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城市为舞台,以水道为线索
——《双城记:明清清淮地区城市地理研究》评介

2021-01-27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6期
关键词:阳城双城记舞台

王 旭

唐宋以降,定都于北方的王朝对漕运的依赖性愈来愈强,由此催生出很多运河城市。淮安既是沿淮城市,又是一个典型的因漕而兴的运河重镇,其命运与河道及整个国家紧密相连。明清时代,由于淮安地区水文环境复杂多变,交通地位不断提升,战乱时有发生,并出现了一个具有地理空间含义的新名词——“清淮”,此区域正是王聪明博士《双城记:明清清淮地区城市地理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关注的地区。在清淮地区,涉及到清河城、清江浦与山阳城(淮安府治所)三个城市,其中任何两者之间大致都具备“双城”的含义。“双城”在漕、河、盐三大政的影响下,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城市形态与空间格局。

该书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分为六章,各章以专题的方式展现明清“清淮双城”之互动与转变的时空脉络。通观全书,本书有如下特点和价值。

第一,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拓展了新路径。早在20世纪70年代,侯仁之先生就将城址的起源与演变、城市职能的形成及其演变、城市面貌的形成及其特征、城市位置的转移及其规律、地区开发和城市兴衰的地理因素五个方面作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地理学报》1979年第4期)。时至今日,大多数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都还没有突破这些主题,但在《双城记》一书中,作者不仅关注了城墙与城门修建、街巷与市场发育、公署与居民区空间分布这些“经典”的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内容,还探讨了山阳城外来移民与城市建设之关系、风水观念与城市空间格局、士绅活动与城市景观塑造等主题,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人,特别是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人群尤其值得关注,他们才是串联起空间与历史事件的鲜活载体。城市可以被赋予一种空间的概念,它为生活于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提供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舞台。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指出:“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这就是影响深远的“舞台说”,今天我们不能仅满足于研究地理空间这个舞台本身,还要关注依托舞台而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让舞台真正成为“话剧”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在单体城市研究与区域城市研究之间寻求到平衡点。以往的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多以单体城市为主,并集中于北京、西安、上海这些大城市,然而“点”状研究容易掉进模块化和碎片化陷阱。李孝聪先生强调要“跳出单个城市的研究模式,从一定地域范围来考察区域城市群体的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这一认识无疑是正确的。所谓“城市群体”,实际上就是强调“面”的研究,即关注某一区域内的城市。不过这个“面”不可能无限放大,否则容易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层面。《双城记》一书则很好地平衡了“点”与“面”的关系,作者深化“双城”研究模式,关注的虽然是清河城、清江浦与山阳城这些单体城市,但借助“清淮”这一区域加以统论,做到了点面结合。此区域的城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自然环境与国家政策变动的大背景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为一个中观尺度的论题是合理的。

第三,线索明确,考证精妙。任何一部著作都应有一条或多条清晰的线索,《双城记》一书的线索应是水道。明清时代,黄河、淮河、运河三条大河在这一地区“纵横交错”,河道成为形塑城市个性的核心因素,也是“清淮双城”区别于其他城市最大的特色。无论是宏观层面清江浦与山阳城地位的升降,城市内外湖泊的兴废与水利工程兴修,还是微观层面街巷格局的形成与发育,天妃庙的建置与空间分布,均深受水道的影响,作者以水道为主线将诸章有机串联在一起,使得专题式的研究线索清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围绕主线做了很多精妙的考证工作,如第一章考订隋唐时期的淮阴城应是东晋淮阴城的旧址,亦即今淮阴区码头镇附近,纠正了在今南陈集镇境内的陈说。再如第二章对“淮人止余七家”之说进行考论,指出“七家”并非确指,但能证明明初山阳城人户凋零,结论令人信服。

第四,文献丰富,具有跨学科思维。全书广泛利用官私文献,包括正史、方志、年谱、家谱、笔记、日记等,此外,作者还广泛搜集了淮安历代名士的道德咏叹和文章类编,地方掌故和民俗风物资料,广义的乡镇志书和漕运、山水、关榷等专门志书,地方士人诗文集等,丰富的文献使得全书在观点阐释和论证上具有较强的可信性,摆脱了区域史研究多依赖单一地方志的缺陷。此外,本书虽是一本历史城市地理学著作,但却有跨学科研究的思维,采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对于移民及其生活、城内公共关系网络、社会分层与居民宅地分布的探讨是社会史的研究理路,对于商业区时空分布与演变、城外湖泊水体景观营造以及清江浦市镇景观形成的研究借鉴了经济史以及景观学的方法,而对于韩信与漂母相关故迹的构建与演变、“巽亥合秀”风水观念以及清淮地区天妃信仰的阐释则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文化史和宗教学的思想。

当然,作为一本38万字的宏著,不免“挂万漏一”。如全书虽用到10余幅地图,但体量仍略显不足,且所用地图大多采自于明清地方志,不够清晰,如能改绘或自绘一些地图更佳。一些标题与内容也不能做到严丝合缝,如第二章第一节之二的标题为《移民进入山阳城的时空状况》,给读者的感觉是探讨移民在山阳城的时空分布情况,然具体内容却是叙述山阳城移民的来源。再如第一章的标题是《淮河南北:山阳、清河二城的历史考察》,但窥之具体论述,淮阴城也是其叙述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三节“地理景观的空间分置:以韩信、漂母相关故迹为中心”在内的诸多问题均是围绕“淮阴”与“山阳”两个空间概念进行讨论,对于清河县论述并不太多。虽然清河县与淮阴县邻近,且有过迁址重合的时期,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城市。不过白璧微瑕,这些并不影响该书的整体价值,《双城记》一书以明清时期的“清准”地区为研究空间,通过广泛搜集和征引丰富的文献资料,基于空间结构与城市体系两大研究视角,重新构建了清河城、清江浦与山阳城的历史空间,及其与运河、黄河、淮河所结成的“水道—城市”模式,并通过触及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与机制问题,清晰地展现了这一区域城市演进的独特路径,为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拓展了新路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区域社会史、景观学等方法融入到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围绕着区域互动、中心城市转移、人与空间的关系等方面,从地理空间、水文环境、经济结构、社会人群、文化信仰等多元角度进行分析,既有微观细致的考证,又有宏观整体的认识。

猜你喜欢

阳城双城记舞台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天下为家
双城记
淮上重镇——秦汉谷阳城遗址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智本演义”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