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燃一捧童心炬火
——浅谈丰子恺漫画的审美价值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功利性欣赏者艺术美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

艺术与人生是不可分割的,丰子恺先生用其一生实现自己“人生艺术化”的追求,并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创造出大量的“为大众”艺术,积极地推行他发乎童心、“绝缘”为核的审美理论。探索丰子恺艺术精神世界,能够体味到浸润佛性的童心在艺术人生中给予人的莫大慰藉、感动与指引。用审美理论理性分析丰子恺作品美的本质与特征,帮助理解其作品外所表达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从而能够立体品读艺术化人生、将人生作为艺品对待的真味。

一、丰子恺作品审美价值

康德认为人的主体结构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部分,三分结构决定了主体对应的认知、情感、意志具有不同的追求价值目标。这说明了人在生命需要之外还有着精神追求需要。人对真善美的积极追求符合人之为人的本质条件。

美的本质并非指具象的美的对象,而是一个对象化的形象。

(一)真善美的追求

丰子恺的漫画作品贯持他怜悯、慈悲的视角,呈现明净澄澈的童心画面,是受到大众喜爱与认可的作品。幸福美满的童年记忆治愈他一生的内心世界,正是在幼年被爱与温柔包围的氛围中接触与认识世界,率真和仁慈是丰子恺艺术创作的思想基调。坚持大众化艺术的丰子恺的作品友好地面向大众,哪怕不识字、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也能很好的读懂他的作品。丰子恺先生热爱着儿童、热爱着生活,周围的一草一木都能因他的热爱拭去平凡显现出有味清欢。“于平实之中寓深永之致”,这种真善美的平易拉近了丰子恺与大众的距离。大家对他作品的喜爱是一种朴素的对对象化形象的追求。从这样一点来看丰子恺先生的作品契合着美的本质,也符合了人对美追求的本质。

(二)作品形象与形式带来陌生化刺激

研究艺术美的规律能发现艺术创作活动中陌生化的重要性。艺术形象陌生化既能够吸引欣赏者的注意,同时也能够使得欣赏者摆脱现实功利的束缚,寻求艺术审美世界的非功利享受。

丰子恺的作品融合着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与西方现代性漫画元素,这种创新的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作品形象。在中国传统绘画风格方面,丰子恺不因循守旧,作画样式已经不是古典水墨画,而是一种更具有现代风格的水墨简笔画。传统的水墨画作为中国一种独特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方式,在时间的推动下,本民族的欣赏者其实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很难再吸引欣赏者的视线了。丰子恺作品的创新简化概括的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元素,将民族性的内容进行了符合现代语境的新创作。同时面对西方绘画的艺术理论,丰子恺也没有选择全盘接收,选择性地加入自己的作品形象中,进行了更加符合东方审美背景的融合。“西化”程度不是评判艺术作品优劣高下的标准,“在文化艺术中保住其国民性与民族精神”才是接受之关键。通过对中西方传统艺术形象的概括简化,丰子恺的作品形象找到了平衡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诀窍,这让他的作品清新脱俗,引人注目。

丰子恺将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精神、灵魂三层。写写画画的艺术只是去物欲的皮毛,处在第二层,而在其之上的是宗教。“艺术的高点与宗教相通”,追寻这样的宗教并非出于避现实之苦,求来世福禄的功利性,而是为了勘破命数的无常,摆脱“我私我欲”的囚锢。再将佛理中的众生平等、物我合一融入人生观念,在佛教与艺术人生中寻找到绝佳的平衡点。而他也并非通过将现世之人推往缥缈世外的方式,而是将世外非功利之佛理融汇入现世的艺术生活,借助佛教的慈悲、大无私与“物我无间,一视同仁”的思想去除人的功利化,唤醒非功利的追求。在他的作品形式中,能直观感受到去物欲佛性陶冶之下的心灵慰藉,同时品味到低欲望、去功利状态下,对俗世日常颇具诗意的描绘。这往往让欣赏者遗忘了“机心”与现实物欲,沉浸走入艺术世界。

(三)自我确证

艺术美的核心本质是为了让非功利的主体获得自我确证的虚拟世界。这里的虚拟世界指的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逼真、同时非常主观性的想象世界。它经过了高度的净化,提供给欣赏者以一个非功利性的虚拟世界进行更多的审美活动。

丰子恺的作品怀一颗浸润佛性的童心,《读〈缘缘堂随笔〉后感》中丰子恺详细地阐释了他推崇的“童心”。纯澈的童心是去“大人化”的。“大人化”在丰子恺先生的艺术追求中是负面的,它代指一切功利、自私、虚伪、冷酷、机械等等非艺术性的品质。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能够体味到“童心”的纯洁性。回归童心,是回归一种含艺术、趣味、真率的状态,恢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单纯追求。唤醒艺术家的“童心”,唤醒欣赏者的“童心”。用“童心”之非功利性救“功利”之世,用“童心”来去“大人化”。这种艺术追求表现在丰子恺作品中近乎纯粹真善美的儿童形象。那些纯洁、可爱、真诚的儿童们身上单纯无瑕的童心唤醒欣赏者主体的非功利态度,让人遗忘功利与欲望。真善美的形象展示出理想化的人性,在否定俗世重欲机心的基础上肯定人性中积极正面的部分。这使得源于生活的艺术高于生活,让欣赏者在艺术的虚拟性向世界中找到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确证。

二、丰子恺作品与艺术美特征

艺术美来自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艺术创造。为什么说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包含艺术美,是因为他的作品具有艺术美的特征。艺术美与自然美作为两种最重要的美的类型,二者之间既有美之为美的共性,都具有形象性、非功利性、愉悦性、合目的性等特征。下面从形象性、非功利性、愉悦性三个方面浅析丰子恺漫画作品中饱含的艺术美特征。

(一)我向性想象形象

丰子恺的漫画具有形象性中我向性想象形象特征。

谈到我向性,先从艺术家角度看。艺术创作活动构成了艺术家的自我实现,虚幻的自我实现满足精神层次的需要。艺术家在塑造作品时根据自己的理想对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元素进行加工,作品反映艺术家独特的生活经验。这种自传性质的艺术创作带有必然的我向性。

而在欣赏者的角度,欣赏者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不是单纯旁观,更为了参与。我向性想象形象中的“我”是拥有相类似生活经历能够对艺术作品产生相同共鸣的群体。这个共鸣人数越庞大,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沟通联系就越紧密。产生了我向性想象形象的欣赏者更容易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实现自我。

以漫画《爸爸回来了》为例,孩子偷穿大人衣服的调皮行为因为经过了丰子恺的艺术加工,放大了孩子身上的精灵可爱和率真纯洁,用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和纯粹真善美的孩童形象搭筑艺术虚拟世界。丰子恺选材于自己生活的所见所思进行加工后满足自我实现。欣赏者在旁观过程中自我想象,基于自己和艺术家相类似的生活经验对艺术作品想象再创作,进步一地丰富艺术作品内容,让艺术作品变成自己的作品,沉浸其中达到主客体关系的统一,在满足自我实现。

(二)非功利性

丰子恺的漫画具有非功利性。

谈到美的特征中的非功利性就要分成两个部分去看。一个是主体的非功利性,另一个是客体的非功利性。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作品为例。从画面内容中,在花红柳绿的春日韶光,农舍庭院中女子悠闲女工,身旁是乖巧的家犬相伴,共享这满园春色的美好。这种艺术创作是非功利性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创作目的都是去功利性,纯然出于艺术性,出于对美的感动与热爱的。

而谈到客体的非功利性,其实更容易判断。丰子恺先生创作的漫画作品中有很多这样描绘自然美景、或人与自然的题材。大自然是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性而改变的。同时出现在丰子恺先生笔下的自然景色大多是乡间常见的天然美景,先生观察自然的目光始终是带着纯真热爱与欣赏的,经过他的艺术加工后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简单的进行了艺术修饰,这样非功利性的、纯粹艺术性表达的作品反而让人们更加能欣赏和感受到美。结合到丰子恺先生一生推崇的“童心”之说,在他的艺术世界中,非功利的童心具有核心的地位,艺术活动也都围绕去“大人化”展开的。

(三)愉悦性

丰子恺漫画作品带有愉悦性,这种愉悦性是日常自我遗忘的愉悦。

社会发展中离不开欲望的推动,而在功利性的社会中,充斥着太过利益化的机心。欲望的贪婪让俗世的大众疲于奔命,“大人化”的内心逐渐丧失对艺术美的感动。但是丰子恺作品中从来都没有这种残酷的机心,也没有露骨的功利性。好比《糯米粥》图中丰子恺所绘他女儿香甜地喝着糯米粥一碗,佐小菜两碟。丰子恺作品里看见的都是粗茶淡饭中的人生清欢,最大限度地降低着人内心的欲望。用纯仁的目光抵抗功利性的侵蚀,泰然的强大内心面对人生的无常。这种日常自我遗忘的愉悦能让膨胀的欲望平复,压抑的心理平和,产生了从疲惫痛苦的现世转往艺术世界中的轻松感。

三、童心追求在现代语境有新思考

细致地分析思考丰子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包含的艺术美特征,感受作品中的美学旨趣与深邃内涵。时境变迁,在现代语境下,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他所极力推崇的“童心”概念对于生活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高速谋求经济发展的当下,时代发展的阴影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随之而来。从前所说的物欲横流的现世社会,有了新的名词,叫消费主义。层出不穷的刺激物欲的宣传广告随处可见,甚至出现了用你消费的物质商品去定义你的阶层人设的歪曲指引。你购买了什么物品,你就是哪种类型的人。把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偷换概念地嫁接到消费上来。这种极端的功利行为极大地破坏了人们内心的平和。消费主义营造虚荣的假面,放大内心的欲望,鼓吹超前消费,寅吃卯粮。艺术的美好都被用作宣传商品的噱头,越是消费越是空虚,内心世界更加荒芜。

这种“大人化”的变本加厉正是推崇“童心”的丰子恺先生最反对的。想要摆脱这样负面的漩涡,唯有沉静下心去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童心”的去功利性下,用孩童一样的澄澈目光去判断狡猾的谎言,功利性的机心总是僵硬的,它不具有美,也无法带给人愉悦。这种空洞的欲望像血栓一样堵住人的心窍,麻痹神经以至再也无法感知美。通过修炼一颗“童心”,提前嗅到这种时代水面下的心灵危机,在冲击的浪潮中把握住己心的方向,从而抵达大美的彼岸。

猜你喜欢

功利性欣赏者艺术美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留出想象的空白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特长班”该少些功利性
摄影与美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