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哲学”的复归
——评郭齐勇教授新著《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2021-01-28谢远笋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2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哲学史哲学

谢远笋

中国哲学智慧源远流长,但现在我们一般所谓“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因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学科是晚清以降,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

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中国哲学”学科已有了完整的学科建制与学术范式。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其开山之作;之后,牟宗三自1950年代开始,以康德哲学为枢纽沟通中西哲学,撰写的《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等书,虽是即哲学史而讲哲学的,但也属于广义的“中国哲学史”论著,这一类型还包括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原论》系列。

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冯友兰陆续出版《中国哲学史新编》,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也得以刊行,这两套书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也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与此同时,萧萐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受当时兴起的范畴研究、“哲学史就是认识论”的影响,引入螺旋结构代替对子结构,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这一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也是颇具代表性的成果。劳思光于1980年代出版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册),在方法论与中国哲学的诠释上都有新见,是港台地区文史哲科系学生的必备教材。

新旧世纪转换之际,学界有中国哲学合法性与中国哲学自主性问题的讨论,虽然二者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的,但都是“中国哲学”研究之自觉的体现。郭齐勇教授主编的《中国哲学通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限于篇幅,以下拙评所述,主要涉及郭教授撰写的“先秦卷”。

对异域文明的吸收,在其初期通常是比附、格义,再经过文明间的相互涵化,最后熔铸创新以锻造出新的文明形态。中国文化对源自印度的佛学思想的吸收便是显例,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长达数世纪的消化吸收,才真正实现中国化,产生具有本土特色的天台、华严和禅宗,最后彻底融入自家传统,产生宋明理学这一哲学思想的新形态。

“哲学”传入中国历时虽短,但“中国哲学”的诞生大抵也经过了这样的过程。上述胡著的实用主义背景,冯著的新实在论方法,牟著的康德式诠释,任著的马克思主义范式,都已广为人知。这些论著对本学科的贡献无需拙评赘言,但它们在方法论上,如以西方哲学的框架裁剪中国哲学,或者说将中国哲学的材料装到西洋哲学的格套中,这种做法的限度何在,不乏可商榷之处。用牟宗三自己的话来说,中国哲学不仅有材质意义,也有其形式意义。如果中国文化沦为无生命的材料,丧失其形式的身份,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便不复存在。

我们总是基于某种理解而去理解。金岳霖说他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有的时候简直觉得那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因为胡先生是基于“多数美国人的成见”写出这部书来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可以说,每一种哲学史论著均为其作者的哲学史观,甚至是他的哲学观的体现。郭教授在其撰写的先秦卷《导论》中认为,哲学的不同源自看待世界的方式的不同,“中国哲学的基本关怀与问题,环绕着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关系而展开,或抽绎为道,展开而为道与人、道与物、道与言等。宋代以后,道的问题转化为理或心的问题”①。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下,中国哲学长在天人关系论、宇宙生成论、群己关系论、治身治国论、天道性命与心性情才论、德性修养的工夫论与境界论、知行关系与古今关系论、由道德直觉到智性直观等领域。作者由此将中国哲学的特质概括为七项: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②。这些是中国哲学精神之所在。其中所使用的概念,有一些明显是汉译西方哲学的概念,如存有、超越、正义、理性等,但它们所要表达的却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正如作者所言: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形态,但二者是可以通约、可以比较的。比方中国和西方都有超越性的诉求,但二者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哲学主“内在超越”说,它在西方哲学中不可解,在中国哲学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传统中却能得到合理的解释③。这在本书的第四、八、十二、十四的相关章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可以说,上述中国哲学的特质即是中国哲学的形式意义。我们若以中国哲学固有之精神,贯穿于对它的历史叙述之中,这些年代久远的思想材料,便不再是被裁剪的死物,而是有生命的主线跃动其中,这样就能将我们个体的生命与历史的生命贯通起来,古人哲思历程中的得与失、成与败均与我们不隔,未来之路也从这里透出。这正应了作者的一项基本判断: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我们读本书的第四、第八章尤其能有亲切感,个中缘由或正在此。作者亦以此为标准,划分中国哲学的时段,探寻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冯著将中国哲学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以廖平的经学思想为整个中国哲学史的终结,依拙见,其仍是以古今之别代替中西之争;萧萐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则以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萌芽、半殖民半封建为断,有明显的时代痕迹。而此套《中国哲学通史》将中国哲学史分为创立、扩大、融会、潜藏等四个时期,显然更符合其发展的实际状况。

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表现在方法论上,是要“理解中国哲学范畴、价值、意境的特殊性及其普适化”④。因此,作者重视萧萐父的方法论反思,即“努力改变五四以降中国哲学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以西方哲学的某家某派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哲学的史料任意地简单比附、‘削足适履’的状况”⑤。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作者对中国哲学中仁义、心性、体用、理气、理势、道器等范畴的诠释。

如体用的释证难免会借鉴西方哲学中本体与现象的概念,但若将前者化约为后者,中国哲学中的“体用不二”便不得其解。又如仁的解诂,它在中国哲学中,是与体、良知、四端、本心等等关联在一起的,而用康德哲学的概念来说,它既是理性,又是情感;既是判断原则,又是践履原则;还兼顾中国哲学中的本体与工夫、道义原则与生命境界等诸多含义。我们能说这其中哪些是“中”,那些是“西”,那些是“古”,那些是“今”呢?!我们只能说这就是“仁”。“仁”不是外在的抽象概念,不是摆在我们生命对面的客观对象,恰好相反,它关联于人的生命,是与我们的存在体验相关的,是在德性功夫中呈现或者说被体证的。

该书认为,我们不能把西方哲学定于一尊,但坚持“中国哲学”的主体性,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更不要与狭隘民族情绪扯上关系,相反,它要求开放多元,要求我们坚持启蒙价值,在中国文化思想内部寻找现代性根芽,在中西、古今的张力中保持平衡,做到现代性诉求与现代性反思的统一。这在本书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传统生态智慧的解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者因此又提倡“谦虚”的方法,所谓“‘谦虚’,或‘同情的’、‘客观的’理解,或‘以继承为前提的创新’、‘弱势或软性的诠释’等,不仅是态度,而且是方法”⑥。这种“谦虚”不仅体现于对古人哲学智慧的解读中,还表现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上,尤其是在第五、六、九、十一章,作者对学术前史做了详尽的收罗,在系统耙梳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归纳、总结、淬炼和提升,以此构成本书叙述的起点。

如果将中国哲学比作原乡,我们只有离开她,经过思乡之苦,才能真正获得她。郭齐勇教授主编的这部十卷本《中国哲学通史》的陆续刊行,将标志着中国哲学史研究在历经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向“中国哲学”的复归。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郭齐勇:《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导论》第2、10—19、23、22、21、26页。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哲学史哲学
最有思想的句子
最有思想的句子
菱的哲学
中国西方哲学研究70年
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哲学就是哲学史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