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1-01-27李萍萍

社科纵横 2021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科学历史

李萍萍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000)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即人民群众的立场,因而人民主体性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始终。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从马克思主义整体视角出发,“阐述马克思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联系”[1],重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突出无产阶级在变革现存社会所具有的无畏革命精神和主体力量。人民主体性思想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和超越的关键,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区别的关键点。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指导工人通向未来理想社会的理论,这与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形态即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理论相呼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理论,始终不忘初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一、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内涵及其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社会批判和超越的关键

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内涵是将人民视为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人民主体地位进行深刻阐释,突出人的实践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悲惨境况,科学社会主义将实现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

(一)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内涵:人民作为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人看作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也因此对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有了确切的认知。第一,人是立足于感性世界的现实的人。在黑格尔的哲学语境中,绝对精神是一种脱离现实物质基础,超越客观存在的最高理性并把人类历史看作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人成了绝对精神的化身或虚幻体而陷入自我否定、自我矛盾之中。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用唯物主义自然观审视人的本质,将人设定为自然人和感性对象,但费尔巴哈摒弃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使人的本质片面化,一方面“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2](P530),因而,人只有直观自然界的意义;另一方面,他谈论的人是抽象的、离群索居的处于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2](P501)。马克思批判和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规定,将唯物主义与历史观相结合,将人的本质内置于感性世界之中,把人理解为存在于感性世界具有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人,这为人民主体性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人的实践活动确证人的历史主体意义。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确证人的类本质的关键点,也是确证社会历史中人的主体性意义的重要一环。一方面,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实践就是物质生活本身。“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519)人生存首先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这些满足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P531)。另一方面,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唯物史观指出,人是自在的、自为的、实践的人。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是机械的、动物式的群体活动而是有意识地建立多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P501)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为共同的目的而结成不同的关系,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家庭关系等,并在社会交往中赢得社会地位,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的变更。“(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 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P9)。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统治、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历史表明,人是历史发中的主体。在资本主义时代作为主体的人却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物的支配,人处于一种异化状态,而科学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解蔽物的遮蔽,实现人的主体性。

(二)人民主体性: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社会批判和超越的关键

人民主体性是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超越的关键。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展现真理的光芒,也印证了人民主体的力量。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力图超越资产阶级社会现实的关于人民解放的学说。首先,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无产阶级之中,感受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指导无产阶级反抗现实压迫。其次,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发现的新世界。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为基石,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得出“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社会发展规律,提出未来社会的基本发展原则。最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科学社会主义一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最基本的条件。由于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全体公民共同所有,分工和被迫劳动的情形消失了,不再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分,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最终将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新发展,是真正实现人民主体性的现实场域。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但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最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度陷入低潮。共产主义消失论和灭亡论在国际社会尘嚣甚上。在自由主义者高呼胜利的同时,在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今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0 余年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实际发展走出的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习近平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4](P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抓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人民主体性思想在新时代有新的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内涵更加丰富、内在逻辑更加清晰的理论学说,进一步彰显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理论初衷和社会关怀。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以更高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中。

二、人民主体性: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之关键

人民主体性力量的发挥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因素。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唯心史观基础上,把空想社会主义视为某种理性原则,将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于天才人物,忽略人民群众的作用,出现理想性愿景与现实性场域的张力。而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点,探索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阐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在现实的革命运动中彰显人民主体性。

(一)空想社会主义:现实性场域与理想性愿景的张力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一种“空想”,无法落实到现实社会中,有其重要的原因。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将启蒙思想原则幻化了。启蒙思想家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将反对封建等级统治、建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国家作为其任务和宗旨。他们以理性为指导,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原则,倡导建立理性的王国和理性的社会。“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者。”[5](P526)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理性原则指导下的资产阶级理想王国,但资本主义现实发展表明,“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启蒙思想家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恰好正在发展成为资产者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知性而已”[5](P524)。启蒙思想家建立的“理想国度” 的非现实性表明启蒙思想家倡导的原则的破产。空想社会主义者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平等和压迫。他们反对私有财产并试图建立“共产主义模范区”来消除贫困和改善无产阶级状况,缓和社会矛盾,但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它被发现了,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5](P536)。他们将社会主义作为某种原则和教条,看作是启蒙思想原则的进一步深化,认为社会主义是正确的原则而直接嫁接到资本主义社会内,他们虽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只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进行改革;虽将无产阶级看作受苦受难的阶级,但忽视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性。

第二,人民主体性在空想社会主义中是缺场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将精神的运动等同于现实的历史发展。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由某种最高的理性即绝对精神推动的,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是不断扬弃自身而后又复归自身的过程。而后,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继承黑格尔的唯心史观,他们以头脑思想批判推动历史进程的伟大思想家自居,完全忽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将人民群众当作只是他们进行思想批判的材料,对现存状况的解决途径是从思想上克服这种不满而未诉诸现实斗争。费尔巴哈将历史的发展看成一部宗教变迁史,用人们之间的宗教的爱来掩盖阶级对立的事实。空想社会主义者也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天才人物推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与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都把唯心主义作为其理论的基础,从思想上或精神上推动现实世界的发展,将思想高浮云端之上来改变现实的世界,实则是用思想改变自己的头脑。他们批判资产阶级私有制关系,看到私有制的种种弊端,但又无力改变现存的社会状况;同情无产阶级的现实遭遇,但又寄希望于资产阶级。没有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基本现实出发,只是在头脑中规划理想的社会蓝图,因而使社会主义陷入空想。

(二)科学社会主义彰显了人民主体性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在理论上指出人民的主体意义,在实践中指导人民大多数即无产阶级成为变革现存社会,实现自身解放的主体力量。

第一,以唯物史观为基石的科学社会主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凸显人的主体意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P591)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哲学和社会历史的变革中凸显人民的主体意义。从哲学层面上说,唯物史观剥离抽象的人,将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看作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明确指出“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P530)。同时,摒弃考察事物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恢复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发展中,得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论断。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革命必要性提供哲学上的论证。从社会历史层面来说,马克思将革命实践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使社会革命化,实际地反对现存状况。”[2](P527)资本对劳动的奴役和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是打碎旧世界的革命力量,既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又使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二,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改变现存社会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剖析,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是以剩余价值为目的。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资本积累和工人贫困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显著标志。产品过剩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 发生矛盾”[6](P591)。“资本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扬弃资本的生产关系。就同社会财富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像行会制度、农奴制、奴隶制同这种发展所发生的同样的关系,就必然会作为桎梏摆脱掉。”[7](P149)剩余价值的创造者与归属者的非同一性、资本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的私有性之间的矛盾,预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性,给予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和革命必胜的信心。

第三,人类社会是辩证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也是人民主体性实现的进程。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矛盾—人的全面异化—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由此看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建构科学社会主义属于同一的。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从个人存在状态出发,把人类社会分为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第一种是生产能力狭小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人们相互依赖的关系;第二种是以商品生产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三种是“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 基础上的自由个性”[8](P52)。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将是人的第三种发展形态,在这社会形态内人们将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首先要实现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以往一切奴役和压迫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5](P562)。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5](P564)。

三、人民主体性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观照

人民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狭隘的主体观基础上建构的,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为追求。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所在。

(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历史合力论中人民主体性理论的当代表达,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核心。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历史合力论中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当代表达。人的活动与人类历史是密切相关的。历史合力是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与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物质之间的连接点,在唯物史观中的位置十分重要。人们活动的结果取决于意向不同的人们共同活动所形成的合力,这种合力使得人类历史从总体上看像是无目的的自然力量发挥作用的结果。因而,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2](P525-526)。人的活动构成历史,历史活动中的人们是历史主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历史合力形成要素之一是单个人的意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愿望,为了实现个人的美好生活,单个人融入社会之中,在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人达成愿望。总的来说,每个人的美好愿望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汇合成全体人民的共同的愿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历史合力的当代表现。要素之二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形式。人靠自身智慧利用自然力改变物质世界,在这一点上说,生产力是由人创造的。科学技术是理性、中立的,人利用科学技术实现自己的意志。这两个要素都说明人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历史合力中的重要因素。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党之前,各种秘密团体的党派引导工人运动,而唯有共产党将自己的目标公之于世公开反对资产阶级,表明与资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P44)。共产党站在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懈奋斗。同时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表明共产党将无产阶级大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共产党人在用这一方法论指导工人运动过程中,既坚持实事求是,又放眼未来,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掌握运动的前提、把握运动规律、明确运动的目标等,创造工人阶级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向往的生活。尤为重要的是,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可以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各种政策和决策反映人民的意愿,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之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主体性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的生动体现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和矛盾叠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现代化。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两者缺一不可,这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用奋斗的姿态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第一,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马克思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辩证法运用到唯物主义之中,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永无止境的过程。矛盾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矛盾的普遍性表明事物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表明社会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部矛盾不断生产和解决的过程。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党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上,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明确指出各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国家给予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完善和整合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从事物发展进程来说,一定的差距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发展。因而坚持供给侧结构改革,在人民需求量大的部门加大投入,降低人民生活成本、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发展需要人。

第二,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障。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人民美好梦想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民族或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人民的选择决定的。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政治动物,说明人是政治生活的主体。到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倡导自由、平等,但只是表面上的平等,而非事实的平等。公民成了抽象的公民,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现了全体公民平等参与,实现发表自己意见的愿望,人民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之上。幸福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充分实现人民主体性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只有将个人的实践奋斗融入到社会之中,将个人梦想融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之中,将自己的理想转化为行动,才能实现自己梦想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新年贺词中就提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给人民群众信心和力量,有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人民群众提供展示自己梦想的机会和舞台,梦想和机遇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有梦想而没有实现的舞台,没有现实的条件,梦想只能流为空谈。党和政府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抓住时代机遇,成就最好的自己,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科学历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新历史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