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服药管理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
2021-01-27胡春碧黄靖童廖慧黠
杨 波,彭 静△,邓 维,胡春碧,黄靖童,廖慧黠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1.老年科;2.护理部;3.男病区,重庆 410020
精神分裂症是具有高复发性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药物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对病情的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研究显示,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规律服用药物[1],并且服药依从性差已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反复入院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复发风险是持续药物治疗患者的5倍[2]。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回归家庭接受持续治疗,徐华等[3]研究表明有无家属照顾是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因素之一,杨琼花等[4]也认为对主要照顾者实施针对性指导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家庭成员当中主要照顾者的知识、态度等对患者坚持服药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知信行理论(KAP)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5]。该理论认为,知识是改变行为的基础,态度和信念则是改变行为的动力,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因此成功地应用于健康行为改变[6-8]。本研究的目的是从知识、态度、行为3个方面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服药管理的现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依从性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本中心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共182例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其照顾的患者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患者需持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3)年龄≥18岁;(4)与患者共同居住;(5)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受限;(2)精神障碍、认知障碍、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
1.2问卷调查
1.2.1一般资料问卷 基于文献分析,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等内容。
1.2.2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服药管理知识、态度、行为量表 该量表由研究者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自行编制。量表包括知识、态度、行为3个维度共34个条目。知识和态度分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进行评分,由1~5分代表“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行为分量表以“从不”为1分,“偶尔”为2分,“有时”为3分,“经常”为4分,“总是”为5分。量表总得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表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知识、态度、行为水平越高。该量表经两轮专家函询后评定,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92,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01、0.875、0.899。
1.3调查方法 调查者经培训合格后实施调查;正式调查前,调查者向受访者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问卷填写方法、所需时间等,受访者知情同意后,自愿参与本研究。漏填、缺项均视为无效问卷予以剔除。所有问卷当场填写并收回,共收回185份,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3份,有效率98.4%。
2 结 果
2.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在调查的1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中,男89例(48.90%)、女93例(51.10%),年龄29~76岁、平均(48.56±7.86)岁。29~<50岁101例(55.49%),50~<70岁76例(41.76%),≥70岁5例(2.75%)。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11例(6.04%),小学28例(15.38%),初中47例(25.83%),高中49例(26.92%),大学及以上47例(25.83%);婚姻状况:未婚7例(3.85%),已婚93例(51.10%),离异31例(17.03%),丧偶33例(18.13%),分居18例(9.89%);人均月收入:≤2 000元为6例(3.30%),2 001~<4 000元为77例42.30%,≥4 000元为99例(54.40%)。
2.2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服药管理知识、态度、行为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服药管理的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为(93.41±9.71)分;知识、态度、行为量表得分分别为(29.18±6.23)、(34.36±5.79)、(27.54±7.19)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者的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者的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主要照顾者的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单因素分析结果(分,
续表1 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单因素分析结果(分,
2.3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知识、态度、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服药管理的知识、态度、行为总分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赋值情况: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1,小学=2,初中=3,高中=4,大学及以上=5);月收入(≤2 000元=1,2 001~<4 000元=2,≥4 000元=3)。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服药管理知识、态度、行为总分的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知识、态度、行为总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 论
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不依从率为20%~89%[9],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缺乏服药管理知识、对患者支持信念薄弱也会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反复[10-11]。本研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服药管理的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平均为(93.41±9.71)分,该量表满分为34~170分,知识、态度、行为量表得分分别为(29.18±6.23)、(34.36±5.79)、(27.54±7.19)分,总体而言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其中知识分量表中,对于“药物剂量”“药物作用”“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3个条目的掌握情况稍差。可能原因是抗精神病治疗一般采用联合用药,患者使用药物种类较为复杂,因此照顾者容易混淆。另外,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不良反应的表现、处理方法对照顾者而言较为复杂,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者存在理解障碍;态度分量表中,个别条目如“愿意去学习和参加相关抗精神病类药物知识讲座”“愿意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信任医生”“希望社区医院或本地卫生机构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健康宣教”“愿意参加患者有关家属服药的经验交流会”的认可率都较低。而在行为分量表中,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分别是“一直主动学习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经常与其他的患者家属就抗精神病药物管理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服药后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负面情绪”。以上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对于服药管理的知识主要集中在对药物名称、服药时间等的了解上,但对具体药物剂量、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不良反应的症状和处理方法的掌握上显得不足。同时,在对信念的调查中,尽管少数研究对象表示出了对长期服药的担忧,但大部分人群认为应该坚持服药,防止病情反复。但是当照顾者需要通过社会(其他患者家属、社区等)接触和了解有关服药管理的知识时,这种接受度并不高,一方面可能与照顾者的病耻感有关。有研究表明,国内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的病耻感发生率高达78.3%[12],病耻感是患者或者家属由于疾病本身所感到的耻辱感,在面对社会及公众时这种受歧视感更为严重。顾鑫萍等[13]研究结果也报道了这一现象。另一方面,可能与照顾者对社会的期望值不高有关。本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与其服药管理的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有关。分析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较高者对精神分裂症疾病本身会有更清晰、科学的认识[14-15],人均收入较高者因为经济压力较小,这两类人群主观能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主动学习能力,能更有效地获得疾病相关知识。以上结果表明,在对患者家属进行服药管理的培训时,需要更加关注教育程度较低和收入较低者,在内容上尤其是注重对精神疾病的科学认知,促进病耻感的减轻或消除,增强对服药管理的重视,将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服药管理的知识、态度、行为总分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受到照顾者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的影响。因此,在了解其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在实践中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和薄弱环节,制订个性化方案,实施合理的干预措施。本研究仅以本中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因此样本量和样本的代表性均受到一定影响,今后的研究中需增加调查样本量,能更全面地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顾者服药管理的知识、态度、行为现况,并为患者的服药管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