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会干部个人主义现状调查及解决思路
2021-01-27方徐麟江西师范大学
方徐麟 江西师范大学
一、发现问题
(一)学生会确实存在部分个人主义
1.在部长处理部分问题时,让学干替其完成变成了一种习惯。在有些事情中,不少部长将应该部长协助完成的工作完全打包交给学干,让其独立完成。长此以往部长将从指导学干共同进步向仅仅传达命令这一身份个人化地变质。
2.在学生干部参与活动时,将混分水活动变成了一种常态。据悉,部分学生干部参与活动是直接同策划发起人报名而未参加活动,或黑幕比赛,比如关系好打分高等。其实不仅学生会,在班委等其他工作部门都出现过内部学生干部差别待遇。
3.在班级评优评先的过程中,把拉票互助变成了一种必须。学生干部本身就是为学生服务,不少学生干部在学生会锻炼了很多方面的能力,班级上大大小小的班级活动与班级报道也就交给了他们,然而有学生干部却动机不纯,部分学生干部仅在班级评优推选前期为班级多做事,而当评选过后却少见人影。
(二)将学生会部分现象个人化解读
1.在部长培养学干过程中,将严格等同于个人化。在调研过程中,不少部长表示,现在当部长确实困难。有些事情再三交代,学干仍然出错,因为情绪管理不当对学干生气在所难免。问卷中,也可以发现认为严格中大部分认为学生会存在个人主义,将做不好事被批评等同于个人主义。2.在完成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把任务重等同于个人化。不少人表示学生会工作太多太累,同自己理想大学生活相差甚远,自己没有时间培养自己兴趣,也平衡不了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感觉脏活累活都是学干做。其实无论是学干还是部长,在学生会的工作任务都不小,累活脏活都是学干做只是学干同同级非学生会成员的比较下产生的错觉。
二、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
(一)学生干事认为存在个人主义的可能原因
1.对部长言行态度的误解。2.学生干部没有端正自己的位置。3.学生干部本身并不适合所属部门。
(二)学生会中产生个人主义的可能原因
1.权力分配的失衡。2.对权力的过分解读。3.学生“冤冤相报”的心理。
三、针对现象的解决对策
(一)针对学生会中切实存在的个人化现象,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1.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制度具有约束和激励两大功能,在权力过分集中、缺少制衡机制的学生会中,“唯部长话必从”的现象很容易蔓延,个人之风便易盛行。因此,学生会内部也应设计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2.健全权力分配体制。建议在学生会所组织的活动,或日常的工作中,对每个工作环节都安排人员并赋予适当掌管本环节的权力。这样一来,学生会在组织活动时才能有流程,有规范,有标准。这是防止“一把手说了算”,“一言堂”的重要举措。3.革新学生干部选拔机制。目前的许多高校在学生干部选拔上缺乏量化考核,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的选拔机制,让一些谋职动机不纯,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混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因此需要建立科学严格的选拔程序,把优秀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的,这是遏制学生干部个人化、腐败现象出现的关键。4.让学生会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学生对学生会所举行的活动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学生会应当对其所举办的活动的实行规则公开,流程公平透明;在平日里也行定期展示工作进度及工作事宜。让学生们监督学生会,防止学生会之间官官勾结,互相某私等个人情况发生。
(二)虽然学生会的确存在着个人主义现象,但因为学生会工作的确事情杂,任务重,刚进入学生会的学干一时间难免感到工作吃力,适应不良。故容易将部长的严格化误会为个人主义。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部长、学干乃至班级老师都是关键性的因素。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部门内部协调配合力度。一个任务交给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比较吃力的,只有管理人员合理分配任务,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做最有效的事。其主要方式是要部长在例会指出学干不足的同时也要及时做好自己反思总结工作。2.提高学干与部门的匹配度。从目前情况看来,对于学生会学干的选拔制度都过于简略,并没有深入考虑学生本身与部门属性的匹配程度。因此,于学生会而言,第一点,应该健全更加精准的选拔制度;第二点,部门在做宣传时也应表明自己的选拔标准。于学生而言,应当对所要进的部门进行充分了解和深思熟虑。3.做好学生会同辅导员的沟通工作。辅导员应该多配合学生会一起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辩证地看待学生会学干不作为、不理智、不担当的“三不”现象,大部分学生对学长学姐的道理漠然置之,内心多少因为年龄和学生身份而不加吸收,相反老师的话对学生更加有信任感。4.架起部门内部沟通桥梁。其实对学生会部分现象个人化解读最主要的关键因素还是双方沟通出现问题,其中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学干同部长合理表达双方观点,及时寻求解决办法。5.完善学生会人员管理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