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体系的路径探究

2021-01-28

关键词:价值观法治核心

蒋 毅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检察院,重庆 402260)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方面,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就必须通过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执法、司法、守法的法治建设体系。

一、科学立法,制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法

立法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是将一定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立法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制定完备而良善的法律是进行法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常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公务员法、检察官法、法官法等法律的修改或修订,其职业伦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都成为法律规定,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柔性的要求变成刚性的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促使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环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落实依宪治国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遵循和依据,宪法之下还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等,宪法精神要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层层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也就必然要作为法律、行政法规等的立法宗旨加以体现,否则宪法精神就得不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贯彻落实宪法精神,加强公共文化建设领域的立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重要内容。一是法律总则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总则通常规定立法的目的、宗旨和任务。总则虽然简单,体现的却是法律理念、精神,法律与道德起源的时间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具体内容规定不完全相同,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调整的范围不尽相同。但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得到大家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新时代的社会道德标准,一部法律要是良法,就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如《英雄烈士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就开宗明义,强调指出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国家保护英雄烈士,对英雄烈士予以褒扬、纪念,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维护英雄烈士的尊严和合法权益。二是法律原则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根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法律原则可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无论是什么原则,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民法典的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刑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法的依法行政、程序正当,诉讼法的司法公正,这里涉及的诚信、法治、公正、平等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法律规则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及相应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法律原则指导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法律精神实现的保障,如果法律原则传递的是立法的理念、价值和精神,那么法律规则就是将理念付诸实施。如合同法的定金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的惩罚赔偿制度就是落实诚信原则的具体体现。如果只有原则而无规则,那么法律精神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四是法律概念要准确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现象或法律事实加以描述、概括的概念。法律概念本身不是法律规则、法律原则,而是表述规则和原则之内容的工具。在立法表达核心价值时,要做到精准、规范,法律用语和条文不得有歧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格,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法治和德治并用,维护美好的道德理念、道德价值和道德文明,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我国自古就重视道德教化,把道德规范纳入法治,汉代大儒董仲舒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过程中,就将儒家的传统思想、道义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法令,这种做法被历朝历代承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融入法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继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

二、严格执法,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法落到实处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制定了良法,还必须得到善治,法的实施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形成高效权威的法治实施体系,使法在现实生活中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从应然状态进到实然状态。良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必须通过法治的实施才能体现出来,这就必须要严格执法、依法执法,这也是现代法治国家行政活动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建设法治政府,实现良法善治,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以人为本,增强群众观念。民主政治的最大特征是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立法的法定程序,确保立法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切实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要采取各种措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畅通渠道,广开言路,倾听群众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增强行政执法的透明度。

2.要文明规范执法,接受群众监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我们已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办法,那就是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就不会人亡政息。程序正当、高效便民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建立执法负面清单,依法规范执法、制约执法、监督执法。要让执法在阳光下运行,推进执法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实行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受追究,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以公开促进依法用权。这样有利于执法更加民主,更加透明,更富有民意和代表性,更容易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

3.要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和矛盾化解能力。目前,个别执法人员不注意方式方法,主观臆断,执法粗暴、简单、机械、片面,造成干群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大力提高综合执法队伍的理论素质、业务素质,提高矛盾的研判和化解能力,对群众不理解的,要多做解释工作,用群众鲜活的语言,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取得执法对象的理解,实现良法善治的统一。

三、公正司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实现

司法,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两种情况下需要司法:当公民、社会组织和其他国家机关在相互关系中发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争议,致使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无法实现时,需要司法机关适用法律裁决纠纷,解决争端;当公民、社会组织和其他国家机关在其活动中遇到违法、违约或侵权行为时,需要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制裁违法、犯罪,恢复权利。我国的司法机关有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通过审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案件,惩罚犯罪,解决民事、行政纠纷,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追诉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维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实质公正,也包括形式公正,其中尤以程序公正为重点。公正司法是法的精神的内在要求,是由司法活动的性质决定的。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是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公正司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司法领域内的体现。

1.理念引领公正。“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加强党性党规党纪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两学一做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司法人员守纪律、讲规矩、知敬畏、存戒惧。要以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职业行为基本规范为基础,加强职业伦理培训,教育司法人员坚决克服和反对有罪推定、口供决狱、罪从供定的习惯思维,牢固树立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等司法理念。用团结奋进、勤学善研、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集体和个人典型教育干警,使广大司法人员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职业本色,树立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职业理念,养成崇尚法治、恪守良知、理性公允的职业品格,守住廉洁的职业底线,树立良好职业形象。

2.公平实现公正。乌尔比安说,法来自于正义,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鉴于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刑法不平等的现象在现阶段还比较严重,刑法适用平等有重要意义。就犯罪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对于一切犯罪行为,不论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身、职业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时应一视同仁,依法惩处。就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应当依法追究犯罪,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同样,被害人的权益也应当受到刑法同等的保护,不得因为被害人身份地位、财产状况等情况的不同而对犯罪人予以不同的刑法适用。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是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要保证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要切实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诉讼参与人在其诉讼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采用法律手段依法保护自己的诉讼权利,如控告或请求公安司法机关予以制止,有关机关对于侵犯公民诉讼权利的行为应当认真查处。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应当得到保护,并不意味着诉讼参与人可以放弃其应承担的诉讼义务。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也有权力要求诉讼参与人履行相应的诉讼义务,否则,刑事诉讼就无法顺利进行。

3.群众监督公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优良作风,司法干警要以群众的利益为考量,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为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努力满足群众对司法机关的新要求、新期待,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不断拓展公开的深度和广度。要依托基层法庭、检察室,协调解决相关涉法问题,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力,深入基层走访座谈,了解民生,帮助解决合理诉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调研了解社情民意、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帮扶困难群众等,切实增强群众工作效果。通过门户网站,“两微一端”新媒体,收集群众的呼声、诉求、意见、建议,及时了解民情民意,为司法机关开展法律服务、解答法律咨询、进行决策调研提供帮助。积极开展随即接待、预约接待,健全司法机关与各单位相互协调配合的联动格局,邀请第三方参与化解涉法涉诉案件,为信访群众提供精准到位的司法服务。

四、全民守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群众内心认同

守法,也称法的遵守,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在我国,所有人都是守法主体,所有组织都有义务守法。各政党,包括共产党,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守法的内容,不仅包括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而且包括与宪法和法律相符合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所有法律渊源。认真遵守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要建设高素质法治队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实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开辟法治宣传专栏,充分运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发布重大工作部署、社会关注热点典型案件办理流程;通过网上调查问卷、法律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等活动,加强与群众在线交流,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需求,群众也可对法治新闻、法治故事、典型案例用评论、留言等方式表达意见;实时更新法律法规和资讯,上传法治讲座视频;开通法治视窗,让群众走进直播间;群众可以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参加政法机关举办的开放日活动;政法机关新闻发言人通过网络、手机即时发布消息,回应群众诉求;群众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号、留言板,参与办案干警在线答疑和以案释法等活动。积极开展送法到镇街、庭审到村社等活动,运用车载法庭、巡回审判包等“好传统+高科技”手段开展巡回审判及普法宣传,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以案说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2.要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公民要用社会主义道德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无论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还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亦或国家层面的价值准则。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推进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法治建设的标尺。依法治国实质与以德治国是内在的统一,公民对法治的敬畏来自对道德的服从。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的重要原则,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及目的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的民法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遇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社会公德秩序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禁止性法律规定时,法院可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判决该行为无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治的刚性得到实施,让法治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提高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标准和质量,成为社会治理的风向标和灯塔。

猜你喜欢

价值观法治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