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国千校从赛场走向市场
2021-01-26宋莹姜强
宋莹 姜强
我和我的学校
大学生当然是此项赛事的主角,而且主角人数可不少。从2015年在吉林大学举办第一届大赛,到202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第六届大赛,累计有375万个团队的1577万名大学生参赛。
2017年,第三届大赛首次开辟国际赛道,当时只有来自9个国家的17个项目参赛。而2020年的第六届,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158所学校的国际选手,带来了3291个项目。从17到3291,增加了一两百倍。而且在各个排行榜上进入世界前100强的大学中有一半以上报名参赛,像剑桥和牛津都有项目参加。剑桥大学的“RoboX”项目探索解决当前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可以让机器人更加自如地应对未知情况。牛津大学的“Circular Economy of Plastics” (塑料循环经济)项目,围绕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塑料污染进行的展示。
在这届大赛中,原先单独设立的国际赛道并入高教主赛道,莫斯科航空航天大学的“JetPack MAI”(莫航喷气背包),慕尼黑工业大学的“Advanced Robot-assisted System for Dental Surgery”(机器人牙科手术辅助系统)、卡内基梅隆大学的“E-mental Health”(智情治心)共同获得大赛的季军,显示了国际参赛项目的高质量。
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中国高校有两三千所,有本科院校,也有高职院校,另外还有几十所科研院所。不同学校的风格特色、专业优势也在项目中得以展示,一些学校表现突出。
北京理工大学有多个项目获得金奖:“‘猎鹰——开创城市环境下的无人机防控新时代”“智引微创:一体化穿刺手术导航机器人领航者”“星网测通”“京工智演——数字表演产业化的领航者”,这些项目涉及无人机、航空航天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星网测通”项目使得学校继2018年第四届之后,在2020年第六届上再次问鼎冠军。
东南大学的项目涉及建筑设计、乡村规划、网络安全、信息电子、生物医药、化工材料、能源机械、土建交通等多个领域,“粒子超人——全球首创多脏器肿瘤粒子介入机器人”和“HoloOptics全息视界——全息波导AR眼镜显示技术破壁者”获得了金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项目涉及无人机、人工智能和芯片服务等领域,“韬讯航空——新型共轴无人机创领者”“智感检测——密闭环境无人检测全球开拓者”“芯片指纹——工业互联网安全守护神”获得金奖。
大连海事大学的“海大智龙——世界级无人驾驶商船系统供应商”项目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最终获得金奖。
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孵化地,学校是平臺、守护者、指导者,创新创业团队内含着学校的特色和风格。
走向市场,带着几十亿投资意向
自2015年以来,大赛中涌现出的一大批集成电路、无人机、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转化应用,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项目被孵化。前五届参赛项目中,在赛后因项目成立公司的,近90%是赛后第一年成立,有一半左右的公司完成了融资。
前五届大赛参赛项目累计落地创办企业超过7万个,创造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万人。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创业,这次大赛中举办了“智投未来”资源对接会。来自政府、投融资机构、园区孵化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代表,通过线上项目展示、意向洽谈和线下对接会等方式,助力本届以及往届大赛优质项目发展。最终,融资意向额36.65亿元,参与投资机构或投资人达到459个,参与项目数2020个,数据均刷新历史最高记录。
大赛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项目从“赛场”走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今年大赛上,一些技术壁垒高、商业模式成熟、市场转化率高的项目,获得了产业应用领域投资方的青睐。
譬如本届大赛的最佳带动就业奖——宁波大学的“甬乌水产——全球唯一规模化乌贼苗种供应商”项目,该项目团队独家掌握乌贼育苗全套12项核心专利,建成规模化育苗养殖池50多个,产品“甬乌一号”乌贼苗种育成率达75%到90%,围绕乌贼产业链提供更多岗位。
距离大赛结束已经一段时间,但是资源对接平台一直在持续运行。大赛不是终点,从实验室走向转化利用,孵化更多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项目,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