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2021-01-27黄秋洁
黄秋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确保粮食安全”。在2020 年12 月28 日至29 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粮食生产总量不断创新高,三大主粮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质量显著提升。在《经济学人》2018 年粮食安全指数排行中我国排在第46 位,表明国内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持有乐观的态度。但是我国占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耕地面积仅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9%,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的43%,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很难掌握主动权①。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面临着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因此,深入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综观学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粮食安全内涵、种业安全、粮食生产要素、粮食需求结构、粮食国际贸易、粮食仓储、粮食物流。粮食安全作为一个时代课题,对粮食安全的研究应具备创新性和针对性,在当前国内外面临的新形势下,应进一步研究下列问题:在粮食生产区越来越呈现由南向北集中的格局后,如何平衡粮食生产区和粮食主销区在经济增长和粮食安全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在粮食安全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如何促使市、县、乡政府将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而不是将文件逐级传达;在中小企业经营较困难的背景下,如何确保低收入人群的粮食安全;立足国内自给的同时,如何处理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面对粮食空间异质性问题,如何整合粮食流通各个节点,以突破地域限制和构建紧密衔接的粮食全产业链,从而对接国际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地理可获得性效率,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链式反应。
一、 关于粮食安全内涵的研究
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起点是对粮食安全的内涵进行界定。各类涉农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粮食安全进行了诠释,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粮食安全的内涵。20 世纪以来粮食安全的概念一直在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延伸。从20 世纪70年代初起,发生在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使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4年11 月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即“所有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有能力得到足以维持其生存和健康的食物”,并在《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中要求,各国政府的粮食储备不应低于谷物年消费量的18%,这是保证世界谷物库存量安全的最低水平。1983 年4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这一定义做了微调,提出将“有能力得到”修改为“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1996 年11 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概念,定义粮食安全为“只有在物质上和经济上都可以满足粮食需要时,才可以实现粮食安全”。2001 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界定粮食安全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无论物质上还是经济上都可以获得富有营养与安全的食物,这也是当前国际和国内都比较认可的粮食安全的概念。
马爱锄等认为粮食安全内涵的演变反映的是粮食安全问题的变化,而粮食安全问题的实质是人与粮食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矛盾阶段就会产生相应的粮食安全内涵,世界粮食安全的内涵经历了“总量—购买—营养”的转变。②马恩朴等认为粮食安全概念的认知维度从粮食供给拓展到粮食获取、粮食利用及稳定性三个层面。③安艺明等指出早期强调在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供给,但是后来发现了供给不平衡问题,家庭和个人的粮食安全得不到保证。④蒋丽等指出1983 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重点关注了家庭和个人的食物安全问题,将收入、支出、市场和价格因素纳入考虑,并且指出1996 年的定义中进一步拓展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将食物的卫生和健康标准纳入考虑,引入社会文化等因素。⑤
虽然FAO 所给出的粮食安全内涵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和接受,但很多学者对这一粮食安全内涵在我国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雷玉桃等认为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无论是就背景还是就性质而言,都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更不同于发达国家,简单的套用FAO 的概念是不可取的。⑥石少龙认为以FAO 为代表的几个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虽然广为引用,但都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现阶段及今后较长历史时期粮食安全的实质。⑦
国内学者对粮食安全内涵进行了拓展研究,如曾宏认为可以准确反映中国粮食安全本质的内涵应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粮食的状态或能力,特别是在非常态(严重自然灾害、战争)情况下国家获取粮食的能力。⑧毕艳峰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指出粮食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充足、稳定的粮食获得能力;优良的粮食品质和优化的粮食结构;高效有序的粮食流通体制;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⑨吴志华等认为反映粮食安全本质要求并比较实用的粮食安全概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与其生存与健康相适应的足够食品,而对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进行动态、有效平衡的政治经济活动。⑩
综观上述国内学者观点可以看出,粮食安全的时代性决定了粮食安全内涵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基于粮食安全的这一特性,对粮食安全概念的解读不应囿于传统的视角。新时代粮食安全观是复合型安全观,应充分考虑营养与食品安全、贸易、生态影响和可持续发展要素,全面反映新时代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诉求。
二、 关于粮食种业安全的研究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我国种业历史悠久,古有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种五谷”,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提出“种杂者,禾则早晚不均”的理念,强调种子保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今有全球转基因、杂交技术的种业科技浪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紧紧围绕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国的目标,攻坚克难,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可以从种业发展的四个阶段看我国粮食种业研究:一是1949—1977 年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四自一辅”阶段;二是1978—2000 年推进品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和加工机械化的“四化一供”阶段;三是2001—2009 年进入市场化竞争、打破政策壁垒时期;四是2010 年确立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明确了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2000 年国家颁布了《种子法》,开放了种子市场,允许外资进入。《种子法》颁布初期,学界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发展国内种业。如王力等指出,现有的种业尚未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传统的统购统销体制对市场经济适应能力落后。⑪岳德荣指出,种业在从非商品的特殊产品向带特殊性的一般产业过渡时期,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在于政策对头、地方政府重视、企业努力。⑫但学者们很快意识到,随着种业市场的开放,我国种业发展问题已经不单是政策体制问题,而开始面临本国种业由于竞争力不足在市场中被挤出的局面。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严重挤压了国内种子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其又加紧在我国进行研发布局,对我国的种子资源和种子产业安全构成了威胁。张小惠等指出国外种业巨头强有力的介入,使我国的种子产业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然而国内种子企业呈现“多、小、散”特征,核心竞争力不强,显然不利于参与国际种子市场的激烈竞争,提议健全种业产权保护制度、进行企业经营能力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品牌建设。⑬
种子作为粮食产业的源头,种子自主权的丧失会给我国种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危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如何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把握中国“命脉”,已然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2010 年农业部宣布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核心产业。这个时期,学者也逐渐认识到要取得种业竞争优势,不能停留在企业管理体制层面的改革,种业竞争的实质是技术竞争,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掌握了种业主动权。当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全球种业在20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发展的三次浪潮,分别是技术进步、产权保护和兼并重组,而中国在21 世纪赶上了种子全球并购,此次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纵向并购取代横向并购,并购对象多为拥有生物技术研发能力的上游企业,在技术上垄断种子产业。熊芙蓉指出跨国种业积极在我国进行研发布局,我国种业研发存在陷入“技术锁定”的风险,并指出为了规范种业发展,应该促进种业的整合,全力构建生产加工全产业链,提高规模经济水平,增加企业进入壁垒。⑭
从全球范围考察,种业发展多以高科技引领、集约化发展,优质资源不断整合,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李登海指出要保障粮食种业安全必须要具备三个能力:一是国际一流的研发创新能力,二是国际一流的种子生产加工能力,三是国际一流的推广销售服务能力。⑮罗炬等提出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种业科技合作,强化合作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⑯周胜兰提出要发展种业龙头、提高种子创新力度、强化品牌意识。⑰陈龙江等认为未来种业开放政策应进行动态小幅分类调整,有收有放,适度提高开放总水平。我国新时期发展粮食种业应着重进行原创性种质攻关、国家长线支持攻关、企业机构研发攻关、人才支持攻关。⑱
关于种业与粮食安全的研究文献,总体而言不是很多,这与我国种子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基于种业在确保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对育种科研要加大长线支持,结合育种科研的周期,对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确保育种项目能真正“开花结果”;对严重依赖进口的部分品种设立研发专项;加大力度保护种子资源;把高校、科研院所的育种研发资源引向种业企业,实现产学研融合,使种业的研发更加市场化;改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农作物新品种的评审要更多突出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
三、 关于粮食生产要素的研究
(一)耕地资源与经营规模
关于耕地问题的研究文献众多,其中针对同一视角的观点,不同的学者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均认为若放任高质量耕地资源的减少趋势,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在耕地数量方面,郭庆华认为人地矛盾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⑲此外,蒋和平等学者也指出了我国粮食生产存在要素约束,我国耕地资源短缺,是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隐患。⑳而有的学者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影响到粮食产量的因素,如傅泽强等指出,虽然目前我国的耕地数量在减少,但是由于种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成熟,粮食产量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连年丰收。㉑在耕地质量方面,龚波指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土地板结、土壤养分流失,污染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粮食产量连续增长的同时加大资源环境压力。㉒也有学者在不断地研究改善耕地质量的技术,如王晓君针对耕地土壤污染提出两种切实可行的修复技术,认为未来土地质量会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㉓
在耕地经营规模方面学者们提倡扩大经营规模,比如文长存等指出农户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增长。㉔王绎程指出土地规模化经营能有效解放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㉕然而,在解决土地抛荒闲置的问题、提升单位面积的农业效益的同时,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不断推进,一些学者相继指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中出现的不可忽略的问题,如杜志雄指出,目前我国土地规模化经营在绿色、环保技术应用上没有农户个体的优势强,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并不一定带来单产的提高,另一方面,大规模生产不能如小农户一样根据市场波动灵活调整,使市场风险加大。㉖江喜林指出,农村土地尤其是耕地规模化经营后,用途的“非农化”加剧了我国耕地资源的短缺,危及了粮食生产安全。㉗张五钢指出,土地流转的“非粮化”使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土地由粮田改为设施农业或转为建设用地后,再恢复为粮田将非常困难。㉘虞洪则提出了粮食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观点,他认为粮食生产经营不能“一刀切”地采取单一模式,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模式。㉙
(二)科技水平
对粮食安全持有乐观态度的学者指出,在现有以及未来科技水平的加持下,耕地数量的减少不会影响粮食总量的增产和品质的提升,可见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确保粮食安全过程中的战略性地位。生产技术效应和综合技术效应是学者研究的两个方向,其中生产技术效应包括种子技术、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综合技术效应体现在学者对农业技术总效应的空间差异的研究上。
在生产技术效应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生产技术从机械化转向信息化,研究重点在于粮食种子生物育种技术、智能化种植技术、区块链检测技术。学界在分析现代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的同时,还在新技术层面探寻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康乐等分析了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设计和智能不育这四种生物技术在水稻和玉米两大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指出传统育种模式难以满足我国强劲的经济发展需求,生物育种技术成为迫切需要。㉚王红梅等在对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时指出,以DNA 重组技术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世界上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㉛简言之,生物育种技术会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但同时,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舆论争辩严重影响着当代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
此外,在智能化生产和区块链技术检测方面,孙如玉等指出信息技术的引进解决了农业要素配置不合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有效提升了粮食管理水平,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促进粮食增产,进而实现粮食经济高效发展。㉜汪垚借助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安全性和不可更改等特点,结合物联网技术实时跟踪监控等优势构建的能够实现粮食数据信息采集—筛选—储存—查询等完整功能的粮食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可以为我国粮食安全监管问题的解决带来一些新的思路。㉝
学界在对技术总效应进行分析时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并加入更为复杂的社会因素,如政策、农户福利、劳动力因素等,指出了技术水平的空间差异,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之间的差异。如李明文等通过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政策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㉞徐永金运用阿基诺技术进步福利效应模型分析粮食主产区技术进步引致农户生产福利变化的影响。㉟杨钰蓉等以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函数系统分析中国粮食生产中土地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两类农业技术要素投入的时空分异特征。㊱学者们在对技术综合效应进行分析时均指出了技术效应对粮食生产的正面作用,但是存在某些外部性因素,如政策性影响导致地区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的偏离现象。此外粮食主产区技术进步虽然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但是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提高农民福利,甚至导致农业边际收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等问题。
四、 关于粮食需求结构的研究
粮食安全的首要问题是供给问题,而供给是需求的反映。由于人们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对粮食需求数量满足的单一性向多层次需求发生转变,保障粮食安全的实质其实就是使消费者对粮食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
我国粮食需求在新时期呈现的新特征有三个表现形式,一是粮食需求量与日俱增给粮食生产带来新的挑战。迟京涛指出,从粮食需求面临的多重压力看,第一个就是人口增长的压力,第二个就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压力。在生产硬性约束的挑战下,未来粮食缺口或许会更大,粮食生产的形势不容乐观。㊲崔宁波指出,随着城镇不断扩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多,粮食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长此以往,我国粮食安全会面临长期的消费刚性增长。㊳二是粮食需求结构升级,造成粮食供需间的结构矛盾。成升魁等指出人们在粮食需求上的增加,不仅表现在总量上的增加,还表现在粮食种类上的要求提高,即国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粮食直接消费的比重下降,间接消费比重上升,对肉、蛋、奶、水果、蔬菜的消费迅速增加,由以植物蛋白为主转变成以动物蛋白为主。㊴宋亮等论述了居民消费结构的三个阶段,从以谷物口粮为主迅速转变为多元化食物消费结构。谷物膳食摄入量下降,对高质量的优质谷物需求增加。㊵三是在粮食需求量增大的背后,凸显粮食浪费严峻的问题。蒋和平发表了对粮食浪费问题的看法,认为粮食浪费现象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大。㊶迟京涛指出粮食的浪费现象体现在粮食生产消费的整个流程中,包括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环节,均存在大量浪费现象。㊷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 亿元,被浪费掉的食物可以供给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面对新形势下粮食需求呈现出来的新特征和新问题,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迟京涛指出供给总量在总体上能满足国内需求,但是具体到品种时,存在供给的结构性矛盾。㊸杜志雄指出,在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当前中国粮食供需匹配还存在错位现象。㊹陈燕引用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数据,指出我国粮食结构不均衡,进口依赖非常严重。㊺
总体上看,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已基本能达到自给自足,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粮食自给仍大量依赖于进口及省际间流通,粮食损耗量较大,给政府造成的财政负担也较大。不少学者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视角出发,在政策层面提出解决我国粮食结构危机的策略。郭欢欢指出通过立法保护耕地,打造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以确保总产量,实现“藏粮于地”㊻;陈前恒指出通过改进种子和耕作方式,对灌溉设施和肥料进行技术改良,以丰富农产品品种,实现“藏粮于技”。㊼
五、 关于粮食国际贸易的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一方面高度重视国内粮食生产,另一方面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早期,学者在粮食国际间合作的研究成果相对丰硕,指出了粮贸的必要性并探索出了相关可行措施。如孙鑫在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后指出要在海外建立粮食基地,加大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丰富进口品种和进口渠道的多样性。㊽粮食的对外贸易起到了补充国内粮食的作用,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起到辅助作用。但是在有效获取粮源的同时,国内外粮食市场出现新的特征,如进出口地集中、大豆净进口局面没有改变,国内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非需进口现象比较严重;全球粮食贸易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弊病凸显,贸易不稳定性因素增多。综观近几年关于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的研究,无论是对外贸易格局还是贸易战略,均发生了某些转变。学者们在分析我国粮食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以及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确保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策略。㊾
关于我国粮食对外贸易竞争力,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粮食贸易对外竞争力较小,粮食安全水平有待提高。如陈旭华运用统计学指数分析方法,指出我国的粮食贸易竞争力在受到外界因素,诸如生产价格、进出口价格、汇率、国家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竞争力在波动中不断下降。㊿韩冬等通过计算和检验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之间贸易数据,指出中国在某一国家的特定品种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并不具备区域性和整体性。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交流程度明显促进了双边粮食贸易的开展,而地理距离则对双边粮食贸易造成了明显的阻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在粮食安全以及粮食对外贸易方面是有足有的优势和底气去保持自信的,如田志宏表示我国粮食总产量和库存充足以及国内供应链一直保持畅通,在面对国内外的压力时,有足够的能力去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在我国粮食对外贸易的潜在风险方面,存在着自由市场贸易带来的粮食竞争力危机和粮食生产可持续性风险,以及国际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风险。朱坤林等学者认为,在持续融入世贸体系这个自由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粮食安全的自主权正在被逐渐削弱,表现在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风险。国内粮价高,增强了对进口的依赖性;同时,国内政府对粮食生产的直补,加大了外部市场压力。在自由市场规律下,全球粮食的金融化、能源化和美元化问题突出,使得全球粮食价格和供给极易受国际资本控制。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地的集中化,使得我国在动荡的国际贸易环境中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夏青指出,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源头和农业“芯片”的种业,逐渐被国外种业巨头公司蚕食,国内种业面临挤出风险。而且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特征,单边政策的变动带来的风险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的冲击力度更大。王梦蕾指出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制约了我国的粮食进口,威胁国内粮食安全。崔小娜分析了美国为了维护经济上的霸权地位,列出针对中国企业的实体清单,单方面开启中美间的贸易战,设置贸易壁垒,企图在经济上制裁中国。尽管美国在粮食领域还没有采取实质的措施,但也要防患于未然。
关于我国粮食贸易战略,王文涛等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贸易战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统购统销的政策下,将粮食国际间的贸易作为一种调剂余缺的战略手段。第二阶段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全面打开了粮食国际贸易的大门。第三阶段在2013 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为握紧粮食自主权,国家确定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战略,首次提出适度进口原则。近年来随着我国将粮食国际贸易安全上升到战略地位,学者也在不断探索着未来我国粮食安全走向,优化“引进来”战略,转变“走出去”内涵。如赵峰等研究了全球产业链失衡问题,通过对粮食作物进口的分析,发现我国粮食进口贸易存在“大国效应”的被动现象,进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他还指出我国粮食的国际贸易应一改传统的产品、技术或服务的单一链条式“走出去”,致力于构建全产业链输出模式,“引进来”虚拟土地和虚拟水要素,实现农耕生产的风险转移,增强粮食供给掌控能力。王钢等指出,加紧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经贸合作,以优化粮食产品“引进来”格局,有利于缓解我国粮食进口渠道的单一化压力,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粮食贸易体系。在全球新冠疫情风险的冲击下,关于“内循环”的研究成为我国学界的研究热潮,粮食“内循环”也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未来一个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外互促的双循环新格局正在形成。
六、 关于粮食物流的研究
粮食物流与粮食的生产、交易构成整个粮食流通体系,它是包含了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使产品得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流通。“粮达天下,惠泽四方”,粮食在地理空间上的“可获得性”,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粮食安全内涵对粮食跨区域流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由粮食生产区物流节点、销区物流节点和沿海港口码头物流节点三部分组成,分别承担起粮食的收储和中转、营销和配送、跨区域中转的功能。
邢嘉认为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是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应对粮少人多的形势,政府制定实施了统购统销政策,粮食的各个流通环节都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规划;第二个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伴随着改革带来的阵痛,国家渐进式放开粮食市场,粮食物流由市场调节;第三个是市场经济时期,国家针对市场调节物流出现的问题,实施政策性支持,如最低收购保护价、粮食物流企业资源重组等;第四个是加入世贸后至今,我国粮食现代化物流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北粮南运”格局和粮食产区、消费区的粮食物流节点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粮食集散功能。
张楷唯认为我国的粮食物流体系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包括水运、陆运、空运和管道运输在内的物流节点已经覆盖了主要粮食生产和消费区,粮食物流规模持续增长,具有一定产业集群辐射功能和建设示范作用。钱煜昊等认为粮食流通系统在总体上能满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求,经受住了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考验,但粮食领域也一度出现过运行失序苗头,在高压下暴露出了部分粮油产品结构性短缺和紧急供应效率不足等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此前也有学者对我国粮食物流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总结。如,王新闻指出我国目前的主要运输方式仍是以包粮方式为主,依靠人工进行包装和拆卸,自动化技术水平低,直接影响了粮食运输的效率。此外,在市场中,众多的批发零市场、小规模粮食批发商及粮食收购商具有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相互缺乏合作的特点,致使在粮食运输市场中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包秀珍指出目前粮食流通存在产销物流的区域不平衡、物流运输紧张、跨区域物流超标等问题。
陈劲松指出,为应对粮食运输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改革传统物流模式,积极引进“四散化”模式,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储,实现高效低耗效果;二是发展多式联运,扩大集装箱运输范围;三是提升物流组织化程度,培养大型粮食企业,努力培养粮食采购、加工、存储、贸易一体化的大型粮食企业,尽量采用整装运输模式,减少物流成本,增强粮食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四是强化信息建设和专业人才培训。甄彤等指出粮食物流信息化可有效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安全性、透明度等,有利于优化我国粮食在仓储、运输、粮价等各方面的管理,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卢星辰等指出建立跨区域粮食物流体系可以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优化进口品种结构,降低由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粮食安全风险,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吴志华等也认为国际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必须重视“一带一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对接问题。
七、 结语
综合当前的文献可以看出,学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产生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此外,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也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一是学者更偏重对粮食的需求与供给、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虽有涉及仓储流通,但数量不多,且分析视域受传统经验限制,多囿于固有的框架。二是粮食供给的均衡视角局限于时空均衡,对不同收入阶层间,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满足差异研究深度还不够,由于收入的差距,消费群体获取基本粮食的能力也存在差异。三是随着全球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际社会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全球链式风险冲击会更加剧烈,因此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命脉。近两年国际粮价持续飞涨已在30 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而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在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差异日渐凸显,粮食主销区经济相对发达,但是粮食自给率相对较低,粮食产量和需求量存在较大的缺口,粮食的需求要依靠长途运输来满足,粮食价格和品质很难得到保证。粮食主产区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合农作物的种植,但是粮食主产区地广人稀,粮食产量完全超过本地粮食需求量。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实现了由南往北转移之后,生产区粮食产量溢出问题更为严重,表现在粮仓紧缺,粮食损耗严重。从21 世纪初开始,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粮食产销平衡区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用粮的增加和地方储备粮减少等因素,从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转变成为了粮食的主销区。因此,对粮食空间布局的演变进行研究,可以挖掘粮食生产的时空规律,进一步探索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第二,为了形成各级政府共同负责的粮食安全保障格局,切实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仅强调省级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我国对粮食安全的需要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存在小农特征,属于县乡一级直接管辖,而目前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严重,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安全责任应向县乡一级传导,全面落实省、市、县垂直一体化责任制。
第三,受世界经济下行影响,我国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经营较为困难,与之相适应的低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减少,影响其粮食安全保障水准。
第四,与粮食连年丰收并行的是,资源环境的现有承载力已到了极限,如何在确保产量的同时兼顾资源环境的可持续。
第五,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关于国际粮食安全的研究文献激增,目前我国面临的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因此,针对国内外不确定性风险的研究需要持续进行,以探索我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优化路径,建立一个成熟的粮食风险评估体系。
注释:
① 王荣森、陈阳: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中国科技投资》2020 年第1 期。
② 马爱锄、杨改河、黑亮:《粮食安全新内涵与中国粮食安全态势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3 期。
③ 马恩朴、蔡建明、林静、郭华、韩燕、廖柳文:《2000—2014 年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20 年第2 期。
④ 安艺明、赵文武: 《全球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2012 年Planet Under Pressure 国际会议述评》,《生态学报》 2012 年第 15 期。
⑤ 蒋丽、徐飞彪:《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综述》,《国际资料信息》2011 年第5 期。
⑥ 雷玉桃、谢建春、王雅鹏:《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协调机制浅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 年第3 期。
⑦ 石少龙:《2003 年粮食安全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04 年第9 期。
⑧ 曾宏:《粮食安全的本质内涵与研究框架》,《税务与经济》2006 年第2 期。
⑨ 毕艳峰: 《粮食安全内涵解析》,《北方经济》2011 年第 3 期。
⑩ 吴志华、胡学君: 《中国粮食安全研究述评》,《江海学刊》2003 年第3 期。
⑪ 王力、徐宝健、赵仲功、刘华:《中国种业路在何方——我国种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山东农业》2001 年第 11 期。
⑫ 岳德荣: 《对我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几点认识》,《玉米科学》2002 年第4 期。
⑬ 张小惠、李春生、毛一剑、孔宪琴、叶元林:《新时期我国种业市场现状及发展思考》,《中国稻米》2008 年第 6 期。
⑭ 熊芙蓉:《跨国公司对我国玉米种业安全的影响研究》,《学术论坛》2013 年第3 期。
⑮ 李登海:《做大做强民族种业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8 年第11 期。
⑯ 罗炬、张昭、张蕙杰:《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策略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 年第9 期。
⑰ 周胜兰:《强化种业发展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云南农业》2020 年第7 期。
⑱ 陈龙江、高阳:《基于规则视角的我国种业对外开放度评估》,《南方农村》2020 年第1 期。
⑲ 郭庆华:《遏制农地无农 确保粮食安全》,《粮食问题研究》2020 年第3 期。
⑳㊶ 蒋和平、尧珏、杨敬华:《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隐患与解决建议》,《中州学刊》2019 年12 期。
㉑ 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戴尔阜:《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2 年第 4 期。
㉒ 龚波:《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求索》2019 年第4 期。
㉓ 王晓君:《耕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设备研究》,长安大学2015 年硕士学位论文。
㉔ 文长存、崔琦、吴敬学:《农户分化、农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农村经济》2017 年第2 期。
㉕ 王绎程:《土地规模化经营对城镇化与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 年第5 期。
㉖㊹ 杜志雄、韩磊:《供给侧生产端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20 年第4 期。
㉗ 江喜林:《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职能的优化》,《南方农村》2009 年第4 期。
㉘ 张五钢:《我国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倾向与对策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 年第5 期。
㉙ 虞洪:《双重结构转型对全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农村经济》2020 年第4 期。
㉚ 康乐、王海洋:《我国生物技术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 年第1 期。
㉛ 王红梅、陈玉梁、石有太、李静雯、王立光:《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现状与展望》,《分子植物育种》2020年第2 期。
㉜ 孙如玉、蒋婉琪:《信息技术对粮食增产的影响研究》,《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 年第8 期。
㉝ 汪垚:《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应用探析》,《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20 年第9期。
㉞ 李明文、王振华、张广胜:《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技术选择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 年第 2 期。
㉟ 徐永金:《粮食主产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 年第6期。
㊱ 杨钰蓉、何玉成、李兆亮:《中国粮食生产中不同类型技术要素投入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年第7 期。
㊲㊷㊸ 迟京涛:《我国粮食安全的演变及现阶段的思考》,《粮食储藏》2020 年第1 期。
㊳ 崔宁波、王欣媛:《新时代粮食安全:挑战、内涵及对策建议》,《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 年第3 期。
㊴ 成升魁、汪寿阳、刘旭、刘晓洁、吴良:《新时期我国国民营养与粮食安全》,《中国科学》2018 年第18期。
㊵ 宋亮、曹宝明、朱强:《粮食安全、消费转型与政策调整》,《新疆社会科学》2019 年第3 期。
㊺ 陈燕: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东南学术》2020 年第1 期。
㊻ 郭欢欢:《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现代交际》2020 年第13 期。
㊼ 陈前恒:《中国粮食安全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人民论坛》2019 年第32 期。
㊽ 孙鑫:《从农产品国际贸易谈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及策略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年第3期。
㊾ 参见符珍、王溶花:《我国谷物粮食进口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商场现代化》2019 年第16 期;曹灵灵、王溶花:《我国谷物类粮食进口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 年第3 期;崔戈、焦玉平:《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大豆贸易》,《社会科学》 2019 年第 2 期。
㊿ 陈旭华:《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GR 分析方法》,《价格月刊》2014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