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管造影在胆总管结石误探与漏探中的应用价值
2021-01-28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北碚中医院 外一科,重庆 400711)
胆石症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是治疗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的金标准[1]。随着腹部CT、MRCP、ERCP及胆管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术中胆管造影(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在胆石症外科的应用似乎逐渐减少[2]。但是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发生率约5%~19%[3],胆管残余结石是术后常见的问题之一。文献报道胆管残余结石的发生率为1.3%~14%[4-5],同时胆总管探查阴性率高达20%~40%[6]。
经胆囊管IOC可以作为腹腔镜胆管探查前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了解胆管有无结石,从而避免胆总管误探和漏探,成为判断是否进行胆总管切开探查的重要参考检查。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北碚中医院临床工作,总结IOC对胆管探查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LC、LCBDE的患者230例,其中男83例,女147例;年龄28~86岁,平均(58.0±9.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具有胆总管探查指征,其中术前胰腺炎病史22例,梗阻性黄疸191例;术前伴肝功能转氨酶升高218例,胆红素升高223例(结合胆红素为主);术前彩超检查均发现胆囊结石(其中泥沙样结石47例);MRCP检查21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186例,胆总管轻度扩张164例(8 mm<胆总管直径≤12 mm),胆总管明显扩张66例(胆总管直径>12 mm)。其中选取腹腔镜经胆囊管IOC的患者41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依靠彩超、CT、MRCP术前影像学检查而未进行 IOC的患者18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以及胆总管结石误探和漏探等情况。
1.2 手术方法
手术基本过程:常规三孔法入腹,解剖胆囊Calot三角区,充分游离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先生物夹夹闭离断胆囊动脉,胆囊暂不游离,胆囊管暂不离断,以利于后续胆总管探查牵引,充分显露胆总管,在胆总管无血管区用电钩开一约1.0~1.5 cm小口,置入导尿管,反复冲洗胆管,以冲出结石及残渣,再从主操作孔处插入纤维胆管镜,查看胆管,结石如不能取出,用取石网取石,退出胆管镜,常规放置T管,缝合胆管切口,从T管注水试漏,无渗漏后切除胆囊,胆囊与结石一并入标本袋取出,T管及腹腔管引出体外,结束手术,这就是对照组的手术基本过程。如患者肥胖、胆管解剖变异、胆管损伤、高龄等因素则行腹腔镜中转开腹胆总管探查术。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胆总管切开探查前,行经胆囊管造影。经胆囊管造影是腹腔镜IOC最常用的方法,IOC步骤:游离出胆囊管后,胆囊管远端以钛夹夹闭,剪开近端胆囊管前壁约1/2周(图1A),置入6-0号输尿管导管(图1B),通过胆囊管置入胆总管,钛夹固定造影管(图1C),推注生理盐水,确定不漏水后,注入25%~30%复方泛影葡胺20~40 mL。造影检查后,如无结石等异常情况(图1D),则拔出导管,完成LC。如胆总管有结石(图1E)或胆漏等,则行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
图1 IOC操作过程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观察组中,腹腔镜手术28例,中转开腹手术13例,术中胆总管误探(阴性探查)1例,考虑可能为气体干扰了IOC,误认为胆管结石,术后胆管残余结石0例,无胆总管漏探,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恢复良好出院。
对照组中,腹腔镜手术108例,中转开腹手术81例,术中胆总管误探19例,其中12例胆总管探查无结石,7例因胆管损伤行胆总管探查术,胆管损伤中4例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3例行胆肠吻合术。胆总管漏探6例,即LC术后T管造影发现胆管残留结石6例,2例在院外经行ERCP联合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后治愈,3例结石残留2个月后经T管窦道胆管镜取出,1例残留小结石2个月后T管造影显示已排除。其余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恢复良好。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胰腺炎病史、梗阻性黄疸、肝功转氨酶及胆红素、MRCP检查、胆总管扩张、胆管解剖变异及手术方式的临床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探查发现大于5 mm的胆总管结石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胆总管误探及漏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胆总管探查的指征
在胆总管探查手术中,无论是漏探还是误探都无疑会增加手术的并发症和患者的痛苦。为尽量避免胆总管的漏探和误探,减少胆总管不必要的损伤,应严格掌握胆总管探查的指征。对于胆总管探查绝对适应证患者,行LCBDE已无可非议。但是面对如下的相对探查指征,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7]:(1)现有或既往有轻度黄疸及胆管炎病史;(2)现有胰腺炎症状;(3)胆囊内多发细小结石,胆囊管直径相对扩张;(4)术前肝功能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5)术前彩超、CT、MRCP等提示胆总管轻度扩张,疑似结石;(6)术中胆管解剖不清或胆管有变异,怀疑有胆管损伤。这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是否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据报道有相对胆管探查指征的患者,若未行IOC检查而直接切开胆总管进行探查,阴性率高达76%[8],这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胆漏、胆管出血、远期胆管狭窄等风险。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行IOC,仅行LC,而盲目地放弃LCBDE,可能遗漏细小的胆管结石,导致术后胆管结石残留。因此,术中需严格掌握胆总管探查指征,采取IOC对确定是否行LCBDE可提供可靠的帮助。IOC阴性可不必行胆总管探查,阳性则需探查。我们发现观察组经IOC检查胆总管的误探和漏探率为2.4%(1/41),明显优于未行IOC的对照组13.2%(25/189),这表明IOC可以降低胆总管误探及漏探率。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例)
3.2 IOC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探查
临床上由于诸多原因可使胆总管探查为阴性[9]:(1)彩超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仅为76.19%[10],在解剖上与肝外胆管很密切的胆囊颈部结石、淋巴结钙化等增强回声,易误诊为胆总管结石。(2)通过术前消炎、解痉止痛等治疗使胆管壁的炎症水肿减轻,麻醉后胆总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胆总管小结石已经排入十二指肠。(3)胆囊急性炎症时,约10%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可能因急性炎症累及肝脏引起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或因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水肿,淋巴结肿大压迫等胆管导致黄疸。(4)胆囊内泥沙样小结石排入胆总管,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炎症、水肿,Oddi括约肌松弛时即可排入肠道,可出现致短暂的阻塞性黄疸或诱发胰腺炎。若面对胆总管探查相对适应证,就盲目行LCBDE,可能导致阴性探查,会增加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痛苦。本研究中观察组仅1例阴性探查,而对照组有12例胆总管探查无结石,观察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4%vs6.3%),因此,IOC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探查。
3.3 IOC降低胆总管漏探率
LC术后胆管残留结石是常见的问题之一。彩超受肠道气体等因素的干扰,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较低。腹部CT检查受结石密度及大小、呼吸动度等因素影响,对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虽然MRCP对诊断胆管结石准确率很高,但对直径2~5 mm泥沙样结石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11]。即使术前完善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胆总管结石,但是在术前急性胆囊炎排石期,胆囊细小结石可能在影像检查后再排入胆总管,也可能在术中麻醉或操作中进入胆总管[7]。另外,腹腔镜手术缺乏开腹手术可用手触摸胆总管的感觉,可能使部分患者在术后发生胆总管残留小结石[12]。此外,术中医师也有可能经验判断不足,过分依赖术前影像学检查等而发生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
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诊治医师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IOC能准确地了解胆管有无结石,以及结石的部位、大小、数目,减少LC术后胆管残留结石的发生。我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中胆管造影的术后残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vs3.2%)。
3.4 IOC有助于及时发现或避免胆管损伤
胆囊区的解剖变异可达50%,胆管损伤是LC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3]。术中IOC的应用能清晰显示整个“胆树结构”,可以了解胆管解剖变异情况,如有无副肝管、迷走胆管、胆囊管汇入右肝管等变异情况,进而明确胆管的解剖走向,避免或及时发现医源性胆管损伤,在早期处理胆管损伤可以使损伤最小化,减少再次手术的几率[14]。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胆管损伤发生率之比为0vs3.7%,对照组的胆管损伤中4例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3例行胆肠吻合术。因此,术中IOC有助于医师了解胆管的解剖形态并及时发现解剖异常,从而避免胆管损伤及严重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腹腔镜IOC不仅能弥补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判断的不足,为术中胆总管探查提供参考,降低胆总管误探及漏探的发生率,还可发现胆管解剖变异,及时避免或发现胆管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费用。对于没有开展ERCP技术的医院,而术前影像学检查又无法明确胆管结石时,IOC可以作为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诊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