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教学组织促进专业成长
——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会计系为例

2021-01-27张倩王金平王霞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金华321015

商业会计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研室基层专业

张倩 王金平 王霞(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金华 321015)

一、引言

2019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对关于加强普通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通知中强调:“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立德树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课堂教学创新等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可见基层教学组织在促进专业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本科高校如何建立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成长为保障,促进专业成长,全方位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层教学组织促进专业成长的意义

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在促进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落实教育教学任务、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学科与专业、专业与课程以及落实教学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基本教学组织,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江珩、彭妍、肖湘平,2017)。教研室是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主流形态,自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入以来,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对教学质量的保障、师资队伍的壮大、人才培养等专业建设成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步入新的阶段。

三、基层教学组织促进专业成长面临的困境

(一)组织离散,阻碍效能发挥

基层教学组织需要凝心聚力、教学相长、科研并行、互促互进,才能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实现可持续的教师专业成长,达成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然而,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教师非坐班制,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间知识的分享和交流,淡化了教师通过研讨、合作等促进专业成长的热情。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任务通常以各自为“教”的形式独自完成,科研方面虽有教研活动,但是因缺乏共同的学术兴趣,使得交流缺乏深度,流于形式,导致基层教学组织呈离散状态。加之部分基层教学组织没有明确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导致组织内部人员教研水平参差不齐。

(二)“课程思政”理念缺乏,责任淡薄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强调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但是,一些来自基层教学组织的一线教师忽视课程育人意识,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体现办学水平的指标受到过分的关注,而忽视和淡化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此外,在基层教学组织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教师考核评价中,相比教学、科研成果,育人成效很难显现,也很难评估,造成了育人工作往往成为一个“软任务”、考核上的“软指标”,长此以往,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三)教育理念、教学改革相对滞后

“大智移云”的技术背景正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环境,助推教育与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接轨,同时也给教育理念带来深层次的影响。教育资源从封闭到开放,教育机构从单一到多元,学习者从被动到自主,因此需要教学从单向灌输知识的“满堂灌”,向更加注重互动对话的“翻转课堂”转变。虽然从当前来看,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一些历史性成就,但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及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仍不够巩固,部分学校由于领导精力、教师精力以及学生精力有限,加之资源投入的不到位,使得教育理念相对滞后。评价标准以及政策机制不够聚集,导致教育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步伐缓慢。

(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健全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育人能力直接决定了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教育也必然以教师的专业性为依托。《教师法》对高等教育教师提出的是“高质量创新型”的要求,更是把“教师专业化”作为核心主题,同时强调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然而目前高校以及基层教学组织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够重视,有些学校的相关专业全部借助社会培训师资,未形成自己的专业化教学团队;有些虽然有自己独立的教学团队,但是缺乏支持教师专业成长或发展的相关措施和机制,造成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基层教学组织促进专业成长的创新实践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作为地方性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在推进专业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落实“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标准,进一步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探索开放性基层教学组织形式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会计系带头探索开放性基层教学组织形式(见图1)。一是“学院—系—教研室—课程组”传统形式,“课程组(教学团队)”由任教同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二是“学院—系—教研室—研习社”形式,“研习社”由各教研室所属专业分别设立,是以任课教师牵头、学生为主的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学术性组织;三是通过多样化的项目搭建起不同教研室之间,以及校内人才培养和校外实践需求的“立交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虚实结合的开放性基层教学组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有效避免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离散、各自为政的困境。

图1 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图

(二)发挥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基层教学组织中的课程组为最小单位进行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

一方面,以教研室为依托,任课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就课程思政不断进行多角度尝试,从而创新课堂内容,激发课堂活力,把知识学习融入精神层面的精神指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德行素养有机融合。比如,诚信作为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从业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在从事财务工作时要审慎勤勉,真实公允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财务信息,上升到德育高度,引导个人行为层面价值准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此外,法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将法治理念引入专业课程,即是要提倡会计从业人员在未来工作中遵守会计准则及各种法律法规的要求。另一方面,以教研室为依托,专业“研习社”为抓手,学风建设为内涵,专业教师为指导,党员和优秀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专业性品牌活动,积极传播优秀典型学生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自律和自我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传帮带和精准帮扶,最终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三)树立“新中心”巩固教育教学基础地位

重视教学的基础地位,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由传统教学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中心(老中心),转变为适应信息时代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生实践”为中心(新中心)。围绕“新中心”,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建构的本质就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将原有经验与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判断、选择并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陈洁,2007)。按照会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从学生学习成果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开展评价与反馈,关注课程中关键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导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冯晓云、郝莉,2018)。对会计专业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采用探究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菜单式”授课模式,以最新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和案例为主题嵌入专题课程中,学生根据任课教师提前指定所授章节内容的预习知识点、完成线上学习内容,到课堂上是对已经预习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内化、讨论与应用,做到“课前学-课上内化-课后强化”,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体验”课堂改革,实现精准施教,以培养高年级学生对会计学科前沿理论问题、最新会计实务与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不同的任课教师可根据自己所研究的科研领域选择相应的专题进行授课,突破教研室的约束,提高教师之间的凝聚力,既助推了任课教师科研反哺教学能力的提升,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建设教育服务平台强化实践育人新机制

建构主义不仅强调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还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通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设计帮助学习者完成所学内容的现实建构。因此,教学就不能完全以书本为中心,应结合课程着力于实践教学,包括学生实习与学科竞赛、社会服务与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探索。

以各教研室为依托,下属课程组及研习社为落脚点,会计系先后建立起多个教育服务平台,如ERP实验室、会计实验室、审计实验室、财务共享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会计实务精英进课堂、财务实训游学项目。推进会计理论与实践融合,推动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帮助学生实地体验环境,深入了解前瞻性和创新性战略思维对企业运营及会计财务活动的重要意义,主动培养学生企业经营、业务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会计学科交叉知识思维。以此优化实践教学,提升竞赛实力,突显“应用型、国际化与职业化”专业特色。此外,结合财务数智化转型背景以及“1+X”证书制度,提前统筹人才培养方案研讨并积极申报“1+X”证书试点,依托财务共享等数字化仿真实训平台不断提升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专业智能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财会智能化综合实践能力。

(五)多途径促进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

建立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既离不开教师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离不开外部力量的驱动。以教研室为依托的基层教学组织,作为专业成长,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积极推进师资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方面,以“课程组”为最小单位,常态化教研活动为基础,按照名师工作室规范,采用老中青传帮带机制,“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新开课、开新课试讲等教研活动,实行集中备课、统一管理,深化教学重难点问题研究,推进课程内容及时更新,促进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快速提升和引领青年教师的发展,增强教师凝聚力。另一方面,突破教研室“各自为政”的界限,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培训平台(详见表1),任课教师通过参与平台各种活动,实现科研与教学互补互进。最后,通过学科竞赛、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实务精英走课堂等建设项目,把行业企业资源“引进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学生“走出去”,同时多途径提高和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营造条件。比如,短期内建设拥有了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校内ACCA师资团队。

表1 多元化师资队伍培训平台

五、结语

突破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的实体结构,探索虚实结合的开放性基层教学组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持续发展为保障,提高基层教学组织的凝聚力,促进专业建设与成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有效作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发培育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实践育人平台,激发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有效落实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职能。

猜你喜欢

教研室基层专业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基层在线
部分专业介绍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进大山里》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