响评估数据库的最新信息来看,目前这一数量已经超过了4800篇。[13]从这些成果中显示,西方项目评估理论和方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项目财务评估→项目经济评估→项目环境评估→项目社会评估。[14]
就评估理论而言。Shahidur R.Khandker认为社会影响评估(SIA)是强化公共项目资源配置的责任机制。它提供了一种方法,用于定义、监视和采用措施,以通过社会成果和影响的证据来证明为目标社区带来的利益或危害。[15]社会影响评估在冲突的预防、管理和解决方面功能显著。[16]就评估内容而言,Taylor等提出包括人口变化,生活方式,态度、信仰和价值,社会组织等四类内容;社会影响评价指导原则跨组织委员会(ICGP) 设计了五大类共32 项指标;[17]Frank Vanclay认为:确定受影响的人群,促进并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提出负面影响的缓解措施等9项是社会影响评估不可或缺的内容;[18]世界银行设计的评估框架则由机构,角色及行为,利益相关者,社会多样性和性别,参与社会风险五个维度构成;影响评估国际协会(IAIA)构建的评估体系由八类指标组成:即政治系统、环境、文化、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和福利、个人和财产权利、担心和期望等。[14]就评估方法而言。社会影响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类。基于逻辑模型的评价、参与式的评价以及焦点小组访谈法是一些学者惯用的定性评估方法。非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法是常见的两类定量方法。[13]最新的研究是Hervieux,C,& Voltan,A.认为许多现有的衡量社会影响的工具在评估社会企业所做工作的内在复杂性和相互联系的性质的能力有限,他发现专家访谈更能提供有关互联系统如何产生社会影响的见解。[19]Rafiaani基于对评估社会影响的通用方法的回顾,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系统方法,用于对生态经济学的社会可持续性影响进行评估。[20]
4.中国:在“引介”与“探索”中双轨前行。社会影响评估的研究与实践在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民航、铁路建设和水利等项目中就引入了社会评估的内容,这项工作由原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成立的社会评价课题组推动完成,出版的“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和方法”是较早的技术标准。近年在森林、煤矿、电力、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投资项目中也有社会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应用,[21]但主要采用的还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两条线推进:一是介绍西方社会影响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二是用社会影响分析框架探讨中国问题。施国庆等人较早探讨了工程项目社会评价的相关问题;[22]吴国宝研究了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对减缓贫困的有效性影响和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实施对贫困地区减贫的影响评价;[21]支玲分析了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影响,[23]黄承伟使用社会影响评估对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进行了评估。[24]滕敏敏等构建了一套中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25]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影响评估在中国应用范围和效果还比较有限,特别是在反贫困领域更是寥寥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系统成熟的评估理论。[26]有学者深入剖析中国在反贫困中实践中没有很快推行社会影响评估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社会影响评估的法律保障基础缺乏;其次是专业的评价机构和队伍建设滞后;最后是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尤其是较为可行、易于操作的社会影响评价指南和方法还没有出台。[14]
(二)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的价值:一种包容性评估工具
1.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的嫁接者:世界银行。在开展发展援助的过程当中,世界银行很快意识到贫困影响评估与社会影响评估密不可分,因此,提出贫困与社会影响的评估框架,并将其开发成专门的评估工具——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简称贫困影响评估)用于成员国的政策分析。[27]并一再呼吁“应加大对如何建立一个国家的监测与评估体系的研究力度,同时应加强各援助接受国之间的经验交流”。[28]2014年世界银行为了发现援助贷款项目对反贫困的影响,确认采取哪些措施以消除其负面影响和扩大正面影响,正式提出要对受援国实施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在国家层面最早提出和实施贫困影响前期评估的地区是欧盟,[29]随后北美国家也开始提出对公共政策进行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
2.反贫困政策和项目决策“硬证据”的提供方: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对可能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规划、政策、工程和项目进行社会影响评估已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和通行做法。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作为一种新的决策工具,其“硬证据”效应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能够为拟开展反贫困政策、项目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分析,以便计划者和决策者决定项目是否应该上马、调整乃至彻底终止;其次,通过比较反贫困政策和项目备选方案中成本与收益的差异,便于决策者选择最优方案;再次通过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根据其影响程度的不同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的缓解计划,从而尽可能使反贫困政策和规划对人们的福利造成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降低和避免。[30]因此,近20年来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已经逐渐成为很多国际组织、国家政府部门、发展机构设计和执行发展类项目或政策的重要部分。据国际影响评估倡导组织(3IE)的信息,1990—2015年健康、教育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约占社会影响评估研究的65%,农业与农村发展、私营部门发展、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影响评估自2000年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31]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如果在项目实施中开展了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那么项目在社会发展方面的质量满意度能从51%提高到74%。[32]所以,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是优化反贫困项目设计以实现项目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33]它极大地促进了以事实为基础的反贫困政策决策和实践活动。
3.基于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的中国实践:已渐受重视。就学术准备而言,以反贫困为主题的社会影响评估研究已经初见端倪:汪三贵、 李文、李芸等人对反贫困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和使用效率进行了社会影响评估;[33]王晓毅等从制度建设、人员培训、组织试点和规范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推动贫困影响评价的建议。[34]陈秋红、粟后发呼吁应关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需要,构建和完善与其相适应的协调机制,以降低在贫困治理实践中的摩擦成本,促进实现各利益相关主体调适的效率最大化。[35]
据国际影响评估倡导组织(3IE) 网站影响评估数据库显示,中国在教育和健康领域的社会影响评估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截至2019年11月该网站共收录了2030项采用社会影响评估的研究成果,其中129项来自中国,占总数的6%,其中涉及教育主题的研究是51项。在51 项研究中,超过70%的研究都是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 研究团队完成的。[14]因此,使用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来全面考核反相对贫困的成效有广泛的内容基础和国际实践参照。
就实践而言,早在1990年,原国家计委就在电力、水利、煤矿、森林、民航、铁路、公路、城市基础建设等领域的项目评价中就开展了社会评估。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2004年又在环境评价或经济评价中增加了社会评价因素。[25]较为成功的案例是2000年对澜沧江漫湾电站工程移民项目进行的社会影响评估,该评估直接促使相关部门为项目区的二次移民安置费追加了7000 万元;[36]黄承伟主持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社会影响评估,开创了重大项目实践应用先河。在政府层面,重庆市2007年为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扶贫新机制,提出在重大项目立项中进行贫困影响评估,并于2010年制定了《重庆市农村扶贫评价的制度条例》;[1]此后,相继出台推进贫困影响评估法规的有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省。
(三)启示和建构指向
1.社会影响评估已经被证明是分析、监测和管理反贫困政策和项目的有效工具。国际上相对成熟的评估理论、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可为中国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借鉴和方法指导。
2.现有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中国反相对贫困评估体系。国内学者的研究处于“介绍型”和“应用探讨型”两种情况,还没建立起系统成熟的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理论构架,尤其忽略对反相对贫困政策或项目的影响分析,也忽略对反相对贫困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和影响力分析,还忽略对反相对贫困社会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研究,这些都是本文将要重要探讨的内容。
3.使用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来全面考核反相对贫困的成效在中国有广泛的实践基础和迫切的战略需求。但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在中国“实践在先,理论滞后”是其发展的鲜明特征,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完整、有效适用的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体系,来指导即将开展的2020年后的农村反相对贫困实践,这是本文的研究主旨。
三、中国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体系的框架设计
常见的社会影响评估多是从社会影响、互适性、社会风险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的。本文整合和借鉴国际组织的经验,深植于中国即将开展的深刻而影响广泛的反相对贫困实践,紧扣社会影响评估的核心要件,创新性地建构了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体系,旨在满足2020年后农村反相对贫困的绩效评估需求:第一部分构建出反相对贫困影响分析的重要维度和内容,回答农村反相对贫困可能会产生哪些社会影响?第二部分,通过反相对贫困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确定关键利益主体,建立主体结构层级并测定其影响力,以回答农村反相对贫困主要会影响到哪些人,影响程度有多深?第三部分,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际评估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精心筛选评估指标维度和变量,构建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影响评估指标体系,以回答如何度量农村反相对贫困可能产生影响的程度和强度,并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其指标的科学性。最终达到影响分析的有效性、利益相关主体的全面性、评估指标的科学性三位一体的设计目标。各部分的设计思路和内容构件如下:
(一)反相对贫困的影响分析:互适性与持续性
按照维诺德·托马斯(Vinod Thomas)的观点,评估由三个部分组成:分析干预目标、测量干预效果,总结干预经验与教训(图1)。对评估者来说,开展以结果为导向评估能够更为有效地发现结果链中的重要联系环节,以及结果与投入之间的复杂归因问题。[37]6以便决策者与社区领导能够充分理解的社会影响,评估应该集中关注那些重要的显著的影响,并运用适当可行的定量方法将社会影响表现出来。[18]贫困影响分析是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研究重大决策初期阶段的研究重点。它具体的回答了反相对贫困项目对于福利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包括贫困者的收入和非收入因素,以及他们是如何发挥减贫作用的?项目对所在地区、群体和个人的减贫作用以及各自在项目中的受益和受损情况,贫困人群可能面临的社会风险和脆弱性都是贫困分析的重要关注点。[32]99据此本部分应抓住四个分析要点:
图1 评估过程与结果链
1.反相对贫困的影响识别。社会影响评估的目的是分析、监测和管理发展的影响。[3]212有三个问题一直是西方社会影响评估研究的热点:“应该评估哪些社会影响、如何评估社会影响、社会影响评估面临哪些争议”。[30]而这一切的首要任务是识别出反相对贫困可能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一般将重点识别定位在三类影响上:(1)受政策和项目影响的地区居民收入、就业、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状况;(2)影响项目区不同利益群体的表现;(3)影响项目区贫困、妇女、儿童、残疾等弱势群体的情况;根据贫困群体、公众参与状况和社会性别的分析分别设计减贫策略、公众参与策略及性别与发展策略。
2.反相对贫困的影响分析。社会影响评估的核心问题是“应该评估和重视哪些影响”。[30]该影响分析的重点是判明项目对所在地和社区的影响,旨在对项目在经济、社会和发展等方面的效益和结果做出准确判断,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反相对贫困目标的实现度、可持续性、机构的发展、贫困人口的参与度、贫困家庭经济改善情况和反贫困能力建设等六要素。特别要关注对于反相对贫困目标的实现程度、贫困发生率、脱贫率和弱势群体权益保障四个关键指标,以便有效分析反相对贫困的减贫效益,精准测算受益范围、受益的贫困人口,分析其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通常综合使用四种专用评估工具:前后对比法、项目区平均收入差分法、双重差分法(DID )和工具变量法。第一种方法最简单也是国际上最常用的方法;若要考察反贫困区域的影响则通常使用项目区平均收入差分法;若要消除参与者和非参与者在反相对贫困实施前后两个时期观察值数据缺失的麻烦,通常使用双重差分析法(DID)对农户的贫困状态进行项目实施的前后比较和分析,以精确测度反相对贫困的贡献程度;[38]为了有效地控制测量误差,常使用工具变量法,此方法在近年来世界银行推广的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中被广泛采用。
3.反相对贫困的互适性分析。反相对贫困是否取得成功与利益相关者、当地的文化习俗有密切的关系。互适性分析的关键点为:项目是否与项目区贫困人群的需求相适应;当地社区对反贫困项目是否满意并支持项目的持续实施;反贫困项目效益的分配方式、组织机构的发展、对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参与方面及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4.反相对贫困的可持续性分析。反相对贫困的可持续性是真脱贫、脱真贫的关键。倡导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实现以下任务:确立反贫困项目的社会效益目标与相关持续性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区别不同影响因素的控制主体;判明在项目立项、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中的各种因素的区别;分析项目是否能可持续地运行。
(二)反相对贫困的利益相关主体分析:结构与参与
开展社会影响评估非常重要的原则和步骤是找出利益相关者,它是预测受影响群体反应的基础,也是决定能否做好评估工作的关键。[3]277反相对贫困项目在不同环节对不同群体产生的不同影响及这种影响的实现机制、条件等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能够清晰揭示出来,以便对其在反贫困中贡献和影响做出精准地评估,进而为后续政策和项目的调整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39]核心问题是清楚地确认谁将得到什么? 谁将失去什么? 并强调缺少代言人的群体的脆弱性。[18]其分析内容主要围绕四项展开:
1.受影响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分析。找出利益相关者是预测受影响群体反应的基础。那么,社会影响评估的关键一步就是根据具体的项目的特征和背景条件,初步识别出反贫困的利益相关者,进而甄别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以便为精准地确定社会影响的评估对象和选择参与试评估提供备选成员。具体内容包括界定利益相关者,判明利益相关者类型和结构,摸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回答谁受到社会影响,谁受的影响最深,谁受的影响最弱?以便分析负面影响可能的产生源,为扶贫资源的分配和参与机制的设计提供基线数据。
2.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构成分析。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存在机会和能力的差异,从而造成他们对项目的需求和看法的不一致,所以必须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本土化知识,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构成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提炼出各自的核心利益点。主要关注五个点:在项目实施中利益相关者有什么期望;是否会引发对其不利影响;项目会为其带来什么有利影响;是否存在利益相关者与项目目标发生冲突的潜在关系;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资源是否愿意用来支持项目建设。
3.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鉴别。利益相关者对项目所拥有的权利会对项目的推进产生重要影响,而影响强度和程度又与利益相关者参与实现项目目标的必要性和深度有关,这样权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项目的实施。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项目实施的目标对象,也包括与项目利益相混合的群体。[9]45此分析拟从六个方面进行:组织机构的地位和等级;拥有权利的程度;控制资源的能力;促使项目获得成功的影响程度;非正式的其他影响力;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关系。[32]45通过影响力排序,筛选出重要利益相关者和不同层面利益的代言人,为反相对贫困的持续推进和制定参与评估方案提供基于客观数据的“硬证据”。
4.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的机制分析与设计。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减少政策或项目的实施阻力,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以建立他们参与反相对贫困项目设计、实验、监测和评估的机制和程序。这一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让他们了解反相对贫困项目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这些影响是对谁更为严重?所以,构建其参与评估的机制就成为关键。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排序,设计了全程参与型、咨询联系型、信息知晓型和满足需求型四种方式的参与评估机制(图2)。以此判明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的参与形态。
图2 反相对贫困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的形态
(三)反相对贫困社会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维度与变量
测量什么会促进人们去做什么。评估内容和指标的选择是社会影响评估的核心构件。目前,国内对于如何开展反相对贫困的社会影响还主要停留在理念和西方工具的介绍层面,缺乏成熟可用的评估框架和方法,而最为迫切的需求是尽快开发符合中国农村反相对贫困的社会影响评估指标体系。
1.反相对贫困社会影响评估的维度筛选。反相对贫困项目的贫困影响分析解决了影响内容和影响的路径问题,接下来就是从哪些主要的维度去分析和评估其具体的影响效应。不同评估维度的设置,其结果会完全不一致。思路是以结果为导向,梳理和借鉴联合国系统评估标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标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OECD监管影响分析指引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社会影响评估的维度设计的经验与技术。坚持突出反贫困绩效、少而精、把握关键和本土化的理念,遵行反贫困影响→互适性→可持续的逻辑主线设计评估维度框架,精选主要影响维度,通过计量分析和比对,建立具有鲜明指向性和本土特色的中国农村反相对贫困的社会影响评估维度,引导指标精细化选择,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
2.反相对贫困社会影响评估指标和变量的选择。综观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评估指标的选择上有三种偏向:评估内容大而全,偏离了评估的核心目标;评估指标多而杂,变成了资料收集,偏离了评估的重点内容;过多使用中间成果来衡量最终成果,偏离了评估的绩效导向。解决方案是在查阅反相对贫困的经典文献、国家层面文件和代表性省份的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初步列出一个反相对贫困的社会影响评估的变量清单,通过咨询专家和问卷调查,再从这些变量中挑出在不同反相对贫困项目中必须给予关注的共同变量,即为选择社会影响评估的关键变量。同时借鉴OECD提出的“压力→状态→反应”(PSR)的社会指标设计框架,[40]24在每一个维度下从三个层面“背景指标→状态指标→回应指标” 筛选出具体指标,并重点突出回应指标。这样,通过比较社会回应指标和社会状态指标,我们就可以得到反相对贫困成效有效性的初步指引,一旦将各个维度的变化考虑进去,就可以得到更为综合的政策效率指标,从而更加精准和全面地评估反相对贫困项目的成效。
3.反相对贫困社会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前两者研究为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效果如何,通过实证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并为研究结果的发现以及未来政策的调整提供数据依据。首先使用省扶贫办的建档立卡户数据库和农村贫困监测年鉴获取评估指标的面板数据。其次使用结构方程式模型(SEM)来更为有效地测定各潜变量之间数量关系、寻找因果关系、明确影响路径,借此优化评估的维度和指标。
四、基本结论与待研方向
社会影响评估作为国际上评估发展项目和监管政策影响的一种崭新工具,近年来它已经成为国际组织、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甚至一些跨国公司决策、管理和评估发展的优先工具。因为它弥补了经济影响评估、技术评估、环境评估、风险与灾害评估等工具的重要缺陷,其热度已超越环境评估。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和待研方向是:
1.社会影响评估(SIA)通过近50年的发展,塑造出四个发展特性。社会影响评估脱胎于 “环境影响评价”,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又孕育于社会影响评估,并逐渐成为一种理想的反贫困评估工具;国际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是其领跑者;其发展历程走过了财务评估→经济评估→环境评估→社会评估四个发展阶段;中国一直在“引介”与“探索”中双轨前行。自从世界银行将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嫁接起来,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工具成了反贫困政策和项目决策“硬证据”的提供者;中国已经具备实施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的社会基础和实践诉求,但缺乏一套科学完备本土化的评估体系。
2.构建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农村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体系,重在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农村反相对贫困可能会产生哪些社会影响,主要会影响到哪些人,如何测度影响的程度和强度。为此,该评估体系的三大核心构件就是:反相对贫困影响分析,反相对贫困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和反相对贫困成效社会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保证该体系的顺利运行,几个待研方向应该得到优先关注。主要包括: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贫困与社会影响评估指南的研究;评估人才的培养与评估能力建设研究;扶贫管理部门的试点和推广体系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