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枷锁,拥抱自由
——文学空间视角下《黄色墙纸》女性意识解读
2021-01-27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16029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116029)
一、引言
《黄色墙纸》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吉尔曼的亲身经历。1860年她出生在康涅狄格州,在她出生后不久,父亲便遗弃了她们一家,这段痛苦的童年经历带给吉尔曼一生的伤害。第一段不幸的婚姻经历使吉尔曼患上了精神沮丧症,丈夫用“婴儿式”的“疗养”方式为其治疗。与《黄色墙纸》中的女主人公一样,医生剥夺了她绘画和写作的权力,这一切使她不堪重负,最终与丈夫离婚。
吉尔曼一生致力于为女性寻求解放和独立的事业,她鼓励女性走出家庭,摆脱父权制的束缚与压迫,追求经济独立,实现真正的自由。她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对女权问题进行了思考。首先,她认为男权社会对母性的赞美反映其对女性的奴役,在男性看来,女性的作用只在家中,女性需要照顾子女并整理家务并为男性服务。其次,她对父权制社会里妻子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质疑,鼓励女性发展自己的爱好,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最后,她认为女性要想完全获得独立,必须首先经济独立,要有自己的一份职业。可见,吉尔曼一直在为女性解放贡献着自己一份力量。
《黄色墙纸》讲述了一位患有产后抑郁症的“我”,在身为医生的丈夫的安排下被迫来到了远离人烟的乡间别墅“疗养”,他将我安排在楼上的“婴儿室”,禁止“我”写作、思考,因为这些不利“我”养病。而这间“婴儿室”里的窗户都用栅栏钉上了,墙壁上满是令人厌恶恶心的黄色墙纸,这一切令“我”更加抑郁。“我”提出的更换房间的要求更是遭到丈夫的拒绝,这些行为使“我”陷入深深的沮丧。有一天,终日于黄色墙纸作伴的“我”看到了墙纸背后有个女人正痛苦的挣扎着想要撕开墙纸从里面挣脱出来。“我”仿佛从这个女人的身上看到了正处于绝望中的自己,于是与墙纸背后的那个女人合力将黄色墙纸撕碎,而丈夫见状竟然晕了过去,而“我”也只能从他身上爬了过去。女主人公看似疯癫行为的背后正是对父权制的反抗和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
二、空间视角下《黄色墙纸》中的女性意识解读
20世纪末期,学者们纷纷把从前对历史的纵向研究的注意力转移到对空间的横向研究上。而文学批评受此影响,也将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与空间研究结合起来,旨在探寻空间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与价值。通过运用文学空间理论对《黄色墙纸》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可以揭示女性所处的生存困境,她们深受父权制的压迫,鼓励女性勇敢挣脱父权制的枷锁,为自己的独立自由而反抗,帮助女性走出困境。本文将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这三个方面入手对《黄色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觉醒进行解读。
1.《黄色墙纸》中的物理空间
列斐伏尔将世界上的空间分为三种,即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其中物理空间是指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直接感受到的对象。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可见的可感的,例如文学作品中设置的场景、建筑、地理位置等等。在《黄色墙纸》中,女主人公“我”“疗养”用的乡间别墅以及“婴儿室”的。
女主人公“我”所居住的乡间别墅十分僻静远离闹市喧嚣,看起来十分适合作为“疗养”之用,然而这栋美丽的别墅被篱笆和围墙围住,却也限制了“我”的活动范围,这映射了女性的生存空间受到了男性的限制的问题。结合殖民时期的社会背景,更让人了解到那一时期女性所受到的男性的殖民压迫。紧接着,作者再次将“我”的活动范围缩小到一间“婴儿室”里,那是一个窗户都被钉上栅栏,光线极其昏暗墙上满是令人厌恶甚至恶心的黄色墙纸,令人透不过气来。整个房间的环境使得一位本就患有产后抑郁症的“我”一步步走向癫狂,后来“我”提出更换房间的要求遭到拒绝更是激起了“我”内心的反抗,由此揭开了“我”女性意识觉醒的序幕。
2.《黄色墙纸》中的社会空间
空间背后隐藏着社会属性。每个社会都要有属于自己的社会空间,而社会关系存在于社会空间之中。在《黄色墙纸》中,“我”与丈夫约翰及其妹妹詹妮构成了家庭这一社会关系。而我也深深地陷入到这一社会关系的“束缚”中。
约翰具有丈夫和医生的双重身份,约翰对我的关心细致入微,甚至使“我”无法拒绝他的要求,这也使“我”内心充满矛盾和压抑。他为“我”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治疗方案,使身边的人都如此信服,“我”有什么理由拒绝呢?因此,此时的“我”完全没有理由表达自己的不满,因为一切都合乎情理。为了不辜负丈夫的好意,“我”只能被迫接受。约翰以爱之名剥夺了“我”写作的权力,他认为这样做是为了“我”好。然而他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剥夺“我”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由此可以看出,在夫妻这个社会关系中,女性受到了父权统治的压迫,不得不向男性屈服,处于“失语”的状态。约翰的妹妹詹妮更是成为了这段社会关系的“帮凶”。詹妮是一个典型殖民时期深受父权压迫的女性形象。她完全听从约翰的指示,没有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能力,甚至从未意识到自己在遭受压迫。她欣然接受着约翰交给她的任务,竭力完成她作为一名女管家的“神圣”使命。根本没有意识到她已经在男性统治的社会里失去了自我,她完全执行了约翰让她“监视”“我”的工作,不让“我”写作。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权制的影响力有多么大。因此,这样状态的社会关系加速了“我”走向疯癫,使“我”进一步有了反抗意识。
3.《黄色墙纸》中的精神空间
精神空间可以反映人物内心,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它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着,并且它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物理空间。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精神空间里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这也意味着人们往往可以将在物理空间中难以实现的梦想在精神空间实现。《黄色墙纸》中,丈夫的疼爱以及詹妮的监视,使得“我”只能将注意力转移到黄色墙纸上。渐渐地“我”隐约看出了墙纸背后的人影:一个正在爬行的女人,她试图撕开墙纸,挣脱墙纸的束缚爬出来。而此时的“我”也从最初的黄色墙纸的厌恶变成了对它充满好奇,因为在墙纸中仿佛看到了努力挣脱父权制枷锁的自己,与墙纸中的女人找到了精神上的共鸣。
女主人公的精神空间围绕着黄色墙纸展开,随着我对黄色墙纸背后意义理解的逐渐深入,她明白了在黄色墙纸背后不只是一个试图撕碎墙纸的女人,它背后是无数个想要反抗父权制束缚的女性,她们想要挣脱枷锁,获得自由。吉尔曼想通过对女主人公“我”的精神世界的描写,鼓励女性勇敢地寻求自我解放,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独立与自由。
故事的最后,女主人公“我”在撕破墙纸后走向疯癫,而这体现了女性对自己所处现状的不满及对父权制的反抗。丈夫约翰看到“我”撕扯黄色墙纸并在地上爬行的情景,一时难以接受昏了过去,而“我”也只能从他身上爬过去。身体上的一跃是对男性中心统治地位的超越,意味着“我”最终成功实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三、结语
通过从文学空间视角对《黄色墙纸》中的女性意识的解读,可以看出文中女主人公“我”在一步步地斗争与反抗中逐渐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女主人公“我”从一开始的想要调换房间被拒绝,再到受到丈夫和詹妮的监视,最后将黄色墙纸撕碎,从约翰身上爬过,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指引着她走向独立自由之路。《黄色墙纸》的书写反映了吉尔曼对女性早日摆脱父权制枷锁,实现自由与独立的美好憧憬,即使在当今社会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她所迈出的每一步对于女性的解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