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料、视角与理论方法: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研究述评

2021-01-27张文凯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1期
关键词:苏南研究

张文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作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管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作为奋斗目标,将土地视为争取农民支持的重要资源,先后颁布多部土地法令,领导农民开展一系列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下称土改) 是指中共取得政权后,为继续完成新民主义革命任务,在新解放区广泛开展的一项变更土地制度的重要运动。这一重要运动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土改实施之初,就有知识分子在报刊上发表参与土改的见闻和感受。①为了总结经验,指导土改顺利开展,新区地方政府出版了土改指导手册、土改经验汇编等书籍。②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界出版了一批土改研究著作。③这些著作以中共政策文件为主要研究资料,重点在于整体呈现土改历程,侧重于宏观梳理土改政策的演变和实施过程,对土改的微观实践关注较少。

随着史学研究旨趣的转向,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运用,学术界逐渐突破以往注重研究土改实施背景、梳理土改政策以及阐释土改意义等较为宏观的研究,不再拘泥于论证土改的正当性,而是将研究视野下移,关注土改的微观实践,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了推进土改研究走向深入,本文拟从资料、视角与理论方法等方面,对以往成果进行评述,分析土改研究的转向。土改研究成果丰富,且笔者视野有限,在梳理过程中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研究的概貌

欲从资料、视角与理论方法等方面来评价土改研究现状,有必要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学术界有关土改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土改评价研究

学术界对土改普遍持肯定态度。在传统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解释框架下,学者们普遍认为,土改废除了封建土地关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破除了乡村封建旧俗;巩固了新生政权。

张永泉、赵泉钧认为土改有以下三点意义:一是结束了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二是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政治运动的开展,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扫清了障碍;三是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四是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④何东、清庆瑞将土改意义总结为以下五点:一是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二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三是促进了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四是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五是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⑤作为中南区土改主要领导者的杜润生曾将土改的意义总结为以下五点:一是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二是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三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的购买力;四是巩固了革命政权;五是促进了农村的教育和文化事业。⑥当代中国研究所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亦将土改的意义总结为五点:一是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二是建立和巩固了农村基层人民政权;三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四是改善了农民生活;五是推动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⑦应当说,以上几种观点有相似之处,都是从宏观视角来评价土改,且颇具代表性。

随着土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术界对土改的评价更为全面。李文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出发,认为土改不仅仅是经济生产领域的革命,更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乡村经过土改迈向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步伐。⑧余君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了土改运动,认为土改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土改的顺利完成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⑨王瑞芳通过对苏南土改的考察,肯定了土改对促进乡村封建宗族制度解体的作用。⑩陶艳梅认为,土改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在于表面上完成“耕者有其田”的历史任务,而在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铺平道路。⑪叶明勇指出,土改是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的,有着严密完备的政策、法规和审慎的步骤,认为“所谓毛泽东发出一个‘反对和平土改’指示来否定刘少奇主持起草的《土地改革法》,根本不是事实”的结论站不住脚,并从结束封建土地关系、改变农村经济面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农民政治地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扫除障碍等方面,重申了土地改革的成就。⑫温铁军、刘亚慧等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定新生政权、解决财政问题为背景,探讨了土改在稳定财政中的作用,认为土改动员有力地促进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产出,通过土改以较低的成本维持了农村较高的剩余输出率。⑬

学者们在肯定土改成就的同时,对土改中的失误也有所反思。山磊认为,土改“实质是一场对土地所有权持有者的一场革命,制度变迁的革命意志代替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造成了阶级斗争的出现和冒进的革命狂热,民主决策形同虚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⑭

(二) 中共主要领导人与土改研究

土改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中共主要领导人的指导。学术界关于中共领导人与土改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考察主要领导人的土改思想及实践。

李惠康、郭宇奇考察了新疆的土改运动,认为新疆土改的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在于毛泽东的正确指导。⑮莫宏伟认为,面对民主人士对土改抱有疑虑甚至是抵触情绪的状况,毛泽东采取让民主人士参加土改的举措来改造其思想。⑯罗超群认为,刘少奇在推进土改过程中,重视正确划分阶级,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区别对待原则,有力地推进了土改的进程。⑰张成洁分析了西北新解放区土改前的复杂情况,梳理了习仲勋在西北新解放区土改中的实践。⑱王安平、韩亮等人分析了川北土改前的土地关系以及土改前期的工作准备情况,总结了胡耀邦在川北土改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举措,认为在胡耀邦的正确领导下,川北地区的土改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胜利,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⑲莫宏伟认为,饶漱石虽然在“高饶反党联盟”事件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不应该以此否定其在华东新区土改中的积极作用。他从制定华东新区土改方针、正确对待地主、富农及工商业者、土改阶级划分、土改干部纪律及发动群众、处理土改与农业生产发展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饶漱石在土改中的贡献。⑳秦弘毅考察了不同时期邓子恢的土地改革思想,认为其提出的土地改革政策、主张,进一步完善了中共土地政策,具有重大意义。㉑刘志愚分析了邓小平在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中的举措。㉒

(三) 区域性土改研究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不尽相同,土改前乡村社会状况亦有较大差异,土改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有必要就不同区域的土改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界对苏南土改的关注度较高,其他地区的土改研究则相对薄弱。

有学者运用苏南土改基层档案,对苏南土改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莫宏伟探讨了苏南土改中的富农问题,认为中共在苏南土改中对富农问题的处理,既坚持了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又结合苏南的实际情况,较好地保存了富农经济,为此后苏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㉓他还在《土地改革后苏南土地交换、租佃和买卖的历史考察》一文中指出,由于地主和二流子被禁止出租和买卖土地,富农、中农担心土改再次发生,不敢进行买进土地,贫雇农也没有能力进行土地买卖,因此土改后苏南地区的土地买卖现象并不普遍。㉔张成洁对苏南土改中的斗、打等偏激现象进行了考察,指出土改干部对党的政策有误解、群众较为盲目和冲动、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及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是苏南土改过程中发生偏激现象的主要原因。㉕李良玉分析了苏南地区土改前的经济社会特征,认为苏南地区在土改前的城市水平、工商业水平以及现代技术、教育水平相比其他地区而言较高,具有由传统小农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的特征。㉖钟霞对苏南土改中的公共土地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苏南地区在土改中根据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政策,从而使苏南原本复杂的公地问题得到妥善处理。㉗王瑞芳进一步指出,苏南地区公田问题的妥善解决推动了乡村封建宗族制度的解体。㉘王瑞芳还研究了土改与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指出中共在土改中的动员和教育激发了农民高昂的政治热情,“政治意识觉醒后的农民,踊跃参加乡村各种政治组织,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成为中共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的骨干,从而根本改变了乡村社会的政治格局”。㉙陈肖静研究了苏南土改中的工商业问题,指出苏南土改较好地解决了工商业问题,有利于土改顺利进行,也有助于苏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㉚茅文婷对苏南土改中农村工商业者的心态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政府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工商业者的心态完成了从消极向积极的转变。㉛白纯考察了苏南土改中的阶级划分和反封建问题,指出苏南土地占有问题较为复杂,从表面看阶级矛盾并不尖锐,以至于农民对地主仇恨心理不强,土改难以发动,苏南区党委通过仔细划分阶级来动员农民参加土改,这其中虽有斗争过火和错划、漏划问题,但总体上土改进行得较为顺利。㉜张一平从地权变动的角度,对苏南土改前“一田两主”、土改中的租田处理、以及地权构造中的观念变动进行了探讨。㉝张会芳以苏南无锡县为个案,对土改后的农村经济走向进行了探讨,认为无锡土改后的合作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经济社会基础的影响。㉞她还考察了中共对苏南土改中“一田两主”制的认识和改造问题。㉟谭志云对苏南土改中的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共通过土改来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不仅推动了土改的实施,还有利于实现争取知识分子的策略。㊱

关于四川、湖南等地的土改运动,学术界亦有探讨。洪鉴、徐学初将四川的土改置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研究框架中,认为四川土改在农地制度、阶级关系、政治格局等方面对乡村社会产生重大变革。㊲崔一楠、陶利江以川西北为个案,揭示了中共如何通过诉苦会将政治赋予农民身体,如何通过对地主身体的规训和处罚展现政治权力,以及农民认同和感恩在身体上的反映。㊳崔一楠、徐黎从身体政治史的视角出发,通过身体这一媒介来揭示了川西北土改进程。㊴崔一楠、赵洋以四川绵阳为个案,分析了土改诉苦动员中的民间伦理与政治伦理,考察了民众在斗地主过程中的利益诉求与情感宣泄,认为土改中培养的干部兼具现代政治与传统道德双重意义,凸显了土改运动中的多质性。㊵李宜春从讲阶级、评定阶级、通过阶级与批准阶级四个方面,对湖南平江土改中的阶级划分进行了探讨。㊶杨冬从试点准备阶段、全面土改阶段以及复查发证阶段,论述了句容县的土地改革运动。㊷黎志辉从原中央苏区土地改革的背景、革命的遗留问题、土改中的特殊政策以及成就和启示等方面,探讨了原中央苏区的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问题。㊸黄建华对新疆农业区土改顺利开展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指出新疆土改正确地选择了土改时机,确立了“慎重稳进”的原则,扩大了统一战线,并在土改所需的领导条件、干部条件和群众条件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㊹

(四) 知识分子与土改研究

关于知识分子与土改的关系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还未转变过来,对中共政权抱有怀疑态度,对中共发动土改认同度不高,中共想要通过土改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张致森认为,部分民主人士对土改运动持怀疑、不满甚至抵制态度,中共为了减少土改阻力与改造民主人士出台了民主人士下乡政策。㊺崔晓麟指出,土改是中共改造知识分子的政治手段,通过土改初步改变了知识分子原有的世界观,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㊻周兵认为,知识分子经过土改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培养了深入工农、服务工农的意识,强化了政权认同。㊼王英分析了知识分子对土改的不同认识,指出虽然社会政治结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但是身处土改中的知识分子依然表达出了多元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土改运动多样的历史叙事。㊽常利兵突破以往研究仅仅将土改看作是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事件背景,从知识分子对土改的主观认识和内在表达出发,考察了他们是如何看待土改这一革命实践的。㊾

随着日记史料的运用,有学者透过参加土改的知识分子的日记来探讨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黄波粼以复旦大学杨伯青、华中大学黄绍恩以及中山大学徐椿三名大学生的土改日记为主要史料,考察了青年大学生参加土改运动中的精神世界,认为“1949 年入大学的这批‘小知识分子’实际上不存在‘改造’的问题,其政治观念是1949 年后成型的。参加新区土改不过是他们对革命意识形态的自我印证”。㊿杨红林同样将研究视角落在青年学生身上,他以万慧芬日记为主要史料,考察了新旧政权交替之际青年学生的政治转向。他认为,参加土改的青年学生在推动土改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顺利地完成了自我改造,树立了对中共的高度认同。[51]

(五) 土改运作机制研究

动员是中共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土改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中共对民众的动员,学界对土改动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陈益元从政治动员的视角出发,以湖南省为个案探究了中共在乡村社会开展诉苦、斗争、阶级划分等动员机制,认为通过开展诉苦、斗争和阶级划分,农民的国家观念逐步建构起来,乡村社会的重组和改造得以顺利进行。[52]他还进一步考察了中共在土改中的政治动员,认为思想发动是乡村政治动员的关键,组织发动是乡村政治动员的保证,差异化动员是乡村政治动员的有效策略。[53]张一平从诉苦和阶级划分出发,细致地探讨了苏南土改运动中的村庄动员和社会分层。他指出,诉苦使农民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将生产竞争转化为阶级斗争,通过划分阶级赋予了农民新的身份特征,并把社会关系纳入到意识形态框架,确立了一种新的国家控制下的等级秩序。[54]李巧宁分析了陕南山区土改前群众的不同心态,探讨了土改工作组是如何通过阶级教育、“谁养活谁”教育和翻身教育来动员群众参加土改的。[55]

土改工作队是土改政策的具体实施者,随着学术界研究视角的下移,土改工作队的构成、运作及作用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李飞龙对西南土改卫生工作队进行了研究,认为土改卫生工作队具有促进政治认同的功能,“其所从事的宣传动员、组织动员和实践动员有效改善了历代中央政府在此区域直接管理不足的问题,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国家和执政党的认同”。[56]代雅洁认为,土改工作队在土改中发挥着政治式治理的作用,不仅推动了土改的进行,还培养了本地干部。[57]黄波粼、朱子劼以上海郊区为例,从组织架构、思想整合以及经济保障三个方面论述了土改工作队的构成及运作。[58]

农民是土改的主体,随着土改的进行,农民心态也有所变化。吴毅、吴帆认为,中共领导的土改进程并非如想象中那样顺利,农民传统观念不利于中共动员,指出土改得以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中共经过社会技术动员改变了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59]李立志分析了乡村社会在经历土改后的政治结构变革以及由政治结构变革引起的社会心理变革,重点探讨了农民社会心理由“知足常乐”到“发家致富”、由保守到激进,以阶级意识替代家族意识、领袖崇拜替代民间信仰等方面的变迁。[60]何军新考察了湖南省土改过程中农村的社会心态,认为在土改进程中,随着社会地位的改变,各阶级心态也发生了改变:地主由抗拒到服从,富农从怀疑到合作,中农从观望到支持,贫雇农从激进到理性。[61]莫宏伟对土改中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以及工商业者的心态进行了分析,认为“真正拥护土地改革的是占全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的贫农和雇农,其他阶层对土地改革不是很热心,他们要么保持中立,袖手旁观,要么消极抵抗,甚至出于本能地进行顽固反抗”。[62]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研究的转向

(一) 研究资料的多样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同层级类型的档案资料,不同历史主体的记录,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土改研究的转向突破了以官方高层档案资料为主的局限,开始重视以往被忽视的地方档案以及报纸、日记、地方志等资料。

资料的多样,为推动土改研究奠定了史料基础。学者们利用地方基层档案、报纸、日记等史料,从不同视角切入,催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地方档案的运用,特别是县、乡镇、村等有关土改运动的阶段性报告、综合报告、经验总结、检查报告等文件,为学术界描绘土改运动的细节提供了史料支撑,进一步拉近了我们与土改之间的距离。学术界对苏南地区土改运动的研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张会芳运用苏南地方档案[63],考察了苏南土改运动中对“一田两主”制的认识和改造。张一平综合运用江苏省档案馆、苏州市档案馆、无锡市锡山区档案所藏的地方档案[64],特别是土改运动中一些阶段性报告,对土改中的村庄动员与社会分层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莫宏伟以苏南区党委关于苏南各县乡土地占有统计表[65]以及吴县新合乡华山村、太平村、颜家村、无锡县梅村区、香平乡的一些乡、村土改档案,研究了苏南土改中的富农问题。日记作为史料,可以考察记事者本身参加土改中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作为历史经历者对土改的认知。杨红林以万慧芬日记为主要史料,考察了新旧政权交替之际青年学生的政治转向。黄波粼以三名大学生的土改日记为线索,考察了青年大学生参加土改运动中的精神世界。朱泽鹏通过“朱老伯”的口述材料,梳理了华岐村的土改历程,并对土改研究中的“和平土改”问题、华侨问题、阶级划分问题提出了思考。[66]报刊也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通过报刊我们可以从传媒视角了解当时的历史场景,同时也可以窥探撰稿者的内心世界。常利兵不再局限于将土改看做是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事件背景,而是从知识分子对土改的主观认识和内在表达出发,考察了他们是如何看待土改这一革命实践的。

(二) 研究范式的多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它是中共在取得政权之后发动的一次重大运动。随着史学研究旨趣的转向,土改研究从单一的传统革命史研究范式转向现代化研究范式、国家与社会研究范式、行为与心理研究范式等多元研究范式。

在传统革命史研究范式的影响下,学者们多从中共发动土改的原因、政策、过程及意义等方面来考察土改,论证土改的合理性、合法性。在这一研究范式下,研究成果多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呈现,且往往是“政策—效应”模式,似乎历史的轨道早已被预先设定,中共土改政策在各地实施是一帆风顺,这显然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缺少对历史细节的考察,遮蔽了土改的多重面向。随着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所谓的“史学危机”,学者们开始致力于突破传统革命史研究范式,特别是随着西方研究成果的引入以及对本土历史研究注重政治史的反思,现代化研究范式、国家与社会研究范式、行为与心理等研究范式日益凸显。例如,余君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了土改运动,认为土改的顺利完成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在国家与社会研究范式下,陈益元、黄琨以湖南攸县为个案,指出通过土改,中共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社会旧的社会格局和秩序,构建了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67]甘霆浩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改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新中国政权如何通过土改来重构地方社会结构,如何使国家权力能够顺利、有效地嵌入中国的基层社会。[68]张晖则以处于国家权力边缘的多民族地区——云南为个案,考察了中共是如何通过土改将国家权力下沉到乡村社会的。他认为土改重构了国家与乡村的关系,重塑了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69]在行为与心理研究范式下,李立志重点探讨了农民社会心理由“知足常乐”到“发家致富”、由保守到激进,以阶级意识替代家族意识、领袖崇拜替代民间信仰等方面的变迁。莫宏伟也对土改中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以及工商业者的心态进行了分析,认为“真正拥护土地改革的是占全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的贫农和雇农,其他阶层对土地改革不是很热心,他们要么保持中立,袖手旁观,要么消极抵抗,甚至出于本能地进行顽固反抗”。

(三) 研究对象的多元

土改作为一个社会运动而言,涉及方面非常广泛,从土改政策的制定到落地,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随着学术界土改研究范式的转变,土改研究对象也不断多元化,研究对象从大到小,逐渐从国家层面转向社会层面并最终落到历史的创造者——人的身上。

以往学者对土改的研究,注重从国家层面入手,探讨土改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重宏观描述,缺乏对历史的主体——人的关注。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目光逐渐下移,最终落到土改政策的具体实施组织——土改工作队,土改的主体——农民身上。例如,黄波粼、朱子劼以上海郊区为例,从组织架构、思想整合以及经济保障三个方面论述了土改工作队的构成及运作。代雅洁认为,土改工作队在土改进程中发挥着政治式治理的作用,不仅推动了土改的进行,还培养了本地干部。李飞龙指出,土改卫生工作队具有促进政治认同的功能,“其所从事的宣传动员、组织动员和实践动员有效改善了历代中央政府在此区域直接管理不足的问题,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国家和执政党的认同”。王瑞芳发现,中共在土改中的动员和教育激发了农民的政治意识,政治意识觉醒后的广大农民,积极参加乡村政治组织与政治活动,改变了乡村社会的政治格局。张静则考察了土改结束后乡村干部的身份,指出以中农为主体的基层乡村干部在地权变动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作为国家权力在地方的代理人,作为中央政策在地方的执行者,维护国家利益;二是作为乡村社会的普通农民,追逐个人利益。[70]农民在土改中的身体、心理以及日常生活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对象。崔一楠、陶利江以川西北为个案,揭示了中共如何通过诉苦会将政治赋予农民身体,如何通过对地主身体的规训和处罚展现政治权力以及农民认同和感恩在身体上的反映。满永则考察了土改过程中乡村人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革命化的。他指出,土改工作队通过在乡村的日常生活场景重新阐释革命逻辑,将革命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最终实现了革命的日常化转变。[71]

(四) 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互鉴

史学研究的学术增长点之一在于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近年来,学术界主张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历史,从而给史学研究注入新的前进动力,学者们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推动了史学研究的进步。

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运用,凸显了土改研究的学术价值。学术界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土改研究中,得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和结论,展现了土改运动的不同面相。当下,社会史成为史学研究中的“奇葩”,社会史研究成果蔚为大观。历史学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交叉研究中,与社会学结合最为紧密。陈益元、黄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了土改对乡村社会格局的重构,指出土改在社会结构上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动。历史社会学强调以社会理论对历史现象及其研究做二次分析,注重发掘当下问题的社会历史基础与路径轨迹。吴毅、吴帆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土改中的社会动员技术对乡村各阶级社会心态(着重为土地心态) 的塑造,指出“平均主义”心理在农村集体化中进一步被强化,当下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化解“平均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李立志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了乡村社会在经历土改之后的政治结构变革,以及由政治结构变革而引起的社会心理变革,进而分析了农民社会心理变迁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莫宏伟同样借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对土改中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以及工商业者的心态进行了分析。温铁军、刘亚慧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稳定新生政权,解决财政问题为背景,探讨了土地改革在稳定财政中的作用。指出“土改后的农村成为人民币的强大后盾和重要吸纳场,是人民币跳出发展陷阱、通胀陷阱的重要保障”。陈世伟、尤琳以政治学的视角,认为中共土改深层的政治目的在于打破传统势力,在农村建立新生的国家政权体系。[72]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研究的展望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土改的研究在资料、视角与理论方法等方面均有所突破,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呈现出研究范式多变、研究资料多样,研究对象多元,研究理论与方法互鉴的学术景象,给以后土改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资料的运用相对单一。学者们在利用资料进行土改研究时,多以官方档案为主,回忆录、日记等能够体现不同群体或者个人对土改的记叙的资料运用较少,特别是缺乏口述资料的运用。二是研究视角下移不够。目前土改研究已经从国家、社会逐步落到人身上,逐渐开始关注土改工作队员、土改中的村干部等群体,但是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关于土改的主体——人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农民自己的声音,缺少以农民为视角研究土改的佳作。三是研究同质化问题突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在新区广泛开展,各地土改运动的开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差异。相同之处在于土改的过程、目的大体一致,差异在于各地自然与社会环境有所不同,土改所面临的情况应有所差别,土改所呈现的面貌也会有所不同。就有的成果而言,同样是土改研究只是换了区域,内容却相差不多,缺乏一定新意。如何在已有成果的基础进一步推进土改研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笔者认为,今后的土改研究仍需在资料、视角与理论方法方面着力。

首先,加强资料的发掘与应用。史料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不少学者运用土改基层档案资料、日记、报纸取得了优秀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观点。从上文的文献梳理中可以看到,土改研究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距,学术界对苏南土改的关注度较高,对其他地区的土改研究则相对较少,这其中不乏史料占有方面的因素。目前所见,土改资料的收集出版,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地方政府出版的指导土改的政策性文件和反映土改成果的汇报文章,二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集中出版的土改文件资料汇编。许多基层档案仍沉寂在档案馆的角落里,这就需要我们下功夫去收集和整理,以便为土改研究提供史料支撑。另外,还应加大对报纸、日记、歌谣、小说、地方志等资料的利用。就笔者所见资料中,有很多关于土改时期的歌谣还未得到很好的利用,例如《土地改革歌集》 《土地宣传剧》 《土改新歌》等等。这些歌谣创作于土改时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还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其次,拓宽土改研究视角,扩充土改研究对象。目前土改研究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个案研究,研究视角不断下移,研究对象也不断丰富。目前,这种转向仍在进行当中,还需要继续着力。特别是需要加强对历史的创造者——人的研究。土改的具体实施者主要是土改工作队以及地方基层干部,土改工作队队员的个人经历、素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土改实施的效果。他们在土改过程中与农民同吃同住,交流甚多,这段不平凡的经历给土改工作队成员造成的影响却少有学者研究。学术界对土改动员研究主要以中共的视角展开,对被作为动员对象的农民的反应关注不够,动员与被动员之间互动研究仍需加强。土改并不是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全部,土改赋予农民的阶级身份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记忆史研究方兴未艾,乡村各阶级、基层土改干部、土改工作队队员关于土改是如何记忆和书写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去思考。

最后,注重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运用。学术界对土改的研究已经开始尝试跨学科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还应继续开拓视角,注重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研究。应特别注重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微观入手,探讨以前土改研究中未被重视的小人物、小事件。以小见大,展现土改的不同侧面。从上文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土改研究经历了多种研究范式的转变,涌现了颇具新意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借鉴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其局限性,“在微妙的现实生活面前,任何理论总是蹩脚的”[73],任何一种研究范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结合具体实际,一味地去迎合、套用研究范式,反而不利于土改研究的深入。我们在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应坚持以史学为本位,不能生搬硬套地用史料去印证理论,而应根据具体史料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总结和反思,得出符合史学研究特点的结论,使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应用中史学化。

总之,在三农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总结土改研究成果,分析土改研究转向,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对进一步推动土改研究走向深入、服务现实是有必要的。

注释:

① 林庚:《我在土改里的收获》,《光明日报》1951年3 月23 日;罗大冈:《土改观感》,《天津日报》1951年3 月26 日;朱光潜:《从参观西北土地改革认识新中国的伟大》, 《人民日报》 1951 年3 月27 日;吴景超:《参加土改工作的心得》, 《光明日报》 1951 年3 月28日;贺麟:《参加土地改革改变了我的思想》,《光明日报》1951 年 4 月2 日;等等。

②《土地改革后的中南农村》,中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1951 年版;《土改的农村新气象》,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土改简报》,中南土改委员会1951 年版;《苏南土地改革文献》,中共苏南区党委农村工作委员会1952 年版;《苏南土地情况》苏南行署土地改革委员1952 年版;等等。

③ 张永泉、赵泉钧:《中国土地改革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孔永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何东、清庆瑞等:《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年版;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等等。

④ 张永泉、赵泉钧:《中国土地改革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316—317 页。

⑤ 何东、清庆瑞等:《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年版,第399—405 页。

⑥ 杜润生编:《中国的土地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年版,第 559—579 页。

⑦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第1卷,当代中国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61—62页。

⑧ 李文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 年版,第12 页。

⑨ 佘君: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 年第5 期。

⑩王瑞芳:《没收族田与封建宗族制度的解体——以建国初期的苏南土改为中心的考察》, 《江海学刊》2006 年第 5 期。

⑪ 陶艳梅:《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述论》, 《中国农史》 2011 年第 1 期。

⑫ 叶明勇:《土地改革政策与“和平土改”问题评析——兼与何之光〈土地改革法〉 的夭折一文商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 年第4 期。

⑬ 温铁军、刘亚慧、唐溧、董筱丹:《土地改革与新中国主权货币的建立:建国初期“去依附”体制下的反危机经验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 年第10 期。

⑭ 山磊: 《中国农村三次土地改革的历史哲学反思》,《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016 年第2 期。

⑮ 李惠康、郭宇奇: 《毛泽东与新疆土地改革运动》,《文史博览》 (理论版) 2014 年第7 期。

⑯ 莫宏伟:《毛泽东与民主人士过土地改革“关”》,《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 年第3 期。

⑰ 罗超群:《论刘少奇如何推进土地改革》,《福建党史月刊》2013 年第18 期。

⑱ 张成洁:《习仲勋与西北新区土地改革中的民族问题》,《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 年第4 期。

⑲ 王安平、韩亮、朱华: 《胡耀邦与川北土地改革》,《中共党史研究》2010 年第1 期。

⑳ 莫宏伟:《饶漱石与华东新区土地改革》,《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3 期。

㉑ 秦宏毅:《论邓子恢的土地改革思想》,《党史文苑》 2004 年第 2 期。

㉒ 刘志愚:《邓小平与西南土地改革》, 《四川档案》 2004 年第 4 期。

㉓ 莫宏伟:《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富农问题》,《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3 期。

㉔ 莫宏伟:《土地改革后苏南土地交换、租佃和买卖的历史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5 年第2 期。

㉕ 张成洁:《苏南土地改革时期斗、打偏激现象的历史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5 年第7 期。

㉖ 李良玉:《苏南土改与现代化传统问题》,《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3 期。

㉗ 钟霞:《苏南土改中的农村公地问题》,《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5 期。

㉘王瑞芳:《没收族田与封建宗族制度的解体——以建国初期的苏南土改为中心的考察》, 《江海学刊》2006 年第 5 期。

㉙王瑞芳:《土地改革与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以建国初期的苏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3 期。

㉚ 陈肖静:《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工商业问题》,《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4 期。

㉛ 茅文婷:《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南土改时农村工商业家心态分析(1950—1951)》,《党史文苑》 2012 年第16 期。

㉜ 白纯:《苏南土改中的划分阶级成分和反封建问题》,《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3 期。

㉝ 张一平:《苏南“土改”中一田两主地权结构的变动》,《中国农史》2011 年第3 期。

㉞ 张会芳:《工商业发达地区土改后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向——以苏南无锡县为中心的考察》, 《史学月刊》2018 年第 2 期。

㉟[63] 张会芳:《中共对苏南“一田两主”制的认识与改造(1950—1951)》,《史学月刊》2020 年第11 期。

㊱ 谭志云:《苏南土改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5 期。

㊲ 洪鉴、徐学初:《建国初期四川的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变动——当代四川农村现代化变革之个案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10 年第12 期。

㊳ 崔一楠、陶利江:《人之再造:土改运动中的身体政治——基于川西北地区的考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年第6 期。

㊴ 崔一楠、徐黎:《身体政治视域下的土改运动研究——以川西北地区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17 年第6 期。

㊵ 崔一楠、赵洋:《试论建国初期土改运动的多质性——以四川绵阳为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年第 11 期。

㊶ 李春宜: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中的阶级划分问题——以湖南平江为例》,《长沙大学学报》2006 年第4期。

㊷ 杨冬:《建国初期的句容土地改革运动》,《档案与建设》2014 年第6 期。

㊸ 黎志辉:《建国初期原中央苏区的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年第6 期。

㊹ 黄建华:《新疆农业区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探析》,《西北民族研究》2004 年第2 期。

㊺ 张致森:《建国初期土改中民主人士下乡政策及原因》,《攀登》2018 年第4 期。

㊻ 崔晓麟:《土地改革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4 期。

㊼周兵:《社会实践与知识分子教育和改造——以建国初期知识分子参加土地改革为例》, 《现代哲学》2012 年第 3 期。

㊽ 王英:《建国初土地改革中的多样叙事》,《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 年第1 期。

㊾ 常利兵:《文人土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革命实践与话语表达》,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 2 期。

㊿ 黄波粼:《新区土改中“小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以三本土改工作队员日记为中心的研究》,《史林》2017 年第 1 期。

[51] 杨红林:《新中国初期的青年学生与土地改革运动——以〈万慧芬日记〉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 年第5 期。

[52] 陈益元:《诉苦、斗争和阶级划分:革命走入乡村实证研究——以湖南省土地改革运动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6 年第4 期。

[53] 陈益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政治动员研究——以湖南省土地改革运动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2018 年第2 期。

[54][64] 张一平: 《新区土改中的村庄动员与社会分层——以建国初期的苏南为中心》,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2 期。

[55]李巧宁:《建国初期山区土改中的群众动员——以陕南土改为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 年第4 期。

[56] 李飞龙:《卫生与政治:1950 年代前期西南土改卫生工作队研究》,《现代哲学》2018 年第2 期。

[57] 代雅洁:《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与南方新区乡村土改研究(1948—1952)》,《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9 年第2 期。

[58] 黄波粼、朱子劼:《新区土改工作队的构建及保障——以上海郊区为个案(1950—1951)》,《党史研究与教学》2020 年第2 期。

[59]吴毅、吴帆:《传统的翻转与再翻转——新区土改中农民土地心态的建构与历史逻辑》, 《开放时代》2010 年第 3 期。

[60] 李立志:《土地改革与农民社会心理变迁》,《中共党史研究》2002 年第4 期。

[61] 何军新:《阶级划分与建国初期湖南农村社会心态分析》,《求索》2009 年第6 期。

[62] 莫宏伟:《新区土地改革时期农村各阶层思想动态述析——以湖南、苏南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 期。

[65] 主要参考数据:《苏南25 个县973 个乡土地改革前各阶层占有和使用土地情况统计表》、 《苏南20 个县1722 个乡土改前各阶层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统计表》、《苏南17 个县1292 个乡土改前各阶层每人平均占有和使用土地统计表》、《江阴县杨舍、华墅、晨阳3 个区24 个乡没收征收土地情况统计表》、《江阴县杨舍、华墅、晨阳3个区24 个乡抽动佃入土地情况统计表》、《高淳县征收土地情况统计表》等等。

[66] 朱泽鹏: 《记忆中的土改岁月 (1950—1952)——华岐村土改历史个案思考》,《史林》2010 年第S1 期。

[67]陈益元、黄琨:《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 年至1952 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中共党史研究》 2013 年第 4 期。

[68] 甘霆浩: 《建国初期土改的法律人类学考究》,《贵州民族研究》2017 年第7 期。

[69] 张晖:《云南内地土地改革中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互动论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年第 5 期。

[70] 张静:《维护国家利益抑或追求个人利益:建国初期地权变迁中乡村干部的经济行为》,《贵州社会科学》2018 年第 10 期。

[71] 满永: 《政治与生活:土地改革中的革命日常化——以皖西北临泉县为中心的考察》, 《开放时代》2010 年第 3 期。

[72] 陈世伟、尤琳:《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基于执政党土地政策变迁的历史考察》,《社会主义研究》2012 年第 4 期。

[73] 谭同学:《双面人:转型乡村中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19 页。

猜你喜欢

苏南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苏南年俗亦动人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橡皮人阿九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