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仁”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内生机制与现实表现

2021-01-28孙小玲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3期
关键词:仁者儒家一带

彭 飞 孙小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注重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相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家“仁”文化的核心内容与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及“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契合,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中华民族增进长治久安、文明和谐,对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谨就儒家“仁”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内生机制与现实表现展开探讨,促使“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深度了解儒家“仁”文化的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稳致远。

一、儒家 “仁” 文化的内涵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 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协调人际关系及治国理政的最高法则。笔者认为,经过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以及近代、现当代新儒家的不断发展完善,其核心要义体现在“仁者亲也,仁者爱人”“仁者之德,贯通诸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通即真仁,天下归仁”四个方面:

(一)仁者亲也,仁者爱人

《说文》 释“仁”为:“仁者,亲也。”儒家“仁”文化的核心为“爱人”,强调的是对他者的爱,以增进个人道德,维护社会伦理。故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认为:“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并进一步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心发用为仁政,从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延伸于治国之道,以实现仁民爱物的人文关怀,赋予了儒家“仁”文化以政治实践的意义。

(二)仁者之德,贯通诸德

在儒家文化中,“仁”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道德要求。如《论语·学而》中有“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如果达到了孝、悌、谨、信、爱,则离“仁”不远;再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又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再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再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可见,在儒家思想中,仁者之德是贯通孝、悌、谨、信、爱、恭、宽、礼、敏、惠诸德的。在“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中,“仁”居其首,亦是其他诸德的基础。

(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孔子指出,只有以仁德观念为出发点,而非一己私利,才有可能做出公平公正的价值判断。孔子对于仁义之举,主张知恩图报,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对于“非仁”行为则主张“以直报怨”,即用坦率直接地指出对方错误的方式予以应对,体现了“仁者”与“智者”的有机结合。这与单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或者一味“逆来顺受、委屈求全”有较大不同,体现了儒家“仁”文化的先进性。

(四)通即真仁,天下归仁

《论语·颜渊》中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宋明理学则将万物入“仁”,注重三才天地人之间的圆融互通。如程颢提出“仁者浑然一体”、朱熹倡导“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王阳明推崇“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生动诠释了儒家文化中“仁达天下”的观念。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晚近儒家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像为平等”“通即真仁”的观念,将“天下归仁”“仁达天下”的观念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了以平等和谐、互联互通、开放发展为内涵的“仁通平等”思想,体现了儒家仁文化的深邃智慧和时代价值,由此可以窥见当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价值和必由路径。

二、儒家 “仁” 文化助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内生机制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方法,不仅是由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且是由其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儒家“仁”文化具有普适性、包容性、抗污性、创新性,可有效应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问题与障碍,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可持续开展。

(一)儒家 “仁” 文化具有普适性,可以此为基础展开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

“仁”文化是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在“一带一路”沿线诸国,“仁”文化具有普适性。欧洲谚语有:“慈善是阳光,美德在它的沐浴下成长。”卢梭说:“践行慈善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仁爱、温和与兄弟般的同情比药物更灵。”斯宾诺莎说:“征服人心的不是武力,而是爱和宽容。”屠格涅夫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不配受到别人宽容。”阿拉伯谚语有:“美容不如心善”;“仁心做事一小时,胜过祈祷五昼夜”;“和仁爱在一起,就是和幸福在一起。”波斯谚语有:“要给别人快乐,先要让自己的幸福之杯满溢。”印度谚语有:“给别人比他们期许得更多,并且用心去做”;“最好的关系存在于对别人的爱胜于对别人的索求之上。”非洲谚语亦有:“如果一个男人顶着水罐,那么他的兄弟渴不着”;“别在有九个趾头的人面前数自己的趾头”……凡此种种足以体现在欧洲文化、俄罗斯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非洲文化中,推崇仁爱、慈善、宽容、付出、怜悯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

在东方文化圈,儒家“仁者亲也,仁者爱人”的文化精髓催生了“天下大同”“和合共生”“万国咸宁”的人文思想。儒家“仁”文化与欧洲文化、俄罗斯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非洲文化等诸多世界文化有共通之处,可在此基础上展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古丝绸之路正是对“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理念的良好实践,历史已经证明“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融合之路。在当今世界,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蓬勃开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驱动力量。弘扬儒家“仁”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可以对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二)儒家 “仁” 文化具有包容性,可促进“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全面开展

儒家“仁”文化具有丰厚的包容性与外延拓展,注重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相结合,主张“和为贵”,讲求“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家语·儒行解》)。仁者之德,贯通诸德,儒家“仁”文化与“和”文化、“礼”文化、“信”文化、“惠”文化、“廉”文化等具有内生性、一致性的紧密联系。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我国可以“以仁为基,以和为贵,以礼为规,以信为本”,不但大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发展环境,同时帮助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以形成良好的国际合作文化生态系统。具体来说,大力弘扬“仁文化”可以消弭相关国家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不安全感,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公正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谦和有礼”的大国外交形象,为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长远发展提供信任保障与智力支持,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三)儒家 “仁” 文化具有抗污性,可有效应对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中的问题与障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其发展绝非一帆风顺,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与桎梏。在宏观层面,经济全球化不断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逆风,“一带一路”受到多种污名化解读;在具体实施层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进入“深耕区”,沿线国家由于国情民情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对“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接纳与融入程度也不尽相同,部分国家更是受到美国的裹挟,拒绝融入“一带一路”。少数国家的政界人士甚至为了选举政治的需要,做出破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举动。针对前述种种逆流,为保证“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我国需要防微杜渐,积极做好相关部署与有效应对。

儒家“仁”文化讲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具有抗污性,可有效应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问题与障碍。周恩来总理阐述的中国人办外事的“哲学思想”中,“不将己见强加于人”“不开第一枪”“友好在先,对我们友好的国家,我们更友好地对待他们;如果敌视我们,我们会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进行抵抗”等思想理念,即充分体现了儒家“仁”文化“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大智慧。

(四)儒家 “仁” 文化具有创新性,可促进“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仁文化”传统,经过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以及新儒家的不断发展完善,儒家“仁”文化以其包容性与创新性在世界文化史上历久弥新,熠熠生辉。“通即真仁,天下归仁”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近期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建议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亦被放在12 项重大任务之首,“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被写入规划建议。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儒家“仁”文化以其包容性与创新性,在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中将日益显现出长久价值。

三、儒家 “仁” 文化助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外在体现

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深入剖析儒家“仁”文化的思想精髓,并结合时代特点对其进行历史性的继承和发展,通过躬行仁政、诸德并举、以直报怨、发展创新等举措,不断开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局面,翻开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发展新的历史篇章。①

(一)通过躬行仁政践行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内政方面结合儒家“仁”文化“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 (《中庸》)“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论语·颜渊》)的思想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通过举贤任能、反腐倡廉及一系列惠民利民的举措,使国家面貌为之一新。

在外交方面,习近平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仁”文化的精髓,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了历史性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在国际上广布仁义,使“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习近平主席提出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对接相关国家与地区发展政策、设置丝路基金,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等举措,建设包容多元、普遍受益的“一带一路”价值链,践行“天下大同”的儒家“仁”文化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2020年面对全球肆虐的严重疫情,中国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抗疫物资、医疗信息、技术设备及医护人员等多方面支持,努力改善合作国家民众的健康状况,充分体现了儒家“仁”文化“天下归仁”的精神与担当,推进了“一带一路”健康共同体建设。

(二)通过诸德并举助力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需要在躬行仁政的基础上,融合“和”文化、“义”文化、“礼”文化、“智”文化、“信”文化、“惠”文化、“廉”文化等,以诸德并举,有效保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顺利开展。通过诸德并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领导人发言、官媒发声、孔子学院建设等多种形式构建主动型传播模式,打造开放、包容、负责任的文明大国形象,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具体来说,弘扬“仁文化”可以降低相关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不安全感,弘扬“义文化”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公平正义的国际环境,弘扬“礼文化”可以为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谦和有礼的国际形象,弘扬“智文化”可以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弘扬“信文化”可以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长远发展提供信任保障,弘扬“惠文化”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深厚的物质与信任基础,弘扬“廉文化”可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②

(三)通过以直报怨维护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

近年来,境外一些智库及媒体不断以“中国威胁”“地缘扩张”“经济掠夺”“破坏环境”等对“一带一路”进行污名化解读。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甚至在不同时段提出了对抗“一带一路”建设的计划。③有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中国在60 多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投资的1674 个基础设施项目中,有包括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柬埔寨柴阿润水电站项目、肯尼亚内罗毕国际机场项目、马来西亚高铁项目、贝加尔湖瓶装饮用水厂项目在内的234 个项目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麻烦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如何进一步走深走实、行稳致远,需要风险防控机制的保驾护航,需要用儒家“仁”文化“以直报怨”的精神,需要以世界贸易相关规定为准绳,打击违规贸易和贸易欺诈,维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019年1 月21 日习近平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加强海外利益保护,确保海外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体系,坚决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表明我们需要未雨绸缪,进一步增强国际合作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意识,加强风险危机应对能力,用儒家“仁”文化的“以直报怨”精神维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有序运行。

(四)通过发展创新促进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

近代以来,传统儒学汲取现当代西方思想以丰富自身内涵,不断发展创新,提高应变能力⑤。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的实施路径包括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对海外并购的引导、构建全球网络体系、规范海外经营行为、健全服务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⑥,中国发展援助委员会(DAC)积极发展合作与发展融资,对“一带一路”和国际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⑦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万物互联化、数据泛在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加快大数据与数字中国建设,搭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据资源平台和标准规范体系,推动成员国之间数据共享开放,以“数字丝路”建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共赢新局面,并使我国在未来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中掌握优先话语权。⑧

四、儒家 “仁” 文化助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需要厘清的几对关系

(一)弘扬儒家优秀文化与扬弃文化糟粕的关系

儒家文化在非武力的基础上远播海外,形成了广大的儒学文化圈,并于16 世纪末传至欧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儒家“仁”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弘扬儒家优秀文化与扬弃文化糟粕的关系。我们需要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摒弃“三纲”等落后内容,将儒家“仁”文化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欧洲文化、俄罗斯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相结合,赋予“仁”文化切实有效的时代意蕴,以在相关合作中展现新时代的中国作为仁义大国、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二)践行 “仁” 文化与增强国防建设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释“武”为:“从止,从戈。”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国自古即有“惇信明义”“崇德报功”“保合太和”的人类安全理想,与邻近国家之间以礼赠、和亲、通商等途径建立起了以敬服为特点的国际关系,希望“万国咸宁,天下大同”。在儒家“仁”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当今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的大背景下,需要明确阐释好儒家“仁”文化与增强国防建设的辩证关系,增强国防建设是践行儒家“仁”文化并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与保障。

(三)厘清 “仁” 文化宣传与助力 “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关系

目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经济合作为主,而只有建立在彼此尊重、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才能行稳致远。儒家重义而不轻利,认为儒家“仁”文化“重义轻利”是不确切的。孔子本人即主张追求合理利益,认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不过儒家更加追求“义”与“利”的结合,将“利”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曰:“居利思义,在约思纯。” 《荀子·国富》 篇曰:“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 《吕氏春秋·离俗》 曰:“非其义,不受其利。”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儒家“仁”文化的义利观对实现“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方的互利共赢、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四)对外宣传 “仁” 文化与避免涉嫌文化侵略的关系

历史上儒家“仁”文化的对外传播主要秉承“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传统,缺乏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主动性。近年来“孔子学院”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对宣传儒家“仁”文化,发展与相关国家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海外传播,规避海外经济贸易中的风险及不稳定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亦受到了西方“文化侵略”的污名化解读⑨。我们应用实际行动处理好对外宣传“仁”文化与避免涉嫌文化侵略的关系,用生动鲜活的历史典故与现实事例讲好中国故事,向相关国家宣传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仁”文化,进行坦诚深入的文化交流,以实事求是的践行击破谣言,加深了解形成共识,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稳致远。

注释:

① 周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传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传统“仁学”的继承和发展》,《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2期 。

② 彭飞 等:《儒家“五常”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研究》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4期。

③ 参见郑雪平、林跃勤:《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挑战与推进高质量发展对策》,《东北亚论坛》2020年第6期。

④ 王林彬:《“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风险救济制度之完善》,《兰州学刊》2020年第1期。

⑤ 徐庆文:《当代儒学发展的机遇及其限制》,《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⑥ 马小芳:《五方面着力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中国经济时报》2020年12 月8 日。

⑦ M.Dunford, Chinese and 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 (DAC)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ina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BRI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20, 3,p.3.

⑧参见于施洋等编写的《基于大数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风险评估与应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5 月出版。

⑨ Hao Wang, Confucius Institut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20, 10, p.19.

猜你喜欢

仁者儒家一带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仁者爱人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仁者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