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监管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形势痛点与对策

2021-01-28魏建青蒙商银行审计部

消费导刊 2020年49期
关键词:内审商业银行监管

魏建青 蒙商银行审计部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监管形势

从2017 年 11 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及陆续下发的监管文件看来,本轮的金融监管无疑呈现出协调性强、力度空前、影响力大三个特点。首先在发文机构方面,各监管机构空前协调,正式出现了一行三会联合发文统一监管的现象,这在以往分业监管的时代是没有出现过的;其次监管内容方面,设及范围广泛、内容具体,远超很多金融机构和从业者的预期。最后从监管力度方面,政策紧锣密鼓,大额罚单屡屡开出,无任何趋缓迹象。随着本轮金融监管的深入推进,将迫使商业银行调整方向,改变业务发展模式,注重内控能力建设,强化内部审计作用。

二、严监管需要做好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助力商业银行实现价值增值

2016年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将内部审计功能定义为“审查评价并督促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新形势下,构建健全的内部治理体系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并积极拓展功能,搭建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促进组织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行。内部审计的核心是识别、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和公司治理缺陷,实现企业价值的再造。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定位应是服务和监督,以服务为本,在服务中实施监督,在监督中强化服务。正如现代内审之父索耶所说:“内部审计是管理者的眼睛和耳朵,是为管理者服务的”。上述内审定义和理论实践明确了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

(二)监管处罚倒逼银行做好内部审计

由于重要环节控制的失误而导致公司出现丑闻,人们最常见反应是去质疑内部审计的工作价值,认为商业银行重大违规、违法甚至案件的出现,大多与内部审计缺位有关。随着本轮强监管政策的实施,对商业银行自身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了内部审计的作用。新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需提高眼界,着眼全行业,从金融业的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清醒地识别和评价风险,提出风险管理的有效建议,指导银行调控风险管理策略。内部审计只有把企业的目标当作自身的目标,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风险防范和治理,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成为对组织有用的活动,才能得到组织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实现本部门在价值链中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的形势痛点

(一)内部审计功能总是被追求绩效的冲动压抑

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为快速占据市场份额,出现了“重发展、轻管理”的经营指导思想,过分追求业绩指标,忽视了内部监督。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制度不健全,往往会出现在尚未出台规章制度或操作规范的情况下推出新业务,使业务管理没有抓手,处于失控状态。二是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对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在监管强压下,部分商业银行虽然加强了自身内控建设,搭建了比较完善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在执行上打了折扣,使得内控制度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空中楼阁,无法被有效执行。此外,在考核上,大多数商业银行考核仍以业务发展为主,考核指标多为规模指标和速度指标,忽视了内控建设和运行情况。

(二)内部审计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三道防线”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是保障内控有效的关键因素,实际工作中,第一、二道防线出于本位主义考虑,对于已发现的违规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掩盖,而不是同审计部门沟通共享,导致管理层无法及时识别内部控制的缺陷和漏洞,往往会出现同类问题此查彼犯、屡查屡犯的现象。只有三道防线各司其职、各履其责,才能保证风险控制的有效,实际上,好多机构第一二道防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被前置于合规管理,大量审计资源被消耗,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被认同感不够,总是与被审计对象对立

由于内部审计活动中的检查与被检查、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被审计对象害怕内部审计在审计中发现问题并会对其不利,因而形成了双方的对立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害怕因不利的审计发现而被处罚或批评,被审计对象惧怕被揭露问题受罚而采取隐瞒对抗行为,对内部审计有强烈的防范心理,不积极配合,能避则避;二是害怕因审计建议而改变日常的工作习惯,部分被审计对象认为,内部审计打乱了其正常工作秩序,不必要地改变了其遵循的常规,导致了对内部审计的厌恶和对抗情绪;三是审计人员过分的吹毛求疵,只关注缺陷,因此被审计对象就会认为内部审计是专门来找错的,造成了对内部审计的误解,而忽略了其功能与价值。

(四)处理违规手段单一,震慑效果不足

中国银监会2016年下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处罚职能作出如下规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有权向董事会、高管层和相关部门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由此看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违规责任人有提出处罚建议权,没有直接处罚权。实际工作中,由于评审及复议环节冗长,再加上时间的迁移和人员的变动,导致审计结论和决定不能得到及时的落实,执行效果难以到位,结果是违规行为难以彻底查处杜绝,无法产生应有的震慑效果。

四、内部审计效能提升策略

(一)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内部审计文化是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观念、审计人员的作风取向、道德意识、行为方式、管理方面的制度规范、章程等的综合体,是内审群体乃至企业全员都认可和遵循的精神准则。新形势下,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支撑着内审事业的发展,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能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全员对内部审计的认同感,从而推动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内部审计要从服务全局的角度出发,强化审计营销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内审文化宣传,让董事会、高管层及时了解审计工作动向,让各层级听见内部审计的声音,了解内部审计的价值,逐步推动内审文化的成熟与完善。

(二)联动与沟通

一是要打通与高管层间的沟通汇报机制,内部审计要抓住对业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追根溯源寻找问题症结,审深审透,且提出的审计建议能从战略的高度、管理的角度、实操的层面切实解决内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与缺陷。二是要与纪检部门职能融合,将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和线索及时移交纪检部门,利用纪检部门较为刚性的处罚手段提高处罚的震慑力。三是要巩固与各部门、各机构间建立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共享审计成果信息,促进各相关条线、部门间的联动与协调,合力推进并解决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只有加强审计成果的运用实效,才能确保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得到彻底纠正,才能真正彰显审计工作价值。

(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

商业银行稳健运行的前提是恰当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维持二者的协调平衡,既不能不顾风险盲目发展,更不能夸大风险裹步不前。要认识到,加快业务发展是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风险防范是为了保障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点内部审计在工作中也要牢牢把握。因此,内部审计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要充分理解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形势和承受的压力,审计评价要准确、处理要恰当,既要合理控制风险,又要确保增强业务的发展速度,强化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实现风险和效益的最佳平衡。

(四)在服务中树立权威,防止对立

内部审计在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要以改善经营、提升管理为最终目标,使被审计对象认识到审计是帮助而不是威胁。在审计实施阶段,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特点,尽量找出共同点,达成共同目标。在沟通过程中,注重采用协商而不是强怕性的态度,及时就重大审计发现问题进行交流,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寻求有效支持。确保在充分听取被审计方意见后出具最终审计意见,体现出内部审计是参谋而不是严厉的监督者,在合作的气氛下开展工作,以理服人,不要强加压力。

(五)工作质量控制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权威,也可能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既要有审计管理方面的制度,也要有具体的操作规范,还要有强有力的监督、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如在质量控制流程的建设上,要重视立项调研、科学编制审计计划,强调实施过程监督并开展持续跟踪。在审计手段的强化上,积极推行技术运用,紧跟技术进步产品创新,提升系统功能。在考核评价上,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指引审计工作方向,保障审计项目质量,同时也能促进内审人员对审计项目目标和自身工作职责的理解和把握,为内审项目质量持续提升、打造精品审计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内审商业银行监管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监管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白水县
监管和扶持并行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