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C+LCBDE+PDC与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2021-01-28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括约肌胆总管胆道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肝胆胰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7)

胆囊结石是肝胆外科最常见的疾病,约10%~20%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1-2]。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式。但该术式留置的T管会造成胆汁和电解质丢失,给患者术后的恢复带来诸多不适。随着微创技术的提高,不留置T管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新方法[3-6],其主要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管一期缝合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primary duct closure,LC+LCBDE+PDC)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RCP+EST+LC)。本研究收集我院行LC+LCBDE+PDC或ERCP+EST+LC治疗的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35例,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3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77例;年龄32~89岁,平均(56.0±8.6)岁。76例行LC+LCBDE+PDC术(PDC组),59例采用ERCP+EST+LC术(ERCP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黄疸或发热等症状,术前均行彩超、CT及MRCP检查,诊断胆囊合并胆管结石明确,同时明确胆管结石数目、大小及胆总管直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85岁;(2)经彩超、CT或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3)术前ASA评分I~II级;(4)胆总管直径≥0.8 cm;(5)胆总管结石直径<20 mm,结石数量<5个。排除标准:(1)上腹部手术史;(2)Mirizzi综合征;(3)合并肝胆管结石;(4)合并急性胰腺炎;(5)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6)可疑恶性肿瘤患者;(7)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脾、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

1.3 手术方法

(1)PDC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取头高脚低位,左侧倾斜30°,建立气腹,分别于脐下、剑突下、右腋前线肋缘下置入Trocar,解剖胆囊三角,Hem-olock夹闭并离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切除胆囊;电钩分离胆总管前壁浆膜层,游离胆总管细针穿刺见胆汁流出后,以电凝钩在胆总管前壁纵行切开约1.0~1.5 cm,吸出胆汁,无损伤钳或吸引器头挤压胆总管下段与十二指肠,取出部分结石,自剑突下Trocar置入电子胆道镜,探查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查看结石及胆道炎症与狭窄情况,残余结石应用取石网篮逐一取出,若结石较大,可采用钬激光碎石后再行取出,再次检查肝内外胆管无残余结石,胆道镜探查十二指肠乳头开放正常;4/5-0薇乔或倒刺缝线连续或间断缝合胆总管。文氏孔放置引流管1根(见图1~4)。

(2)ERCP组:静脉麻醉满意后,患者取侧卧位,以十二指肠镜经口送入十二指肠降部,寻找并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情况,内镜下切开刀经乳头插入胆总管成功后,注射造影剂,使胆道显影,明确胆管结石的位置、大小及分布情况,小切口切开十二指肠乳头,利用取石网、取石球囊等取出胆总管结石,再次造影探查胆管,确认无残余结石,经内镜放置经鼻胆管。根据术后恢复情况择期行LC,术后拔除鼻胆管(见图5~7)。

图1 胆道镜探查胆总管

图2 胆道镜探查胆管结石

图3 术中胆道镜取石

图4 胆总管一期缝合

图5 术中胆道造影

图6 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

图7 十二指肠镜下取石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胆总管结石数目、最大结石直径、血清胆红素;手术时间(ERCP组为ERCP+LC总时间)、手术出血量(ERCP组为ERCP+LC总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ERCP组从ERCP术后开始计算)、总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胆总管直径、最大结石直径及数量、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1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微创手术,无中转开腹,围手术期无死亡,均痊愈出院。

表1 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术中及术后资料比较

PDC组在手术时间、VAS评分方面与ERC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与ERC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

PDC组术后发生胆漏6例,4例经通畅引流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经内镜放置鼻胆管后治愈;术后黄疸1例,胰腺炎2例,均应用生长抑素及解痉药物治疗后好转。ERCP组术后发生胰腺炎8例,给予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残余结石4例(合并黄疸3例),均再次ERCP后治愈;发生十二指肠乳头出血1例,再次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两组在术后出血、黄疸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C组在术后胃肠道反应、胰腺炎、残余结石发生率方面低于ERCP组,但胆漏发生率高于ER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术中及术后资料比较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周~12个月,术后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3~6个月。ERCP组发现残余结石4例(1例在LC术后3 d发现,3例在术后1~3个月随访发现),均再次ERCP取石治疗后痊愈。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胆管狭窄、胆管炎等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手术方式。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的快速发展,不留置T管、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理念,对外科医师手术方式的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8]。LC+LCBDE+PDC与ERCP+EST+LC两种手术方式均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术后均不留置T管,既避免了T管引起的生活不适,又避免了大量胆汁丢失引起的电解质紊乱,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9]。本研究中PDC组共76例患者行LC+LCBDE+PDC术,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笔者体会: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术后行胆管一期缝合较放置T管而言,缝合过程相对简单,但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前的评估和术中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求我们严格掌握该手术的适应证。结合国内外学者报道[10-12]和笔者经验,总结LC+LCBDE+PDC的手术适应证如下:(1)术前胆管彩超、CT、MRCP等检查明确胆总管的直径、结石数目及大小,确定无胆管畸形、狭窄、肿瘤以及肝内胆管结石;(2)术前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急性重症胰腺炎相关表现;(3)十二指肠乳头Oddi括约肌功能良好,无胆汁排出障碍;(4)术者有娴熟的镜下缝合与打结技术;(5)术后胆总管无残余结石;(6)胆总管直径≥0.8 cm。

ERCP+EST+LC可有效地取出胆管结石,也避免了留置T管,亦符合创伤小、恢复快的加速康复理念[13]。本组研究发现,ERCP组在术后胃肠道反应(25.4%vs11.8%)、胰腺炎(13.6%vs2.6%)、残余结石(6.8%vs0)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DC组(均P<0.05),考虑为ERCP后的EST破坏了Oddi括约肌功能,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导致并发急性胰腺炎、胆管炎甚至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引起相应的症状。同时ERCP技术要求较高,Oddi括约肌切开的大小和取石方式的不同亦有引起相应并发症的可能,Oddi括约肌的切开为术后远期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埋下隐患。ERCP后的择日LC也增加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LC+LCBDE+PDC操作相对简单,胆道镜的应用可在直视下了解胆管黏膜情况和Oddi括约肌功能,不仅保护了Oddi括约肌功能,也提高了胆总管结石的取净率,避免残余结石发生(0/76)。随着外科缝合材料的进步[14],一期缝合也可应用于胆管扩张不明显的患者,本组病例胆管最小直径0.8 cm,扩大了手术指征。本研究PDC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方面均优于ERCP组,更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相对ERCP+ EST+LC更加适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本研究中,PDC组术后胆漏发生率较ERCP组高(7.9%vs0),考虑与胆道镜取石过程中反复刺激胆管致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引起术后胆管压力升高所致,或因在缝合过程中缝线张力过大致胆管撕裂、线结松动有关。发生胰腺炎2例,均为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经钬激光碎石,取石时间较长,致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引起胆汁胰液引流不畅有关,与陈安平观点一致[12]。为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笔者认为在提高腹腔镜缝合技术前提下可应用4/5-0可吸收薇乔或倒刺缝线连续缝合胆管壁(针距1~2 mm,边距2 mm),胆总管直径若较宽(≥12 mm)可采用连续锁边缝合,确保了缝合质量,降低了缝合难度,同时也避免了缝针对胆管壁的损伤[15-17]。若术中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水肿,我们建议术后应用生长抑素减少术后胆汁和胰液分泌,并应用解痉药物减轻Oddi括约肌痉挛,缓解术后胆管内压力,降低术后胰腺炎和胆漏发生率[1,4]。

综上所述,严格把握手术指征,LC+LCBDE+PD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避免了术后留置T管,保留了Oddi括约肌功能,也更加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括约肌胆总管胆道
腹腔镜胆道术后医源性胆总管异物6例报告
早期护理对腹腔镜胆总管患者术后炎症应激的改善探讨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胆道出血6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中配合及护理
胆总管结石,也许就是定时炸弹
胆道癌如何早发现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