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

2021-01-28肖新发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

肖新发 肖 潇

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不仅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道路,而且影响经济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发展,关乎国家安定团结乃至政权稳定。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的重要工作。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但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基本遵循。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本领,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造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汇聚起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历史合力。

一、立足战略高度认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从战略高度强调其重要意义,并根据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现实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阶段性特征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取向。基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和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注重引导无产阶级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条件、性质和历史使命,列宁主张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提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由此培育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阶级意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凝心聚力、固本培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改革开放中思想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习近平郑重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②,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

首先,意识形态是国家本质的基本标志。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实现阶级统治不仅要依靠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而且要依靠思想上层建筑的强大力量。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是阶级、国家关于自身根本利益、目标任务、发展道路、行为规范等的思想认知和理论表达,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本质的统一性,即一个阶级要上升为统治阶级,必然要形成反映和维护其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一个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巩固其统治地位,也必然要把自己的意识形态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任何国家的本质都体现在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基本层面,资本主义国家如此,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如此。

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不仅体现在其反映功能上,更集中体现在其社会功能即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等方面。诚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④。意识形态总是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和国家利益,而意识形态工作则是衡量一个阶级的活动自觉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如何的重要尺度。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还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改革,都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更需要制度保障,因而必须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上升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这是坚持社会主义正确方向、推进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的规定,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规定,以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的规定,彰显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为开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提供了价值遵循。

其次,意识形态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精神支撑。诚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首要的任务是抓好经济建设,打牢物质基础。然而,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否则,即使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力量,如果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也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甚至社会动乱,动摇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习近平强调:“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⑤从社会整体结构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来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注重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思想意识是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舍此,社会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的,而只是畸形的;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具有多元的价值取向,不仅追求物质生活,也追求精神生活,尤其是当基础性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就会越来越强烈,甚至于上升到主导地位。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⑥。显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才能构建起巩固执政地位的强大精神支撑。

现实表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必须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⑦应该指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西方“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大量渗透,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由于宣传思想工作不完全适应新形势,从而导致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协调甚至相抵触的意识形态自由泛滥,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了严重影响。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讲清楚,使之在前进道路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

最后,意识形态缺失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根本原因。意识形态是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对于国家政权则具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作用。鉴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教训”,习近平明确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引领人们的前进方向,从而凝聚起众志成城、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而一切腐朽的错误的意识形态则势必突破人们的思想防线,瓦解人们的精神斗志,导致人们迷失前进方向和国家政权的彻底颠覆。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从反面验证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经过几十年就建成世界强国。那么,苏联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苏联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跨台,并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呢?原因固然很多,而毋庸置疑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犯有颠覆性错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极力推行所谓“新思维”,大势鼓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由此误导下的改革致使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走向灭亡。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文化人道主义化,从本质上说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背离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苏共亡党、苏联亡国,不是因为敌对势力的武装进攻,而是因为放弃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守,放弃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习近平在回答“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的问题时,揭示了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思想搞乱了”⑨。苏联和平演变给我们留下了一条深刻教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⑩

二、着眼社会现实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取向与新时代社会现实高度关联,有稳定性的一面,也有变动性的一面。习近平指出:“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所谓“变”,就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要适应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尤其是要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相适应,而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所谓“不变”,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方向不能动摇、更不能否定,同一切错误社会思潮作坚决斗争的原则立场不能模糊,更不能放弃。

一是在文化多元化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文化多元化是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政治、国际与国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产物,而指导思想一元化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基础,反映到思想上层建筑便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同时存在,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只能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这就是文化多元化和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内在逻辑。我们既要承认文化多元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又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引领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历史和现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由于其“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因而成为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伟大的认识工具”。尽管在人类思想史上不乏流芳百世的优秀成果,但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具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性和生命力,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不可动摇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要有认识的自觉,也要有制度的保障,与经济建设“硬实力”一样,意识形态工作“软实力”也需要制度化和规范化。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而包括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制度是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刚性约束力,对于调整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具有指引、评价、教育、强制等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广大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这就必然要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通过制度规范切实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永不动摇。

二是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理想、信念都是价值观范畴,理想是价值目标,信念是价值认同和执着,实现理想必须有坚定的信念。诚如习近平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一些志士仁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其中不乏这样那样的所谓“主义”,但在中国都行不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但其“走过的弯路”不能不让我们“引以为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必须始终坚守的精神瑰宝和价值引领。

理想信念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理想信念教育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人们的社会角色不同,理念信念各异,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包容性,能够引导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和个体同心同德、向上向善。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防止在理想信念上出现“最危险的动摇”和“最危险的滑坡”。如果说一个人的堕落往往在于没有理想信念,那么,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是从理想信念的衰落和缺失开始的。所以,“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使全国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从而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在固本培元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价值关系的观念反映,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行为取向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有性质之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既不同于那些非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更与那些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具有固本培元的特殊功能,是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筑牢抵御和平演变思想防线的重要精神支撑。价值观也有层次之分,在一定社会价值观体系中,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正确认识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的价值观,既有利于区别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抵制和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对立的错误价值观,也有利于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中突出重点,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和统领作用,引导非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发挥正能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知行合一、智德统一、化人育人的过程,需要综合施策,“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适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着力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贯彻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使之充分发挥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导向功能、对于社会秩序和人们行为方式的规范功能,从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四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毛泽东就提醒人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实际的真切反映,今天也不失其指导意义。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非但没有结束,反而还有新的表现形式,凸显复杂性和尖锐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前沿阵地。苏东巨变后,西方国家不但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反而变本加厉,强化对我国思想文化渗透的攻势。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形势,我们决不能迷失方向、放松警惕,“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是坚持还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还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鉴于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同时存在“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的现实,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守和扩大“红色地带”,揭露和批判“黑色地带”,争取和转化“灰色地带”。一方面要解决好认识问题,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原则立场,对于那些恶意攻击马克思主义、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的言论以及影响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行为,我们决不能态度暧昧、含糊其辞,更不能迷失自我、同流合污,必须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彰显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应有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三、运用创新理念开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途径

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特点,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这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反之,如果因循守旧,简单地沿袭那些陈旧过时的思路和方法,则会丧失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其一,要把问题意识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出发点。问题是时代的心声,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所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样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不同于以往改革的新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更富有新内涵,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仍然要与时俱进。新时代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与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完全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形成了前所未有但又必须切实解决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只有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和深入研究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其二,要把增强实效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着力点。经过40 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我国广大人民大大增强了主人翁意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活跃,关心国事,敢于就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这既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利条件,也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关乎国家发展问题上的一些严重思想分歧,如果简单地沿袭诸如一般号召等老办法和缺乏现实针对性的空洞说教,则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增强实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取向,也是实现价值目标的重要标志,必然要求积极探索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而“关键是要……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时、度、效是一个整体,其中,“时”是过程性和阶段性的反映,“度”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表征,“效”则是目的性和终结性的体现,“时”和“度”都要落实于“效”并通过“效”得到检验。强调“时”就是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特征及其客体和主体等的新变化,并据此确定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向和重点;强调“度”就是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火候、分寸,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问题,防止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强调“效”就是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预期,既注重目的也创新手段,既丰富内容也创新形式,以达到动机与效果的有机统一。

其三,要把传播方式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聚焦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媒体是政党和阶级的喉舌。毛泽东指出:“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事实上,任何一个阶级和政党都十分重视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不同媒体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随着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传播方式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局面,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应运而生并且彰显出勃勃生机,这为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但是,互联网具有两重性,其传递的信息良莠不分、鱼龙混杂,严重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争夺人心的最前沿和主战场,谁掌控了互联网也就赢得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必须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是人,而如何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成为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习近平明确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适应意识形态工作手段变化的新形势,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聚焦于传播方式的创新: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防止网络舆论战场被边缘化;要深入探索新时代舆论形成与扩散的规律,正确处理政治立场坚定性与思想文化包容性的关系、思想文化传播方式与受众接受方式的关系以及网上传播与网下传播的关系,建立以科学内容、先进技术、优质管理于一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优势互补、交相辉映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要着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其四,要把话语体系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突破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揭示了语言作为“现实的意识”的特征,还指出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话语既是实践的产物,也是实践尤其是交往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主体性的话语体系,既以概念、理论、规则、策略等精神要素为基本内核,也以媒介、平台、组织等物质要素为重要支撑。话语体系总是要适应一定的群体需要和满足一定的主体目的,是国家意识形态特征以及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体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交往普遍化进程,话语权的争夺更是愈演愈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平崛起,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以促进世界经济更好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都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强烈共鸣、收获了广泛认同。但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国际话语权上往往受制于人,国家形象屡屡遭到抹黑。“更深层次地看,我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创新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课题,不仅要敢于破除“西方中心论”,而且要善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大体上说,创新话语体系的进路主要有三:一是要注重话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切实改变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方式形式单一、语言刻板等现象,针对不同受众的身份特征和接受习惯创新话语,使表达方式、叙事方法等适合大众需求,体现生活化、平民化、多样化;二是要强调话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表达的统一,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个性特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让中国话语所传播的优秀文化为世界所理解并产生正能量;三是要突出话语的时代性和主旨性,把话语体系的时代特征作为遵循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规律的内在逻辑,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增强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影响力,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伟力。

其五,要把区分不同性质的问题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关键点。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前者是任何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则和内在逻辑,后者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立场和必然要求,既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20 世纪50年代中叶,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理论上不同学派、艺术上不同流派的发展,因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呈现勃勃生机。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学术问题被混同为政治问题,严重影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训极为深刻。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既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在要求,也是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矛盾的经验总结,必然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和坚持原则立场的统一,不能顾此失彼。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人借口学术问题和解放思想而丧失立场、放弃原则,公然发表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中国革命的错误言论。其实,这已经根本不是什么学术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了。由此,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鼓励和支持解放思想,鼓励和支持对有关政策举措进行分析评估,但要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不能一说学术问题可以研究,就不顾场合口无遮拦乱说一气,也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标新立异。”新的时代条件下,要防止意识形态工作简单化,绝不能重蹈把学术问题混同于政治问题的历史覆辙;同时要明是非、识大体,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边界,绝不能在原则问题上丧失立场。

总之,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根据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明确目标任务、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开创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

注释: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8页。

⑥⑩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8 月23 日。

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