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小说经典化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19期
关键词:玄幻网络小说网络文学

赵 鑫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经典化是网络小说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趋势。据社科院发布的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的网络文学用户已达4.55亿,5成以上的网络用户都是网文的读者,网络文学毫无疑问已经拥有了最大的读者群。网络文学广义上的概念是首发于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目前被我们所理解的多是指代网络小说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学类型。而作为新媒介文学,网络小说的升温无疑得益于数字媒介的沉浸性与互动性,同时“Z世代”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及强烈的表达欲,也使得网络小说融入了更多新时代的风格印记,成为当代文学领域中最具活力的一个分支。新媒体为依托拥有大众读者的网络文学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成为当代主流文学。[1]经历了20多年的文学实践过程,以网络小说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已日趋呈现出经典化的萌芽。

网络小说叙事模式的传统性

网络小说的分类众多,但从其叙事来看,多追求瑰奇新颖,在玄幻、仙侠、悬疑、武侠等网络小说类型中大多表现为神界、魔界、妖界等虚幻空间与现世间的交错演绎,这种表现形式下有着唐代传奇中人妖相恋、神仙道术、定命再生等“作意好奇”的叙事方法的影子,同时也包含有六代志怪中因果轮回的超自然现象这类内容。唐代传奇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小说文体,也是一脉相承的叙事模式。自两汉时期的《汉武内传》《虞初周说》起,开始有了传奇意味的萌芽,至于六朝时期的《博物志》《述异记》,可见唐代传奇的雏形。而从唐代开始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传奇后,这种模式在宋代《醉翁谈录》、元代《天宝遗事》明代《剪灯新话》、清代《长生殿》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中不断延续并拓展着。正如《喻世明言》中司马貌断狱故事是在《梁史平话》中孕育而出的一样,网络小说也不是无本之木,其叙事中的瑰奇新颖,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发展了唐代传奇。[2]例如天下霸唱的盗墓寻宝小说《鬼吹灯》,在故事中的古滇国献王墓、西夏国遗址、龙楼宝殿等墓葬场景中,主角一行人装备桃木钉、黑折子、墨斗等一系列盗墓器械面对种种超自然力量时,带来悬疑感与神秘感的,不仅仅是墓葬文化的魅力,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确定性。这些以现有科技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极大程度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进一步猜测、想象支撑这些神秘现象的合理解释。[3]而且网络小说中的瑰奇新颖不但让读者有持续探究下去的动力,更是让读者在接受后产生自身的理解并进行再创作,这也是在文学接受意义上佐证了网络小说的传奇叙事模式对读者的强大吸引力,为其经典化过程提供内在支撑。

从六朝志怪开始梳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国传统小说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以想象的情节构造为核心的虚构性故事,这也是最为叙事模式的传奇的本质性特征。任何体类的文学的创新,都有着传统的基础,即使是推翻旧有的规则,以叛逆的形式登场的,也包含着传统的基因。属于传统文学形式的传奇的瑰丽新颖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形式上的新变,网络小说表现出的大众语态的传奇精神便是其对传奇叙事传统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传奇精神是传统也是当前网络小说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网络小说题材发展的时代性

首先在大众传统印象中,网络小说是以奇幻、都市、言情等类型为人所知,很多时候被认为是内容低俗,难登大雅之堂。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网络小说的质量仍然良莠不齐,但如因此就给其贴上低俗的标签,未免过于武断。即使被认为是灾梨祸枣的玄幻小说,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经常通过提供隐喻性的内容来接合与读者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社会意义。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玄幻小说在场景设置中与读者的生活结构性的相似,主角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接受来自学院的影响。正如青少年在学校中会遇到分班、升学、考试等情况,小说中的学院同样有各种大比及榜单等的设置。[4]《大主宰》中牧尘在少年时期经历过两次重要的升学经历,还遇到了被退学的情况,而后在进入学院后参加学院大赛等活动,这些经验对他后来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玄幻小说中关于学院的设定浓缩了现实的校园生活,并进行了改造,没有繁重的课业压力,更多的是学生、老师、院方三者间交错复杂的博弈,这种鲜明的特征易于青少年辨识。同时玄幻小说在校园中排除现实生活中的压抑,用玄幻的方式处理现实,使得读者在这种相似却又不同的场景中,拥有更多自我反思的契机,在共鸣中得到经验性的启发。[5]

其次近年来现实题材的网络小说强势崛起,这种审美的转向让网络小说向现实世界进行了拓展,与社会生活互文,展现出了成熟化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从展现个人实力到发挥集体经验,从片面历史观到辩证历史观。[6]网络小说中的现实主义题材相较于玄幻题材,少了个人英雄主义的一面,增添了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体经验的一面。如同好莱坞电影中主角能凭一己之力拯救世界一般,玄幻小说在情节的推动中也多依靠主角的个人力量,依靠主角的种种奇遇,放大了事情发展中的偶然性。《莽荒纪》中纪宁虽然刻苦修炼,但其转世之时机缘巧合得到的机缘才是立生的根本,这种模式下的剧情强调个人力量的决定性作用。而网络小说走进现实后,在对现实的观照中从原来发挥浅层次精神振奋的作用,升华为对内心的指引。进入现实的小说中的人物仍然是英雄式的,却不在只是一个英雄。[7]《朝阳警事》中近六成内容的原型来自现实生活,聚焦社区基层民警的工作日常。《明月度关山》则是将镜头转向支教并最终选择扎根在乡村的教师。《二胎囧爸》《你从火光中走来》《复兴之路》等一批网络小说更与读者的现实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引起共鸣,通过指引读者直面生活,审视自身,深化对社会的认识,这种随时代的发展而衍化的内涵及题材的表现正是其经典化的必要条件。

网络小说文化底蕴的民族性

网络小说拥有庞大读者群的一部分原因是网络小说的创作始终以读者为中心,而这也就决定了网络小说本身的内涵必定要考虑到大众文化的接受,从优秀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故而很大一部分网络小说中都能找到神话传说、古典文学的影子。[8]如《悟空传》是借鉴了名著《西游记》的整体故事框架,故事的底层文本仍然是西天取经,由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这三者各自的故事为线索,组成了一个有着相对独立性又完整的故事。同时又引入了现代视野,打破传统文学二元对立的局面,打破《西游记》中神威的绝对性,故事中作者保留的西游记中的神仙洞府,其内层深意与原先截然相反。仙气缭绕的神仙宫殿化为了死气沉沉的精神炼狱,相反,妖怪洞府却是一片生机的和睦乐园。[9]小说的内蕴也被重新结构,孙悟空的灵魂被一分为二,一个是迷茫的为了功德加身而西天取经的孙行者,另一个则是充满反叛精神的妖族首领齐天大圣,集两者于一体的孙悟空只能发出“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的哀叹,折射出社会中人们所表现的一种不确定性的迷茫。这种传统文化意涵,能唤起民族共通的心理结构,引起读者普遍的心理共鸣,由此实现网络小说的艺术价值,催化经典的建构。

同样的,民族文化、价值追求也在网络小说中得到了传承,《长安十二时辰》的创作在结合传统文化符号构造以盛唐长安为历史背景下,借由差异化的阶层、身份的人物在长安危机中的行为表现,传达维护社会稳定,捍卫家园的精神内核。小说将中国古代物态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细节处,上到皇宫的宴饮,下到百姓的节庆,无不是在向读者叙述唐人的社会生活风俗,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之中,叠加强化的唐文化视觉符号,投射的是民族的历史文化风貌。在视觉层面的具体表征之外,小说节奏的推动、价值的取向始终围绕着“家”与“国”的辩证统一,表现出对爱国传统的弘扬。网络小说在传达艺术文化之外,聚焦人文精神,道德心理,通过阅读引发读者进一步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追求,是传承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具有深厚文化寓意的网络小说通过加强作品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影响读者的同时,也不断地强化了自身的经典化趋向性。

网络小说文化市场的规模性

经典化作为一种动态的路径有很多可选择的实现方法,从文本自身来看,由批评家进行反复文学批评研究,毫无疑问能使之迈入经典化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来说,文学作品最终所面向的始终是读者,社会大众的认可度,对作品的接受也是经典化过程的一种选择。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网络小说的读者主要分布于18岁至50岁的年龄段,而我国网民主要分布于10岁至50岁之间,由此可以推测随着10岁至18岁的这批网民的成长,网络小说读者的增长空间仍然很大。在地域分布上,超过37%的读者居住于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意味着随着网络进一步在欠发达地区普及后,网络小说将拥有更大的下沉市场,更多的潜在读者。网络小说的海外的市场同样欣欣向荣,2019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文化出口企业重点名单上包含了阅文,掌阅等多家网络小说企业。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借经翻译的穿越类小说《家园》、玄幻类小说《修罗武神》凭借过百亿次的点击量,成为中国网文海外传播的优秀成果。[10]这些不断变化着的读者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在网络小说经典化建构这一评价活动是重要的衡量尺度。

除此之外,网络小说的市场规模还体现在了评奖之中,网络文学双奖包含了科幻、言情、都市、玄幻、等主流网络小说类型,获奖的《琅琊榜》《将夜》更是成为热门IP,通过对世界观、作品形象、人物情感的二次创作,在影视、音乐、游戏等领域持续影响,对网络经典化过程的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橙瓜文学奖更是网络小说界的风向标,由中国作协、书旗小说、掌阅科技等作为战略合作方,各省市作协作为合作单位以及多家媒体支持,成为网络文学的权威。正如评论界不太看好的《平凡的世界》在获得茅盾文学后,在社会接受的程度上成为经典一样。这些网络文学奖项,也让游戏网络小说广泛传播,扩大了网络小说文化市场的规模。[11]

诚然,部分网络小说的创作出于商业目的,作者不得不采取周更甚至日更这样高密度的写作模式,加之篇幅的冗长必然使得在文字语言和角色形象的塑造有所欠缺,这也是部分学者认为网络小说称不上是文学作品的原因。但网络小说像唐代传奇、明清小说一样,作为大众文学的一部分,在大众文化繁荣带来创作者的拓展过程中,经历一段时间的积淀,已经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创作者,创作出了不乏优秀文学价值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小说在建构经典化的过程中有其自身不可忽视的优势,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而表达思想情感这类文学的本质任务是难以通过语言层和形象层上的语言和角色形象来完成的,同时在作为象征思维的文学中,读者追求的是内容背后的深层情感逻辑。所以相对而言,网络小说的优势恰恰是构建精彩的故事,让读者通过故事情节理解其象征的内在情感,在感受到情感之后反作用于读者自身,使读者获得来自文学的力量,这也是网络小说是文学作品的原因,评价其优劣,判断其是否为经典不能单单只通过语言层来判断。任何文学形态的经典化都需要不断地实践来证明,网络小说同样也是如此。作为复杂的文学现象,网络小说经典化的建构必然在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下进行的,研究网络小说经典化的建构对于当代文学,甚至对于文学史研究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玄幻网络小说网络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我国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产品的利弊分析
《山海经》中的奇兽
当网络小说逆袭之后……
小说治愈毒瘾
浅析玄幻小说的继承与背叛
50 SHADES OF ONLINE L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