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师“遇见”高考生
2021-01-26毛俊龙
毛俊龙
我被分配到高中组辅导文科综合,辅导对象是一名高三的艺术生。因为我已经有了上学校网课的经验,所以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并不困难。课前调试设备、检查网络状况、提前发送相关资料……我像精心烹制一道拿手好菜般准备一堂课。真正的挑战是,我能否利用这些材料,当好这个半路出家的小老师?
在确定授课主题的那个下午,密密麻麻的一打备课稿让我第一次明白了讲好一堂课有多么不易。虽然我教授的内容是自己中学时期擅长的文综,但要想把自己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通过可接受的语言传授给他人,就必须在更高和更充分的层面上来看待每一个知识点。
2月的南方略显暖意,春天似乎捉摸可见,但授课的切入口却迟迟难觅——从哪里切入开始我的授课?教材中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又如何相互打通?知识的灌输、方法的传授与价值的导向又该如何平衡?也许只有在登上“讲台”时,也许只有在真正意义上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何为“施教”,何为“育人”。在经过“建立——推翻——重建”的过程后,我选择从与日常生活最紧密的话题切入。疫情防控、小区封锁,这涉及公民的哪些权利和义务?
抗疫中涌現的楷模,又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我清楚,知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生活实践的写照。结合高考命题趋势,我的授课框架也进行着不断修改。
为拉进与辅导对象的距离,我甚至连开场白都反复修改——从“同学,你好!我是你的辅导老师,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到更能拉近距离的“嘿!你好呀!我是你的学业小助手……”每次的备课都会从下午进行到深夜,我既要兼顾对方的接受程度,又要充分考虑到他的学习方式、作息习惯和复习进度。
2020年的高考推迟了一个月,这也意味着辅导要一直持续到7月。从寒冬到酷暑、从疫情肆虐到可防可控——每周六晚7点到9点的“授课时间”,已经成为我要用一周去期待的“遇见”。随着在摄像头前的讲课技巧越来越娴熟,我还会时常模仿自己的老师,精心熬制一锅“鸡汤”送给这位奋斗在高考路上的同学。我也仿佛再一次回到了那个炽热而坚毅的高考季,以考生的角度不断回顾这个阶段的心理波动——模拟考试失利、成绩起起伏伏、高考之路道苦而长利。
就这样,对方也慢慢和我熟悉起来。
虽然在疫情之下,我们这对隔着屏幕的“师生”不能在现实中遇见,但已经足够期待、足够希冀。因为每一次“遇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于我而言,也是一种成长。
记得在一次授课结束后,对面的同学问我:毛毛老师,你给我讲一下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呗?我停顿了一下,开始在大脑里检索关键词“大学生活”。突然间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意蕴的词语呀。与其说我是在满足这位高中生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好奇,不如说是在回答我内心的追问:我该怎样定义自己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