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
2021-01-28徐慧徐杰
文∕徐慧、徐杰
1 前言
与传统水泥混凝土路面对比分析,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可以更好地保证混凝土路面达到耐久性的要求,延长使用年限,能够避免给路面产生任何损坏,且施工速度比较快,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使用。但是这种施工方法是比较复杂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为了能够提升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质量水平,应该做好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管控。
2 技术的特点
(1)路面的整体性较强。连续配筋混凝土的路面结构很多情况下都不会出现横向接缝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得该路面整体性比较好,平整度要比一般路面好,使得车辆、行人的通行更加舒适。但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会存在其他形式的裂缝,但是裂缝宽度、深度都能够在合理地范围内。
(2)荷载传递能力、承载力强。因为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内部结构中配置有横向、纵向分布的钢筋材料,能够做好各个裂缝宽度的控制,可以避免出现周边结构的剥落问题,从而可以提升路面的承载性能,达到交通运行标准。
(3)出现特殊问题类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组成结构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应用数量庞大的钢筋材料,所以在其内部使用中能够预防出现内部钢筋断裂,提升路面整体性能。
3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3.1 板厚设计
要想使得路面结构设计达到要求,应该先进行该路面交通量数据的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确定在路面的使用年限内所可能产生的累积损伤问题,所以必须要做好交通量、轴载等方面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够保证其符合标准的要。此外,还要按照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来进行板厚数据的计算,并且按照技术标准来实现温度抗疲劳应力、荷载疲劳应力方面的计算分析,能够达到技术标准的要求。
3.2 配筋设计
配筋设计为当前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环节中必须要考虑大内容,主要的设计内容如下所示:
(1)横向钢筋设计。横向钢筋应用到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中的数量是很小的,配筋率一般是纵向钢筋的1/8~1/5,设置的目的就是要保证钢筋间距符合要求,可以实现更近结构的稳定性设置。一般情况下,选择比较小的钢筋就能够满足要求,比如12mm。按照我国国家标准要求,横向钢筋间距限定在0.8m 左右,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日本建议采用0.6m,美国要求不大于23cm。
(2)纵向钢筋设计。在设计环节,应该从下面的几个角度出发来进行:裂缝宽度、裂缝间距、钢筋间距和钢筋应力,配筋率应该能够达到0.6%~0.8%,能够结合最初所设定的配筋率来进行施工,计算确定钢筋分布的间隔距离、应力参数等,要达到技术标准的要求,从而可以保证整个路面质量合格。
(3)配筋设计方案。配筋设计阶段应该根据实际经验和规范性标准来做好验算,保证裂缝宽度、间距、钢筋应力与钢筋间距等都要符合标准。但是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焊接技术参数,可以提升钢筋设计总体的水平,达到当前的路面结构性能的要求。
3.3 端部约束设计
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止出现端部过大位移而导致路面损坏或者性能不足的问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于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和构造物、其他路面以及桥梁等连接的部位来实施端部的处理,然后能够进行纵向的约束或者消除位移,能够使得各个结构能够达到运行的标准。当前我国在公路项目实施中,最为普遍的端部处理措施就是连续设置胀缝、矩形地锚梁等等,能够达到端部结构稳定性的标准。结合实际情况,还有一种混凝土灌注桩的方式,其工艺是非常复杂的,成本也很高,而连续胀缝的处理方式会造成其他裂缝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处理方式。此外,还要考虑到具体的施工状态来做好地锚梁设计、工字梁设计等方面,能够更好地促进端部结构质量水平的提升,有效地消除所存在的质量缺陷。
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4.1 制作钢筋网
在施工环节进行钢筋抽检作业,要完全符合设计标准的要求。因为钢筋与混凝土粘结过程中,会因为钢筋锈蚀等问题的影响,所以需要在施工前进行除锈处理,确保表面达到洁净度的标准。在施工环节,保证各个位置钢筋都没有存在弯折的情况,预先调直后成盘钢筋或者弯曲钢筋,要结合设计标准进行处理。按照目前的国家标准,冷拉法制作环节中,Ⅰ级钢筋冷拉率要保持在2%以下,Ⅱ级钢筋冷拉率保持在1%以下。纵、横钢筋都要达到设计标准,然后才能开始在现场进行绑扎、焊接施工。
工程的实施环节,首先是在钢筋制作场地中要做好端部矩形地锚梁与工字梁部分的设计和施工,将其制作形成钢筋骨架的形式,然后在现场可以通过绑扎或者焊接的方式组合成为整体的结构。一般安装作业环节,要结合设计标准来做好底部横向钢筋布置,然后是纵向钢筋,在钢筋板厚达标的条件下,才能开始焊接或者绑扎施工。此外,施工现场的焊接作业可以选择电弧单面焊接方式,而绑扎要确保纵横结构的交叉施工,以保证整体性合格。
纵筋焊接部位的确定应该采取交叉的方式,焊点连线要保证和路面纵向形成45°的夹角,在首排纵筋设计环节,能够利用错开焊缝的作业方式总计需要设置106 根长度不等的钢筋材料。通常来说,利用支架确定钢筋报告,其可以提升结构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地预防摊铺环节被推倒的情况出现。因此,应用16 钢筋弯拉制作成“Ω”形且高度尺寸达到设计方案的支架结构,需要在下部位置上设置1 根横向间隔钢筋。在具体的作业阶段,应该保证横向钢筋下部和支架进行点焊处理,能够达到结构稳定性标准,组合成为稳定的钢筋网。
4.2 混凝土施工
钢筋安装后,符合设计方案要求就能够进行混凝土摊铺施工。在具体的作业阶段,应该做好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确保不会因为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导致结构性能的下降。一旦混凝土超出标准,就会出现离散的问题,导致横向裂缝距离的过大,此时会导致路面结构耐久性无法达到标准要求。而发生这一问题,会出现无法摊铺的情况,或者存在振捣不充分地问题,离析现象就此发生,进而导致混凝土路面施工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病害问题。
(1)混凝土拌和,在具体的施工环节可以选择间歇式拌和的方式,每日要做好材料的统计,并且要计算性能的差异。
(2)混合料运输,通常都会选择使用自卸车的方式来将其运输到规定的位置上,集料的存放一般都是混凝土成品仓作为存储的位置,装好一盘就要移动运输车辆,为了避免出现离析问题,应该保证卸料落差不能超出2m。现场有专人进行卸料的指挥工作,确保其卸载到规定的位置上。在运输阶段不能存在滴漏的情况,防止出现材料的浪费,且不会影响混合料的总体质量,应该保证自卸车料斗和门封闭处理,可以保障材料满足施工的要求。
(3)混合料摊铺,具体有浇筑、振捣、收浆、抹面、表面处理等多个施工工序,应该利用摊铺机来实现水泥混凝土摊铺作业。混凝土运输到规定的位置上之后,将其卸载到料斗内,再应用2 台挖掘机把其放入到模板与钢筋网中,利用铲斗在现场进行初平处理,通过人工方式对于边角位置进行整平处理。摊铺施工结束后,应该立即通过自动排式振捣架完成振捣作业,保证振捣施工的质量合格,且不会损坏钢筋网、模板等结构,提高结构的综合性能。
(4)拆模和养生,拆模作业环节应该达到强度标准,一般都需要在终凝之后可以实施拆模作业。拆模阶段,要保护好模板,不能存在损坏等问题。为了避免缩裂的出现,要做好水分控制,确保水泥水化有序开展,然后还要积极做好混凝土养护施工,在拉毛结束的2~3h后,结构表面硬度合格就可以实施养生作业。
4.3 接缝处理
通常来说,平缝是设置在横向裂缝中,把50%的纵向钢筋设置在施工缝处,补强钢筋的设计要求较高,需要间隔纵向钢筋进行设置,两侧混凝土板进行施工,补强钢筋插入到内部结构中的深度不能超过1m,接缝要达到连续性要求。对于矩形钢筋地锚梁的施工,通过连续配筋混凝土施工阶段,应该保证现场中的端部矩形地梁钢筋部分组合成为稳定的骨架结构。地槽开挖环节,要根据设计方案组织进行,不能影响基层、垫层、路基等各个结构部分,也不能有超挖的问题。钢筋骨架安装环节,要达到设计方案标注的施工位置,同时应该达到稳定性的标准,然后就可以组织进行浇筑与养生施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
4.4 抗滑结构施工以及路面养生
通过粗麻布脱毛来开展微观抗滑部分的施工,按照施工现场的需要来进行摊铺试验,就能够明确具体的脱毛时间,摊铺作业结束之后,脱毛时间应为30~45min。此外,还能够选择应用软拉毛的宏观抗滑的方式进行施工,能够有效地消除局部危害的问题。在路面结构施工完成之后,要做好养护处理。养护阶段,应该把养生剂直接喷洒到路面表层,并且使用草袋、保湿膜等进行覆盖处理,一般时间为14~21d。
5 施工注意事项
(1)在摊铺操作之前,应该按照要求开展各项准备工作,要确保砌筑位置达到设计要求,同时还要进行机架水平方向的调整,进行摊铺机行走过程的传感器、运行板高差的控制,确保摊铺施工的5m 范围内都符合工程标准,从而可以确保项目施工顺利开展进行。
(2)将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技术开展公路项目的施工,要综合应用全部工程资源,要保证各项资源的合理应用,能够达到连续施工的要求,且浇筑阶段要保证一次浇筑就完成整个结构的施工,进而可以提升施工的质量水平,防止在现场存在裂缝等缺陷。
(3)施工开始之前,应该进行各项施工机械的检查,保证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之下,还要调整全站仪、经纬仪等检测设备,各个部分的标线都符合工程的设计方案要求,确保振捣棒、模板等达到工程的标准要求,同时应该组织专人来进行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操作,就能够达到正常施工的标准。此外,施工材料的准备也是尤为关键的,不仅要保证准备量合格,还要确保质量达到要求,能够合理地确定材料供应运输距离,避免过长距离导致材料出现质量缺陷。同时要设置专业岗位进行材料质量检查,出具相应的报告单据,能够合理地进行水泥等重要材料的质量检查,要做好3d、7d 和28d 的抗压强度参数的检测,能够保证各项材料都达到工程标准。
6 结语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公路工程的施工方式,其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比如承载性能高、施工方便快捷等,但是容易导致严重的质量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加强各个工序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最终可以保证公路工程质量达标,为交通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