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代际流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1-01-28李保忠陈新忠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3期
关键词:代际流动理论

李保忠 陈新忠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综合实力不断跃升,但随之出现的潜在社会矛盾和风险也逐渐增加,收入差距过大、阶层固化问题日益凸显,贫富两极分化、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十分严重。追根究源,实质是应然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实然的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无法规避的社会问题。代际流动作为衡量社会公平与和谐程度的关键指标,是指代际间社会地位的传递模式、流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①在这种背景下,哪些群体通过代际变迁成为社会优势阶层?改革以来的社会结构是愈发开放还是陷入囹圄?在优质资源获得上究竟是阶层固化的代际传承还是打破壁垒的机会平等?这些矛盾不仅被代际流动研究者重视,同时也是时代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代际流动研究回顾

判断某个研究领域的发展阶段以及在该阶段的状态,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来反映。通过对改革开放后以“代际流动”为主题的482 篇文献进行分析,可将1985年到2019年间我国代际流动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至2005年。这一阶段的发文总量仅有37 篇,年均发文量在3 篇以下,文献累计率在0 至100%之间波动,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代际流动研究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可将该阶段划分为探索阶段。第二阶段:2006年至2016年。这一阶段的年发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均发文量达到24 篇,文献累积率波动幅度小且相对集中,可将这一阶段定义为我国代际流动研究的积累阶段。第三阶段:2017年至2019年。该阶段的年均发文量增长迅猛,达到年均52 篇,且三年间发文量占整个研究时期发文比重的35%,同时文献累积率更为稳定,这意味着新时期我国代际流动研究的热度持续增强,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从研究内容上考量,已有研究成果涵盖了代际流动的内涵、理论、价值、模式、对象等方面,但主要围绕着“高等教育投资收益”“收入代际流动”“教育代际流动”和“职业代际流动”四大主题,重点从人力资本、教育公平、社会分层、实证分析等几个视角来进行研究。

(一)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研究

高等教育投资不仅是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环节。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研究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讨:

一是高等教育投资与收益的测算研究。我国对教育投资与收益的测算研究始于1987年国外学者Jamison 利用明瑟收入函数来计算国内教育与收益的关系。②后续学者陆续依据国外较为成熟的测算方法,对我国教育收益投资与收益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陈晓宇等利用明瑟收入函数法,得到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与收益具有正相关性的结论,意味着个人高等教育投资能够为其带来显性价值。③赵恒平等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高等教育投资成本与收益间的内在关系及其具体涵义,并借助货币收益计量方法对其进行测算。④

二是高等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高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高级环节,它不仅会对个人收益产生影响,而且与国民经济发展也有重要关系。刘辉等通过计量分析发现,高等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⑤赵树宽采用投资收益模型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呈现动态关联,即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会促进经济增长。⑥卜振兴通过对我国二十多年的教育经费投入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并提出国家应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对落后地区和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建议。⑦

三是个人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研究。孙国红提出,投资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个体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态度,这种属性带来的消极态度会削弱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功能。⑧王维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出发,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就业、过度教育、预期收益等三大风险。⑨谢发忠等认为,高等教育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范畴,存在风险与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高等教育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预先评估,以减少损失。⑩

(二)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教育代际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为改变社会阶层的后致性因素之一,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机会公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教育代际流动进行系统考察,可以从宏观层面把握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教育公平、父辈受教育水平以及教育代际流动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分析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

一是从教育公平来研究教育代际流动性。余秀兰认为,教育机会不均、代际传递固化、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不协调等因素降低了教育促进阶层流动的功能。同样,杨中超在其研究中发现,教育不平等并没有因为教育扩张而改变,教育扩张是否能够推动教育公平这一问题仍需讨论。

二是从父母受教育水平出发,对教育代际流动进行研究。孙永强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父辈的教育程度与子代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其中母亲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王处辉等根据“OED 三角”理论进行分析后认为,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其父代的社会地位两者之间具有重要关系。马瑜等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父代会通过捷径使其子女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更加便利。

三是进行实证分析来研究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赵红霞等通过建构回归模型来分析我国教育代际流动现象,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籍贯和地区三个方面的差异对我国教育代际流动的影响较大。魏晓艳借助OLS 和分样本回归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代际传递现象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代际传递现象较为明显,子代教育水平的高低与父辈的教育程度具有正向关系。

(三)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职业代际流动及作用机制研究

职业代际流动不仅是指代际间的职业类别与层级的变动情况,同时它也是研究社会固化问题的指示器。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与归纳,我国在职业代际流动研究方面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职业代际流动的实证研究。郭丛斌等利用代际流动指数等指标对职业代际流动性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职业代际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即教育水平越高,个体突破职业壁垒向上流动的机会越多,概率越大。孙凤以此为基础运用Log Linear 对数线性模型进行分析,所得结论与郭丛斌的高度一致。孙旭等使用Altham 指标对农村地区的职业代际流动性进行测算后发现,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优化了农村居民的职业结构,突出表现为非农职业比重增长迅速。

二是不同群体职业代际流动的研究。张鹏分析了城乡家庭职业代际流动的差异后认为,不同阶层城乡群体间的职业代际流动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低收入农村群体的职业代际流动性高于城镇,而高收入的城镇群体只有通过“子承父业”的方式来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卓玛草等通过构建职业代际流动理论框架,证实了农民工群体的职业代际流动包括代际分离和代际传承两种形式,其代际间的职业流动具有显著分割性,但自制性因素比较容易改变这一群体的职业代际传递。张顺等通过抽样调查对我国城市人口的职业代际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的职业代际流动性呈上升趋势,而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层的职业代际流动性不断弱化。

三是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影响职业代际流动的机制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投资,如,邵宜航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有效促进底层社会群体的向上流动,但在结构和层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家庭背景,如,李煜通过对不同家庭背景子女的初次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教育条件下,其职业获得仍有较大差异。三是社会经济环境,卢盛峰等从政府公共服务视角对职业代际流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社区公共服务完备的地区在职业代际向上流动这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此外,有学者认为,社会经济环境是造成职业代际流动差异的主要根源之一,其中包括分配体制、社会制度、市场结构以及经济水平等。

(四)基于实证分析的收入代际流动及收入差异研究

我国学者对收入代际流动的研究始于新世纪以后,最初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型,注重对收入弹性大小的统计分析。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收入代际流动背后的症因和机制探索。截至目前,国内关于收入代际流动的研究一方面主要集中于实证分析,另一方面则更关注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一是收入代际弹性的估算与趋势分析。我国的收入代际弹性研究起步较迟,且主要依赖国外已相对成熟的模型和算法。如,王海港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估算出我国收入代际弹性值为0.424,并据此得出收入两端人群流动性较弱的结论。魏颖等在梳理国外收入代际流动研究进展的同时,借鉴国外分位数统计方法对我国收入代际弹性进行估算,并得出在区域上城镇收入代际流动低于农村,在社会阶层上中等收入水平代际流动性较高的结论。此外,其他学者也通过不同数据库和测量方法对我国收入代际弹性进行了测算,韩军辉利用CHNS 数据,估算出我国收入代际弹性为0.446;何勤英等通过对我国1997年至2011年基尼系数进行估算,得出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关于收入代际流动趋势的研究也是收入代际流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陈琳等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发现我国从1988年至2005年的代际收入弹性渐趋稳定,其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对我国收入代际流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此外,杨娟等学者通过对不同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和之前学者的结论具有高度一致性,即我国收入代际流动性呈现增强趋势。

二是收入差距与收入代际流动性的关系研究。从已有文献来看,关于收入差距与收入代际流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乡收入差异、地区收入差距等方面。方鸣等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的收入代际流动状况,结果显示,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收入代际流动性较弱,收入代际流动弹性较低,而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周兴等在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的基尼系数后发现,我国基尼系数的提高与居民收入流动有直接关系,收入代际流动的加快能有效缓解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徐舒等借助变量回归法分析我国代际收入流动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代际收入的异质性对收入不平等会产生重要影响。

三是收入代际流动的作用机制分析与影响因素的探讨。从作用机制上看,存在诸多因素影响收入代际流动。陈琳等以中国居民收入调查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影响中国收入代际流动的机制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家庭财富积累等。刘志国等借助回归系数法分析了影响我国代际收入流动的因素,总结出人力资本、社会关系、婚配及遗传等四个方面是影响我国收入代际流动的主要因素。王箐等通过研究发现,性别差异、教育水平、工作技能、子女抚育数等因素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周兴等以2006年CGSS 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是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教育的影响。此外,家庭背景对收入代际流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综上所述,影响我国收入代际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家庭背景等。

二、我国代际流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根据不同主题对代际流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研究内容上缺乏有机统一

现阶段,我国学者关于代际流动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收入、教育和职业等三个领域,同时这几方面也是代际流动的具体反映和流动途径,三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就当前研究文献来看,多数学者仅围绕其中某一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鲜有学者对其中的相关性进行多维度交叉分析,并探究其中的内在机理。

(二)研究视角上学科关照不足

从已有研究看,尽管不少学者对代际流动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视角多是从经济学或者社会学的单一学科角度出发。其中社会学偏重从宏观上研究代际不平等的形成原因和政策影响,而经济学则注重代际流动各影响因素作用大小的估计。较少有学者从多学科交叉视角探讨代际流动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

(三)研究方法上实证理论分离

我国对代际流动的研究主要是以国外较为成熟的测算模型为依据,运用数理知识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测量我国代际流动性的具体数值。这些研究仍以功能性解答为主,对于理论研究依然不够系统深入。同时,由于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和人们对代际流动认识程度的加深以及学者间的知识背景和价值取向差异,大量学者采用多种模型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代际流动进行量化分析以得出具体数值,却忽视了理论构建对代际流动研究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对象上倾向弱势阶层

现有文献关于我国代际流动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弱势阶层群体,更多地研究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代际流动问题,学者较少探讨城镇地区的代际传递和代际流动现象。代际流动是衡量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关注弱势群体代际流动性的同时,非弱势群体的代际流动问题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我国代际流动研究的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但在物质财富大量积累的同时,社会优质资源的获取似乎变得更加狭隘与封闭。不断涌现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让人们质疑“知识能否改变命运”“寒门是否难出贵子”以及“社会阶层是否已经固化”?针对上述问题,今后相关研究应在构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特色理论基础上,通过创新代际流动研究的系统布局,加强研究的科学方法,从多样化视角全面分析我国代际流动问题,以求在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方面上有所建树。

(一)构建代际流动研究的本土化理论

长期以来,随着人们对代际流动研究的深入,已形成众多较为成熟的理论,如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韦伯的分层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赖特的新阶级理论等。但这些理论的发轫都源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我国代际流动的现实。以1989年倪志伟发表的《市场转型理论:国家社会主义从再分配向市场转轨》为标志,我国正式开始对代际流动理论的探索。此后,学者陆续提出相关理论来弥补我国代际流动研究的空白,如,李路路的阶层关系再生产模式理论、孙立平的精英联盟理论等。近几十年来的代际流动理论发展,虽然填补了一些缺陷,但从整体上看,这些理论大多以西方已有理论为基础,且未形成体系,加之影响力不足,因此未能在形成强烈的共识。我国代际流动研究能否革故鼎新、指导实践,关键在于构建起基于我国国情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形成社会影响力的本土化理论。

(二)创新代际流动研究的系统化布局

代际流动的系统化研究,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代际流动已有的政策、理论、观点或经验等进行归类、整理和加工,使其集中起来形成系统的序列以便于使用。目前,我国代际流动研究主要集中于收入、教育和职业三个方面,但在研究上存在理论演绎分离、内在机理缺乏、关联互通不足等弊病。我国代际流动研究整体属性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系统化布局的基础上,只有将代际流动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连接内在机理,使诸因素之间互通互鉴,才能形成完整的代际流动格局。

(三)加强代际流动研究的科学性方法

代际流动研究涉及众多学科,其中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参与度最高。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社会学偏向研究职业代际流动方面的问题,而经济学则主要通过指标构建和计量统计,研究内容包含教育、职业和收入以及两两之间的关系。可靠数据的获取不仅是代际流动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该研究一直以来的主要难点。目前,教育和职业代际流动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得,但收入代际流动的数据较少且不够权威。不仅如此,教育和职业代际流动具有科学的测算方法,测算结果可信度较高,但收入代际流动的测算方法往往是研究者自主构建的模型,易导致不同研究者对同一研究主题的测算产生较大差异。此外,在教育和职业代际流动研究问题上,研究者更偏向于使用相关系数方法进行研究,收入代际流动则更多使用回归分析方法。最后,要保证代际流动研究的科学性,需要统筹不同学科、不同方法并兼顾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科学可靠的实证研究基础上,还可借助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对代际流动进行深入发掘。

(四)强调代际流动研究的多样化视角

代际流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需要从多视角进行综合研究。拓宽研究视角有助于我们认识代际流动所存在的问题,认清其发生发展的本质。传统的代际流动研究主要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单一学科视角作为研究基础,鲜有多维度分析、多学科交叉、多视角综合对代际流动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仅通过单一理论或学科视角,无法科学合理地解释其内在机理。因此,代际流动研究需要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分层等理论为研究基础,综合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门类学科,借助社会流动与社会公平、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以及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等视角对代际流动研究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在代际流动的认识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五)重视代际流动研究的国际化经验

发达国家在代际流动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在理论指导上,发达国家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代际流动理论基础;二是在数据获取上,发达国家建立了丰富且易获取的数据库,为代际流动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三是在方法构建上,发达国家具有合理完备的代际流动测量模型,使其研究更具科学性;四是在实际操作上,发达国家通过代际流动研究的结论,合理引导社会流动,使社会更具活力。我国代际流动研究起步虽晚,但进展较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参考国外代际流动研究的理论依据、借鉴国外代际流动研究的方式方法、梳理国外代际流动研究的脉络走向,有助于今后我国代际流动研究误区的规避,并为未来研究提供相关科学范式。

注释:

① 李煜:《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社会》2009年第6期。

② D.T.Jamison et al., Education and Earn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87, 6(2), pp.161-166.

③ 陈晓宇、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④ 赵恒平、闵剑:《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月刊》2006年第4期。

⑤ 刘辉、陈虹、杨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8期。

⑥ 赵树宽、余海晴、刘战礼:《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9期。

⑦ 卜振兴:《论教育投入及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⑧ 孙国红:《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规避》,《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⑨ 王维:《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高教与经济》2007年第3期。

⑩ 谢发忠、杨彩霞:《个人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代际流动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流动的光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