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列宁诞辰150 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2020年年会综述

2021-01-28刘龙伏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3期
关键词: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

刘龙伏

2020年10 月23—24 日,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纪念列宁诞辰150 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2020年年会在桂林举行。来自5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80 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就列宁思想及其历史贡献和当代意义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本文根据现场发言和会议论文,从三个方面对会议的学术成果作一简要综述。

一、列宁思想的深度挖掘和重新解读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括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等核心内容的理论体系。本次会议对这一理论体系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挖掘和梳理,尤其是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神化、固化和近年来出现的妖魔化、污名化倾向,对列宁的相关思想作了新的解读和辨析。

南京师范大学俞良早针对西方学者关于列宁是唯意志论者、主观主义者、激进社会主义者的观点,提出列宁是一个主张温和发展、渐进发展的务实的社会主义者,并列举大量事例进行了论证。如,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并没有领导苏维埃政权实施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而是采取俄国小资产阶级政党即社会革命党提出的土地纲领,将全部土地无偿地分配给农民。又如,在准备革命的过程中和革命胜利初期,列宁主张在不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不剥夺资本家的财产的前提下,由工人组织或国家机关对企业的生产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账目进行计算,这是比较能够为资本家阶级所接受,不会引起社会剧烈震动,能够保持社会平稳发展的措施。再如,在革命胜利之初,为了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得到喘息之机,避免被颠覆的危险,列宁主张反对“革命空谈”,接受德奥提出的苛刻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巩固苏维埃政权。

辽宁大学房广顺等分析了列宁本人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论述。他们认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列宁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说明,这造成了人们对新经济政策理解的困难。通过认真分析与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认识是一个系统构建的过程。归纳起来,列宁先后从三个维度阐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从政治维度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从策略维度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从道路维度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寻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阐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以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为手段,以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为目标,积极探索并最终找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北京大学房静雅讨论了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构想。她认为,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逐渐找到属于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列宁晚年的改革探索正是基于他对社会主义实质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包含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经济改革的核心是打破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国家垄断制,引入市场机制;政治改革的关键是通过党、国家机构与人民群众的监督反对官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文化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造就出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最终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风貌。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规律与落后的农业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进行了有机结合。

南昌航空大学程水栋探讨了列宁的管党治党思想。他指出:列宁在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针对俄共(布)成为执政党以来党内出现的腐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严管党治党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管党治党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注重思想建设,理论武装全党。要重视从思想上建党,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党,保持全党思想的高度统一和团结一致,保持党员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第二,突出制度建设,依法依规管党。要加强国家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体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第三,狠抓作风建设,从严管党治党。要坚决铲除官僚主义,反对领导干部搞特殊化,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列宁的管党治党思想及其实践经验,是无产阶级政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严管党治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史为磊对列宁关于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思想作了探析。他指出:党的政治领导,是通过党的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给广大人民群众以方向和目标的领导,对国家和社会实行方向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领导。列宁对如何加强党的政治领导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丰富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思想观点。列宁认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在无产阶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党对全部政治经济工作进行“总的领导”;必须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通过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

西安交通大学贺娜论述了列宁关于工农检查院改组的思想。她指出,工农检查院是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承担监督、监察职能的苏维埃国家政权机关。列宁在晚年特别是在生命垂危之际围绕工农检查院及其改组问题留下了内容丰富的系列谈话和思考,这也构成了其“政治遗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提高工农检查院的权威,保证工农检查院至少不低于其他各人民委员部的地位。第二,实现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合并,形成党政统一的监督模式,从体制机制上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能。第三,明确监察事项和监督程序,将工农检查院的监督范围从经济领域扩大到苏维埃机关和个人以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并设想出一整套系统化、规范化的监督监察程序,使工农检查院成为大家真正信任的模范机关。第四,加强工农检查院队伍建设,通过严格遴选和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来建设高素质的监察队伍。

广西民族大学谭元敏探析了十月革命后列宁联合民主政党的思想。他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苏俄进行经济建设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形势的分析,提出了三大策略来实现无产阶级政党对民主政党的联合:其一,既考虑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又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对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实行必要的妥协或让步;其二,联合革命的民主派,同民主派政党分掌政权,随时准备接纳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参加政府;其三,将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与强大的资产阶级抗衡和斗争的手段,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实现与资产阶级的联合。列宁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政党的思想,对于其他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处理与民主政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建立之初的新中国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提供了重要启示。

华南师范大学张鹏辉运用“靶子”“灵魂”“血肉”的研究范式对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战略与策略问题的经典著作,也是深刻影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文本。列宁写作《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有三个目的,一是批判“左派”幼稚病思潮,二是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战略与策略,三是思考和阐述革命辩证法,这构成了文本的“靶子”。列宁对《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的写作始终以政治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原则,这构成了文本的“灵魂”。《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对“左派”幼稚病思潮的揭露和批判、对无产阶级革命战略与策略不同层次问题的分析、对布尔什维克革命历史的总结,构成了文本的“血肉”。

广西师范大学林全民论述了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他指出:针对帝国主义时代军队在阶级斗争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新情况,列宁提出革命不能没有军队的参与,而瓦解和争取旧军队是建立革命军队的一个重要途径。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坚持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坚强领导,这是瓦解旧军队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其二,坚持用民主主义精神去支持、扩大和发展军队中的运动,这是瓦解旧军队的根本方向。其三,坚持开展长期的、系统的、有计划的广泛性群众性宣传工作,这是瓦解旧军队的根本方法。其四,坚持直接面向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士兵,这是瓦解旧军队工作的重心。其五,坚持公开斗争和秘密斗争、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这是瓦解旧军队工作的重要方式。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对十月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农民和广大士兵共同奋斗的结果。

中山大学詹小美、骆红旭探讨了列宁民族团结理论的叙事框架。他们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国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理论是经典作家们审视民族现象、聚焦民族问题、投射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承上启下者,列宁在进行民族团结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时,既要关切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命运,又要考虑民族问题错综复杂的俄国国情,既要着眼于全世界民族团结的无产阶级立场,又要着力于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现实境遇。因此,民族国家建立使民族运动第一次成为群众运动、民族意识完全形成和空前觉醒、资本主义世界性规律发展的两个趋势,构成了列宁民族团结理论的论域主题;以事实上的平等为基点把握民族团结的宏观指向、集成处理民族关系解释方案的政策主张、区域自治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制度设计理念,构成了列宁民族团结理论的阐释结构。

江西师范大学金俊铭阐述了列宁晚年关于民族文化建设的思想。他指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极为重视民族文化的建设,他晚年对民族文化建设紧迫性的认知更为深刻。列宁晚年关于民族文化建设的探索是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文化建设起始阶段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进一步思考,试图在复杂多变的民族问题中艰难地找寻突破口。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捍卫十月革命前设想的民族自治原则,并在实践中积极矫正出现的偏差,通过矫正民族自治建设的方向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第二,抛弃旧有的民族观念尤其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推动各民族的团结和认同,通过消弭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来深化民族的一致认同。第三,强烈反对民族语言的不平等,通过完善实质性民族语言的制度建构来保障民族的平等。

二、列宁思想的伟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列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列宁主义的诞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局势。在列宁诞辰150 周年之际,专家学者们将列宁主义或者列宁的相关思想置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深入探讨了其伟大贡献和深远影响。这也成为本次会议的一个中心议题。

北京大学王东指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带有标志性的是列宁主义的六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观、哲学世界观、时代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新型政党观。贯穿这几大理论创新的一根红线,是集中体现列宁主义精神的“一个精髓”,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两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普遍真理同时代发展新特点和俄国国情新特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为列宁主义理论创新基础的实践创新有两个焦点,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发生的十月革命,解决了怎样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课题;二是十月革命后尤其是实施新经济政策后,逐步找到一条落后的小农国家怎样转向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合作制等一系列环节长期渐进迂回曲折地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是这两次飞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变成实践中的国家创新、制度创新。

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指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创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十月革命不仅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东欧、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和方向,使两制并存成为一种新的世界格局,而且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社会变革中,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十月革命结出了列宁主义的理论硕果,这一理论硕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新阶段,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的理论指南。第四,十月革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道路,开启了俄国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特别是对于经济文化非常落后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郑州大学杨文亮从四个维度论述了列宁思想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影响。他指出,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列宁学”等思潮异常活跃,宣称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是造成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低潮的根源。这是一种错误主张对科学理论的非议。回顾十月革命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为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信心;列宁的社会主义市场论,解决了落后国家取得政权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列宁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和加强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保证了社会主义正确的前进方向;列宁的外交理论及其倡导的平等、自愿、合理、民主的外交理念,有助于摆脱外部制约,为社会主义发展寻找机遇。列宁在社会主义信仰、动力、方向、机遇四个维度助力世界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这是列宁的社会主义遗产。

北京师范大学田毅松从文献学角度分析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论断的贡献。他指出,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编的主题分别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这一逻辑结构可以说是出于偶然、成于必然,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论断最早的文献学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一说成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影响最大的结论,这一结论最终被列宁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无疑是恩格斯《反杜林论》内在逻辑的继续。不过,恩格斯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时,几乎涉及整个西方思想史。与此不同,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更加明确化了,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描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共识性的结论。如果从理论发展本身来看,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结构问题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将恩格斯已经详细论述的理论作了清晰化、简洁化和相对通俗的表述。

北京大学孙来斌探讨了列宁关于俄国通向现代文明之路的思想及其开创性贡献。他指出,列宁通过对俄国通向现代文明之路的革命探索,形成了通向现代文明的列宁道路。列宁在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双重批判过程中,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在俄国通向现代文明之路上存在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在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辩证关系的论述过程中,深刻阐明了俄国通向现代文明所需社会变革任务的叠加性和复杂性;在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抛弃文化遗产错误主张的批判过程中,深刻阐明了俄国现代文明发展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性和超越性。列宁的这一思想突破了马克思关于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起点和国际条件的设想,生动彰显了俄国通向现代文明之路的独特性和开创性,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通向现代文明的列宁道路实现了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伟大突破,拓展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通向现代文明的路径。

常州大学沈杰阐析了列宁的现代化治理思想及其创新。他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治理的现代化进行了大量思考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看法,包括:文化学习和专业培训相结合,实现科学自主的专业化治理;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相结合,实现集中领导的民主化治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实现高效协作的效能化治理;民主立法和统一立法相结合,实现规范有序的法治化治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批判继承、对无产阶级实践和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分析总结等蕴含了许多关于未来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思想观点,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治理从理论到实践、从空想到科学的重要转变。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和社会治理思想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开创性地实现了俄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运用,实现了国家和社会治理从“资本”到“人本”的理念转换、从“资本主义性质”到“社会主义性质”的历史嬗变,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推进和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问题。

北京大学刘军探讨了列宁的国家制度创新思想及其价值。他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是一个全新课题,没有现成经验。对此,列宁晚年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系统推进的国家制度创新构架:实行新经济政策,夯实制度创新的经济基础;加强政治建设,强化制度创新的政治保障;进行文化建设,提供制度创新的思想指引。列宁晚年关于国家制度创新的思想,为探索新型文明提供了思想资源和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在人类文明史上,资本、政权、劳动者构成文明演进的核心元素。近代以来,有两种基本的文明模型和道路选择,第一种是资本力量统摄一切,第二种是政治尤其是国家政权的力量高度提升,资本被遏制,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也未能充分显现。列宁的国家制度创新思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明选择模型,即国家政权仍然是一种重要力量,但是劳动者可以通过掌握国家政权去节制和驾驭资本。

南方医科大学何火萍从国家治理的视角讨论了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重要贡献。她指出,一百多年前,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十月革命前夕、十月革命初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等不同的实践探索阶段。从治理的原本含义即国家治理的视角来考察,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体现出两个治理路径:一是突出国家的治理本体地位;二是发展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突出国家在治理中的作用,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治理框架;开启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广西师范大学王进芬分析了列宁党内民主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她指出:作为俄共(布)的缔造者,列宁在领导建立和建设俄共(布)的过程中,结合俄共(布)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特定历史条件、党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不同形势和任务以及党自身的不同状况,围绕什么是党内民主、如何发展党内民主,留下了大量理论思考和精辟论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党内民主理论。列宁在党内民主问题上的一系列思想观点,从不同层面深刻揭示了党内民主的内在发展规律,也为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党内民主留下了宝贵经验,其中很多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深入阐述或没有涉及到的。包括:明确指出了党内民主的内涵、实质、构成要素;系统阐释了党内民主的功能和发展党内民主的限度;全面勾画了党内民主的制度体系;对发展党内民主所涉及的关系作了科学的阐释。完全可以说,列宁的党内民主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理论的先河,对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重庆理工大学李家富探讨了列宁的《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中关于党的理论建设的思想及其价值意蕴。他指出,《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是继《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史上的又一经典文献,在批判修正主义错误思想、发展马克思党建学说、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价值。第一,批判方面的价值:以清算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及其俄国变种“经济派”为切入点,在批驳“经济派”错误认识的过程中阐发自己的政党建设思想。第二,理论方面的价值: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党的斗争策略,从而发展了马克思的党建学说,并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光辉典范。第三,实践方面的价值:指导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对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彭先兵讨论了列宁时期党政融合的领导核心制度,并作了评析。他指出,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辩证地把握历史进程,运用顶层设计与实践生成相结合的方法,先在党内建树领导核心,再将其拓展到国家层面,从而创立了高度集权的党政融合领导核心制度。针对这一体制已经出现的过度集权趋势,列宁晚年围绕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和建立党政融合监督体系两大基本点提出了系列改革建议,但最后基本上都落空了。列宁时期开创了先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后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先河,这种不同于先有资本主义国家后有资产阶级政党的历史逻辑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树领导核心提供了范式。以列宁为领导核心的俄共中央领导集体,能够辩证地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成功地将全党的力量整合起来,确保党领导的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建立党政融合领导体制,充分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列宁时期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但其中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西南大学梁兆桢论述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伟大历史贡献。他指出,根据帝国主义时代民族问题的特点,列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研究起点和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落后国家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在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部分的伟大战略思想。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在反抗压迫的革命斗争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并将其运用到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制定了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和民族解放的思想观点,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前进道路,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发展进程推进到列宁主义新阶段,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新发展。

三、列宁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列宁主义至今仍然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的列宁思想的研究,不能离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王东在大会上提出,要面向新时代、对准新目标、回答新问题,开创列宁思想研究的新阶段。专家学者们在阐发和评析列宁思想的同时,也大多论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清华大学杨金海研究了列宁著作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历史及其影响。他指出,列宁著作及其思想在中国的百年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列宁思想和著作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特别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列宁有关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思想、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及其国家理论、帝国主义论等都对中国革命的产生、发展和最终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思想、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对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执政的共产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著作中的很多概念、观点不仅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包括中国现代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思想文化以及大众文化。列宁主义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一道,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的乃至核心的组成部分。

上海师范大学贾淑品指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实质的把握是对马克思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的深化和完善,研究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可以为我们如何在“一球两制”的背景下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提供借鉴与思考。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考察,批判了伯恩施坦所提出的资本主义适应论,概括了帝国主义的实质特征,即垄断的形成,金融资本占据突出地位,腐朽性、垂死性与快速发展并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也存在着诸多破坏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因素,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尚能被调解。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长期的交流、合作、竞争与较量。

南京理工大学李京京、李红亮讨论了从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到“两个维护”思想的历史变迁和实践逻辑。他们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两个维护”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当代表征。“两个维护”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总结、规律凝练和创新发展。从理论依据看,“两个维护”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变迁看,“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时代答卷;从实践逻辑看,“两个维护”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现实路径、首要任务、本质要求、必要手段。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准确把握“两个维护”的政治内涵,才能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增强坚持“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南京师范大学张振探讨了列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实践探索及其当代价值。他指出,列宁在领导俄共(布)执掌俄国政权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采取了强调思想建党、严明党内纪律、探索党员“进出机制”、从严防治腐败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从而提高了俄共(布)治国理政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创新的政党,自建党以来就把其他无产阶级政党治国治党的先进经验作为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镜鉴。在新时代深入学习和总结列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构建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和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包括:第一,从思想上建党是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策略;第二,坚持严格的党内纪律是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支撑;第三,建设高质量的党员队伍是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组织保证;第四,从严防治腐败是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经验。

上海交通大学崔唯一、周凯分析了列宁的先锋队政党理论对新时代我国基层党建实践的启示。他们指出,列宁的先锋队政党理论回答了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正当性和有效性问题。在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应将列宁的先锋队政党理论深入贯彻到基层党建工作中。第一,先锋队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的政党,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要通过政治引导和理论学习发挥意识形态感召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规范性建设。第二,先锋队政党是具备先进的组织和制度形态的政党,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要规范地发展党员,有效地整合资源,始终加强党组织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从严管党治党。第三,先锋队政党是始终坚持先进政治立场的政党,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厚植党的群众基础。第四,先锋队政党是时刻履行先进政治职能的政党,新时代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实现对党员的管理和组织纪律的加强,还要进一步提升领导基层治理的水平。

西南大学罗佳英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观点,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其中,列宁主张在农村建立党支部、注重基层党员和非党群众的关系、加大对基层党员的培养、要求城市支部帮助农村支部等观点和做法对我们仍具有普遍而直接的指导意义。具体包括:第一,要坚持党对农村的领导,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第二,要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改进基层工作方式;第三,要培育优秀党员干部,保持党员队伍纯洁;第四,要加强城乡基层组织互动,统筹城乡共同发展。

黑龙江大学周来顺探讨了列宁对错误文化思潮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他指出,在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中,列宁对宗教文化思潮、修正主义文化思潮、虚无主义文化思潮等进行了深入的、持久的批判。列宁批判了这些文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扭曲、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对俄罗斯文化未来的悲观论调、对无产阶级文化的虚无化倾向等。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以无产阶级专政为保障,强调吸收以往优秀文化特别是资产阶级文化遗产。在文化与意识形领域斗争日益隐蔽化、激烈化的今天,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错误文化思潮的批判仍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与启发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注重吸收和发掘以列宁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警惕错误文化思潮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我们在注重以军事、经济等为代表的传统安全的同时,尤应注重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持续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阜阳师范大学朱宗友、刘凯论述了列宁的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列宁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必须在“苏维埃政权和俄国共产党的总的领导下”,启示我们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列宁提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启示我们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列宁提出“用资本主义昨天留下来可供我们今天用的那些材料来建设社会主义”,启示我们要重视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列宁提出要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列宁认为建成社会主义需要提高“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启示我们要加强执政党文化建设;列宁提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启示我们要加强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列宁提出“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启示我们文化建设要打持久战。

东北师范大学王彦龙探讨了列宁贫困理论的当代启示。他指出,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贫困理论,进而围绕认清苏维埃俄国的基本国情、提高工人地位以及发展社会生产力三个方面开展了苏维埃俄国消除贫困落后的实践。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列宁的贫困理论及其成功实践,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贫攻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是彻底消除贫困的制度保障。第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是指引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旗帜。第三,区分并解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在消除绝对贫困后,脱贫攻坚的重心将转向相对贫困,解决相对贫困是中国未来扶贫工作的核心任务。

猜你喜欢

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