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河西走廊区域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1-01-27陈丽娟

社科纵横 2021年4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河西一带一路

袁 音 吴 斌 陈丽娟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在甘肃省西北部,有一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因其地处黄河以西,形状似走廊,故被称作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河西走廊便是沟通我国中原地区与西域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是多民族长期碰撞与融合的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同时雪山、沙漠、草原、湿地等自然景观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因而河西走廊是典型的历史文化遗迹与自然景观共生的体育旅游载体。然而河西走廊所在的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于我国中东部主要城市有所滞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薄弱,距离旅游主要市场较远,河西地区核心城市间市场合作深度不足等因素制约着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 年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的同时,也加强区域的协调发展,是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该战略的实施,将给位于丝绸之路枢纽位置的河西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河西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相对于政治与经济,体育作为动态的肢体符号,是文化交流与融汇下的活体展现,其具有的民族性、竞技性和娱乐性等特点能够更好地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体育+旅游”的产业融合对促进共同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先锋和向导作用,对河西走廊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一、河西走廊区域体育旅游建设现状的分析

(一)以自然景观资源为基础的体育旅游发展

河西走廊南侧为祁连山脉,北侧为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在丰富的冰川融水浸润下,黑河、石羊河、疏勒河水系贯穿河西,滋养片片绿洲。而其余广大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在风沙剥蚀下,沙漠戈壁遍布,形成了绿洲戈壁交相辉映之景。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观,区位优势为河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巨大潜力。

1.沙漠戈壁类

河西走廊区域气候干旱,风沙大,气温变化剧烈,风力与干燥剥蚀共同作用下,分布着广貌的沙漠和戈壁。河西走廊利用大漠金沙这一自然地貌,推出敦煌鸣沙山、腾格里沙漠、武威沙漠公园、张掖神沙窝沙漠公园、巴丹吉林沙漠等沙漠类主题旅游景区。随着景点的开发也为体育赛事建立了良好环境条件,如国际汽车拉力赛、戈壁马拉松赛、国际露营大会、八百流沙极限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

2.草原风光类

伴随着祁连山脉雪水的津润,河西走廊内孕育了片片肥饶绿洲,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凉州之地,“习俗颇殊,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天下饶。”而河西走廊宜牧宜农的环境,使得早期月氏、匈奴、羌等游牧部族在此生息繁衍。河西走廊地区现有抓喜龙秀草原、康乐草原、山丹军马场草原等,另外还有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依托草原资源的体育旅游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姿态,如健康中国·生态马拉松赛、中国丝路大赛马、全国徒步大会、那达慕文化艺术节等,少数民族部落还会在特殊时节举行赛骆驼、赛牦牛、摔跤、马球、赛马、叼羊等民族体育活动。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草原体育赛事举办,不仅使游客们领会到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风光,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推进了河西地区民族体育文化的原生态保护。

3.山脉森林类

河西走廊以南的祁连山脉海拔多在4000 米以上,北侧山脉绝大多数海拔在2000 至2500 米之间。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其内有天祝三峡、焉支山、肃南马蹄寺等森林公园,祁连山、张掖东大山等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山脉森林资源。如今已有张掖生态马拉松赛、全国徒步登山大赛、国际露营大会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汇聚在这秀丽的河西走廊,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亲近自然,感悟丝绸之路与国博故里之历史文化变迁。

4.河流冰雪类

河西走廊气候干燥,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 毫升,得益于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发源于祁连山脉的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水系,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湖泊与水库,如金川金水湖、红崖山水库、小海子水库、大湖湾水库等。由于地势较高,冬季普遍结冰,雪地、冰川等资源丰富,如祁连雪峰、“七一”冰川、透明梦柯冰川、天祝马牙雪山等。目前利用水利资源开展的体育项目有黑河湿地万人徒步穿越赛、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青少年帆船城市邀请赛等,借助冰雪资源举办有冰雪运动嘉年华、冰雪山地马拉松赛等。

(二)以历史人文资源为基础的体育旅游发展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位于古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流的重任。张骞出使西域、鸠摩罗什传道译经、唐玄奘西天取经都由此途经过,东西方文化在此相互激荡,留下了大量珍贵历史实物资料,石窟艺术、宗教文化与汉文化在这里相遇交融,并赋予其更丰富的层次与内涵。少数民族与汉族于此激烈碰撞又相互融合,古道、长城、烽燧、驿站等遗迹遍布河西,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有研究发现,在河西地区旅游者需求偏好构成中,文化历史遗存是国内外游客最为关注的主题,其中,国外游客的兴趣集中于丝路文化、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而当前河西地区历史人文与体育旅游结合相对薄弱,主要以旅游参观与实地考察形式发展,目前已开展的项目有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全民健身赛、“行知中国” 丝绸之路全球商学院智慧精英挑战赛等,还有体育文化节、野营、徒步、古城探秘等将体育寓于旅游娱乐中,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彰显了丝绸古道的文化神韵。

(三)以民族体育资源为基础的体育旅游发展

亘古亘今,河西走廊就有众多民族在此聚集繁衍,从历史上的匈奴、乌孙、党项、吐蕃、月氏等,到如今的藏族、哈萨克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居住在此。悠久的民族历史孕育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为创造别开生面的体育传统培植了土壤。裕固族的祭鄂博、赛骆驼,蒙古族、藏族的骑马、射箭、摔跤、赛牦牛,哈萨克族的草原骑射、马上技艺、达瓦孜等,还有闹社火、打抛尕、击壤、步打球、掼牛、攻鼓子等民间体育活动。河西走廊地区定期举办的民俗体育风情节、赛马大会等体育赛事,让游客体会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感受民俗体育趣味,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一带一路” 背景下河西走廊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的契机

河西走廊在地理环境、区域文明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目前我国各地区的体育赛事的举办与旅游产业的开发都较为独立,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地方行政管理与条例制度的约束,缺乏跨地域的良性合作,整体经济发展势头滞缓。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被埋没,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当代价值,草场退化等环境破坏问题日趋显现,大量草原体育项目如赛马、叼羊等被限制。此外,河西走廊地区体育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滞后,始终只能局限于单一体育项目,无法承接综合性较强的体育赛事,许多赛事声势浩大地举办过后就告终,没有被打造成品牌赛事,缺乏持续性与定期性,制约着体育旅游的良性发展。

(一)提升战略地位,盘活体育资源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发布,意味着旅游业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板块,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的提出,将体育旅游从被动地在政策中寻找机会,转变为主动提升体育旅游在国家战略部署中的地位,而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式,将极大地丰富旅游产品的体系、促进旅游消费空间的拓展、加快旅游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盘活河西走廊体育资源,带动河西地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现,推动体育产业的提质增效,对于培育河西地区经济发展新动能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文化交流,形成文化共享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河西地区同样肩负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创新发展文化贸易的重任。文化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其传播必然要借助具体的现实形象进行表达,体育正是文化交流与融汇下的活体展现,位于众多民族文化激烈碰撞与交汇核心地带的河西走廊,衍生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形态,这种体育形态中又包含着丝路文化、石窟艺术、宗教文化、边塞文化等元素,体育的包容与开放能够有效地融洽 “一带一路”沿线由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因素造成的文化差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能够将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文化共享新局面,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赖,为河西地区体育旅游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口。

(三)推进经济融合,实现发展联动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河西地区体育资源与旅游市场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以河西走廊为代表的多元文化交汇地区,对体育旅游产业整合式开发起着积极的示范性作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沉浸式旅游体验,促进群众充分参与到体育旅游当中,刺激河西地区体育消费的需求。从某民族、某地区的单一体育产业布局,转向整个河西走廊乃至整段丝绸之路的景观体育布局,激发河西地区发展潜力,实现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促进体育旅游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以体育旅游产业为中心联动相关产业的优化与创新,如体育旅游的装备制造业、体育旅游旅行社等,提供更多的投资机遇与发展空间。

三、“一带一路” 背景下河西走廊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联合多方资源,创建体育旅游品牌赛事

河西走廊地区在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是连接我国与中亚乃至中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借助大型体育旅游赛事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可将河西地区的主要城市进行有效对接。将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发展良好的项目进行整合规划,如登山、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等,形成体育赛事的联合开发,共同培育体育旅游市场,形成一批精品体育旅游赛事、特色运动休闲项目,实现一年有影响、两年上规模、三年创品牌的国际知名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旅游局牵头,建立沿线地区体育和旅游部门的工作沟通与协作机制,成立专门的体育竞赛管理协会,综合负责赛事的规划筹办与组织管理。加大体育旅游赛事的宣传力度,设计相关的宣传口号与宣传片等,扩大赛事的社会影响力。深入挖掘赛事的商业价值,设立体育旅游赛事基金,让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赛事中,发挥体育赛事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同时借助北京冬奥会的契机,着重开发冰雪类项目,如滑雪、雪橇、冰壶等,合理规划、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冰雪运动场地设施,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

(二)依托地方特色,建立城市体育旅游名片

在“一带一路”河西地区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促进地方特色体育产业发展,引导冰雪项目、自行车、航空、水上运动等项目产业合理布局。如“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的张掖,黑河贯穿全境,其内雪山、碧水、沙漠、草原相映成趣,造成奇特的荒漠绿洲之景,又拥有地质奇观的七彩丹霞、亚洲最大军马场,不负“塞上江南”美誉,是开展户外运动、越野拉力赛的绝佳之处。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的酒泉,是敦煌艺术的故乡,中国现代航天的摇篮,风力与光伏发电的基地,此外雅丹地貌、沙漠胡杨的色彩斑斓,为生态景观体育与航天体育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地方企业的主体性作用,通过政府引领与地方企业协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当地体育旅游发展,充分展示体育旅游过程中的城市特色,建立城市体育旅游名片。

(三)结合民族文化,设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生成历史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在特定历史阶段与文化背景作用下而形成,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质。河西走廊区域地理空间跨度大,自古以来又有多民族在此聚居,形成了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体系,由此发挥其资源优势,以不同民族体育文化为载体,设计体育旅游精品路线。首先,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富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项目促进交流,借助体育活动加强不同国家民族间的跨文化沟通,打破地理阻隔。其次,发挥地方特有民族资源优势,如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其代表性体育赛事“赛马会”,保留有赛马、赛骆驼、抛石头、背沙袋等项目,反映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表现出生活习俗的状况,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承载力,将其融入体育旅游路线当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动态传承。将河西走廊壮美的地貌风光与厚重的历史文化附加于体育旅游线路,如张掖丹霞地貌与大佛寺、武威天梯山石窟与雷台汉墓等,依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规划各类主题线路,同时发起组建国际体育产业联盟,优化体育旅游的国际线路,以体育旅游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同时开通公众号与网站等平台,绘制旅游路线图,展示体育旅游过程中的动人故事,建立官方在线咨询渠道,借助媒体舆论的影响力扩大体育旅游线路的知名度。

(四)遵循量体裁衣,构建体育旅游生态廊道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根本上保障人们实现体育旅游预期效果。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影响开展体育活动。当下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中强调,要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而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根本要求是生态环境的合作,如何在河西地区建立环境友好机制前提下发展体育旅游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应努力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体育设施的建设要适应周围的生物环境,如设立规划合理的游客咨询站、旅游公厕等公共配套服务场所,推进建造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的登山廊道、自驾营地、自行车赛道等,对沿线区域自然关联的运动赛道进行联通。其次,加强体育旅游绿色示范基地与运动休闲特色环保小镇的规划,完善体育旅游支持政策,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最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加强执法监管力度,杜绝急功近利思想破坏生物环境,促进环境友好型体育旅游生态体系的构建。在提高河西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良好的保持当地自然环境与生活生产方式的平衡,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四、结语

河西走廊地理环境资源丰富,历史人文气息浓厚,多元民族文化在此汇聚交融,是连接亚非欧大陆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体育旅游作为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经济形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闲暇时光的增加和健身意识的提高逐渐成为我国最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河西走廊作为体育旅游的典型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在凝聚民心、讲好中国故事、促进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旅游势必会成为带动河西走廊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河西一带一路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升级版河西之战
河西行(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