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向应早期在山东省的革命活动

2021-01-28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团中央团组织济南

孙 军

关向应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将领,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亲历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战斗。关向应同志1924年5月参加革命,同年秋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1925年1月,经陈乔年、余世颂介绍,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运动爆发以后,关向应奉调提前回国,并于1925年秋到1927年间在山东从事青年团工作,为山东地区早期的党团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山东的革命工作,是关向应早期革命活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经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本文在已有回忆文章和文献的基础上,对关向应在山东的革命活动略作梳理,以纪念这位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和指挥员。

一、关向应在济南市的主要工作

“五卅”运动揭开了大革命序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正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的关向应提前结束学业,回国参加革命工作。1925年6月,关向应从苏联回到上海,党中央安排他在团中央负责接待从全国各地来上海参加革命的青年学生。1925年4月,青岛发生了1.8 万名纱厂工人参加的大罢工,遭到日本军警和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时任青年团济南地委主要负责人李耘生受团中央指派,赴青岛接任团地委书记兼组织部长。根据团中央决定,王辩(化名宫琦)接任共青团济南地委书记。1925年8月11日,因受到奉系军阀张宗昌通缉,王辩离济赴沪,由丁君羊代理济南团地委书记,主持日常工作。但是丁君羊时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组织部长,主要做国民党工作,济南团地委需要专人负责。1925年秋,团中央决定派遣关向应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前往济南,化名“王文培”出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人。①关向应同志在1944年填写的工作简历中写到,“一九二六年到山东青年团省委工作”,此原件现存中央档案馆。关向应同志或为记忆有误,因为根据《中共山东地方党史大事记》“一九二五年”部分、山东青运史有关文献,以及保存在中央档案馆的多份史料和相关同志的回忆来看,关向应来济南工作的确切时间当在1925年秋。相关记录参见共青团山东省委研究室主编《山东青运史资料》(第一辑),第24-26 页,内部资料,1983年。此外,由王守昱、张本义、单文俊主编的《关向应年谱》也记为1925年9月到山东工作,参见《关向应纪念文集》第525 页,大连出版社2002年出版。

此时的山东,由于反动军阀的连续镇压,到处弥漫着白色恐怖的气氛,即使济南和青岛等大城市,党团组织也很不健全。全省共青团员数量极少,远不能适应“五卅”运动以后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1925年9月召开的团中央第二次扩大会议指出:“本团目前的任务,就是:怎样使本团成为群众的组织,能指挥引导广大的青年工农和学生群众。”“尤其是关于本团组织上的扩大,认为是目前本团须特别重视而努力的工作。”“……曾经大罢工之……青岛等处,须更加注意。”[1]因此,积极在青年中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团员,整顿和充实基层团的组织,就成为关向应在济南期间的主要工作任务。

期间,关向应不顾反动军阀张宗昌的通缉,同团济南地委其他同志分赴各地,奔波在城市、乡村之间,联系群众,了解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团的工作。在不长的时间里,津浦路大槐树机厂、鲁丰纱厂、齐鲁大学、济南一师、济南一中、济南女师、济南工专、济南农专、济南正谊中学、济南育英中学等大工厂和大中学校陆续恢复和建立起团的组织。济南团地委的活动范围不局限在济南一地,它的下属支部广泛分布在寿光、广饶、潍县、临淄、齐河等地,其特派员、通讯员更是远至烟台、聊城、枣庄、济宁、诸城、泰安等地区。益都四师、曲阜二师、潍县广文中学、乐道院等也都成立了团组织活动中心。此外,济南还广泛建立了“读书会”等党的外围组织,教育团结广大青年群众。[2]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济南团员数量便从50 余人发展到90 余人。在潍县一带则建立了6 个区委,30 多个大队,有200 多名党员,并正式成立了中共潍县委员会。[3]1925年11月,中共山东地方执委会在筹备纪念十月革命活动时被敌人发觉,地委机关遭到破坏,时任中共山东地区委员会书记邓恩铭等6 人被捕。关向应给团中央写信,报告山东党组织被破坏情况,请求中央向山东派人重建组织。是年底,中央派中华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张昆弟同志到济南,很快恢复了被破坏的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张昆弟任书记,关向应任委员。

调任青岛工作以后,关向应也多次回到济南。1926年3月,关向应到济南参加中共山东地委召开关于农民问题讨论会,与山东各地代表交流农民运动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和党中央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研究同国民党合作问题,并决定着手教育、训练各地农民运动的骨干。

1926年夏,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久居军阀高压下的山东人民革命意识迅速觉醒,革命运动日益高涨。胶济铁路沿线的昌潍、淄博和青岛等地,党的组织都有很大发展。这年秋天,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中共中央决定加强山东党的工作,派关向应再次回到济南,参加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工作,并出任共青团济南地委负责人,负责青年团的领导工作。这次回济南,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关向应的工作效率却极为出色。一方面,他经常深入济南铁路大厂、鲁丰纱厂和大中学校开展革命工作,鼓励济南的党、团员认清革命形势,坚定革命信心,夯实革命基础。他尤为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工作,帮助正谊中学团支部创办地下刊物《传观报》。《传观报》不仅介绍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还刊登对社会、学校等重要事件的评论,很多内容都由关向应亲自审定。[4]另一方面,他还注重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拘泥于一时得失。关向应每周主持召开一次各校团支部负责人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分析革命形势,讨论组织发展,研究斗争策略。当讨论到如何应对反动军阀张宗昌逮捕山东大学进步学生并镇压学生运动一事,关向应态度冷静,耐心劝导大家不要急于发动抗议示威,从而暴露自己。革命的当务之急,是迅速发展组织,积蓄革命力量。当北伐军占领南昌,国共分裂已有迹象的时候,关向应则表现出清醒的政治判断,很有预见性地指出要警惕隐患和悲剧的发生,不能盲目乐观。在统一战线中,要有坚定的阶级立场和观点,特别是要看到阶级关系的变化,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国民党身上,而是要积极发展和积蓄工农革命力量。截至1927年2月,在关向应的领导下,济南团地委团员人数已达230 余名。

为了开展党团工作,关向应在山东工作期间还经常奔波于青岛、济南两地之间。1926年1月,关向应在中共齐鲁大学支部书记张同俊和中共潍县支部书记庄龙甲的陪同下到潍县视察党团工作,并先后召集潍县文华中学、文美女中等校的进步青年开会,向他们讲述国内革命形势、阶级斗争原理和党的纪律等问题,鼓励他们阅读进步书刊,引导他们走向革命道路。关向应还在潍县考察了农村党支部情况,具体研究了潍县党、团组织建设,有力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党团组织和农民协会建设工作。

二、关向应在青岛市的主要工作

青岛原是德国势力范围,一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列强的纵容支持下,乘机抢夺了德国在青岛的权益。尽管青岛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但都被日本侵略者联合军阀势力残酷镇压。1925年7月29日,张宗昌以“煽动纱厂工人罢工风潮”为由,下令枪杀《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以及共产党人、工运领袖李慰农,关闭工会组织,先后逮捕多名工运骨干和学运积极分子,一大批党、团员和工运、学运骨干被迫离开青岛,青岛的团组织一时陷入瘫痪状态,革命斗争进入低潮。在此背景下,为开辟青岛团工作的新局面,1925年11月,中共山东地委决定调关向应到青岛工作,化名郑勤,出任共青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全面负责青岛团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关向应到青岛后不久,便着手整顿恢复团地委,重新划定支部,发展团的组织。在青岛工作期间,关向应经常深入学校、工厂宣传革命,将一些参加过罢工和学生运动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共青团内,使得青岛的团组织有了很大发展,许多被敌人压制摧毁的革命团体得以重建。1925年12月初,在关向应到青岛工作半个月之后,他就成立了四个支部,新发展团员22人,制定了详细的组织发展计划等,使青岛团的工作走向了正轨。[5]截至1926年1月,青岛团的支部增加到8个,团员发展到64 名。支部会议、干事会、地委会等组织活动定期召开,“三民主义学会”等团的外围组织也已筹备成立。此外,关向应还将沧口日本纱厂的工人组织恢复起来,在电气工人、自来水工人中发动群众,建立革命组织,并在胶济铁路一些单位的工人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1926年2月2日晚,关向应在青岛四方机车厂召开党团组织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因工贼告密,被敌人包围,部分与会人员遭到逮捕,一些重要文件也被搜去。关向应虽然脱身,但遭到通缉。当敌人集中力量在城市展开搜捕的时候,关向应沉着冷静,在群众掩护下巧妙与敌人周旋,继续开展工作。

192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提出党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在积极迎接北伐革命的过程中,加紧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并以建立工农革命联合为基础,达到国民革命的全国范围的胜利。根据会议指示精神,1926年3月5日,团青岛地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讨论关于开展农民运动等问题。会议决定在重要区域与国民党山东省党部联合组织各级农民协会和秘密筹建农民自卫军。在此期间,关向应还代表青岛参加了山东地委在济南召开的农民运动会议,学习农民运动理论。返回青岛后,青岛团组织立即帮助国民党市党部召开了研究农民问题的专门会议,关向应亲自审定相关工作方针及决议案。

1926年3月21日,共青团青岛地委改选,关向应被选为书记。虽然斗争形势日趋恶劣,但青岛团的组织和团员数量还在艰难中不断发展。到1926年4月,青岛团员数量增加到83 人。[6]这段时间,关向应经常独自往返沧口和四方的边远地区,精疲力竭。他在写给团中央的报告中,根据青岛团工作面临的实际困境,请求中央派干部到青岛来,以增强青岛团组织的领导力量,并增加工作预算。[7]关向应还十分重视新团员的政治理论和文化水平,为了提高新团员的理论素质,提升从事群众工作的能力,关向应要求青岛团地委从团中央订购了《劳动青年》《向导》《社会观》《平民课本》等进步书刊。青岛团地委还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召开纪念会,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强化对青年团员的培养工作。

1926年4月,关向应当选为共青团江浙区委(统辖江、浙两省和上海市)执行委员,尽管青岛团组织一再挽留,但关向应还是在5月下旬赴任。在离开青岛前,关向应写下了《青岛工作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对当时青岛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工作计划做了详尽分析。

三、关向应在山东省工作的主要贡献

关向应同志刚到山东时,入党还未满一年,但勤奋好学、作风踏实,建树颇多,凭借卓越的领导和组织才能、炽热的革命激情和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成为这段时间山东团组织的重要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山东各地团组织迅速发展,一大批优秀进步青年加入团组织,为山东共青团事业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留存宝贵文献

关向应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修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注重运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时常在报刊发表文章,为研究这段时期山东地区党团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在担任青岛团地委负责人期间,除了与团中央的往还信件以外,他还注重调查研究,深入了解青岛乃至整个山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以作为制定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据《关向应文集》收录,自1925年9月至1926年6月,关向应以不同笔名,向共青团中央去信20份,内容涉及向团中央汇报济南和青岛团组织的有关情况,了解党中央最新精神和团中央工作指示,请求中央派干部到山东,增强山东党团组织的领导力量。[8]综合来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事务性工作,比如向团中央订阅刊物、请示工作,以及有关人事议题。二是济南、青岛等地团组织的工作报告。例如在青岛工作期间,关向应向团中央详细汇报了支部建设、地委改组、农民运动,以及组织、宣传等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尤其是《青岛工作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为青岛共青团工作留下了重要史料。三是关于山东革命形势的宏观思考。发表于《中国青年》第125 期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的山东》一文,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对山东无孔不入的渗透和阴谋,以便引起全国人民的注意和警醒。

(二)培养进步青年

关向应在山东工作期间,特别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当地进步青年。他尤其擅长在各种不利的斗争环境下同进步青年打成一片,启发青年觉悟。他曾对青岛胶澳中学的进步学生们说:“有人说青岛、大连这两个城市是外国人建设的,这不对。没有中国劳动人民的双手,外国人是没有办法建成这样的城市的。”①出自内部资料《回忆关向应政委》,李伯钊著,原件存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据当时济南正谊中学团支部书记刘君雅同志回忆,1926年下半年,关向应经常召集他和一师的团支部书记马守愚、一中的团支部书记丁理育开会,让他们注意观察周围同学的政治动向,布置在学生中宣传党的主张和发展组织等革命活动。[9]关向应还通过山东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鲁伯峻,主动结识其弟、就读于胶澳中学的进步青年余修(原名鲁广益),并经常给以启发和教育,激励他的革命自觉性。[10]1925年冬,经关向应介绍,余修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任胶澳中学团支部书记和共青团青岛地委委员,自此余修走上了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余修任山东省副省长。正是在关向应的积极引导下,一大批初具革命觉悟的青年学生和工运骨干走上了革命道路,为山东的早期革命播下了火种,培养了人才。

(三)推动统战工作

1925年5月5日,中共中央与团中央联合发出第30 号通告,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国民党工作:“各处县市党部应速正式成立”。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关向应积极协助山东各地国民党党部的筹建。但是关向应立场坚定、头脑清醒,针对国民党内情况复杂的现状,多次叮嘱加入国民党内的党团员不能暴露自己的政治身份。

关向应在山东工作期间接触的人很多,他总是想方设法去团结教育他们,以掩护革命,使革命工作免遭不少损失。他曾借用党团员的社会关系,在美国教会办的广文中学发展团员,在为外国人服务的佣工中建立组织,并通过这些佣工,在外国人住宅内收藏党团秘密文件或召开秘密会议。[11]在青岛工作期间,他还积极团结包括国民党左派人士在内的各阶层爱国人士。当时在国民党青岛党部担任党部委员的鲁佛民思想激进,倾向革命,富有正义感。他利用在青岛督办公署的合法身份,和当时青岛最大的书店中华书局建立代销关系,公开陈列出售革命书刊,并且先后创办育英小学和三义小学,在校内安置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成为共产党活动的秘密据点。关向应通过其子共产党员鲁伯峻主动结识鲁佛民,并常与之促膝长谈。鲁佛民对关向应评价极高,称赞他“机智、坚定、沉着、冷静,为人正派”[12]。1926年秋天,关向应再次回到济南工作时,鲁佛民也从青岛迁居济南,并在其住处掩护党组织的活动,成为中共山东省委高层领导的秘密联络点,关向应也常隐居在此,对鲁佛民讲述政治形势和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此后,鲁佛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陕北,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还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

从1925年秋来到济南,到1926年下半年离开山东,关向应在山东工作的时间不长。白色恐怖的斗争环境,艰苦困难的工作条件,使得关向应经常忍饥挨饿,露宿乡野。但艰苦的工作环境却使得关向应磨砺了坚强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斗争精神,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他为山东的早期革命做了许多工作,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逐步成长为党和人民军队的优秀领导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团中央团组织济南
湘西北第一个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的思考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再见,团中央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
团中央、全国学联下发通知 开展向“10·24”英雄集体学习活动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