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歌曲在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师声乐古诗词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中国古诗词歌曲具有独特的古典文化特色和音律节奏,不仅具有非常强烈的文化价值,还具有非常深厚的艺术价值。在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词歌曲,将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积淀,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内涵,训练演唱技巧,并在此中不断强化情感表达。

一、古诗词歌曲在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歌曲,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古诗词歌曲更是把我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相结合的艺术瑰宝,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音乐思想[1]。高校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场所,而高师院校又是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把古诗词歌曲融入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走上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古诗词歌曲的歌词均来自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诗词佳句,是流传几百上千年的传统文化经典,不仅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文人精神。通过深层次的了解作品本身,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理解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古诗词歌曲意境幽远,曲调婉转,流露出的和谐之美令人心神向往。在知识储备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分析作品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学生在高度还原作品内涵、最大限度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也会生发出自己特有的情感,会使作品的意蕴更加隽永。此外,正如郭蓉蓉所说:“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其产生之初就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它特有的吟诵式语言与乐曲的旋律相互协调,韵律化的格式与乐曲节奏相互融合,完美地体现了语言美与音乐美的高度统一”[2]由于古诗词歌曲所体现的语言美与音乐美的高度统一,学生能够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又能够提升音乐素养。

二、古诗词歌曲在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

高师声乐教学中,学习古诗词歌曲,需要把握作品内容,训练演唱技巧,强调情感表达。下面我们结合教学中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1.把握作品内容

要想更好地诠释古诗词歌曲,就必须要首先把握古诗词的作品内容。因为古诗词与现代诗词不同,其言简意赅,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也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表达[3]。为此,在古诗词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作品内容。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了解古诗词的作者、年代、创作背景、诗词含义等基本要素,让学生对诗词本体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例如,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来。要学习《阳关三叠》,必须要对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加以了解。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在送友人去西北边疆时所作的送别诗。了解了背景之后,再来看其内容。《送元二使安西》受篇幅限制只有四句,诗词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借“客舍”“柳色”点出了送别时的时间和地点,同时通过“柳”与“留”的谐音,表达了对元二深深地不舍之情。诗词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点出了送别时的环境,诗人在频频劝酒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元二即将长途跋涉,独自一人面对艰辛、寂寞的体贴之情。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为强调惜别的情感,在原诗的基础上又延展了一些词句。歌曲迭唱三次,称为“三叠”,每一叠主歌部分的歌词均使用王维的原作,副歌部分的歌词各不相同,“三叠”的曲调也是基于商调式为核心,做了变化反复,逐渐把惜别之情推向高潮,给人以层层递进的感觉。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感情、艺术特征有了深入了解后,才能有的放矢的在演唱的过程中注意气息、音色、力度、速度、情绪等细节的把握。

2.训练演唱技巧

(1)气息的控制

气息是声乐艺术的核心动力。演唱者是否能够声音连贯,取决于他的气息是否平稳,是否能够准确地传情达意,取决于他的气息是否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因此,在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也是关键所在[4]。以歌曲《长相知》为例,这首作品的第一乐句“上邪”,意为“天啊!”,是通过对天起誓来表现爱情的至死不渝。 这个乐句共12拍,可在“邪”字唱出两拍后快速换气,随后气息迅速下沉,腰腹部的对抗力量要支撑住,句尾不可用力过大,声音要做渐弱处理。对于气息支撑较强的学生,可选择《关雎》《长相知》《枫桥夜泊》等乐句较长的歌曲,对于一些气息支撑较弱的学生,可以选择《花非花》这种乐句较短、换气较为自由的歌曲。

(2)咬字的规范

声乐艺术是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歌曲的演绎是通过语言为载体来传递情感的[5]。受地域特点的影响,语言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咬字会形成不同的语言效果。因此,学生在表现作品时尤其要注意发音与咬字的准确性。古诗词语言精练,并且大多合辙押韵,对咬字的规范性要求更高[6]。例如,古诗词歌曲《凤求凰》中,每个乐句中间都出现了感叹词“兮”字。“xi”字为齐齿呼,咬字的时候要像说话一下,上下牙齿对齐,嘴唇微微向后拉开,舌尖轻轻抵住下齿根,清晰的发出声音。有的学生演唱到“兮”字时会把嘴唇撅起来,或者把舌尖放在上下牙齿中间的位置,这样听起来就都不是“xi”的读音了。《凤求凰》每个乐句都是以“ang”来结尾的,“ang”为开口呼,咬字的时候要把口腔打开,下巴不可用力,笑肌轻轻抬起,归韵要放在这个音结束的时候。

(3)润腔的运用

润腔是我国民族音乐独有的表现手法,被广泛应用于民族声乐、民族器乐、戏曲等艺术形式中。歌唱中的润腔是指在演唱过程中,根据歌曲韵味合理使用的修饰性技巧。古诗词歌曲中大量的使用润腔技巧,不仅可以彰显民族音乐特征,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贴切。在琴歌《阳关三叠》的演唱中,“轻”字、“尘”字、“色”字、“新”字等都在前面加了一个下方小二度的前倚音进行润色,模拟了古琴演奏的揉弦技巧。“遄行,遄行”原本是八度的跳进,演唱时在“行”字前面加了一个下方八度的前倚音,表达了对友人此番远去即将历尽艰难险阻的不安情绪。在演唱《枫桥夜泊》时,演唱“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啼”字、“天”字时做了颤音处理,充分展现出诗人的家国愁绪,同时也是在模仿古琴演奏的揉弦技巧,使歌曲听起来更加古朴、优雅。

3.强调情感表达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每一个字都是根据演绎者不同的感受,来呈现出的场景,并通过演绎能够将人们带入到场景中,与聆听者形成共鸣,同时为演绎者发挥想象力提高宽广的空间。”[7]正是由于古诗词歌曲能够营造特定的场景,发挥演绎者的想象力,所以在情感表达方面非常关键。声乐艺术是用来传递思想、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演唱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演唱技巧而忽略了情感表达,就会听起来十分乏味,很难带给人美的感受。在古诗词歌曲演唱中,情感表达是否精准、到位是歌曲演绎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傅雪漪先生曾经说过 :“诗歌要唱人物情感、词采意境、词意内涵,而不是孤立地唱‘声’,更不是背音符。”引导学生在了解诗词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呼吸、咬字、润腔、动作等方面“声情并茂”的表达诗词本身的思想感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三、结语

在上文中,笔者从古诗词歌曲在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入手,从作品内容、演出技巧、情感表达三个层面分析了古诗词歌曲在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古诗词歌曲作为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融入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等方面有着的积极作用。声乐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把握作品内涵、训练演唱技巧、强化情感表达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歌曲的感知力,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古诗词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更好地表现古诗词歌曲,并且在其中汲取到一定的养分。

猜你喜欢

高师声乐古诗词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