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40年来萧纲文研究述评

2021-01-28潘丽娟黄燕平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宫体骈文文体

潘丽娟 黄燕平

萧纲(503—551),字世讃①,南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年少镇藩,所在有称,于中大通三年(531)立为皇太子。后因侯景之乱爆发,太清三年(549)成为傀儡皇帝,两年后被叛贼所杀。萧纲幼好文学,及长崇尚新变,其宫体诗创作给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从1980年9月到2021年7月,目前学界对萧纲的整体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一系列专著、文章围绕萧纲进行了不同角度和层次的论述,具体包括文献整理、生平事迹、宫体文学、家族文学及文学集团等多个方面。其中学者用力最勤的是其宫体文学中的“宫体诗”研究,查阅已有3部论著、22篇硕士论文和244篇期刊论文对宫体诗形成原因、界定与发展、思想内容、艺术技巧、评价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②,以此确定萧纲的诗学价值及其文学地位。宫体诗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学者归青在《南朝宫体诗研究》第十章中曾对20世纪以来萧纲宫体诗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宫体诗研究在60年代得到发展,80—90年代呈现繁荣。但萧纲文研究则是20世纪80年代乘着宫体诗研究的繁荣东风才起步发展的。萧纲文通常是指除其诗歌之外的文章,具体有赋、诏、令、教、表、启、书、序、章、碑、铭、墓志、诔等,其文的体量远超诗歌且更为直观地反映了萧纲的生平遭际、心态思想、文学观念。同时萧纲文还是南朝骈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考察骈文发展的参照价值。新世纪20年来,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萧纲文研究获得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据粗略统计,现有2部论著、1篇硕士论文、14篇期刊论文对萧纲文进行了较为直接的研究③,内容多集中在其外在的形式特征和单篇文章考证上;另有5部著作、2篇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和12篇期刊论文关涉到萧纲文的辐射性研究。全面综合考察萧纲文,有助于立体了解萧纲其人,有益于追索南朝骈文的具体节点,其价值不言而喻。

一、萧纲文的文献研究

萧纲文的文本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目前学界的文献研究主要从文本校注、作年考证、作者考辨三个方面出发,大大地推进了萧纲文的文献研究。

(一)文集整理和校注

在文集整理方面,萧纲文集在明代以前已散佚,今所见文集皆是通过辑佚而成。其文主要见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④及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⑤中,这二家辑文较为权威齐备,为学界所认可。但其仍不是十分完备的,如《文馆词林》中所录属名为萧纲的八篇教体文未收入文集中,还有一些散落在其他文集中的佚篇佚句,具体可参看牟华林《萧纲骈体论稿——以形式为中心》⑥。同时两部文集在具体作品的归属上也有差异,如严可均认为《谢敕赉河南菜启》《谢敕赉大菘启》《谢敕赉魏国所献锦等启》《谢敕赉边城橘启》《谢敕赉广州瓯启》五篇启体文在《艺文类聚》中署名为“梁皇太子”,应列入萧统名下,而张溥本将其列入萧纲集中。两部文集在作者、内容上不完全一致,需要掌握更多的材料进行对比辨证。在文集校注方面,《梁简文帝集校注》⑦由肖占鹏、董志广校注,对不同版本的异文均有校记,并对其文中的典故用事考证详密,是目前最为完整的校注本,对理解研究萧纲文帮助很大。另外如一些普及性的选注本对萧纲文也有所选取⑧,如高步瀛《南北朝文举要》⑨收录萧纲《上昭明太子集别传等表》《与湘东王论文书》《招真馆碑》《吴郡石像碑》4篇;许梿、黎经诰《六朝文絜笺注》⑩收录萧纲《与湘东王论王规令》《答新渝侯和诗书》《与萧临川书》《与刘孝绰书》《相官寺碑》5篇,集中于私人往来的书信。而现代选本中对萧纲作品的选取数量远比不上同时代的庾信等人,仅有曹旭《齐梁萧氏诗文选注》⑪选取萧纲《临秋赋》《述羁赋》2篇赋作及《幽絷题壁自序》进行字词的注释及思想内容的赏析。虽然受到选取标准的限制,但仍可看出萧纲文在选注者眼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文的辑佚和考证

在辑佚方面,牟华林《萧纲骈体论稿——以形式为中心》对萧纲骈体的流传、存佚及数量进行了考辨,并最终确定萧纲所作骈体总数为225篇、分为23个文类⑫。另专篇研究论文有熊伟华、王汀生《不同古籍中的梁简文帝〈梅花赋〉》⑬一文,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版本中文字的异同,进而整理出最合原貌的文本。

在考证方面,首先是关于文章的作年考证,专著有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⑭和吴光兴《萧纲萧绎年谱》⑮,对萧纲的大部分文的创作时间都有界定,考证详细,可作参考。另焦博的硕士学位论文《南朝梁萧氏家族全文编年考》⑯以完成严可均编年未竟之事为目标,考订并整理了部分文的作年。但还有一部分文作“系年待考”的结论,需要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加以完善。此外,针对单篇文章的研究,如阚可心《梁简文帝萧纲〈唱导文〉系年考》⑰认定《唱导文》作于萧纲任雍州刺史时期,有助于了解其佛教信仰与文学思想形成的关系。最受关注的是《与湘东王书》一文,作为太子萧纲给弟弟萧绎的一封书信,是了解萧纲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献。刘林魁《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书〉系年考》⑱、李敏《萧纲〈与湘东王书〉作年考论》⑲、日本清水凯夫《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书〉考》⑳等都对《与湘东王书》的作年进行了讨论。其次是关于文的作者考证,如林肖《〈元圃园讲颂〉乃萧纲文》㉑根据文意和《广弘明集》记载将《全唐文》卷962所载阙名《元圃园讲颂并序》认定为萧纲之作。又如陶琳的《梁简文帝萧纲〈赠江子一子四子五诏〉乃萧衍作考》㉒一文,通过考察侯景之乱中的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将严可均辑《全梁文》卷9萧纲名下的《赠江子一子四子五诏》确定为萧衍所作。对萧纲文进行考辨以得到一个可信可靠的文本是展开研究的起点,也是深入研究的基础。

二、萧纲文的专题研究

目前对萧纲文的专题研究,学界现有成果为2部论著、1篇硕士论文、7篇期刊论文,主要是将萧纲文与骈文的艺术特征或宫体诗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地位和价值;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文体尤其是赋的特征,探讨了萧纲的创作技巧和文学思想。

(一)骈俪形式

牟华林《萧纲骈体论稿——以形式为中心》是第一部对萧纲文的形式特征进行专题研究的论著,在萧纲文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该书对萧纲骈体的句式、对偶、藻绘、用典和声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具体明确了萧纲文的艺术审美风格,并从骈文史的发展角度来衡定萧纲文的价值,揭示出萧纲骈体文的桥梁和宗师地位㉓。但遗憾的是,由于萧纲文残篇近113篇,使得骈文艺术形式的分析难免存在不全面的客观事实,且未能从萧纲个人思想情感的发展来探讨萧纲文的特征,忽视了文风的流变。彭蕾《宫体诗障蔽下的清风秀骨——萧纲骈文创作论》㉔一文指出,萧纲骈文具有的清绮之美和刚毅质健的气骨,以及受宫体诗影响而增多的描摹,在总体风格上表现为与宫体诗不一样的清绮秀美之风。此文同时指出萧纲通过“放荡”在创作中达到因情而生,情为至上,并探讨了萧纲骈文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论。

(二)文体研究

萧纲文涉及到许多文体,其中赋的关注度最高。学界从不同角度对萧纲赋进行了专门研究。有探讨赋的艺术手法,如牟华林《略论萧纲辞赋特色》㉕一文认为萧纲辞赋有着鲜明的特色,在赋题上多有独创,同时用典精当,空间意识变幻多姿;杨朝蕾《语言张力与萧纲赋的诗意呈现》㉖通过对语音、语言和语境的分析,认为萧纲赋语言精致典雅,使赋富有诗意又有纤巧美丽之貌。有对赋的内容进行分类并概括,如杜志强《萧纲赋考论》㉗将萧纲赋分为述志赋、抒情赋、咏物赋、宫体赋和逞才游戏赋,认为在宫体赋中描摹物体、女性而不传达感情,萧纲在赋的创作中不受题材的约束,描写也不受限,是其“放荡为文”的表现。有分析赋的创作观念,如马言《论萧纲赋学观念及其创作》㉘《玄学浸润与萧纲赋的语用自然》㉙,认为萧纲赋的内容受到道家玄言的影响,表现出自然萧散倾向。有分析萧纲对前代赋作的继承发展及宫体化的表现,郭超亚硕士学位论文《萧纲七、赋、颂研究》㉚从汉赋历史演变中探讨七体的功能转变为娱乐化的倾向,其侧重于单篇赋文的深度分析比较。还有对具体赋文的创作时间进行讨论的,如杜志强《萧纲赋考论》一文,重点分析认为《悔赋》作于侯景之乱,抒发作者内心对乱贼的愤慨和批判以及平定战乱的信心。

萧纲其他文体的探讨相对较少。如上述郭超亚的论文中分析了其颂体中的严谨章法和递进结构对东汉颂的借鉴吸收,但未论及萧纲颂文的功能和思想内容。朱周斌的专著《比较诗学视野下的萧纲研究》㉛在其第二章“文与政治的交织重叠:《梁书》及萧纲文笔”中,对萧纲文的内容进行了分体叙说,简要概括了不同文体最突出的特色;在第四章“轻艳的秘密,失去的永恒:在意识形态之网中写作的悲剧”中分析了萧纲的三篇讲佛启,从萧衍的拒绝和萧纲的执着中得出“萧纲是在替父亲承担佞佛所带来的可能性后果”的结论,认为萧纲“立身先须谨重”的思想是让自己贴近父亲萧衍的想法、合乎政教的规范,是对自己身份及所处环境的正确判断。森野繁夫、独孤婵觉《简文帝的文章观——以〈与湘东王书〉为中心》一文,指出萧纲是“鼓吹对古代诗歌精神的复归,而对当代的文章则予以否定”㉜,批判当时在诗歌中多用典模仿而没能吟咏真情性的京师文人。作者分析萧纲及其文章观念的成因,认为主要是萧纲先学习了钟嵘的“吟咏情性”,继而受到徐摛的“属文好新变”的影响。此文对萧纲文论所作的阐述不局限于诗歌,而注意到其文和诗的共同性,角度新颖,分析独特。

针对萧纲文进行的专题研究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对其文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内容都尚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譬如,在骈体特征的探讨中重在考察其文在共时上的艺术特征,还需要联系萧纲的生平,更立体地去考察他的文风;在文体研究上也存在不平衡状态,重在分析其赋作的创作特征,实际上其他文体如启、颂、铭等亦别具特色,需要进一步展开探讨。此外,当前研究在分析文本内容时多集中于文学观念,还可从其文中字词背后来探究萧纲的社会、政治等思想和创作心理,只有多元化的研究视角才能更加充分地呈现出萧纲创作的个人特色。

三、萧纲文的辐射性研究

近40年来萧纲文研究成果最多的还是辐射性研究,或是为了论证宫体文学理论和宫体赋的特征,或是在骈文发展和修辞的历史叙述中提及。新世纪以来,研究者更多关注到不同文体之“宫体”和萧纲个人的辞赋特色,并将其放置在萧梁家族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比较,因而更具时代意义。

(一)“宫体”影响下的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在研究“宫体诗”时不仅多从萧纲文中的文学思想和观念来论述宫体诗学理论,而且对其“宫体”作品也展开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宫体”风格不仅存在于其诗歌创作,也包括了赋和其他应用性文体。

一是附着于宫体诗学理论。这主要侧重于对其宫体诗学理论有补充说明的文章。在《答湘东王和受试诗书》《与湘东王书》《答张缵谢示集书》《答新渝侯和诗书》等书信中,萧纲发表了他对于当时文风的态度和对诗歌的追求,可以说是其本人文学思想的直观呈现,也是揭示宫体诗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曹旭、文志华《宫体诗与萧纲的“文学放荡论”》㉝一文就以“文学放荡论”为核心,结合宫体诗人的序跋、书信、言论等,来探讨萧纲的宫体诗学思想和理论,进而总结出“诗歌的发生论、本质论、创作论、功能论和新变论”。还有上文所述关于《与湘东王书》的作年考证,也主要是为了研究宫体诗学理论的生成。这些研究出发点不在于其文而在于宫体诗,文成为了一种手段或背景,萧纲文其自身的价值还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由“宫体赋”到“宫体文”的研究。学界对萧纲文的关注,实际上是从“宫体”文风对各种文体的渗透开始的,“宫体”渐渐被认为是萧纲被立为太子后居东宫时所创作的作品风格,并因为萧纲本人的特殊身份地位和周围文人群体的积极倡导而得以流行,进而成为一种时风。因此,在宫体诗研究成果日益丰盛之际,有学者就根据“宫体”的来由提出了“宫体赋”。如祝凤梧《梁朝宫体赋试论》㉞一文认为“宫体”实指徐摛之文,而“文”在南北朝文论中与“笔”相对,是包括诗赋在内的,且宫体诗人所作的赋在宫廷生活的题材、艳丽的辞藻、声律的运用等方面与宫体诗具有一致性,所以不妨称其赋作为“宫体赋”。又如,阿忠荣《宫体赋论略》㉟一文从内容和艺术特色角度将宫体赋和宫体诗进行比较,指出宫体赋更具有清新自然的特点,肯定了其在形式、音韵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张丽《宫体赋初探》㊱也分析了“宫体赋”的产生和艺术特征,认为其在抒情和格律化上带有明显的诗化倾向。以上论文在对“宫体赋”的研究中,都以梁朝的萧纲、萧绎、庾信、徐陵等人的赋作为研究对象,对萧纲文的关注只是一种局部的研究,未能注意到作者个人的创作特色。

进入新世纪后,学界对“宫体”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不只在于关注赋作,还强调了其他应用性文体,将“宫体赋”扩大为“宫体文”。如胡大雷《“宫体”缘起考辨——兼论徐摛非宫体诗开创者而是“今体”的倡导者》㊲一文,认为“宫体”与宫体诗不能混为一谈,“宫体文”同“宫体诗”一样,也是一种不拘旧体、具有新变特色、语言辞藻华美而且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文体。又如,徐艳《“宫体诗”的界定及其问题价值辨思——兼释“宫体诗”与“宫体文”的关系》㊳,认为徐摛所创“宫体”实专指其所擅长的“教令军书”一类文章,后经过萧纲等东宫文士的模仿学习,“宫体”范围不断扩大,故“宫体诗”和“宫体文”在写作上具有一致的“轻艳”风格。胡大雷另在其《论“宫体”在南朝各体文字的蔓延——“宫体之文”考述》㊴一文中,进一步明确了“宫体”是包含各种文体的,并举例说明宫体的女性题材和轻艳风格对连珠、表、书、启、序、铭、令等的蔓延和渗透。作者对“宫体”文风论述细致,但对文的分析并不以萧纲为主。此外,刘世南《论宫体文学的发展和影响》㊵一文否定了“宫体文”的内容和形式,认为其对骈体文的发展、唐宋的“四六”或清代的骈文都只有负面影响,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应遵循“真”“善”“美”统一的原则。整体上而言,对萧纲个人的“宫体文”的面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学界对“宫体赋”的研究也有所继承,并关注到萧纲个人的辞赋研究。如孙佩《诗意的栖息——梁朝宫体赋的美学建构及其文学价值》㊶一文,认为梁朝“宫体赋”突破了赋用论,具有取物之巧、绘色之绮、声律之美及缘情之真的美学特征,富有审美意味和新变意识;李旭婷《作赋先须谨重,写诗且须放荡——南朝宫体赋比宫体诗节制原因探析》㊷一文,对同题材的诗赋进行了比较,从诗歌由抒情到铺陈、赋由铺陈到抒情的异向发展探讨了诗赋的差别。但如“宫体诗”《咏内人昼眠》诗末的“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㊸是否也是一种“曲终奏雅”呢?可知,“宫体诗”与“宫体赋”在描写女性美的限度上应该是有一致性的。

目前,学界对“宫体文”的研究多基于与“宫体诗”比较的层面,认为文风的“新变”最开始是指向徐摛擅长的应用性公文类,随后转移向诗歌并反过来影响文的创作。而在“宫体文”中,最明显表现出宫体特征的就是赋,这也成为研究“宫体文”的主要集中点,从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等方面确定受宫体风格影响的因素,并进一步具体到萧纲赋的创作观念和特色。但如诏、令、表、启等应用文体受“宫体”影响的程度以及与宫体诗的联系尚未进行深入探讨。

(二)历史发展中的特征研究

萧纲文是南朝梁的时代产物,也是整个骈文发展史、语言修辞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在历史论述中也会涉及到萧纲文的整体特征,以表现其在整个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是骈文发展史中对其艺术风格的阐释。姜书阁《骈文史论》㊹认为,萧纲文更注重文采,具有轻靡绮艳的风格,是宫体之风的蔓延。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㊺指出萧纲之文在六朝后期具有代表性。周悦《齐梁骈文的新变》㊻提到萧纲的骈文有清绮之美,与辞藻精工、绮靡艳丽的宫体诗有较大区别。这些都是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进行概括,在具体描述上会自然地与宫体诗进行比较,并产生风格一致或风格迥异的分歧,其艺术特征在不同的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倾向,需要进行正确的区分和界定。

二是语言修辞发展史中对萧纲文创作的语言辞藻或修辞观的探讨。陈松雄《齐梁丽辞衡论》中专节介绍了萧纲的四段人生经历和四个方面的文学理论,并将其丽辞总结为“旖旎香艳,宫体正宗;轻倩秀逸,笺启本色;缠绵悱恻,俳赋英杰;典重渊懿,庙堂巨制”,并对不同文体的文辞进行了简要概述㊼。周振甫在《中国修辞学史》中以“萧纲 萧绎”为节,分析了萧纲在《与湘东王书》中提到的文体修辞因为文体规范而有所区别,“即认为经传和史书的文体跟诗赋的文体不同”,还指出萧纲的文学放荡观与陶渊明《闲情赋序》“终归闲正”所指一样,都强调了谨守礼节,文学创作中可以拥有丰富的想象,是萧纲文的语言特色和创作观念的体现㊽。

从这些整体概述中,读者能够快速地了解萧纲文的创作特色,清楚萧纲文创作在历史发展中的位置。新世纪之后,张仁青在《中国骈文发展史》中肯定了萧纲文的艺术特征,指出萧纲文的风格与其宫体诗“缠绵流丽”类似,若以韩愈柳宗元的“文以载道”为标准则失之轻艳,而以艺术美为标准则可称为一代宗师,他还总结认为“简文帝所作笺启小品,固极轻倩秀逸之能事,而庙堂巨制,以典重矞皇、渊懿雅粹见长者,亦充牣乎篇章”㊾。

(三)萧梁家族中的宏观研究

将萧纲文放到家族文学集团中进行学术考察也是新世纪的一个拓展。刘涛《梁代三萧骈文批评考论》㊿一文,从文学批评角度探讨萧统、萧纲、萧绎骈文中的文学理论,通过分析具体文章阐述了三萧对骈文的态度和理论,论证有据,但在个性化层面以及观念形成原因的探究上略有些不足。李红云《四萧文书的文化阐释》[51]主要从四萧(指萧衍、萧统、萧纲、萧绎)文书中治国理念、文教政策、艺术理念及佛教思想的表现等四个方面进行文化阐释,并总结其具有政治与宗教的巩固、文教与艺术的发展两方面的文化功能。探讨侧重于其共同点,较难体现萧纲个人的独特性。林大志在其博士论文《四萧文学研究》[52]中专列一节将四萧辞赋分为宫体赋、咏物赋、述怀赋、玄思赋和艺术赋五类,并重点分析了前三类的思想内容。此文注重对其最具文学价值的文进行分析,但却忽视了萧纲的表、启等文体在梁代逐渐私人化后也能表现出文学趣味。杜志强在其博士论文《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53]中专章论述了“萧氏成员赋和骈文的创作”,将赋的基本内容分为写志赋、咏物赋、宫体赋、骋才游戏赋、宣扬佛教教义的赋等五类,认为萧氏家族既继承了汉赋的传统,又在宫体化和佛教化上展示出独特的个性。作者将萧氏骈文创作的主要内容分为公文、私人往来文、关于佛教的文等三类,认为其创作特色在于公文和有关佛教的文,而文学性较高的书信等在内容上并不突出。林、杜的论文都是宏观概括和介绍萧氏家族,在对其文的价值判断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定程度上亦具有片面性。

综上所述,学界对萧纲文的研究虽然有了比较深细的推进,但却多是在文学发展或家族集团中概述其特征,很少从萧纲个体出发来探讨其人其文的创作特色,而且对赋体的关注也远超过其他文体,亦多从单个层面来考察其文的特征,如书信中的文学思想、艺术特征中的骈俪形式等,以致于现有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割裂感和偏向性。相比于学界对辞赋和骈文形式的热切关注,萧纲文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内容都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使得对萧纲的人生经历和其文的创作特色不能很好地融通理解,对其艺术审美风格的变化或特征也不能完整展现。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不平衡或片面的研究视角,对萧纲文进行具有还原、融合意义的研究。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萧纲文的全面研究。全面考察萧纲文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征,还原历史语境,多角度探讨萧纲隐藏在文中的个人思想情感,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萧纲个人和萧纲文的完整面貌。如其书信体中不止隐藏着其文学思想,还可以由此分析他与兄弟或文学侍从之间的情感。一些关于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文,既可以了解梁朝的“三教合一”思想发展进程以及萧纲对三家思想的接受程度,又可以借此考察社会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在萧纲各种文体如启、铭、颂、哀辞等的综合考察中,结合其思想和艺术,更加明晰地确认萧纲文在梁朝和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不仅文学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地位,而且文学的审美艺术性也得到了发展。萧纲的“放荡”是对“文章”而言的,而“文章”的具体内涵受到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的影响,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从先秦到南朝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一直到六朝其“文章”之义都指向文学作品。因此除诗歌之外的其他文体的“放荡”也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

第二,对萧纲文的价值判断。萧纲文遍及各体,其中既有文学性较强的书信体,又有实用性为主的诏、令、表、启体。这就涉及到六朝时期的“文笔之辨”。“文”和“笔”的区别标准可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有韵者文也”[54],以押韵与否为标准。对于其具体指涉的文体,在《文镜秘府论》引《文笔式》云:“制作之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颂、箴、赞、吊、诔等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书、启等也。”[55]这是在理论上的划分,而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特别在南朝后期,出现了文笔交融的的倾向。因此对其价值判断也应该能够结合文学性和实用性,来探讨萧纲文中文、笔相互影响的程度和倾向。另外,萧纲文涵盖各种文体,在不同文体中表现出的特色是否具有一致性或差异性,并对后世这类文体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都展现出萧纲文的文体价值,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不同文体的发展过程和典型特征。

第三,对萧纲文的历时性考察。目前,学界大多从共时这一横向的角度对萧纲文进行总体上的概述,这是一种静态的呈现。但作家的创作和其人生经历、思想是密切相关的,萧纲的人生经历大体上可以分为藩镇时期和东宫时期,他4岁出镇为藩王,其后治理有方,可谓年轻有为,意气风发;29岁立为皇太子后,入主东宫,却“不得真乐”。可知其身份的转变也带来了心态上的变化,并渗透到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如何将这一动态的发展过程揭示出来,不仅可以清楚萧纲文随其不同的人生经历而得到的发展或变化,而且能够让人们更为立体地理解萧纲文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征。

第四,萧纲诗文的互动关系。从“宫体”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宫体”作为一种创作风格,开始于文却兴盛于诗,并在诗歌取得较大影响后又反过来影响其他文体的创作,随之产生“宫体文”“宫体赋”等。而对“宫体诗”与其文的关系理解,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其文具有跟“宫体诗”一致的清绮靡艳,如前述姜书阁、张仁青等人的论点;一是认为其文表现出与“宫体诗”完全不一样的清秀之风,如周悦、彭蕾等人的论点。这实际上深刻反映了萧纲诗、文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由于诗和文之文体规范不同,其表现形式和限度亦有所不同,因此面对同样具有“宫体”之风的诗和文,受到批判更多的却往往是诗。在不同时代的文人心中,萧纲其诗和文的地位究竟是什么样的?当文学创作内容不断丰富时,不同的文体是否也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从文学史的发展角度看,文体之间功能的变迁与转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一说世缵,据吴光兴《萧纲萧绎年谱》,梁武帝诸子除萧统外,皆是其名有“丝”字旁,字有“言”字旁。故,萧纲字应从“讃”。

②三部著作分别是:归青《南朝宫体诗研究》,胡大雷《宫体诗研究》,石观海《宫体诗派研究》。

③两部著作为牟华林《萧纲骈体论稿——以形式为中心》,朱周斌《比较诗学视野下的萧纲研究》。

④㊸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信述堂1879年版。

⑥⑫㉓牟华林:《萧纲骈体论稿——以形式为中心》,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第53、49、72页。

⑦萧纲著,肖占鹏、董志广校注:《梁简文帝集校注》,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⑧如冯培兰《历代家书名篇选译》、杨知秋《历代家训选》《诫子弟书》等。

⑨高步瀛选注、孙通海点校:《南北朝文举要》,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⑩许梿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⑪曹旭,陈路、李维立选注:《齐梁文化研究丛书——齐梁萧氏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⑬熊伟华、王汀生:《不同古籍中的梁简文帝〈梅花赋〉》,《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0期。

⑭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⑮吴光兴:《萧纲萧绎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年版。

⑯焦博:《南朝梁萧氏家族全文编年考》,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⑰阚可心:《梁简文帝萧纲〈唱导文〉系年考》,《文化学刊》2018年第5期。

⑱刘林魁:《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书〉系年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⑲李敏:《萧纲〈与湘东王书〉作年考论》,《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

⑳[日]清水凯夫撰:《六朝文学论文集》,韩基国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㉑林肖:《〈元圃园讲颂〉乃萧纲文》,《铁道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

㉒陶琳:《梁简文帝萧纲〈赠江子一子四子五诏〉乃萧衍作考》,《兰台世界》2014年第11期。

㉔彭蕾:《宫体诗障蔽下的清风秀骨——萧纲骈文创作论》,《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

㉕牟华林:《略论萧纲辞赋特色》,《大家》2012年第11期。

㉖杨朝蕾:《语言张力与萧纲赋的诗意呈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㉗杜志强:《萧纲赋考论》,《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㉘马言:《论萧纲赋学观念及其创作》,《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㉙马言:《玄学浸润与萧纲赋的语用自然》,《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㉚郭亚超:《萧纲七、赋、颂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㉛朱周斌:《比较诗学视野下的萧纲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8页。

㉜森野繁夫、独孤婵觉:《简文帝的文章观——以〈与湘东王书〉为中心》,《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七辑)——美的观点与中国文论》2013年第11期。

㉝曹旭、文志华:《宫体诗与萧纲的“文学放荡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㉞祝凤梧:《梁朝宫体赋试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㉟阿忠荣:《“宫体赋”论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㊱张丽:《宫体赋初探》,《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

㊲胡大雷:《“宫体”缘起考辨——兼论徐非宫体诗开创者而是“今体”的倡导者》,《文史哲》2008年第6期。

㊳徐艳:《“宫体诗”的界定及其文体价值辨思——兼释“宫体诗”与“宫体文”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㊴胡大雷:《论“宫体”在南朝各体文字的蔓延——“宫体之文”考述》,《学术月刊》2010年第8期。

㊵刘世南:《论“宫体”文学的发展与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㊶孙佩:《诗意的栖居——梁朝宫体赋的美学建构及其文学价值》,《名作欣赏》2013年第29期。

㊷李旭婷:《作赋先须谨重,写诗且须放荡——南朝宫体赋比宫体诗节制原因探析》,《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1期。

㊹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㊺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㊻周悦:《齐梁骈文的新变》,《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㊼陈松雄:《齐梁丽辞衡论》,《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第295页。

㊽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1页。

㊾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㊿刘涛:《梁代三萧骈文批评考论》,《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6期。

[51]李红云:《四萧文书的文化阐释》,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52]林大志:《四萧文学研究》,河北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53]杜志强:《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

[5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55页。

[55][日]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4页。

猜你喜欢

宫体骈文文体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晚清骈文研究述论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江山之助
先天性宫体宫颈离断成功吻合1例
论“宫体”风尚下梁陈帝王咏侠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