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体育发展脉络审视与新时期路径选择

2021-01-28黄汉池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农村体育

黄汉池

农村体育发展脉络审视与新时期路径选择

黄汉池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广东 云浮,527200。

为农村体育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历程分析。参考党史与中国体育年鉴记载为划分主线将农村体育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铸造农村体育探索始端(1978-1984);计划经济助推农村体育社会化发展阶段(1984-1992);市场经济构筑农村体育提速发展阶段(1992-2002);城乡统筹发展观助推农村体育均衡发展阶段(2002-2012);全面深化改革农村体育挺进升华发展阶段(2012-2020)。农村体育发展伴随国家改革重心与力度,从初期呈现“边缘性”倡导性价值、改革中期国家政治、经济稳定的提速发展、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化、内需化”的时代定位。新时期深化改革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路径选择: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供给侧,搭建大学生农村体育创业平台的公益化路径;因地制宜,构建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发展路径;构建“节气体育”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路径。

新时期;农村体育;脉络;路径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大政治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下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新时期农村社会变革巨大,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发展水平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最后冲刺。社会演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农村社会改革力度伴随国家与社会各因素综合调节与着力点而产生格局变迁,研究农村体育问题需要寻求某种主导性的制度与观念在改革发展中的催化作用。新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构建“大健康、大卫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背景下,农村体育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新时代诉求。审视过去40年农村体育发展的改革历程并自觉忖思,辩证分析政策执行过程的动态演革与复杂性,旨在探索全面深化改革洪流下优化农村体育发展路径与时代瞻望。

1 审视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体育演进脉络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农村事业发展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奋斗史。“联产承包责任制”让9亿中国人民初尝温饱,到改革开放进程把农村、农业、农民推向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建设潮流中,农村体育历经从“边缘性”的价值定位升华到“民生健康内需”取得历史性成就参考党史对历史发展阶段划分与中国体育年鉴有关农村体育的记载为主线,黏合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把农村体育发展历程划分为探索始端、社会化发展阶段、提速发展阶段、均衡发展阶段、升华发展阶段5个阶段。

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铸造农村体育探索始端(1978-1984)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中国大地上开展我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核心改革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深入协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经济筑建经济土壤,1983年,农业生产在连续4年增产的基础上获得大丰收,农民人口平均的纯收入达到309.8元,比1982增长14.7%[2]。

1.1.1 确立体育事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实现思想上“拨乱反正”,中国体育事业寄于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迅速从混乱、错误的轨道上回归。1979年,华国锋提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发展体育事业”,叶剑英作“刻苦训练、增强体质,攀登世界体育高峰”题词,形成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路线: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为外交友谊服务;明确党的领导是根本,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3]。1983年国务院批转《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并明确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满足8亿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1.1.2 体育事业发展欠缺完善的机制支撑 1979年华国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体育事业要适应当前时期的需要与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而实现统筹安排。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体育,不管是从宏观制度还是内部的微观运作机制都属于初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结构;从其价值与意义分析,没有与当前发展形成“共同体”。“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性地解决农民甚至是9亿国民的生存需要,而此时的农村体育更多是以一种“消遣”,作为一种被动的“福利”而存在。由于当前经济基础的宏观因素,从顶层设计权威性、地方政策的灵活性与当前社会发展重心所影射出来政策执行惰性,农村体育甚至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制度支撑略显微弱。

1.2 计划经济助推农村体育社会化发展阶段(1984-1992)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日益显露,宏观经济辐射下出现城乡人力资源等各要素在城乡间流动趋势。基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渗透、摒弃二者姓“资”还是姓“社”理论博弈下,农村体育在经济环绕下辐射出独特的发展脉络。

1.2.1 农村体育社会化程度提高 1985年计划经济下的群众体育空前繁荣,体育社会化热潮在城乡间蓬勃发展。《体育先进县的标准和评选办法》的颁布与实施充分表明执政党对于农村体育的认识与方向,特别是“两场、一池、一房”为核心的基建类指标,更加有力推动农村体育基础性进程。1988年农村经济改革的第10个年头,由农业部、国家体委和中国农民体育协会联合主办的第1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成功举办。1990年,中国农民体协在全国推行“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更是将农村基层地区的体育活动推向了新高潮继而进入政府主导下的全面社会化发展阶段[4]。“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促使农村体育发展基层化与系统化,广泛开展“以农为本”的农村体育竞赛,以赛促练深入推广“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1.2.2 奠定“健康体质”的农村体育发展理念 国家主席江泽民为第2届农民运动会题词“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李鹏总理作“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农民体质”,从顶层规避农村体育作为“被动福利”的特定时期的价值定位。随着全国体育先进县评选工作的深入与常态化发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加深,农村体育逐渐“从温饱向小康过渡”;农村体育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为我国竞技体育输送人才,为后期农村体育发展拓宽了思路与服务方式,认识到依靠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利导,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多元化体育需求。

1.3 市场经济构筑农村体育提速发展阶段(1992-2002)

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无缝接洽与相互借力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在“体质论”的同时,以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为立足点赋予体育事业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历史任务。

1.3.1 社会稳定构筑农村体育的政治基础 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以江泽民同志在天安门点燃亚运圣火起,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共1.8亿人传递圣火,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以来稳定的政治局面与发展趋势[5]。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实施,明确体育运动要以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宗旨,明确了“我国体育工作的目标、方式方法和路径”。《全民健身发展纲要》是稳定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全民健康状况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正确论断;确立“提高农民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2002年颁布《农村体育工作暂行条例》从顶层规制农村体育的发展宗旨与目标,确立农村体育是以乡镇为重点,面向基层的体育活动。

1.3.2 市场经济强化农村体育发展的经济基础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标志着中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确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改革内容;改革热潮带动起全国的方方面面,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全面进入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新时期[6]。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这是全面改革阶段农村改革的重点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日臻完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良好:1992农村人均收入784元,200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476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3.8%。全国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8651亿元增加到2002年18 91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053亿元[7]。

1.4 城乡统筹发展观助推农村体育均衡发展阶段(2002-20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从城镇化、城乡一体和农业现代化等多维度立足“三农”发展问题,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在“城乡统筹”理念下,农村体育呈现城乡均衡发展趋势。

1.4.1 统筹观下的农村事业发展迅速 2004-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以全面取消农业税为标志的“惠农”系列政策;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对于农村改革的全维度深入改革,农村事业从体制、思想与内涵多元化等方面与国家发展节奏接轨,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顶层设计。

1.4.2 统筹思维下农村体育实践纵深化发展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人均占地面积、人均体育消费等指标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明显差距,不同地区、城乡间的差距也不容忽视的客观局面。随着体育事业历史性总结与改进,农村体育发展在城乡统筹视野下推进纵深化发展。2004年的农村体育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指导、体育科普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以农村为重点的第八期“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与团中央联合开展“体育三下乡青年行动”“国家国民体质检测西部万里行”等纵深化发展细则,研制“我国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中指出,要以村级的小型、实用型的公共体育设施为重要任务,真正把设施安在农民身边、真正在家门口锻炼身体;缩小城乡居民体育发展水平差距,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十一五”规划细化程度与落实要求,根据资金来源社会化、农村体育开展常态化、农村体育价值多元化等维度在战略层面确立农村体育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与重要性。

1.5 全面深化改革下农村体育挺进升华发展阶段(2012-2020)

2012年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理念的深入加速农村事业现代化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深化改革阶段,农村改革的力度与深度、主题民生化深入、运作层面的细化程度都契合国家发展重心与国际潮流。

1.5.1 健康中国深化农村体育价值定位 “健康中国”是习近平新时代的执政治国理念与执政体系重要内容之一,对我国体育工作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使命有着明确的烙印[9];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与国际接轨为我国农村体育事业提供了新发展机遇,为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的“健康”使命赋予更高的历史责任感。2015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充分明确了体育与健康的功能关联,明确体育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实现“全民健康”的终极目标。新时期的农村体育,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农村居民对于健康的终极诉求和呼声都更加清晰;尤其在2019年“新冠肺炎”在全球横行的特殊背景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更是彰显大国风范,把“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治国理念付诸实践。

1.5.2 乡村振兴助推农村体育特色升级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的20字总要求,是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力。资料显示,十八大以来的本地农民数量出现持续增加,到十九大以来回流明显,充分证明在长期农村政策的积淀下,以乡村振兴为制高点的政策扩散效能明显。根据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的预期性指标显示“加强农村休闲体育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发展体系推进力度”,到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预期达32亿人次,从政策导向层面为农村体育营造更加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体育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新发展思路,与以往一味强调“金牌”数量的竞技时代存在实质性的区别。而绿色、自然、原生态等是作为农村的代名词,得天独厚的天然土壤是农村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对开展农村体育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有着明显优势。

1.5.3 体育强国彰显农村体育的国际化发展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意见中指出“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将体育文化融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农村体育发展形式与内容溯源,中华体育精神与传统文化、传统体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新时期体育强国战略,在践行民生化治国理念的同时更是一种世界大国发展承诺的履行;为我国体育事业、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式、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全球化发展战略引领下的体育实力竞争,不单是以“成绩”来衡量的竞技体育;更多的是“民生化”的群众体育和农村体育、国民体质的发展程度。

2 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路径选择:公益化、产业化、文化传承

新时期农村体育何去何从?毋庸置疑,新时期的农村体育是关系到农村居民幸福感、生活质量与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性工程,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发展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新时期国家发展重心为参照,以公益化路径、产业化路径、文化路径突破农村体育事业的历史性顽疾和体制弊端,寻求适应新时期发展的优化路径,才能实现全民健康与农村体育的全面小康。

2.1 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搭建大学生农村体育创业平台的公益化路径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转发给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对向社会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作了明确的政策支撑:“公益性文体产品的创作传播、体育活动组织与承办;保护、传承与展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运营和管理;民办文体机构免费提供或低收费服务”等[10]。《意见》提出,本级行政单位、体育组织机构有责任与义务向群众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对承接单位的合法性与专门性也作了明确规定。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厘定,主要是针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体育赛事组织与编排、文化体育产品的传播等利于农村体育发展的针对性举措。农村体育公益化运作体系构建,应该明确农村体育在决胜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意义,形成以服务型政府为主导,以公益化组织为载体、农村与城乡居民积极参与的运行机制。

2.1.1 搭建“高校-农村体育”发展平台 高校是优质人力资源的集散地,通过服务型政府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创新模式,构建以人力资源为内核的公益化“校——农”发展模式;扶持与资助大学生创业平台,构建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非营利性机构为主的组织化运作机制,突破农村体育参与主体与管理主体价值观错位的瓶颈,充分培育农村基层组织,达到自治的目标。

2.1.2 政府主导公益形象活动 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回馈社会价值体系,挖掘农村体育项目文化内涵与历史溯源并构建特色项目文化与符号。积极推进体育明星与外出乡贤参与农村体育公益性发展活动,树立农村体育文化形象并加强传播力度,构建体育传统文化的代言和推广大使的运作机制。譬如广东的“杜锋篮球活动”,通过明星的形象影响机制提高公益性资金来源与完善配套机制,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运作机制。

2.2 因地制宜,构建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发展路径

2016年制定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于产业布局做出明确指示,强调利用“江河湖海、冰雪湿地、草原沙漠、森林山地”等特色自然资源,重点发展民族与地域体育产业集聚带(区)[11]。2017年《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显示,首批特色小镇有产业类、体验类、体育赛事类、康体类[12]。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通过开发多元化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拉动经济上浮机制为基础,着重实施休闲农业与体育旅游、特色小镇等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旧县高原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集全民运动健身、全域旅游、体育训练、乡村旅游于一体的运动休闲之城,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特色与独特的地理优势,通过民族生态优势与体育运动成功搭建,为当地政治布局、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核心主题打造“名片”。广东汕尾市陆河县新田镇运动特色小镇,以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为精神内核,基于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优势(体育康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对于开掘体育产业市场、经济长效投资等方面形成辐射效应,为城镇、乡村事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2.2.1 开拓农村体育产业 农村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政策导向下新发展板块,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辐射下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衍生物。立足地理优势与项目引进,农村体育产业提倡的绿色、生态、环保、传统等多元化的着力点并通过体育与传统文化融合、体育与健康融合的发展模式,是新时期体育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式;根据不同村落的传统文化特色加强农村体育产业化的开发力度,把农村体育经济与传统文化结合发展的模式;寻求农村体育新经济发展模式,为农村体育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土壤。

2.2.2 开拓农村体育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地区是“绿色、生态、天然、无污染”的代名词,开展健康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治国理念,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村貌改观与生态指数提高,愈来愈多的城镇居民向往农村的生态和自然。譬如,钓鱼运动、山地车运动、冰雪运动等极具农村特色的健康休闲产业,把健康产业融入农村体育发展体系打破原来“沉闷、单一”的农村体育。

2.3 构建“节气体育”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路径

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萃传承与本身禀赋健身、健体、娱乐等职能的农村体育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协同机制提供政策保障,新时期构建农村体育文化生成机制是意识底蕴,而“节气体育”是传统文化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2.3.1 构建新时期“文化自信”为内核的农村体育文化生成机制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沉淀、更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则是传统文化[12]。传统文化是我国农村体育的瑰宝,在强调文化自信的社会价值观引导下冲出传统文化“自卑”的怪圈,把农村体育的“诚朴、自强、自立”的精神内涵通过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项目展示出来。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农村休闲体育与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兴农战略。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代农民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了。农村体育文化随着生活水平“温饱向小康过渡”从原来“可有可无”到“主动需求”过渡,这是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

2.3.2 农村节气体育 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结晶,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的聚集地,也是传统文化色彩最浓、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以节气为平台创新文化传承路线,是构建体育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文化路径。加强落实政府主体性功能的权威,实现农村体育的补位性和传统文化高位推动的服务型职能,创建由上而下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机制、传统文化与农村体育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形成由文化为立足点的传统文化与农村体育文化的传承路径。譬如土家族摆手舞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与传统运动项目的典范,广东佛山的龙舟是代表性最为显著的“节气体育”,都是传统节气与体育文化融合发展成功模式。

3 结束语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大地发展概图是全体国民紧紧围绕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的奋斗史。农村体育事业作为“三农”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曲折、摸索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变革与时代进步,农村体育在新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诉求。“健康中国”的民族梦、体育强国国际化诉求和乡村振兴的中国梦等战略性部署,农村体育事业在新时代发展基调引领下,走出以服务型政府为基础的公益路径,加大产业化进程与文化自信为内涵的农村体育发展路径。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后,农村体育必将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上华丽的一笔。

[1] 肖 伟,田 嫒,夏成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发展方向与路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01):25~29.

[2] 新华社.198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834.htm,2006-2-16.

[3] 马玉芳,夏成前.建国以来农村体育的浮沉与变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05):41~43.

[4] 卢文云,熊晓正.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04):456~457.

[5] 新华社.199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926.htm,2006-2-16.

[6] 新华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全面深化改革[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4-11/03/content_2774329.htm, 2014-11-3.4329.htm.

[7] 郭修金. 新中国农村体育的演进历程及阶段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05):07~20.

[8] 万炳军,史 岩,曾肖肖.健康中国“视域下体育的价值定位、历史使命及其实现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2~9.

[9] 刘仁憨,魏佐涛,黄 铎,等.关于农村体育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05):17~25.

[10] 陈 琦.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05):396~399

[11] 肖 伟,田 媛,姚 磊.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发展方式及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7(07):12~16.

[12] 王智慧.文脉赓续与民族复兴: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传递与文化自觉[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01):1~9.

A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and the Choice of the Path in the New Period

HUANG Hanchi

Art and Sports Department of Luod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unfu Guangdong, 527200, China.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in the new peri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rural sports in China in the past 40 years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s. Referring to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and the sports annals of China as the main line of division, the rural spor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ive stages: Household-responsibility system the beginning of rural sports exploration (1978-1984), the planned economy promotes the rural sports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 Stage (1984-1992), the market economy constructs the rural sports acceleration development stage (1992-2002), the urban and rural balanced development concept promotes the rural sports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ge (2002-2012), the sublim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of rural sports under the overall deepening reform (2012-202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the focus and strength of national reform, from the initial appearance of “marginal” advocacy value, the medium-term 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ability of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to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domestic demand” orientation of the Tim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reform in the new period,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path choice: consummates the Rural Public Sports Culture Service supply side, construct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rural sports pioneering platform the commonweal path; Construction of Sports Industry and health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h, building “gas sports” as the cor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ural sports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New era; Rural sports; Context; Path

G80-051

A

1007―6891(2021)04―0029―05

10.13932/j.cnki.sctykx.2021.04.07

2020-08-04

2020-08-24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农村体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广西体育事业发展实力的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我们的“体育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