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团中央
2015-10-10徐川选摘
文/徐川(选摘)
再见,团中央
文/徐川(选摘)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永远的怀恋。
一
我不喜欢北京。
不喜欢北京,是因为从我踏上北京的土地开始,扑面而来的是猝不及防的狼狈和无助。每一次地铁开来,我就被簇拥着涌往车门口,脚尖刚上去,又被拥挤的人群挤出来。
二
我不喜欢团中央。
不喜欢团中央,跟团中央没关系,只是不喜欢在团中央的自己。
我来了之后就开始写稿子,但是写得痛不欲生,倍受打击,充满挫败。第一周的第一篇稿子,那些散养的文字被轮番修理之后,稿子剩下三个字:同志们。看来我确实不喜欢在团中央的自己。
三
不管喜欢不喜欢,不管开心不开心,时间就这么走到了四月底。
一次,在从南京到北京的高铁上,翻阅了几本高铁杂志,有篇文章谈论中国道路,写得不透不爽不痛不痒,看到后来干脆翻出纸笔花了30分钟奋笔疾书,围绕这个主题重新写了篇文章。
五一放假前,良哥说青年节要在学校部的官微上策划内容发出声音。我把稿子打印了一份放在良哥桌上,假装漫不经心提了一句,这篇稿子看看能否凑个数。
良哥当然不会听我的,他准备精心策划,隆重推出。
5月3日晚9点,团中央学校部官方微信发布文章《青年节里谈中国》。文章火了。出乎预料,猝不及防。
四
一天午饭后,良哥在三楼的走廊跟我开玩笑:要不再来几篇?或者把你弄成个大V吧。我丝毫没有犹豫,面对诱惑,勇敢说不。
可惜,我遇到了良哥。
于是,就有了学校部官微的专栏《半月谈》。
后来,就陆续有了《青年节里谈中国》、《儿童节里谈教育》《端午节里谈文化》《建党节里谈信仰》《建军节里谈英雄》以及《从“一诺千金”说开去》等等。
后来,我就有了过节恐惧症。
五
其实,在团中央呆久了,还是很好玩的。
共青团的氛围到哪儿都是热情似火,激情涌动,不拘小节,氛围轻松。团中央也是一个不太讲究阶层和级别的地方,学校部第一次给新人开会就强调不许相互吃请,不许收受财物,不许称呼职务,称呼领导可以叫老师,也可以叫哥,这里简单而轻松。
六
其实,在北京呆久了,也是挺好的。
这里有朋友,也有文化。
北京不仅有全国最宝贵的各种名胜古迹,有国家最高机关,更有那些档期排得满满的相声、话剧和展览,让你随时可以享用精神大餐。
七
终究还是会怀念。
我会怀念团中央食堂的自制酸奶;
也会怀念学校部的其他兄弟姐妹们,还有新媒体小组的小伙伴们。
因此,感谢所有人。感谢彼此陪伴的青春。
八
高铁启动,北京呼啸而去。
还有那些挽不住的过往,也许终究会被时间遗忘。
只不过在我们重逢的那一瞬间,会一一浮现,就像,我们从未分开。
再见,北京。
再见,团中央。
责任编辑:刘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