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的那些事
2021-01-27编辑吴冠宇
◎ 编辑 | 吴冠宇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安边镇大滩村“三峡种子基金”受益人李树论在葡萄架下享受收获的喜悦。 摄影/黎明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多年来,中国三峡集团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聚焦脱贫攻坚这一主题主线,积极参与定点扶贫、援疆援藏援青、川滇少数民族帮扶和库区移民帮扶,在产业、教育、安居、基础设施、健康等多方面投入真金白银,倾注真情实意,积极履行中央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全力以赴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阳光下的金沙江 摄影/高峰
巴林左旗 “刘村儿”手里拿着沉甸甸的谷子,心里乐开了花。 摄影/吕畅
“刘村儿”的谷子高产秘诀
时下,冬意渐深,可前来“刘村儿”家取经的村民却热情不减,走了一拨又来一拨。
“刘村儿”名叫刘国富,是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西沟村村委会主任,为人热情,有忙必帮,当地老百姓都爱叫他“刘村儿”。他家种了近百亩的谷子和玉米,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刘村儿”种的谷子穗格外大,玉米颗粒饱满,至少增产20%。“今年的收成特别好,每亩地能多赚二三百块钱。”看着金灿灿的谷子地,“刘村儿”笑得合不拢嘴。
产量高的秘诀是什么?“刘村儿”特意请来一位专家解密。专家叫林阔成,是大自然保护协会内蒙古项目主任,在巴林左旗开展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已三年有余,帮助“刘村儿”等一大批村民提高庄稼产量。
林阔成说,高产的秘诀就在谷子地里铺设的薄膜上。
细看田间,白色地膜像被子一样盖在庄稼上。“这种技术叫做全覆膜双垄沟播,”他说,“农民春天时将土壤堆高起垄后,用薄膜覆盖全田,然后在沟内播种,正常施肥,不用除草和浇水,依靠天然降水就完全可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可以为农民省下不少工夫和钱。”
“这项技术能够得以推广,其实最要感谢的还是当地政府和三峡集团。”林阔成说。
2018年,三峡集团、大自然保护协会与巴林左旗人民政府签署协议,三峡集团出资220万元,大自然保护协会出资40万元,专项用于巴林左旗两个深度贫困村实施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在西沟村推广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就是该项目的内容之一。
产业发展有了科技力量的注入,老百姓的收益提高了,“生态+扶贫”新路子也走出来了。
“刘村儿”拍着胸脯自信地说:“明年,全村要把这项技术推广到3000亩,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增产增收的喜悦。”(文|吕畅)
小果子的大能量
巫山县两坪乡华家村,从前是“山大无产”,经济收入主要靠传统种植“三大坨”——红苕坨、洋芋坨、苞谷坨。“一亩地收入不到一千块钱,一个家庭一年下来落不了什么。”华家村村支书周继文说。
为了增收,2014年,华家村开始发展脆李种植产业,目前全村共种植脆李2094亩。
2020年,三峡集团投入210万元,帮助华家村打造脆李精品果园,进行清园、公路硬化,以及采摘便道、生态观光人行步道、灌溉工程、绿化工程等建设。果园种植条件的改善,使脆李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提升。2020年全村脆李产量100吨左右,产值约160万元,占全村收入的60%。道路和展销平台的建设,也为脆李销售提供了便利。除了产业帮扶,三峡集团还在华家村进行消费扶贫,按市场价购买了50万元脆李。
华家村村民向宗满是三峡集团产业帮扶受益人之一。向宗满家因病致贫,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正是这一年,他开始种植脆李。向宗满家共种植六亩多脆李,去年一共收入几千元。今年三峡集团帮扶华家村脆李产业后,他家脆李的产量、品质都大幅提升,成本降低,销售也更加方便,每亩收入达到三千多元。今年,向宗满还用种植脆李的收入开起了农家乐,李树开花时吸引游客观光赏花,脆李成熟后可以来采摘果实,又给家里增加了一万多元的收入。
“没想到小小的脆李成了我的摇钱树!”提起今年的脆李大丰收,向宗满喜不自胜。(文|吕畅)
采摘脆李 摄影/黄正平
熠熠烛光 点亮希望
2019年9月5日,星期四,凉山州西昌市西乡乡中心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课前,孩子们既兴奋又期待,他们早就听说,新学期会有一名新的音乐老师给他们上课。
上课铃响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走进了课堂。她带着孩子们一起打节拍、做游戏、唱歌、跳舞,四十分钟的音乐课在孩子们的欢歌笑语中结束了。
课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聊起了他们新的音乐老师。有的说老师长得好漂亮、有的说老师的歌唱得好听。但孩子们说的更多的,是音乐课的内容变得丰富了,有吸引力了。
新的音乐老师名叫彭薇,是一名支教老师,负责乡中心小学六个年级共八个班的音乐课程。看到孩子们那么喜欢彭薇老师的课,西乡乡中心小学校长叶辉感慨良多。叶校长介绍说,由于教师资源欠缺,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等文体课程,长期以来由教授语文、数学等课程的老师兼任,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彭薇老师的到来,让学校的音乐课程变了一个新模样。
这些发生在西乡乡中心小学的点滴变化,都起源于一项活动:“三峡烛光行动”——由三峡集团出资资助一定数量的支教老师,以弥补当地优质教师不足的短板。
“三峡烛光行动”项目启动后,三峡集团按每位支教教师每年3.5万元的费用预算标准,2018至2019学年度,共向凉山州8县市中库区移民人数较多、师资缺乏的中小学派遣了52名支教志愿者。2019至2020学年度,又从1200多名报名志愿者中遴选出96位,加上上一期结束后留任的30位,共有126位老师已在今年9月奔赴凉山州8个县的48所学校任教,受益学生超过 6000人。(文|徐强)
教师彭薇和她的学生们 摄影/徐强
三峡励志班 摄影/徐强
三峡励志班真的不一般
凉山州民族中学初2021级9班的课堂上,同学们个个坐姿挺拔,精神饱满。老师讲课时,他们时而目不转睛专心听讲,时而低头认真做笔记。老师提问时,同学们争相举手,踊跃发言。黑板上方“你追我赶 共赴前程”八个红色大字尤为显眼。班级内,一股严肃认真、努力拼搏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
这个班从刚入学时的年级第四,到一学期之后的年级第一并保持至今。学生们的努力换来了学习成绩的显著提升和全校老师的认可。
这个特殊班级,是“三峡集团初中励志班”。班里的学生们大都是凉山州金沙江水电站库区的移民学生。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库区移民安置涉及凉山州9县(市),当地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库区移民学生和凉山特困家庭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较少。2018年,在三峡集团的资助下,在凉山州民族中学(初中部),第一个“三峡励志班”成立了。班级共招收金沙江下游水电移民学生30名,非移民特困学生10名,非移民非特困品学兼优学生10名。开办“三峡励志班”,能够使这部分学生获得优质教育机会,促进学生成才,改变自身家庭命运,影响库区群众教育观念,助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班级内浓厚的学习氛围因何而来?来自会东县的陈立扬同学说,到了新学校后,发现身边的同学们更优秀和努力。在这样的氛围下,如果自己不努力,很快就会被比下去。
来自美姑县的彝族男孩阿古以者告诉我们,来励志班读书是他第一次走出大山。以前,他从没见过图书馆、篮球场,不知道什么叫社团。现在到了这么好的学校和学习环境,没有理由不珍惜,更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凉山州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荣敬龙介绍,做好日常教学的同时,尤其注重班级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定期组织志愿者与同学互动,共同学习,暑假还组织夏令营。学生们改变了思想观念,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对他们未来学业成长、职业发展甚至长期人生规划都能起到最基础的支撑作用。(文|徐强)
文全万一家在新居 摄影/卢忠灿
搬新居喽
“这里就在108国道旁边,学校、医院就在家门口,交通方便,生活条件也好,我们先搬过来住,你们也要早点搬过来哟。”刚搬到新家,文全万就对前来帮他搬家的老乡说。文全万是白鹤滩库区首批搬迁入住新房的移民之一。
2020年10月1日,经过相关各方高效协商与对接,白鹤滩库区首批移民顺利搬迁入住新房。这批移民来自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鲁吉镇,迁入地为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
在麻栗镇移民安置点,新居就像一座座联排别墅,规划有序、错落有致。文全万家的房子在第一排第3户。他家是5人户,建设的新房子有400多平方米,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宽敞明亮,整洁美观,楼上还有一个超级大阳台。
站在文全万家宽大敞亮的厨房里,当地一位前来帮他搬家的移民干部羨慕地说:“老文,你们移民真有福气,住上了这么好这么大的房子,我们是一辈子赶不上你们喽!”
文全万满脸笑容,热情地招呼前来祝贺他喜迁新居、进进出出的客人。
他说:“说心里话,能有这么好的机会搬到这里来,我们是高兴的,心里是愿意的。人人都有故土难离的情结,这可以理解,但人要想得长远一点,我们在老家不是不可以生活,但毕竟交通不便,生产生活各方面条件有限。是白鹤滩工程建设给我们提供了这次搬迁发展的机会。搬到这里来,我们原先也有担心和顾虑,但众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放下了心,我是从心里感谢他们。”
和文全万一样高兴的,还有移民张高云一家。刚到新家,张高云的爱人就走进厨房,点燃了一盆火。她说,这是她们老家的传统,新房子建好了,第一次入住,一般要生一盆火,这代表将来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红火火。虽然天气较热,但满屋的人都感受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文|卢忠灿)
做梦都想住上好房子
李连芬所在的云南省盈江县铜壁关乡和平村新刀弄村小组,是一个以景颇族为主的山区村寨。
关于房子的记忆最让她刻骨铭心。曾经,李连芬和家人住的是茅草屋,每逢下雨,家里都会摆满大小不一的盆盆罐罐接雨。
“雨停后,我会和母亲一起去山上打茅草,晒干后用来修补漏雨的茅草屋。”李连芬说,“那时的日子很苦,房子漏风漏雨,在屋里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
为改变艰难的困境,他们一家齐上阵,人背马驮,总算靠着勤劳的双手逐渐住上用石棉瓦、篱笆墙做的房子。“房子底层养猪、鸡,上层住人,人畜混居,气味难闻。”李连芬说,“房子虽然极少漏雨了,但篱笆墙做的房子易遭虫蛀,不仅灰尘大,还漏风不保暖。”
“做梦都想住上好房子”成为景颇族同胞们的共同愿望。2016年,在当地政府和三峡集团的帮扶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李连芬和村民们住上了祖祖辈辈期盼的“安居房”。新房不仅宽敞明亮、安全牢固,还具有景颇族特色。村民们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和花草,村子里“微花园”“微果园”随处可见。
“住上了新房子,做活都有心情了!”李连芬开心地说,“以前住在山上,交通不便,只能靠种玉米、土豆,养鸡为生,一家人忙活一年也攒不到钱。现在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交通便利,家里的活我一个人就能做完,老公外出务工,家里终于有存款了。”
如今,新刀弄村已焕然一新,村内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庭院鳞次栉比、花木环绕,产业基地一派生机。家家户户悬挂着国旗,新房上贴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等标语是景颇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文|秦明硕)
通往雷波县拉咪乡阿合哈洛村的公路(29.5公里) 摄影/黄正平
回家的路
这是一条山村公路,从海拔1000米的山脚往上蜿蜒,像一条长龙,攀过绝壁,穿过丛林,盘旋到海拔3000米的云上村庄——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拉咪乡阿合哈洛村。
一辆黑色摩托车,在这大山里的公路上,伴着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涧水声,在斑驳的树影里,时隐时现,直到停在了公路尽头村庄的一个院落前。阿合子副立在摩托车旁,举起手机,背对着金黄的晚霞,比出胜利的手势,定格了一张满意的自拍。这一天,是阿合子副回家最快的一天,也是在回家路上最高兴的一天。他不禁望向这条回家的路,思绪回到了一年多前——
父亲用他不多的积蓄给阿合子副买了一辆他中意很久的黑色摩托车。终于得到期待已久的礼物,他满心欢喜,立即骑上飞奔起来,激动的心也随之放飞,仿佛自己变成了雄鹰舒展双翼乘风翱翔。
“砰”地一声,摩托车被一块锋利的石子扎爆了前胎。阿合子副放飞的心情也随着这突如其来的爆胎,降到了冰点。谁能想到,刚买的新摩托还没骑到家就抛了锚。父子俩只能垂头丧气推着摩托车,前往中心乡集镇修理……
不久后,彝族新年的前一天,阿合子副接住校的妹妹回家过年。刚下过雨,回村的29.5公里土路坑洼泥泞。摩托车载着阿合子副和妹妹,歪歪扭扭、跌跌撞撞地往家的方向缓慢行驶。
一开始,阿合子副心情不错,和妹妹说说笑笑。“咚!”突然,摩托车滑倒在一个坑洼里,阿合子副和妹妹,一个摔了个马趴,一个摔了个斜躺。哥哥搀扶着妹妹爬了起来。虽然确认了都没受伤,但看着彼此满身的泥和水,再看看歪倒在稀泥里的摩托,不知道该笑还是哭……
满身是泥的黑色摩托,载着满身是泥的兄妹俩,又歪歪扭扭、跌跌撞撞地出发了。只是,后面这一路上,没了说笑,也没了歌唱。
阿合子副的思绪回到了现在,他凝神望着前方的路——这是一条崭新平整的水泥路。这条通村公路硬化投用后,不再坑洼、不再泥泞、也不再有锋利的石子。他没想到,路真的会修好,一路驰骋会如此的酣畅淋漓。连绵的群山,这险峻的峡谷,这幽深的丛林,这无尽的高原,仿佛都不再是阻碍。
这条平整的路,能让他安全快速回家,方便快捷出村;这条路,唤起了他对远方的畅想。出村的路连着出乡的路,出乡的路连着出县的路,出县的路连着未知而又可期的未来。
拉咪乡阿合哈洛村是一个贫困村,通村公路硬化工程于2019年5月完工,是雷波县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通村路。道路全长29.5公里,海拔落差2000米,硬化工程历时1年6个月,缩短车程1倍以上,且安全顺畅。工程全部由三峡集团捐赠资金建设。
阿和哈洛村被称作“云端上的村庄”,有辽阔起伏的草原,成群的牛羊,碧蓝的晴空,奇异的云海,姹紫嫣红的索玛花,断崖绝壁的龙头山。通村路硬化后,迎来了更多的自驾行游客驻足观光。(文|芶伟)
烂泥路变水泥路:路顺畅,样样都顺畅
云南省宁蒗县普米族群众大都居住在高山深谷,千百年来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通村路都为土路,雨阻晴通,通达条件极差。
路难行,事事难行。老百姓希望把通村公路修通畅,方便出行和运送物资,这是走访中听到的最大诉求。
短短四年的时间,三峡集团投入资金实施了道路、饮水、文化活动场所等一批补短板项目。道路硬化工程总长224.58公里,使宁蒗县89个普米族聚居村通了水泥路,实现了与县内骨干公路的有效连接。
“做梦都没有想到公路会通到家门口!”家住宁蒗县西川乡金型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熊乔保高兴地说。熊乔保一家居住地以前不通公路,生产生活物资靠人背马驮。一家5口人住在陈旧、简陋的土坯房内。三峡集团帮扶后修了一条430米的水泥路,直通到家门口。熊乔保自筹了一部分资金,加上三峡集团帮扶资金,建起了一栋砖混结构的新房,面积80多平方米,还配了太阳能洗澡间、厕所,畜厩搬迁至院墙外面,实现人畜分离。他说:“现在通村路顺畅了,做啥子事都顺畅了,生活样样好!感觉自己也像城里人一样,过上了文明、卫生、便捷的新生活。”
金型村通村公路修好后,彻底改变了晴通雨阻的现状,实现了与丽宁二级公路的有效连接。村里的物流畅通了,有的农户还买了小型货车跑运输,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文|查永久)
为医疗费用开出“降压药”
患有糜烂性胃炎的奉节县贫困户张清,“放心大胆”地住进了卫生院。“以前生病只能买点儿药,哪里敢住院?”
这份敢进医院的“胆量”背后,有政府医疗保险的支撑,也有三峡集团医疗救助基金的兜底。
张清的就诊费用结算表显示,在已报销费用内,除政府医保措施外,三峡集团(县级)医疗救助基金也赫然在列。“住院费用大概1.5万块,各种报销后,我只花了大概100块就出院了!”
“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主要是所有贫困人口都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健康扶贫提出明确要求。
截至2020年5月,三峡集团已累计投入1.26亿元,在奉节和巫山设立“三峡集团(县级)医疗救助基金”,在重庆市统筹实施“五张网一站式结算”基础上,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自付比例超过10%的部分给予兜底救助,目前已惠及8万多名贫困群众。
张清和彭德玉,是三峡集团“( 县级)”医疗救助基金的首批受益者。在江西省万安县,数万名贫困群众也拥有“同款降压药”——截至2020年5月,三峡集团已累计投入3180万元,帮助当地5万多名贫困群众代缴医疗商业补充保险。
多年来,三峡集团积极开展健康扶贫,持续加大健康扶贫力度,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亿元,持续开出健康扶贫“药方”,帮助数以万计的贫困患者治了“病根”拔了“穷根”。(文|朱静霞)
患者在朱衣镇中心卫生院结算窗口前支付医疗费用 摄影/朱静霞
享受三峡集团医疗救助的五保户张清 摄影/毛翔春
兜底救助的第六重保障
在脱贫攻坚战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拦路虎”。5月15日,三峡集团向奉节捐赠共计1500万元的“三峡集团(县级)医疗救助”基金,计划实施周期为12个月。这笔能让奉节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期内继续享受救助政策的基金,在4月5日已开始发挥作用。
据奉节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柳介绍,2018年,在重庆市统筹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大病补充险、民政医疗救助(含民政扶贫济困基金救助)、精准脱贫商业保大病补充险、市级健康扶贫基金“五张网一站式结算”的基础上,奉节又单独统筹资金,实施“县级医疗救助保障”,实现“六网同转一站清算”。2019年4月5日开始,这张原本由奉节政府出资设立的医疗救助“网”,转而由三峡集团接手,并更名为“三峡集团(县级)医疗救助”。张清花100块钱就能放心住院治病,也是得益于这六重医疗救助“网”的合力救助。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是先诊疗后付费。缴纳医疗费用时,先通过市级层面的医疗救助报销,如果还有超过总费用10%的钱需要缴纳,那么超过10%的部分就由三峡集团(县级)医疗救助基金予以兜底救助,确保其住院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杨柳说。
和陈步清一样,奉节朱衣镇红峡村贫困户余代秀也得到了三峡集团(县级)医疗救助的帮扶。余代秀身患肿瘤,最近一次住院共产生医疗费用7000多元,受惠于六重医疗救助保障,她出院时只付了100元。“十年前我得了胆结石,一共要花4000多块,我自己出了2100块钱。现在的政策好,治疗一个肿瘤才花100块钱,感谢啊!”
据杨柳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三峡集团(县级)医疗救助基金已累计支出超过188万元,已有数千名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受益,患者平均自付比例为9.99%。“预计一年内,这项救助可帮助2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户均救助医疗费用1000元,平均自付比例9.8%,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将得到有效遏制。”(文|朱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