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80 年代以来清代长江中游水运史研究综述

2021-01-27易正阳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5期
关键词:水运航运交通

易正阳

本文所论述的长江中游是指自湖北宜昌往东到江西湖口的长江水道,又称作“荆江”,除干流外,涵盖了长江主要支流汉江、洞庭湖水系及鄱阳湖水系等。就地理区位而言,包括现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境内的大多数通航河道。其水文环境相较于上游川江流域水流平缓,水道更广,在江汉平原汛期易泛滥,与长江下游流域相比水深较浅,行船条件具有较强区域性。清代长江中游水运相比前代,具有更明显的商业化特征,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列强进入长江水道,进一步加快了长江中游传统水运行业的近代化转型,对中国水运业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所综述的水运史即以航运史为主干,兼及商业、社会、城市、经济、漕运、津渡史等水运相关领域的历史研究成果。

一、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的相关研究

对长江中游水运的关注开启于清末民初,受经济、政治与国际环境的约束,此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经世致用,即直接能给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价值的论著是主流,对于水运及相关事业的研究总体不多。以笔者所见,近代概念的“水运”一词最早见于清末《北洋官报》的一篇文章,其提到湖北票号欲仿江西水运公司在鄂商办水运公司。①清末对水运的研究调查,仅见各省清理财政局所编《财政说明书》②,其记载有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水运的基本信息。民国建立后,对水运相关的研究以调查报告为主,为政府航船交通政策提供必要信息,如《调查报告:资江之水运(未完)》③《调查:平汉路沿线水运调查报告》④。国民政府组织编辑的《交通史航政编》 《交通史路政编》以及《水道查勘报告汇编》 是国内水路交通方面较有代表的成果,包含有汉江流域的道路交通情形。⑤另有学术论文《振兴中国交通事业应以水运为先议》⑥罗列了近代长江流域中段干流与支流不同船种的通航里程。《陕西省建设专号:交通:陕西之水运》⑦对汉水水运环境及行船条件作了一般性的概括描述。《长江流域之水运与铁路(未完)》⑧对长江干流船只主要航线及耗时作了概括性描述。《湖南之航业》⑨介绍了湖南近代航运业兴起及其发展初期之概况。民国时期编纂的县志、市志对于水运交通也记载了不少有用信息,此不赘述。

关于水运的研究著作,民国时期出版的主要有童崇实《扬子江水运之研究》⑩、张心信《帝国主义在华航业发展史》⑪、朱建邦《扬子江航业》⑫等,这些著述基本以清末民国时期的长江地理、航运情况、外国航权等问题入手进行一定调查研究。同期,帝国主义国家为侵华战争做准备,组织了大量的社会经济调查活动并出版,其中以日本的调查最为详细,如《支那省别全志》 《支那经济全书》《支那开港港志》 《通商汇纂》⑬等,详细记录了扬子江流域开埠通商后,各地的海关、商贸、水运、铁路等诸多领域状况;水野幸吉《中央支那事情:汉口》 (现译《中国中部事情:汉口》⑭)对航运、铁路等方面做了大量实地调查;日本驻华领事馆对负责辖区的经济社会活动调查如《在长沙帝国领事馆管辖区域内事情》⑮也有着大量的报告记录水运相关事宜。另外英国方面还编有《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DECENNIAL REPORTS(中国帝国海关十年报告)》⑯数辑,对水运船只、货税及货物数量等都有详细的数据。

建国以后,囿于政治运动对学术研究的影响,中国大陆的学术研究普遍停滞不前,关于长江中游水运的研究也极为有限,于华的《中国航运史话》⑰是该时期为数不多水运的研究,而深度有限。同期研究主要来源于港台地区和日本。港台地区主要有吕实强《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⑱一书,其中对国人早期对轮船观念转化与轮船业的起步做了一定研究,对招商局兴办与所遇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日本则有星斌夫著述的《明代漕运之研究》⑲《明清时代交通史之研究》⑳,在制度层面对清代漕运进行了考察,不过以上论著对于长江中游漕运如何运作并未详察。这一时期的水运史研究总体过于零碎,显示出学术界尚未加以重视。

二、 20 世纪 80、 90 年代的相关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研究逐渐恢复正常,学界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大批水运方面的专著,同时研究的方向也向纵深发展,由宏观的制度史、经济史、对外关系史下移到微观层面的区域社会经济史方向。水运史在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末逐渐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航运史方面的论著。

这一时期关于长江中游流域水运的通史性著作大量出现,主要有:张泽咸、郭松义的《中国航运史》、罗传栋主编《长江航运史(古代部分)》、江天凤主编的《长江航运史(近代部分)》㉑。另外区域性通史类有:沈兴敬主编的《江西内河航运史(古代部分)》、 《江西内河航运史(近代部分)》、湖北省交通史志编委出版的《湖北航运史》、湖南省地方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交通志·水运》以及为各县市编制的《荆州地区水运志》 《宜昌港史》 《襄樊交通志》 《沙市港史》 《九江港史》《襄樊港史》 《武汉港史》 《江西省交通志》 《宜昌市水运志》 《长江志》㉒等。除此以外,诸多江汉流域及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的地方志与通史性质的著作也有涉及水路交通、轮渡、水路运输、桥渡建制等方面内容,此不赘述。

关于水运史的专门性研究也在逐渐兴起,由政协文史资料口述史的模式,逐渐深入到区域社会经济史层面。以下分省叙述相关研究状况:

湖南省水运的论著主要有《招商局经营湖南内河航运始末》㉓,其介绍了招商局在湖南从清末至建国初改为人民轮船公司长沙分公司的过程。彭六安㉔则对整个湖南民营航业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彭国兴㉕介绍了清末日本开拓湖南内河的大致过程。李华㉖指出清代湖南城乡商业的发达受益于便利的水陆交通带来的频繁商品物流贸易。胡德初㉗提供了湖南近代中小航运企业的史料。刘泱泱㉘论述了“五口通商”后的湖南商路改变以及交通的近代化历程。李玉㉙认为在传统贸易时代长沙滨江却不易停泊船只的地理环境劣势,使得拥有天然港口的湘潭在贸易中占据了相当优势。

湖北省水运研究普遍集中在武汉地区,并以汉口港地区的研究为重点,主要有:范植清㉚分析了商业繁荣与水上运输的密切关系,并指出交通运输尤其是水运是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皮明庥主编了多部武汉城市史相关论著㉛,以城市史的视野从市政、交通等方面探讨了武汉水运业的兴衰;另外皮明庥、李策㉜探讨了开埠与立关如何牵引武汉城市的发展。侯甬坚㉝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了商洛水陆交通变迁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明清丹江水运环境有一定论述。萧正红㉞考证了清代湖北陕西之间粮食调拨,并从环境与商业的角度考察了清代汉江水运的变迁及原因。王永年㉟指出汉口从明末商业小镇一跃成为清代前期国内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道交通、广阔的经济腹地。吴琦㊱论述了湖广漕运与商品流通的关系及其对城镇发展的促进作用。涂文学㊲考察了近代化水运系统对江汉平原区位文化生成的推动作用。陈晖㊳认为轮船的出现虽然使得清末木船航运业遭受重创,却无法彻底将传统木船运输业排挤出商业贸易的流动渠道,从而形成了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的新型航运格局。此外徐凯希㊴、段超㊵、贾孔会㊶对湖北次级转口城市水运亦有相关著述。吴琦从区域社会的角度解读湖广漕运与清代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清代湖广漕运与商品流通》㊷一文中,认为漕运活动促进了有漕县市的商品经济发展,在《清代湖广漕运的社会功能》㊸一文中,认为湖广漕运的社会功能尤为突出,它一方面维系着封建体制的运转,另一方面,又瓦解着封建的社会秩序。

江西省水运研究则多与九江关和粮食运销有关,或聚集于一府之地,缺乏对商业交通整体上的梳理,而且对水运的研究也多依附于粮食运输或商业运输研究,故专门性质的论著极少。许怀林㊹对江西的航运能力兴衰的原因以及封建官府对航道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认为江西航运长期兴旺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原因。萧放㊺考察了江西四大工商市镇特点,提出商业中心的兴起,多半凭借河滨津要水运条件,且水道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城镇的规模。另外魏嵩山、肖华忠等㊻对古代鄱阳湖流域的几个主要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概述了水陆交通发展情况。

另有一些其他层面的论著涉及到了长江中游水运问题:以明清漕运为着眼点的宏观性的专著,如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㊼,彭云鹤《明清漕运史》㊽。以航运业为着眼点的有樊百川的《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㊾一书,述及清代帆船航政下的长江航运业的兴衰、外轮垄断、新式航运产生等内容,并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以航运关系为着眼点的有李宝民的《近代民族航运企业与外国在华航运企业的关系》㊿,涉及了近代中国本土航运企业与外国在长江的航运企业的关系。以航政为着眼点的有胡体淦主编的《长江航政史》,详细地叙述了长江航政管理的发生和发展、航政与航运的关系,以及航政在长江航运、流域经济、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招商局为着眼点的有张后铨主编的《招商局史(近代部分)》,内载招商局在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事件。喻志斌以口述史方式描述了近代汉川地区船民及其组成的各口帮派的基本情况,并保留了不少船民与民船支撑的木帆船运输活动细节情形。

对航运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得到了重视。严中平等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一种)涵盖了近现代中国本土轮船航运业与外国航运业在华发展状况的较多史料。朱荫贵、聂宝璋主编的《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辑录了1840—1895 年中国近代航运的相关史料,涉及各时期的贸易航权、港口相关行业等内容。另外张纪成主编的《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也记载了一些漕运相关史料,值得注意。

总的来说,80 年代初期的水运研究得到了一定重视,不过大多依附于城市史和商业史研究,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水运本身而忽略了水运与贸易、运输人员、货品、商贾、城市发展、社会观念的关系。而从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开始,研究逐步趋向于多视角切入水运问题,为21 世纪的多元化研究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 21 世纪相关研究概况

进入新世纪以后,综合性通史论著偶有出现,而以城市史、对外关系史、商业史等角度为切入点,研究水运与贸易市场、商业发展、关税制度、外国船业竞争、行政机构、船帮会馆等各方面的关联与互动,成为新趋势与热点。此期有一些区域性的相关综合著作发表:《武汉对外开放史》述及张之洞整饬湖北传统商业交通业以及相关行动;《湖南经济通史》记载了湖南内河航运状况;《长江航运的百年探索》围绕近代以来民族航运业振兴、长江航运对外开放等方面展开一定研究。这些总述性的论著已然不是主流,以区域社会经济史视角来研究水运的著作相应增多:朱荫贵整合了多篇涉及近代长江航运业研究的论文,从整体上勾画了中国民族资本轮船航运业诞生发展的大致轮廓。任放将近代两湖作为一个地理单元,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对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运输业进行系统论述,考察其在时空维度上的拓展。

这一时期相关研究选题多以区域航运史视角切入,兼及商业史与城市史,以下分省论述:

湖南省:以航运史为视角,余建明认为湖南近代交通的发端是近代农工矿业发展、社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以及抵抗外来侵略的政治动力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李坚、张海山指出日本凭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掘取的内河航行特权保证了其在湖南内河航行线路贸易等方面的一系列的特权地位。张海山认为列强对内河航运的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交通的近代化、城市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黄娟就湖南水运交通地理与近代航运业兴起的原因、湖南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历程、湖南近代航运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系列研究。张超凡认为水运条件良好与物产丰腴是湘潭成为明清时期湖南“水陆之会”的重要原因,而铁路、公路接踵出现使得湘潭失去了水路交通优势,商业贸易的中心地位也被长沙取代。以商业贸易史为视角:尹红群梳理了湖南传统商路的演变状况。杨志军对清末湖南商贸过程里的水运状况也有概述。罗运胜则对沅水流域的水运商业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张滋润对清代前期湖南的商品水陆运输、交通环境有一定论述。以城市史为视角:龙玲对近代化水陆交通与近代长沙发展影响有较详细的讨论。张河清指出湘江流域沿岸城市商业在清末长沙开阜后失去优势,衰弱为地区性市场,而粤汉铁路长沙—株洲段开通则使得湘江水运和地区市场衰弱。

湖北省:以航运史为视角,孙丽娟以陕西安康地区的碑刻资料对汉江安康段的官方与民间渡船发展进行比较考察,论证了清代安康民间渡船的自治性与公益性特点。张博锋认为近代汉江水运的衰弱集中了自然地理、交通技术、政府导向、经济效益这四大因素的影响。以商业贸易史为视角:吕一群、张珊珊、刘世扬、黄强、李刚、卫红丽、陈卓等人的论著对湖北地区及汉江流域的商业贸易等方面做了相关考察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城市史为视角:谭刚毅认为水运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方式以及边界;李明术分析了航运对城市空间影响的因果关系;郑媛、舒阳等也有水运视角的相关论述。以汉江流域为重点的专题研究:徐俊辉认为汉水中游的干支河流及河道两侧形成的陆路交通是促成不同尺度城市空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础;张笃勤认为清康熙以来汉江流域交通带来的区域商贸繁荣,随清末新式交通出现而丧失优势,导致汉江中上游流域多数城镇则由盛转衰。另外徐凯希、邓娟、卢川与占路也对其他次级城市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江西省:以航运史为视角,李学忠认为西方列强利用先进航运工具控制九江水运市场,使得近代新式航运业有力地推动九江经济社会近代化。王昌民考察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区交通运行的条件、交通路线等内容,认为本区位的便利的水陆交通系统使得本区成为一个联系密切的地区。杜佳以清《宫中档》 为主要材料,归纳了江西水运的特点。以城市史为视角:叶群英、陈晓鸣、李学忠、陈晓鸣、张义俊、卢飞龙等涉及了水上交通和转口贸易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近代水运对市镇分布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商业贸易史为视角:温锐等著《百年巨变与振兴之梦——20 世纪江西经济研究》探讨了江西经济的发展状况,并较全面考察了交通、外贸的发展状况。许新民《晚清江西商道与社会变动述略》指出晚清时期确立了以鄱阳湖水运系统为主载体,以九江为集散中心的扇形商道网。黄木升对晚清民国河口茶市的变迁做了较详细地考察,并深入探讨了水运带给河口茶市的区位优势以及九江开阜后水运集散地转移造成的衰弱历程。李淑娟对抚河流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另外余朝阳、林清也就区域格局、商路变迁以及交通方式变革等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

除了以城市史、商业贸易史、航运史研究为主流的区域社会史研究外,还有众多学者就水运与招商局、城市公共事业、社会团体、漕运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现一并梳理如下:

清末京汉铁路的开通以及粤汉铁路的修建,使得凭水而兴的两湖城市多了一条纵向交通网络,使得水运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关于近代铁路与水运的关系也引起了多位学人的注意。夏雪指出了受困于水患而停滞的鄂北经济被铁路交通所盘活,使花园镇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棉花市场。赵苒婷、谭刚毅通过调查京汉、粤汉铁路修建前中后汉阳城的兴隐,探讨近代交通运输业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张卫东认为粵汉铁路对近代湖南传统运输方式造成了挤压,铁路随时间推移在湖南交通运输格局中对水运等传统交通方式造成了较大冲击。

水上公共事业是21 世纪新兴起的选题,轮渡客运是水上公共事业的主要部分,其虽然属于水运范畴,但由于行距较短,且与城市社会团体联系密切,所以一般被纳入城市史公共事业研究的领域。张俊通过爬疏地方志来统计不同时段的津渡设置,认为清代各阶层人士之所以积极参与桥梁和渡口的修建,其深层动力源于经济和思想基础做支撑。鲜健鹰认为清代前中期地方公共工程的建造和维护主导权在于地方政府,清后期随着地方力量的崛起,主导权渐渐由民间力量掌握。吴琦认为清代湖北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民众出行日益频繁,津渡的设置与运营日益成为这一地区重要的社会内容。张艳芳对维持渡口日常开销的义田进行了研究。何孝荣、肖奔等做了关于渡口管理的研究,方秋梅、吴承胜也有近代武汉轮渡的相关研究。另外杨国安、吴琦、鲜健鹰、陈建凯、王鹏对救生船、护航等事业也有相关研究。

招商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重点专注于其管理、责任、航政、对外关系等方面,对于区域关系的研究则较少。关于长江中游地区比较重要的论著有胡政编《招商局与湖北》一书,梳理了汉口招商局及宜沙支局的创办、发展和管理情况,通过重要事件再现了轮船招商局与湖北的深厚渊源,深入剖析了近代交通企业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关系。其他有关招商局的论著或会议论文集可参考的有《招商局与近代中国研究》《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纪念招商局成立 13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朱荫贵论招商局》以及《招商局文库》丛书等,对于全方位了解招商局历史背景及重要事件始末有一定作用。

有关漕运的研究相比而言江西为多,湖广次之,关于长江中游地区从社会经济史角度的漕运研究比较深入。倪玉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专著,其中最重要的论著《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虽然以江浙地区为主要观察区域,但也涉及了部分湖广、江西漕粮征收和运输问题,并以社会经济史视角做出了一定考察。其另一篇论文《从帆船到铁路:漕运与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则以漕运对清代运输工具的变迁推动作用做了考察。

关于水运路线的研究有:蓝勇对滇铜“长运”路线做了研究确认;马琦则对黔铅楚运在铜铅水路运输路线方面进行了考证;徐斌、曹振禹认为在湖北境内的水运主要遵循以沿江的河流及湖泊为首选线路的原则,最末选择才走长江河道;张思则对赣江流域水陆交通做了全面的考察,认为赣江流域区缺乏坚实可靠的产业基础,一旦失去交通优势的维系,市镇经济乃至流域区都会走向衰落。

21 世纪有关长江中游水运的资料汇编主要有:《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辑录了1895—1927 年中国近代航运史的相关史料,编者根据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历程中呈现出的时代特点,有意识地将一些问题集中反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的《轮船招商局》以招商局档案馆资料为蓝本汇撰,辑录了有关轮船招商局各类书信、电报、奏稿、文札、合同、帐目等机要文件共1300 多件,时间大体自1872 年迄至1916 年初;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旧海关史料》整合了中国旧海关时期诸多经济贸易方面的珍贵史料,对于研究货物水运有很大间接价值;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清代漕运全书》辑录清雍正年间漕运全书与清光绪朝漕运全书,并据国家图书馆藏底本影印而成,系统记载了清代漕运中各个方面的问题。胡政与李亚东《招商局创办之初》系古籍整理,是关于轮船招商局在创办初期建立的主要管理制度和经营成果的书籍。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8 种·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汇集了招商局创办与发展、木船运输业的衰弱与民族资本轮运业的产生和外国轮运业这三部分内容的历史资料,是对上两编的重要资料补充。

四、 余论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长江中游的水运研究学术界已有众多论著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需要研究者在未来研究中加以关注:

第一,研究平衡性缺失。长江中游流域水运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城市或是重要商埠口岸,对于较小的滨河市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这种情况与目前滨江小市镇相关纸面文献留存不多有关,下一步学界应通过田野考察进行碑刻、墓志等文物发掘及口述史整理,弥补相关史料缺陷。

第二,研究时段欠完整。对长江流域中段水运史的研究在时间段上主要集中于鸦片战争以后,对于清前中期的研究不多,且又多依附于商业史、城市史、漕运史、税收史等领域,甚为缺憾。

第三,研究资料缺少。对长江中游流域的研究较川江流域和江南地区为少。长江上游川江流域因为清初大范围移民,水陆交通网络在移民过程中得到了一定增强,农垦的发展促进了贸易往来,留下了数量较多的各类档案史料和私人笔记,如《巴县档案》 《使蜀日记》等就记载了大量交通类史料。另外外国人游记、报告,如《扁舟过三峡》 《沿扬子江而上》等也多记载了相关信息。长江下游江浙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漕粮主征收地,其水道宽广,经济发达,贸易繁盛为长江流域之最,因而其历史资料也留存更多,除了各县志载,另存有多种商业书和商业路程手册,如《水陆路程》 《一统路程图记》 《士商要览》等,已经是学术界研究江南水运的重要资料。而长江中游流域水运资料主要来源于县志和来往商旅的私人笔记介绍,如《汉口丛谈》等,记叙也缺详实,再则主要集中于汉口等中心城市,因而对于其他次级城市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

第四,水运史缺少人本视角和环境视角。以历史地理角度来研究水运的文章较少,关于长江中段流域行船条件、水运文化、造船模式的研究罕至,对于近代码头船只相关研究规制诸如停泊的规范、船帮对船位的争夺、水手的水运过程里获得的收益构成等内容尚属空白。

注释:

语文教育是任何学科教育的基础,它在学生素质培养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作用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①《各省新闻:禀设水运公司》,《北洋官报》1903年第135 期。

②《财政说明书》,宣统年间成书,由各省地方清理财政局编纂,民国经济学会重印本。

③ 肖目冉:《调查报告:资江之水运(未完)》,《实业杂志》1917 年第18 期。

④《调查:平汉路沿线水运调查报告》,《铁路月刊:平汉线》1934 年第48 期。

⑤ 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航政编》,上海民智书局1931 年版;关赓麟编:《交通史路政编》,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 年刊印;水利委员会编:《水道查勘报告汇编》,水利委员会1941 年刊印。

⑥ 吴善嵇、方钟征:《振兴中国交通事业应以水运为先议》,《经济汇报》1924 年第1 期。

⑦《陕西省建设专号:交通:陕西之水运》,《中国建设 (上海1930)》1932 年第4 期。

⑧ 山本登、李荫南:《长江流域之水运与铁路(未完)》,《华侨周报》1933 年第27 期。

⑨ 谢海泉:《湖南之航业》,《交通杂志》1936 年第10 期、第12 期。

⑩ 童崇实:《扬子江水运之研究》,《中法大学月刊》 1934 年第 1 期。

⑪ 张心信:《帝国主义者在华航业发展史》,日新舆地学社1930 年版。

⑫ 朱建邦:《扬子江航业》,商务印书馆1937 年版。

⑬ 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第9、10、11卷,东亚同文会1918 年刊印;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经济全书》第9 卷,东亚同文会1922 年刊印;东亚同文会调查编纂部编:《支那开港港场志》第2 卷,东亚同文会调查编纂部1924 年刊印;外务省通商局:《汉口民船往来之状况》 《清国洞庭、郡阳两湖沿岸事情》等,载《通商汇纂》,博文馆1906 年版。

⑭ 参见水野幸吉:《中国中部事情:汉口》,武汉出版社2014 年版。

⑮ 外务省通商局编:《在长沙帝国领事馆管辖区域内事情》,外务省通商局(大正十三年)1924 年版。

⑯ 佚 名 : 《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DECENNIAL REPORTS(中国帝国海关十年报告)》,外文出版社1883 年版。

⑰ 于华: 《中国航运史话》,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7 年版。

⑱ 吕实强:《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年版。

⑲ 星斌夫:《明代漕运之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1963 年版。

⑳ 星斌夫:《明清时代交通史之研究》,山川出版社1971 年版。

㉑ 张泽咸、郭松义: 《中国航运史》,文津出版社1997 年版;罗传栋主编:《长江航运(古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年版;江天凤主编: 《长江航运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年版。

㉒ 沈兴敬主编: 《江西内河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年版;湖北交通史志编审委员会编:《湖北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年版;湖南省地方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交通志·水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苏有义主编:《荆州地区水运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乔铎主编: 《宜昌港史》,武汉出版社1990 年版;王继一主编、湖北省襄樊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襄樊交通志》,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 年版;黄建勋、丁昌金主编:《沙市港史》,武汉出版社1991 年版;孙述诚主编:《九江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年版;张光耀等编:《襄樊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年版;郑少斌主编、《武汉港史》编委会编:《武汉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年版;吴官正主修、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交通志》,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年版;宜昌市水运志编纂委员会编:《宜昌市水运志》,水运志编委会2006 年版;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编:《长江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勘测局编:《长江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年版。

㉓ 湖南地方志通讯编辑部编:《招商局经营湖南内河航运始末》,《湖南地方志通讯》1982 年第4 期。

㉔ 彭六安:《湖南民营航业五十年》,《湖南文史资料》 (第4 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㉕ 彭国兴:《清末日本对湖南的经济侵略》,《湖南文史资料》 (第29 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㉖ 李华: 《清代湖南城乡商业的发达及其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 年第2 期。

㉗ 胡德初:《经营航运六十年》,《湖南文史资料》(第29 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㉘ 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㉙ 李玉:《近代之前长沙、湘潭的商务差距及其形成原因》,《天府新论》1998 年第4 期。

㉚ 范植清:《明清时期武汉港的商业和水上运输》,《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 年第2 期。

㉛ 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皮明庥、吴勇:《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皮明庥:《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张之洞与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年版。

㉜ 皮明庥、李策:《汉口开埠设关与武汉城市格局的形成》,《近代史研究》1991 年第4 期。

㉝ 侯甬坚: 《丹江通道述论》,《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 年第3 期。

㉞ 萧正红: 《清代汉江水运》,《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年第4 期。

㉟ 王永年:《论晚清汉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江汉论坛》1988 年第4 期;王永年:《晚清汉口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传统商业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88 年第6期。

㊱ 吴琦:《清代湖广漕运与商品流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1 期。

㊲ 涂文学: 《近代汉口城市文化生成机制探源》,《近代史研究》1992 年第3 期。

㊳ 陈晖:《湖北近代交通事业的影响与文化价值》,《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 年第1 期。

㊴ 徐凯希:《近代宜昌转运贸易的兴衰》,《江汉论坛》 1986 年第 1 期。

㊵ 段超:《试论清代宜昌城市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1 期。

㊶贾孔会:《宜昌城市近代化发展之进程——宜昌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之二》,《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4 期。

㊷ 吴琦:《清代湖广漕运与商品流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1 期。

㊸ 吴琦:《清代湖广漕运的社会功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 年第4 期。

㊹许怀林:《“舟船之盛,尽于江西”——历史上江西的航运业》,《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 年第1 期。

㊺ 萧放:《试论明清时期江西四大工商市镇发展的特点》,《九江师专学报》1990 年第2 期。

㊻ 魏嵩山、肖华忠:《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㊼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版。

㊽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㊾ 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㊿ 李宝民:《近代民族航运企业与外国在华航运企业的关系》,《学海》1997 年第6 期。

猜你喜欢

水运航运交通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