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的力量之蕴
2021-01-27郑学刚
郑学刚
(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04)
延安精神形成于延安时期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延安军民开展革命斗争、大生产运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在这一特殊时期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党的整体精神风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红色基因,延安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转折时期对于凝神聚力、同仇敌忾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和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一脉相承,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图谱。延安精神内容主要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一、延安精神的力量之基
毛泽东曾说过,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回顾我党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和培育了具有共产党人特质的红色精神,诸如源头的红船精神,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建设时期的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九八抗洪精神、航天精神、北斗精神等,这些精神为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阐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指出,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不能忽略精神活动对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所产生的巨大能动作用,精神可以变物质。一个有生命力的国家,一个强大或追求强大的民族,须臾不能离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和助力。纵观中华文明的几千年发展进程,在创造过无数次的辉煌和令世界震惊的奇迹之时,也曾多次经受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特别是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更是灾难深重、内忧外患,但是无论经受怎样难以想象的磨难,中华民族始终未散,文明始终未曾断层,危难时刻,顽强拼搏的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坎坷中奋起,登上新的峰巅,实现新的发展。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在中华民族绵延久长的历史长河中,那种国家至上、民族利益至上、忧国忧民情怀的精神贯穿始终,从未离开。在民族危亡时机,总会有一些民族脊梁挺身而出,大声呐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先进力量,唤起民族的觉醒,传承大无畏的爱国精神,激励更多爱国人士为民族事业和国家发展抛头颅、洒热血。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的人,带领大家外御敌寇,内搞建设,为延安精神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力量之基。
延安精神基于军民牢不可破的鱼水关系。老百姓是水,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鱼,水里可以没有鱼,但是鱼绝对离不开水,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军民鱼水的重要性和背后的哲理。理论力量来自实践的不断创新发展,延安精神中所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延安军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区域内自然条件恶劣时,不等不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通过发动大生产运动,开发南泥湾,一方面增加了物资供应,一方面也减轻了当地居民的税收负担。延安军民在生产生活及对敌斗争中,融通了感情,加深了理解,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的初心使命得到延安人民的赞赏和信服,大家也越发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军民团结、军民一心所形成的巨大力量使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革命圣地。
延安精神基于共产党人的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印刻在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心上,践行在每一个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举措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从党成立那天起就已经写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旗帜上了。从井冈山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先后制定了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约束部队。在延安期间,党政最高领导人和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故事。这种始终把老百姓挂在心上,始终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民心,赢得军心,甚至赢得了敌人的尊重,很多热血青年从敌占区、国统区纷纷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使延安成了一片欣欣向荣的革命热土和红色中华的沃土。
二、延安精神的力量之源
延安精神之所以有力量,一方面,源自延安精神扎根于中华大地、脱胎于中华文明,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另一方面,源自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实质内涵展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力量、真理力量,是这两大力量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哲学概念,体现的是中国话语、中国思考和中国理论智慧。理论要中国化,体制制度要中国化,具体的方法也要中国化。任何理论和外国的成功经验,都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结合,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才能发挥实际效用。延安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重要成果。延安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事、民主、政治和群众工作思想。
延安精神所蕴含和展示的力量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少数英雄的单独行为,英雄也属于人民的范畴,英雄在历史的作用是加速历史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在历史观中彻底将唯心主义的观点排挤了出去,不留任何空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相信群众,激发群众中的内生力量,极大释放了延安军民的革命热情和斗争意志。
延安精神所蕴含和展示的力量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由于历史原因,80 年前的延安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人民生活比较艰苦,吃不饱、穿不暖,长征过来的几万红军,陡然间使得粮食供应、吃饭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英雄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困难吓到,积极研究对策,主动开展生产实践,开荒种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披荆斩棘,党的第一代领导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亲自参加劳动,开垦荒地、种菜、纺线。到1945 年,边区农民大部做到“耕三余一”(即耕种三年庄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粮食),部分做到“耕一余一”;农民所交公粮占总收获量比重逐年下降[2](P229-230)。部队已经基本上做到了完全自给自足。这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实践精神,是我们党行稳致远的主要力量。
延安精神所蕴含和展示的力量源自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观。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致力于为全人类解放、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奋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和实践的不断向前发展。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延安时期,大家虽然吃的是小米饭,使用的是老旧步枪,但大家怀揣美好信念,革命乐观主义激情高涨。
三、延安精神的力量之表现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着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它虽然形成于特定的革命战争时期,但却拥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力量。
(一)团结一致的和谐力量
军民和谐。延安时期,在内部,军民共同生产、共同劳动;在外部,则协同一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摩擦、挑起的事端,整个延安时期整体展示出一片团结和谐的局面。正如毛泽东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中总结的: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领导集体和谐。经过1935 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党中央核心地位得以确立,这一地位在延安时期得以巩固和加强。毛泽东的军事政治思想等日益被党内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所认同,大家自觉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周围,齐心协力开展了对日斗争,开启了后来的四年解放战争的序幕,自此毛泽东的党内、军内地位再也没有被动摇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集体分工协作、沟通交流、民主决策,广大党员干部讲党性、遵纪律,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指示源源不断发往八路军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以及敌后根据地,全国上下一盘棋,令行禁止,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坚守目标的信仰力量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延安精神的灵魂就是要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延安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在当时200 多个政党中脱颖而出,由50 多人的小党发展到今天9500 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主要依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而与之对比鲜明的是苏联共产党,在20 万党员的时候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200 万党员的时候成功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在2000 万党员的时候却亡党亡国,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员干部,甚至党的高级干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延安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进步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奔赴贫瘠的延安?斯诺曾写道,这是因为 “在那些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的事业的人们身上……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正是信仰的力量,信仰的真正魅力所在。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靠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克服了各种危机挑战后才铸就的伟大理论成果,它承载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一旦认定了这一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便矢志不渝、终生奋斗。信仰的力量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曾撰文回忆延安精神对自己成长的洗礼,他说道:“15 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 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3]
(三)积极进取的探索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成立以来,始终围绕认识、探索、实践中国基本国情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不断创新理论,不断探索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路径、方式方法。延安时期是长征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前一段相对较为稳定的时期,时间跨度长达13 年,红军有了一个较为牢固的根据地,这让党和军队能够稍稍喘口气,让党的最高领导人能够得以静下心来思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一些施政纲领得以制定并贯彻执行。理论探索方面: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等创新性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开展了整风运动,统一了认识、凝聚了思想、提升了共识。实践探索方面:延安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拓出一片陕北的好江南,创立了“三三制”民主实践模式,拓展了民主党派成员和广大百姓参政议政的途径,提高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开展了减租减息和精兵简政等,密切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
(四)开拓前进的精神力量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成功实践的范例和缩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延安是一片革命热土,不仅仅是穷苦人奔向此地,一些国统区的青年知识分子甚至海外华侨也纷纷突破重重障碍来到延安,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中。据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从国统区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有25 万多人,仅1938 年5 月—8 月,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介绍到延安的就有2288 人,最多时一个月就有1000 人。还有600 多海外华侨、200 多国际友人来到延安[4]。延安精神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恒久动力,在今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仍然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
(五)凸显民主的作风力量
作风问题事关党的形象,事关民心向背,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总结我党历史,什么时候作风正、纪律严,民心就顺,事业就成,反之,则会给党和国家带来曲折和磨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在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斗争,始终奉行群众的观点,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延安时期,开展了整风运动,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形成了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识。延安时期创制 “三三制”,选举中的贴近百姓生活“投豆法”;制定政务人员公约,让人民参与监督政府工作等,让边区政府成为真正意义的人民政府,为民务实的作风赢得了民心和军心。当年,民主人士黄炎培曾和毛泽东探寻历史发展周期律的问题。黄炎培认为朝代更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多数王朝历史都没有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中国共产党人有什么好的办法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即史上著名的“窑洞之问”。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5](P148-149)延安时期,开展了整风运动,在全体党员干部,重点是党的高中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开展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三个方面专项整风,使党员干部在精神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团结统一。
(六)服务人民的党性力量
1944 年,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首先中国共产党把服务的价值主体和主要对象界定为人民大众。毛泽东曾在1942 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6](P855-856)虽然说的是文艺,但同样适用党要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其他方面。其次,坚守人民立场。在群众立场还是官方立场,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7](P522)“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6](P809)正是因为延安时期正确处理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边区才会“只见公仆不见官”。再次,切实做到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身得解放,还要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切切实实在物质上得到实惠、经济上得到福利,延安时期毛泽东的一句至理名言是,“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这是毛泽东的承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郑重承诺。1945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P1094-1095)最后,坚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标尺。如何判断服务人民的成效,“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唯物史观,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8]。“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6](P1096)
由“为人民服务”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 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先锋队,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四、延安精神的力量新时代镜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在建党百年之际,在全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之时,重新探究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借鉴作用和价值,对于成功应对“两个大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于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并非一片坦途,要时刻做好打硬仗的准备,需要发挥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作用,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和实践动力。
汲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仰力量。延安时期是革命理想高扬、革命激情燃烧的时期,物质条件艰苦和匮乏,阻挡不了它仍然是人们所向往的精神高地。新时代,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党的初心使命承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用延安精神检视自身党性强弱,时刻保持正确前进的方向,以免偏离、错位和脱轨。
汲取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力量。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国人民战胜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得益于有一个坚强的、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得益于全党上下坚决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新时代,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汲取勤俭朴素的奋斗力量。延安时期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简陋的木椅和木床,吃的是小米饭,在勤俭节约方面做出了良好的表率。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延安精神内蕴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奋斗之风,仍需要薪火相传,其蕴含的不服输干劲、开拓前进、革命热情、大无畏精神,以及誓死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的勇气,值得进一步拓展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