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2021-01-27耿梦圆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5期
关键词:手稿共产主义异化

耿梦圆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源头,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关键转折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地。《手稿》初步显露了青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深刻洞见,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进行探索和论证的过程中也滋生出了新世界观的萌芽。马克思认为,使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主体是人,实现途径是通过保存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对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共产主义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环节,而不是终极目标。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 《手稿》 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

《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的个人思考与特定时代社会历史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探讨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对我们理解其丰富性和深刻性大有裨益。

(一)理论前提: 青年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 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1836 年开始在柏林大学读书,大学期间,他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当时的他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随着普鲁士反动专制的日益加剧,马克思表示要参与“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下的神灵”①的斗争,此时马克思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倾向已显现出来。1842 年4 月,马克思进入《莱茵报》工作,正是这一时期的经历使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经常接触大量的与政治、经济相关的现实问题,并与普鲁士反动专制直接作斗争,参与政治论战,这使得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情绪愈发高涨,也使得其唯物主义思想逐渐萌芽。在写作《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论》等文章时,马克思发现社会上的对立阶级之间不仅在政治上发生冲突,而且在经济上也会有物质利益的冲突,并且物质利益总是处于统治地位。这一度让马克思陷于困惑之中,他开始重新审视之前信仰的黑格尔哲学所倡导的把国家看作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对唯心主义的原则产生了怀疑。1843 年3 月,《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马克思全然投入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当中,这一批判涉及到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黑格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在马克思看来这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下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完全颠倒性的理解,马克思则基于唯物主义立场认为市民社会对国家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期间,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的问世也给了马克思很大的理论启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向。马克思赞成他的唯物主义,但认为它存在巨大缺陷——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依然是抽象的人,而马克思所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马克思在1842 年所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可看作是其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开端,但是马克思并不信仰当时所流行的共产主义学说,认为其缺少现实性,他提出要认真严肃地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研究。1843 年10 月,马克思前往巴黎,在那里他与卢格等人开办了《德法年鉴》,并发表了两篇对其新世界观的形成意义非凡的文章。其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作出了重要论断,赋予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意义,认为在通向人类解放的道路上,无产阶级作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力量而存在,这一阶级存在的客观本性就是要否定私有制,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人的解放。其二,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认为,宗教解放本身并不能使异化得以消除,对宗教的批判必须进入到对政治国家的批判当中。个体成员虽然在政治国家中拥有平等的权利,但却在市民社会中遵循着利己主义的原则,使得世俗生活处于二重化的分裂状态。政治解放不能将人从宗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不能消除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重化状态,只有旨在消灭人的自我异化及其根源的人类解放才有望克服人们现实生活的二重化。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明显的共产主义转向及其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的决心。至此,马克思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这为他在《手稿》中阐述共产主义思想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二)理论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影响

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美妙构想,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反响。虽然他们的思想带有空想的性质,脱离群众和现实的实践,但却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构造提供了宝贵的创意和启发。

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弊端和尖锐矛盾,看到了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抱有深切同情。他们认为这种病态的资本主义社会只能是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过渡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必将被新的更高级形态的社会取而代之。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前瞻性认识给予了马克思深刻的启迪。

空想社会主义者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分工带来的危害。在社会分工的作用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工人创造的价值越多,自身就越贫穷。因此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这种分工不公平的现象一定要铲除,必须要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促进生产。在社会分配问题上,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按劳分配,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欧文则倾向于按需分配,认为这样才能尽量使每个人生活有保障。此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废除私有制、消灭国家和消除城乡之间不公平待遇也做出了描述。这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中都可见到其身影,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正是以此为前提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的。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最终沦落为纯粹的幻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建立美好社会的途径,幻想用和平的方式达成构建新社会的目标,因此注定沦为泡影。但是这种理论结局也为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创造提供了反思的对象,即唯有通过革命手段才能从根本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反叛,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开辟道路。

(三)形成路径: 对以往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

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较为全面地表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这是通过对以往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来展开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考察共产主义问题时,首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②,这即是说,“共产主义的运动和理论,不过是对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过程的反映并与之对立的表现”③。在马克思看来,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也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要从根本上扬弃异化就要抓住其本质即异化产生的客观条件并予以彻底地清除,从而真正从源头上使异化得以消灭。如果只是从表面上对私有财产的一些特殊存在方式予以批判和改造,并不足以消除异化。基于此,马克思首先对蒲鲁东、圣西门和傅立叶等人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蒲鲁东只是把私有财产当作一种客体,把私有财产看作是外在于劳动者的某种东西,从而要求消灭私有财产的存在形式——资本。而其主张的“小占有”和“平等工资”实则并不能消灭私有财产本身,而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另外的存在方式而已。蒲鲁东虽然立足于劳动,但却意识不到资本的异己性质实则来自于主体也即劳动的异己性质。与之类似,傅立叶和圣西门只是批判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这种劳动的特殊形式,他们提出的通过对劳动形式的适当改造和变革便可扬弃私有财产的观点,并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己性,因此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也不可能付诸于实现。

其次,马克思对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批判。依据马克思的观点来看,粗陋的共产主义也是把私有财产当作客体和物来看待的,虽然它明确要求对私有财产进行否定,但最终却致力于实现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实物财产的统治在这种共产主义面前显得如此强大,以致它想把不能被所有的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它想用强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抛弃。”④粗陋的共产主义主张平均主义,它使人们对比自身所拥有更富足的私有财产产生一种嫉妒和平均化的欲望,这种贪欲会构成竞争,会在无形中节制人们的生活所需,满足低限度的生活,最终造成社会的倒退。粗陋的共产主义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主张公妻制,这种荒谬的主张昭示了此种共产主义的粗鄙性质。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粗陋的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实则并不能使人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质,反而不过是私有财产本身卑鄙性的深层显露。

此外,马克思还提到了另外两种共产主义,即具有政治性质的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值得肯定的是,这二者已然对共产主义有了初步科学的认识,即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的复归,是对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二者都存在缺陷,它们并不理解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实则是劳动,没有意识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在于其历史必然性和暂时性,也无法洞悉人的需要的本性,因此它们还无法摆脱私有财产的束缚。

二、 马克思 《手稿》 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批判了以往的共产主义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对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详尽的论证与说明。“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⑤这段话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经典表述,具有极为深刻而又丰富的哲学意蕴,以此为纲要,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理论展开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和人本身的解放

依据马克思的观点,私有财产的本质是异化劳动,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就是对一切现存的异化的积极扬弃。

私有财产使得异化了的人的劳动和生命活动昭然若揭,异化劳动促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人们受“物”的力量的驱使,对人的价值的评判标准不是“人本身”是什么,而是人拥有“物”的程度。人们对象化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不归自己所有,对象化生产的结果是失去对象,对象成为与自身相对立的外在力量压制着人本身,私有财产就是这种异化劳动的产物。在这种异化状态中,人并非把人当作体现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而是一种异己的、非人的对象;人把他人、社会都看作是“物”,看作是自身借以谋取利益的手段,看作是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私有制使人变得愈发片面,私有财产成为了支配人的生活的决定性力量。一个对象只有当其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直接被人们拥有和使用时才成为人们的对象,人的身体和心灵的一切感觉在私有财产的束缚下统统异化为一种“拥有”的感觉,对私有财产的占有和追求成了人的感觉的支配性力量。但马克思同时认为,事物的发展会向其对立面转化,正是这种感觉上的匮乏经过一定的发展历程最终将会衍生出对拥有丰富深刻性感觉的人的追求,而这种转变将以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为契机,最终致力于促进人本身的解放。

在扬弃了私有财产、消除了异化之后,共产主义“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⑥。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不再把他人当作非人的、异己的对象看待,而是当作人来看待,对象世界也不再是与人相对立的异己世界,而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彰显的“人的”对象。这样的人不再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人,而是一种具有丰富感觉的完整的人,他能够作为人去拥有自然界和社会这种对象世界,也能进一步地通过对象世界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认、肯定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对现存一切异化的扬弃是一种积极的扬弃,所谓积极的扬弃也即是说,它并不是对私有财产进行全然的否定和抛弃,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共产主义所要消灭的是异化劳动,而不是对象化劳动,它否定的只是劳动的异化形式以及此种状态下创造出来的与人相对立的私有财产,而不是否定劳动及其创造的财富本身。共产主义肯定人的自我异化和私有财产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积极成果,而保存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和人本身的解放。

(二)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共产主义始终以人为中心,它的实现要通过人本身来完成,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共产主义是通过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将人所具有的所有异化性质通通消除才得到的,而不是仅仅通过扬弃私有财产这种物的异化形态就能够实现的;其目的也并非是单纯地占有物和财富,而是要使人摆脱奴役和束缚的不自由状态从而促进人的解放,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实现对自己作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按照马克思所言,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和社会关系是同人自身和他人相对立的,劳动作为人最根本和现实的活动本应是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确证,但由于劳动发生了异化,人就不能再在劳动中发展和肯定自身,从而丧失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共产主义就是要通过扬弃异化来恢复人的本质,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占有的性质。私有制下的占有是以“物”为基础的利己主义的占有,人们追求的是片面的享受和拥有的感觉。共产主义下的占有则是对人自身本质的占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⑦。人的本质是通过他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得以确认和发展起来的。人本身是一种物质对象性的存在,人的存在与实践活动需要靠外部对象予以实现。一方面,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力量外化到外部对象中,不断创造着表征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世界;另一方面,人又通过占有和享受对象来确认和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创造出属于他的人的本质。这就是说对象确证了我的本质力量,对象于我的意义以我的感觉为尺度。但是在私有制下,由于异化劳动,不仅主体发生了异化;使主体本质力量得以外化的对象也发生了异化,主体不被当作人来看待,对象世界也是与人相对立的对象世界,主体与对象都是非人的。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对现存异化的扬弃使得感觉的主体及其对象都获得了解放,如此一来,占有将从性质上得到根本的转变,而成为人对人的本质的占有。

“真正意义的占有,就表现为人的全部器官同对象发生全面的人的关系。”⑧也就是说,人作为个体的一切器官,例如:触觉、嗅觉、听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在摆脱了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的束缚后,得到充分发展获得了解放,同对象发生关系;更重要的是,个人可以借助社会的器官,通过对象性关系,对对象进行占有,从而实现对人的现实的占有。在私有制下,由于他人及社会在本质上同自身敌对,社会的器官就不能作为个人的器官同对象发生关系。但是在共产主义中,由于人们彼此之间不再对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器官也可作为个人的器官与对象发生关系,去享受和占有对象。社会的器官由于是在无数个体的器官上积聚起来的,它在质上有很大的飞跃,因此,相对于个体的器官而言,社会的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关系、对对象进行占有时,具有更加全面而又深刻的特性。正是在此意义上,当社会的器官成为了个人的器官时,个人的器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器官。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通过社会器官实现的占有才是全面的真正的人的现实的占有,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只有在共产主义中才能实现。

当人实现了对自我异化的扬弃,他在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加工时,就会把本质力量付诸自然界。自然界不再单单是人们借以谋求生存的手段,而且是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创造活动来发展和确认自己的全面本质的对象。人们在自然界的劳动实践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本质力量,能够从生产的物品中感受到人自身。而被社会性的人所对象化了的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也就具有了人的本质。当人的感性及其对象都获得了解放时,人才能真正占有人的本质。

(三)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的复归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即社会的人的复归,而这种复归将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是一个包含了所有人类劳动实践关系的总和的概念,在这里它特指扬弃了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后形成的人的关系和本质,而“社会的人”则是能够实现真正占有人的本质的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们生产只是为了占有“物”、为了谋生和获取财富,而不是为了别人;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由于扬弃了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人们的对象化生产从根本上是为了“人”,人们在生产物质对象的同时也是在生产人,生产出他自己和别人。这是因为,每个人在生产产品时,他所生产的产品不仅是他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是对他存在的一种确证;同时由于他生产的产品是为了他人而生产的,这种产品为他人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所以他的产品也是对他人存在的印证。这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们之间不再相互对立,人们的劳动产品也不再是单纯的利己性质的,人们的生产活动表征着自己和他人的存在、创造出愈发丰富的自己和他人,这种彼此互为的生产,即生产着人自身。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的总和以及所有劳动实践的关系的总和才是“社会”,也正是在相互生产的社会中才实现了人的本质。

与此同时,作为生产主体的人,既是生产运动的起点,同时由于人也会被生产出来,因此也作为生产运动的结果而存在。劳动材料也是如此,人们的生产活动依靠自然界所提供的劳动材料得以进行,在此意义上,劳动材料是生产运动的起点。但同时人们通过劳动实践生产出产品,产品即加工过的物质材料又作为运动的结果而存在。被加工和改造过的人与劳动材料将再次投入到生产运动中,开始新的生产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认为,社会在生产人的同时,人也在生产着社会,社会性质是生产运动的一般性质。当消除了私有制及其中存在的异化形式后,人们的活动和享受的内容及存在方式就不再是相互隔绝、彼此孤立、具有狭隘性和敌对性的了,而是彼此互为、相互创造,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质。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而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则是对人的本质的恢复,是人向自身即社会的人的复归。

共产主义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会促进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矛盾的解决。一方面,由于消除了异化劳动,自然界不再作为异己的对象与人相对立,而是具有了人的意义,真正成为了人自身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性的人互为生产时相互联系的纽带。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确证和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去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变得合乎人的需要,让自然界成为人化了的自然,与此同时,自然界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获得了更高形式的发展,得到了新生。自然界以人为中心,人成为了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也是人与自然界矛盾的解决。另一方面,人们之间进行互为的生产,既生产着自己也生产着他人,在此意义上的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也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不仅如此,当共产主义条件下的个体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而存在时,他的生命活动表现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确证。尽管个体生活和类生活不尽相同,但个体生活和类生活必定是对方较为特殊或普遍的存在方式,个人与社会是协调一致的,个体和类之间的矛盾将得到根本解决。

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劳动实践具有了社会性,人的本质得以恢复,人通过实践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于外部对象,从而创造出合乎人的需要的对象。人们对象化的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不是奴役人们、使人们感到不自由的存在,而是使人们自由发挥和确认自己本质力量的存在;对象化的生产过程成为了人确证自身及他人存在和本质的过程。由此,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又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矛盾的解决。

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还是自由和必然的矛盾的解决。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人们受着盲目必然性的支配,为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所奴役,丧失作为人的自由性以及人的尊严和价值。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可以摆脱必然性的支配,自由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进行创造活动,人们在劳动中能够感受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一种社会必将使得自由和必然的矛盾得以解决。

由于共产主义扬弃了异化,恢复了人的本质,实现了人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因此人与自然、人与人、存在与本质等一系列的对立也就不复存在了。共产主义使得原本一系列的矛盾恢复了正确的关系并得到了统一。在此意义上,共产主义就是“历史之谜的解答”,由于它掌握了矛盾的本质并使其得到了解决,因此它“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四)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在阐述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时,充分肯定了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⑨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通过异化而发展,通过扬弃异化而得到自我解放的过程”⑩。这个过程是人的现实的自我创造的过程,人通过劳动实践确证和发展了自己的本质,从而创造了人自身和他人。

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进一步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做了分析。他认为无神论通过对神的否定来设定人的存在,社会主义已经不再需要以无神论为中介,因为它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了本质和基础。在社会主义里,人不再需要以扬弃无神论为中介达到自我意识,他自身已经拥有了积极的自我意识,这类似于人的解放需要以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为中介,而人的现实生活已经不再需要以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为中介,因为人已经达到了积极的现实。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共产主义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的、现实的环节,“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态”⑪。在此,马克思是把共产主义的实现分为了两个步骤,其一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为中介,其二则是扬弃这个中介,从而在自身的基础上积极地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复归。因此,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是指共产主义的第一步,而社会主义则是共产主义的第二步。正是在此意义上,以扬弃私有财产为中介的共产主义不能称为人类发展的目标,不能看作是达到了人类解放和复归的社会形态,因为它还不是真正从自身开始的肯定,而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因而,它应该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也即社会主义,真正地从自身开始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三、 马克思 《手稿》 中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手稿》 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始终关注人,为了人,具有极高的价值指向,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当今时代人类生存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手稿》 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

《手稿》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为他后期共产主义思想的日益丰富和成熟做了铺垫,也为他新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是以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批判为出发点,说明共产主义就是要通过扬弃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来实现社会的人的复归,促进人类解放。在《手稿》 之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又继续阐发了他的共产主义思想。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初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肯定了无产阶级所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并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力量”⑫,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始终以人为中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逐步深化,以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论旨归。

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对哲学基本问题做了正确解答,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他在《手稿》中批判了把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颠倒了的宗教创世说,并认为,在私有制下,人们的意识中摆脱不了“创造”的观念,人们在物质生活中摆脱不了“物”的束缚,在精神生活中摆脱不了“上帝”的桎梏,人们不能理解自然界和人通过自身而存在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和人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普遍意识是现实生活的抽象”⑬,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些观点表明,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厘清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确立了其新世界观的基本性质。

在《手稿》中,马克思还初步阐述了他的实践观,这为之后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其新世界观的存在论原则做了理论准备。在《手稿》中他说:“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⑭人的感觉由于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的展开而丰富发展,这种活动包括了全部异化以及异化的扬弃的整个过程,因此,感觉本身便体现了人对自身全部发展历程的深刻认识,并且是对这种认识的现实的反映,这即是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仅如此,马克思在对认识论的阐发中已经贯彻了历史主义的原则,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统一。此外,马克思也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了说明,他明确指出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解决理论上的对立,仅仅从认识上消除对立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只有依靠现实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使矛盾得以解决。理论来自于实践,唯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正确与否。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现实的运动,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成为现实。在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中,实践被赋予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规定,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有目的地对世界进行探索和改造的客观物质活动,它在人类的具体生命活动中占据着决定性地位。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形式,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最为本质的基础。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消除矛盾最终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出发点,是其哲学理论的主导原则。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辩证的观点出发,认为异化劳动虽然包含着诸多弊端,但却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环节;虽然造成人与自身及他人的对立、是人的本质的丧失,但它也包含了人类劳动的积极成果。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发展起来的工业和自然科学虽然是在异化的形式下得以发展的,但却是人的本质的现实表现;实现共产主义所需要的材料就包含在私有财产之中,因而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扬弃异化,对异化了的工业和自然科学进行改造然后进行占有。因此,共产主义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前进运动,它不是对异化的全然抛弃,而是在保存了人类发展积极成果基础上的对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马克思的这种观点具有极为深刻的唯物辩证法的意义,对其日后系统阐发唯物辩证法原理具有奠基作用。

(二)《手稿》 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随着其思想的日益成熟,1848 年作为其共产主义思想智慧结晶的《共产党宣言》得以问世,这也宣告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学说,它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共产主义更加科学严谨的表达。

《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初步肯定了工人阶级的历史意义,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也做了早期的设想即从实践出发积极地扬弃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最终致力于实现人的解放。《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共产主义必然会取得胜利的历史规律,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特征就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⑮。《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他们科学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掀起并引领了国际工人运动的浪潮,开启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纷纷响应“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⑯的口号,加入到为实现人类解放而奋力斗争的事业中来。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现实。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了我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

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学说,而《手稿》的共产主义思想则为科学社会主义做了理论准备。

(三)《手稿》 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意义

作为“历史之谜的解答”,《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给予我们深刻的智慧启迪,对我们的现实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为当代人类处理人与世界关系指明了合理方向。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会使一切矛盾得以解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消除了异化,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不再是相互对立的存在状态,而是相互统一的和谐状态。这种人与世界和谐统一的状态为我们展现了人类生存的美好图景,对我们创建持续协调发展的人类社会有很大启发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在生产着人的同时,人也在生产着社会。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使得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只有处理好社会基本矛盾,协调好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们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人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有序地发展。

但同时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我们必须承认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地位。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使人类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又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改造。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是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双重表现。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在遵循自然界的尺度的前提下对自然界进行合理的改造,从而自然界才会按照更加合乎人的需要的方向发展,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也只有如此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其次,《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为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价值原则。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始终关注的是现实的人本身,实现人的解放是其价值指向,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刻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也是当代中国的执政理念,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民群众置于根本地位,使人民群众真正作为国家的主人而存在,尊重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尊严、权利和价值,这是对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的深切肯定。“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当今中国,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深入考察和遵循人民意愿,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

当然,由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还需要长期艰苦卓绝努力奋进。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原则,与人民群众紧密相依,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自愿地发展自身各个方面的才能和个性创造条件,让共产主义早日成为现实!

注释:

① 马克思: 《博士论文》,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 3 页。

②④⑤⑥⑦⑨⑪⑬⑭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75、75、77—78、82、81、89、90、80、82 页。

③⑧⑩ 杨适: 《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 述评》,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72、98、108 页。

⑫ 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54 页。

⑮⑯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 51、66 页。

猜你喜欢

手稿共产主义异化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丢失的手稿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党员干部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困境及思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