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路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1-28赵正军涉县交通运输局地方道路管理站

消费导刊 2020年39期
关键词:村道管养修路

赵正军 涉县交通运输局地方道路管理站

一、农村公路与交通运输业

公路运输是交通运输的五大运输方式之一,而农村公路(县、乡、村道)是公路运输中里程最长、服务群众最广的交通运输方式。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农村公路作为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其经济管理对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

二、农村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一)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比较狭窄。农村公路建设谁来修?谁出钱?是农村公路建设普遍面临的难题。根据《公路法》,公路建设可以采取财政拨款,发行公司债券、股票,出让公路收费权,向企业和个人集资等方式。现实情况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特别是山区和贫困地区,县级财政收入不足,很难足额拨付建设自筹资金。发行公司债券、股票,出让公路收费权,也往往针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等收费公路,而农村公路开发价值小,收益不足,这几种方式也不尽适用。同时,向企业和个人集资由于完全是处于自愿原则方可,易侵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现实中很难行得通。

(二)建设理念比较单一。普遍存在仅就修路而修路,修路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出行需要,忽略生态保护,没有提升公路的品质。比如公路绿化标准不高,公路缺乏美感,破坏生态环境、没有达到“车在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效果。

(三)管养机制不够完善。公路“三分建设、七分管护”。一是村道路权保护主体不明确。《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仅规定了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的公路保护,未对村道明确保护主体,导致村道发生侵权案件,出现无人管和无权管的尴尬,致使投巨资建成的村道,破损严重,重返出行难。二是养护成效不够高。习惯于扫扫路面、疏通边沟等日常养护,甚至边远地区的乡村道路,一周才能清扫一次。有的地区公路管养未分离,管理机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养护机制不健全,养护成效难以提高。

(四)公路安全通行水平不够高。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由于受财力影响,偏远地区波形护栏、缆索护栏等安保设施不完善,尤其高边坡路段,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特别是汛期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滋生不安全隐患。

(五)绿色出行不够到位。汽车尾气、交通拥堵是公路运输带来的负效应。目前,大部分地区为缓解交通拥堵,大力发展城市和城乡公交,但新能源车使用率普遍不高,未实现绿色公交全覆盖。

三、对策建议

(一)创新建设筹资渠道。一是创新建设主体。在县级政府领导下,县交通运输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应积极推进“群众为骨干、党员为先锋,村庄为主体、乡镇为主导,县里为奖补、有工优先干” 6种力量参与的筑路新机制,进一步推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变“政府给我修”为“自己的道路自己修”。二是创新筹资渠道。积极探索“向上争、市场筹、干部助、社会捐、群众投、政府奖”六条途径。注重运用市场思维、统筹的办法,可以将修路与旅游设施配套相结合,选择道路两侧有利地形建设旅游服务区、服务驿站,以拍卖经营权的方式筹资;将修路与土地整理相结合,把修路土石用于造地,既完成土地占补平衡,又能解决部分资金;把修路与治河结合,河道清理出的沙石用于修路,节约投资、统筹提升。通过对让房让田、捐款捐物等做出重大贡献者树碑立传,积聚形成万众一心修路的最大正能量。

(二)创新公路建设理念。农村公路究竟要建成什么样的路?要坚持这样的理念:其一,路是用来走的,但绝不仅仅是用来走的。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公路路建设中植入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田园文化等,融入产业要素、商业元素,实现了“高颜值、美气质”。让一条条旅游路变身网红路、文化路、经济路,实现由公路文化向文化公路转变,由旅游公路向公路旅游转变。在彻底解决沿线群众出行难的同时,以路为轴,以路兴业,促进沿线群众走上了就地就业、就地创业、就地致富的康庄路。其二,保护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宁可路绕十丈、绝不毁树一棵”;坚持“随坡就势、减少垫方”;坚持“宁可多垒堰,也要不劈山”;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坚持“宜宽则宽、宜窄则窄、个别路段曲径通幽”;坚持“保护和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结合县域历史、文化脉络、景观文化、山水特色,通过公路文化景观建设,营造“快进慢出、移步换景、流连忘返”的农村公路通行环境。

(三)创新管理模式。重点抓“一制六化”。一制:就是推行路长制管理。设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县委书记和县长为双总路长、主管副县长为县级路长、乡镇长为乡道路长、村委会主任为村道路长,全面负责辖区内公路的建管养运及路域环境整治。六化:即养护公司化、市场化。实行“管养分离”,走公司化养护、市场化发展之路,打破以往“大锅饭”、以路养人的藩篱。养护机械化、道路绿廊化。通过购置雾炮车、清扫车、洒水车,对县乡道路实行“三机一体”养护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养护,使农村公路环境明显改善。按照乔灌结合、花草搭配的原则,高标绿化美化,打造公路森林、路边花海,造公路文化节点、游园小品,真正实现“车在路中行,人在画中游”。管理常态化、规范化。

(四)创新为农村公路上保险。在增加公路安保设施的同时,为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应创新机制,积极运作,投资为农村公路上保险,一旦发生灾毁事件,由保险公司介入理赔,切实保护行人车辆人身财产安全,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安全、更便捷出行。

(五)倡导绿色出行。进一步加强公路步道建设、公共自行车网络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动等新能源公交车,实现绿色公交全覆盖,减少尾气排放。

猜你喜欢

村道管养修路
基于BIM的高速公路建管养一体化平台
村道弯弯
顺了——江西省理顺15.6万公里公路管养事权
桥隧管养新理念(隧道篇)
二维码在机电设备管养中的应用
美南村干群齐心协力开山筑路
修路
修路
修路
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