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维度视角下的列宁灌输论
2021-01-27周贞平
周贞平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列宁立足于俄国社会实践,从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不会自发产生的角度,系统论证在俄国革命中对工人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的重大作用。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列宁灌输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保障理论传播的科学性、确保思想方向的正确性、培育时代新人的导向性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视角:列宁灌输论的基本内容
(一)灌输的必要性
灌输的必要性主要从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从时代背景来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争夺垄断地位,疯狂地进行领土扩张,拥有殖民地国家继续扩张,而没有殖民地的国家要求进行重新划分,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激化。当时的俄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实力都不如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俄国还具有特殊的国情,农民与土地所有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相互叠加,内忧外患的处境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这就使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成为实践问题,但是,无产阶级革命不能自发地随意进行,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进行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的理论又需要被大众所掌握,这就促进列宁灌输论的产生。第二,从现实条件来看,工人阶级由于受到教育水平、自身素质等条件的限制,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是不会自发产生的,只能运用由外而内的灌输方式。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1](P317)这也就充分说明灌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一方面可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自觉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确保无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二)灌输的主体
灌输的主体亦称为灌输者。列宁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过程中,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为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是经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洗礼并且从事着脑力劳动的群体,是社会中较为先进的群体,他们不仅是科学理论知识的践行者而且也是科学理论知识的宣传者。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都能成为灌输的主体,成为一名灌输主体即灌输者还需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革命的、发展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高度,它也是指导我们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因此,作为灌输主体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其精髓要义,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向无产阶级进行宣传教育,以利于说服无产阶级更加自觉地参加社会革命。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10)二是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广博丰富、深奥精微,不仅是一个系统的、严密的学说体系,而且也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助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实现。因此,作为灌输主体必须要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坚定的信仰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伟大理想而努力奋斗。三是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在实干中体现出来的,也是集体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作为社会主义知识分子不能单纯地向人民群众宣传理论,不能让理论成为一种空洞的乌托邦式的幻想,还应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积极投身于各类活动中,在各类活动中宣传科学的理论,促进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的觉醒,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三)灌输的客体
灌输的客体即被灌输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指从心理上和情感上认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狭义上是指无产阶级,包括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里主要以无产阶级为出发点从两个方面阐释灌输的客体。第一,俄国的无产阶级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每况愈下,迫使他们进行革命。俄国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契机,大力发展工业,俄国资产阶级为了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主要采取延长工作时间和降低工资标准的方式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榨,工人阶级劳动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少,而资本家通常会不劳而获,这种异化的状况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导致无产阶级的生活苦不堪言。无产阶级如果想改变这种被剥削和被压迫的现状,就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革命,而科学的理论不会自觉产生在无产阶级的头脑中,需要通过灌输的方式才能使其发挥作用。列宁认为实践是需要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离不开理论的,并把革命理论对党的建设的意义概括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P312)可见,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行动指南。第二,由于无产阶级深受剥削和压迫,所以他们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具有反抗资产阶级的巨大力量,能够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为最终消灭阶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而且工人群众具有先进性,自身愿意接受先进的知识的洗礼,并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因此,无产阶级作为灌输的客体,能够担负起解放全人类及解放自身的时代重任,为迈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四)灌输的方法
列宁认为灌输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原则,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列宁的灌输论并不是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同一种方式,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灌输。如针对农民群体,由于农民是接受文化知识偏少的群体,所以应该采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知识,而不是采取宣传灌输高深的理论的方式。针对工人阶级群体,要采取一种唤醒的方式,唤醒无产阶级夺取革命政权的意识,使其积极投身改变自身命运的实践活动中。针对青年人,要采取教育的方式,将其培养成共产主义者。正如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培育共产主义青年,绝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辞和准则……他们就在这种环境中培养成为共产主义者。”[3](P292)由此可见,对青年采取教育的方式是要把青年培养成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列宁认为在灌输马克思主义知识及科学社会主义知识时要以报纸作为传播媒介,充分发挥报纸的宣传作用,但宣传内容应该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并深入现实生活。正如列宁所说:“少来一些政治空谈。少发一些书生的议论。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多检查检查,看这些新事物中有多少共产主义成分。”[4](P93)通过报纸这种宣传方式使人民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学说,而是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要善于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其科学性。列宁曾指出:“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3](P292)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实践充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助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二、真理视角:列宁灌输论的哲学意蕴
(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列宁灌输论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辩证统一。第一,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列宁从灌输的必要性出发,以灌输的主体为主导、以灌输的客体为对象、以灌输的方法为落脚点充分论述其系统的灌输论,使灌输论的内容更加科学而充实。同时,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符合当时俄国国情的,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要求,又给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俄国无产阶级带来希望,充分唤醒广大人民群众反抗资产阶极的革命意识。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列宁灌输论并没有消失,在指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列宁也曾指出:“现在,老一套的政治鼓动,即政治空谈,占的篇幅太多了,而新生活的建设,建设中的种种事实,占的篇幅太少了。”[4](P91)这就充分说明列宁的灌输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不仅是符合俄国社会发展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而且也是科学的。第二,革命性主要表现为:列宁的灌输论是以无产阶级为核心,致力于教育引导无产阶级推翻俄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理论。因为当时俄国无产阶级处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悲惨命运,虽然利用罢工等形式进行反抗,但由于受国内经济派所宣传的“政治始终是顺从经济的”等口号的蒙蔽,忽视了政治斗争的重要作用。可见,革命的斗争需要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列宁的灌输论正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利器。同时,此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虽然已经成立,但是还没有自己的纲领、章程、统一的领导机构等,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等问题十分突出,而且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主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主观地认为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成为僵死的教条,已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求公开修正马克思主义。为了批判“经济派”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错误观点,列宁将理论斗争置于重要位置,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地位。总之,列宁灌输论的产生是现实的需要更是革命的需要,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二)实践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列宁灌输论是实践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第一,实践性主要表现为:列宁灌输论并不是纯粹的理论上的学说,而是从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产生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学说,充分说明向工人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时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由于受经济派崇拜自发性的影响,出现自觉性被自发性压倒的现象。所谓自发性就是指工人运动前没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完全凭主观意愿盲目地从事革命运动,明显对革命的觉悟程度不高。而自觉性是工人阶级斗争的高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不仅有科学的理论和政党的领导,而且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能够预见活动的效果。显然,自发性和自觉性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自发的工人运动存在一定局限性,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正如列宁指出:“自发的工人运动就是工联主义的也就是纯粹工会的运动,而工联主义正是意味着工人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1](P327)列宁充分认识到工人运动自发性的危害,为此要努力克服自发性,提高自觉性,使工人群众摆脱工联主义的影响,就必须向工人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第二,人民性主要表现为:列宁灌输论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核心灌输科学的理论。在灌输的过程中,注重灌输的方法,采用通俗化、生动性的语言,贴近人民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灌输,促使人民群众能够掌握科学的理论,并将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P9)可见,科学的理论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同时,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发挥党员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以各类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为媒介向人民群众灌输科学的理论。总之,列宁灌输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充分体现人民性的鲜明底色。
(三)规律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列宁灌输论充分体现规律性与能动性的统一。第一,从规律性上来说:列宁的灌输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体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在灌输的过程中,灌输主体即教育者居于主导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不仅决定着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也决定教育的效果。列宁指出:“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1](P366)可见,灌输主体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灌输主体的,灌输主体必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灌输客体即受教育者,是教育影响的接受者和教育效果最主要的体现者。列宁认为灌输客体是迥异的,在认知能力、思想状况、理解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灌输客体要采取不同的灌输方式,也要根据灌输客体的思想状况的变化调整灌输的内容,从而使灌输客体自觉自愿地接受灌输,实现灌输效果的最大化。第二,从能动性上来说:列宁的灌输论一方面注意调动灌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发挥其主导作用。灌输主体要注重灌输方法的选择,不能枯燥地灌输书本上的理论,而是要以报纸为载体,结合灌输客体思想和生活实际开展灌输工作。另一方面注意调动灌输客体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作用,灌输客体不仅要感知、体验和理解灌输的内容,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灌输内容运用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时刻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糖衣炮弹”的进攻,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从自发走向自觉,担负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总之,列宁灌输论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四)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列宁的灌输论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第一,从真理的角度来看,列宁的灌输论不是主观臆想的,是批判地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的灌输思想的结晶。1844 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人。”[2](P16)虽然马克思此时并没明确提出灌输一词,但是已经蕴含灌输的思想,把理论转化为武器的实现途径是向人民传输革命的理论。同年11 月,恩格斯在评价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一幅画时,明确提出了灌输一词,恩格斯说:展览“ 当然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的思想”[5](P590)。1901 年,考茨基在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新纲领草案时说:“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1](P326)考茨基论述的灌输思想初具理论的形态。可见,列宁的灌输论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深刻的理论渊源,是坚持真理的体现。第二,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列宁的灌输论是以俄国工人运动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等问题为现实背景的,建立在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基础上,突出强调科学理论在革命运动中的先导作用,而科学理论并不会自发产生,只能通过灌输的方式实现。可见,从外部灌输社会主义的思想既符合俄国基本国情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起到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的作用,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总之,列宁的灌输论是满足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三、价值视角:列宁灌输论的重要意义
(一)着力推动理论传播,坚定政治信仰
列宁灌输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从本质上来说,列宁灌输论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充分体现实践性和人民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如果不经过灌输是不可能被群众所掌握的,只不过在灌输的过程中,要考虑灌输客体的思想基础和心理、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不能采用强迫的方式进行灌输,注重灌输内容时代化和灌输方式多样化。
第一,就灌输内容来说,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P376)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及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引导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向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灌输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主要向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灌输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思想,抵制和克服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主要灌输计划经济理论,充分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主要灌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入脑入心。第二,就灌输形式来说,注重灌输形式的多样化,命令式、填鸭式、教条式的灌输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一种错误的灌输方式。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要注重创新灌输的形式,运用讲座、报告会、宣讲团、参观访问等多种渠道进行灌输,尤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性、开放性及交互性的特点,进一步增强理论灌输工作的实效性。政治信仰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成熟,而理论上的成熟需要灌输理论的指导,这也是灌输理论的突出价值表现。在新时代,列宁的灌输论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灌输论,避免滑入“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深渊,学习好、运用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
(二)引领正确思想方向,广泛凝聚共识
思想方向的正确性来源于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灌输的目的是形成科学的理论,运用科学的理论凝聚人民群众共识、形成合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魂聚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列宁灌输论启示我们要通过理论灌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深入人心,引领正确思想方向,凝聚发展共识。
第一,增强价值观自信。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变得愈来愈重要,而文化自信的核心就在于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是对价值追求的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凝魂聚气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6](P164)但无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还是外化都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要通过引导、宣传和灌输才能实现,这就充分体现出灌输的重要性。通过灌输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及其魅力。可见,列宁灌输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多样化的灌输方法为纽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第二,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既是一种精神追求,又可以蓄积前行动力,理想分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远大理想即实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远大理想汇聚世界上亿万人的理想与追求,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当然,人民群众对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认知与认同都需要以宣传、教育作为有力抓手,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深度融合的方式向人民群众灌输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理念,充分发挥宣传和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浸润作用,实现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透过时代风云的变化,列宁灌输论依然放射着真理的光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7](P15)建设文化强国的理想目标对文化的传播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应充分发掘列宁灌输论的价值,达到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共识的目的。
(三)大力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
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其价值旨归就是育人,育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在新时代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关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培育时代新人既是当前重要任务也是灌输理论的时代任务,而列宁灌输论给予我们深刻启示,要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灌输理论的作用,遵循教育主体(灌输主体)和教育客体(灌输客体)的双向互动规律,提升育人效果。
第一,作为教育主体应该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送“三位一体”培养目标。在育人的过程中应坚持“四个统一”的思想:一是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将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中,在知识传授中也融入价值判断,使价值观以更加鲜明、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促使教育客体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准确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使教育客体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三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若理论脱离实践,理论就成为空洞的、教条的学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理论只有与教育客体思想实际、时代发展相结合,才能焕发出新活力。四是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在灌输理论的同时引导教育客体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思考,培育教育客体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思维。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四个统一”的指导思想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深化教育实效。第二,作为教育客体应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注重挖掘个人潜能,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具体应该做到:一是要勤学,夯实理论基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作为教育客体应该勤于学习、博学多识,同时注重将知识内化于心,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二是要修德,提高道德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培养高尚品格。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面对世界局势的深刻变化、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准确判断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等问题,求得真善美的统一。四是要笃实,做到知行合一。无论做人做事秉持踏踏实实的作风,发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列宁灌输论从本质上契合如何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问题,应该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促进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协同合作、协同共进。
(四)捍卫意识形态阵地,维护安全稳定
列宁的灌输论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凸显出意识形态建设的优势,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松过以文化的方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要想占据主动权,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就要发挥列宁灌输论的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纵观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教育与理论灌输,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理论灌输取得实效的衡量标准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开展不同的理论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党始终处于时代的前列。如在20 世纪40 年代初,针对党内存在的学风、党风、文风不正等问题开展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党内存在的系列问题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系列主题教育,通过系列主题教育,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增强。如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发起的意识形态战争,采取各种极端手段进行文化渗透,对我们在新形势下自觉抵御国外的不良言论提出了巨大挑战。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不良言论的实质,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第二,保持内容的科学性。科学的灌输前提是确保灌输内容的科学性,否则有益的灌输也会演变为有害的灌输。在当前,保持灌输理论的科学性的有效途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予我们的不是永远不变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方法体系。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面临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信息现代化社会等各类复杂问题的交织存在,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寻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洞察发展的趋势中把握时代先机,科学预判未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列宁灌输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反作用,坚持列宁的灌输论有利于构建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凝聚发展正能量。
列宁灌输论是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给予我们的是方法,不是教条,要求我们要摒弃“灌输过时论”“灌输强制论”等错误观点,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丰富发展列宁灌输论,促使其精神实质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契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凝聚起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