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的精准扶贫

2021-01-27任征齐士英

前线 2021年1期
关键词:桃源县洞村湘西

任征 齐士英

湘西,沈从文笔下一个美得令人向往的地方。然而,7年前,这里还是湖南省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也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有近75万贫困人口。如今这一切都成为过去,湘西各县市均实现脱贫摘帽,从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易地搬迁、乡村旅游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脱贫之路。

2020年11月,全国党刊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韶山市银田村、吉首市坪朗村和隘口村、桃源县杨溪桥镇等地调研采访,共同感受湘西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

千年苗寨走出脱贫路

从花垣县县城驱车40公里来到十八洞村,只见青瓦木屋依山而建,四方宾客纷至沓来。沐浴在党的精准脱贫好政策下,这个昔日闭塞落后的千年苗寨,摇身一变成了远近皆知的“打卡地”。

2013年11月3日,正是在这个小山村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从此,十八洞村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十八洞村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紧扣“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找准村里所具备的劳务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旅游服务5个优势。精准改善基础设施,先后实施农村“五改”(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精准建设民生事业,精准创新扶贫机制,发展猕猴桃产业……一个个直指靶心的精准之策,让十八洞村的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交出了一份精准扶贫的漂亮答卷。

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在村外开发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产品直销港澳地区,仅此一项,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分红1600元。村里组建的苗绣合作社,2019年实现产值60多万元,苗绣订单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轻松就业。村里还引入“步步高”投资山泉水厂,2019年实现村集体分红66.4万元。数据显示,2019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近1.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6.4万元,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

十八洞村民习惯用山歌传情,“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道出的是早些年当地人生活的艰辛。如今,山村回荡着歌声“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单身娶媳妇,日子乐悠悠”,唱出的是十八洞村人脱贫致富后的甜蜜和幸福。十八洞村人用勤劳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

产业“造血”拓宽致富路

从十八洞村出发,沿着209国道往东南走约28公里,就是吉首市坪朗村。该村地处峒河之滨、矮寨大峡谷东南侧,村寨依山而建,村民临水而住,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德夯奇观景区山水相依。曾经的坪朗村,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穷日子,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根据吉首市对坪朗村特色旅游名村、生态名村、城市休闲后花园和德夯风情游驿站的功能定位,该村坚持把文化生态旅游业作为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通过市场运作,打出“民族牌”“生态牌”和“特色牌”,探索出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双带双加”的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发展路子,不仅脱了贫、摘了帽,还先后被评为“湘西州美丽乡村精品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近年又领回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3个国字号招牌,让这个地处深山的苗寨面貌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产业。有了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拔掉穷根。坪朗村的实践验证了这一道理。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湘西多地乡村都在结合本地资源,积极探索增强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就业的“造血”之策。

韶山市银田村成立韶山市银田村扶贫产业基地有限公司,基地经营收入归村集体所有,公司利润的30%用于贫困户分红。通过扶贫产业项目扶持、自筹资金等方式,银田村种植和开发灵芝、香菇、木耳、水稻等高硒系列农产品,带动贫困户以及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吉首市隘口村充分发挥“党建+扶贫产业”优势作用,依托湘西黄金茶资源,以隘口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形成了“以茶兴旅、以旅促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带动全村建档立卡户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之路。

搬迁安居走上幸福路

提起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人们立刻会联想到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过去的桃源县,桃花源真美,老百姓真穷。现在的桃源县,老百姓有美梦,桃花源有美景。”记者走访桃源县杨溪桥镇的昌和新村、野茶茶园和扶贫车间,从村民们的笑语中看出了他们惬意的生活,从老百姓的笑容中感受到了他们幸福的日子。

杨溪桥镇是脱贫攻坚重点乡镇,走的是易地扶贫搬迁之路,2016—2018年共搬迁283户1030人,占全镇总贫困人口的56.6%。昌和新村是杨溪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总搬迁人口143户503人。这里距离集镇仅300米,背靠群山,面朝大杨溪,地势开阔,环境优美,且紧邻集镇、国道,附近有医院、学校,就学、就医、交通极为方便。村民封和平在8年前打工时被石头砸断了腿,落下了终身残疾,看病成了他的揪心事。2019年5月,他们一家从深山农村搬进了昌和新村,难题迎刃而解,“搬到新村之后,生活变化大喽,在这里看医生很方便。”封和平告诉记者。

从深山农村搬入楼房新居,生活环境有了质的飞跃,但是经济来源又如何解决呢?“我们3个人低保每月680元,年底还有分红3150元。”封和平的爱人毛蓝芬所说的分红,来源于小区管委会对接的6个产业扶贫项目。与毛蓝芬一样,蒋元娣一家 6口從38公里外的深山搬到这里,分到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房,她在家带小孩,丈夫在附近的电子厂打工,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桃源县自古就有“茶叶之乡”的美誉,后因历史原因这里一度停止产茶。201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几家茶叶公司相继建立。2016年,杨溪桥镇茶叶产业扶贫项目启动,君和野茶开发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鼓励当地农户开荒复垦,当年便吸收周边1600余名农户入社,2017年底公司将销售利润的20%作为红利分给入社村民。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茶叶种植和生产,占全镇总人口的40%,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茶叶年综合产值达到4亿元,当地贫困户人均实现年增收2100元。小茶叶成了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也造就了一座座“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 / 酉   弋

猜你喜欢

桃源县洞村湘西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你所不知道的十八洞村”
一桥飞架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桃源县城共享单车推广与实施方案
湘西苗寨的新美图画
关于桃源县茶产业的研究报告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丘陵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