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时空观视角下的疫情防控与经济民生
2021-01-26严新明童星
严新明 童星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及世界带来了巨大损失。我国实施最严厉的隔离措施,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但也造成社会时空方面的不利影响。文章基于马克思及后学们的社会时空理论,分析疫情前后我国劳动者社会时空结构的变化。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由于社会空间的减少,导致劳动者社会时间的减少,由此带来部分劳动者就业困难、收入降低。基于此,建议努力做好复工复产,修复与重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经济;依靠互联网技术开辟新社会空间,实施社会保障,对难以自立者直接赋予社会时间,保障民生。
〔关键词〕 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社会时间;社会空间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21)01-0047-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水母型社会结构的‘弱有所扶制度建设研究”(18BSH045)
〔作者简介〕严新明、童 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 210023。
2020年1月23日,鉴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武汉市实施“封城”,机场、火车站、轮船码头和所有公路的离汉通道关闭,全国各地进入武汉市的水陆空客运暂停。紧接着,全国各省份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停摆”。刹那间,物理空间遭阻隔,社会时间被冻结。
疫情暴发正值春节“黄金长假”期间,尽管封城、管控交通、叫停人员聚集导致许多大家庭过年不能团聚,春节传统习俗活动难以进行,但对于绝大多数小家庭而言,忙碌了一年正好歇歇,久违了的家庭亲情终于回归。对劳动者来说,时间所有权通常依照二元关系来定义:业主的时间,即用于工作的时间;自己的时间,即用于休闲的时间。①在紧张的防疫形势下,不能出门、宅居家中的人们还曾乐观地表示,“终于可以躺在家里为国家做贡献了”。
延续多次、史上最长的春节假期结束后,人们复工复产的需求迫切,因为毕竟休闲的物质基础在于工作,没有了工作和收入,生活都无法维系,谈何休闲。但是,疫情让复工复产困难重重,无法到达工作场所、自己的时间无法用在工作中的焦虑开始出现;随着我国疫情得到遏制、复工复产取得进展,全球疫情却愈演愈烈,来自国际上的订单大幅减少,产业链纷纷断裂,复工复产面临更复杂的局面。
这一系列问题都涉及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社会时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成就可以从社会时空来理解,扶贫脱贫可以从社会时空来入手②,民生保障可以从社会时空来深化③,新冠疫情形势下复工复产、经济民生的症结也可以用社会时空来解析。
一、社会时空的理论探索
时间和空间可以划分为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自然时间和自然空间的经典理论奠基于牛顿,创新成果得益于爱因斯坦。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经典理论则可溯源自马克思,发展于当代诸多学者的研究中。
(一)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方式。④基于唯物主义立场,他坚持自然环境先在于人类社会,由于有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使时间与空间具有社会现实性。⑤
自然时间具有客观性,社会时间仅具有似客观性。也就是说,客观的自然时间长短对于所有人一视同仁,表现为分秒不差的钟表时间;似客观的社会时间则表现为劳动时间,在有商品交换的条件下,则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⑥既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了社会时间的直接量度,那么似客观性的社会时间必然因人而异。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空间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具有了社会性,社会空间则是人们赖以获取经济利益的社会实践领域或具体空间。
(二)社会时空理论的持续发展
如果说牛顿的自然时空观向爱因斯坦的自然时空观的发展是由科学实验推动的话,那么,社会时空观也是伴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不断持续发展着。
1.社会时间的观念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劳动、生活与亲情交织,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融合。工业化以来,规范的钟表时间成为劳动者的外在强制力量,社会时间则等价于劳动产品出售时所能换回的金钱,社会时间同自然时间分离⑦,而与金钱紧密相连。时间与金钱之间的等号在机器运转中生效⑧,社会时间被描述为一种可控的稀缺资源和决策中的“压力”,就像商品一样,可以被人们积压、拥有、交换、失去、节省或浪费。⑨随着贸易的发展、金融的创新和全球化的推进,时间与金钱之间的等号广泛存在于分工精细、交叉重叠、错综复杂的组织体系中,并随时得到“弹性”的、重新的配置。社会时间的可自由支配性从投资、市场开发、商品销售直到服务提供而逐步扩展开来。⑩社会时间则成为一种高级的财产、高级的商品,被人们买卖着,并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再生产功能中被组织起来。B11在网络时代,正如曼纽尔·卡斯特(M.Castells)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是如此。更具体地说,在現代社会,付薪工作时间建构了社会时间。”B12
2.社会空间的观念
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也在不断拓展着社会空间。
(1)农业时代的社会空间。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差别不大。随着现代生活速度的加快,地理条件即自然空间的重要性不断降低。洛克(John Locke)最先提出人类财富的增加已不再取决于所占土地的扩大,而取决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B13这就是指,农业时代后期社会空间开始与自然空间(土地面积)分离。
(2)工业和服务业时代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真正分离,源于城市及其所孕育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指出:城邑所占有的是一个特定的空间,与农村的空间完全不同。这取决于生产方式,以及通过生产方式,取决于社会内部的劳动分工。B14城市的工商业劳动,从其产量特别是产值来看,证明了城市的自然空间可以很小,但社会空间却足够大,可以容纳劳动者一生的职业生涯。列斐伏尔解释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社会空间,包括都市的空间、娱乐的空间、教育的空间、日常生活的空间等等,它们相互渗透、相互重叠,却不相互限制。B15
(3)都市化、全球化时代的“超空间”。在总结亨利·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特和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社会空间理论观点基础上,冯雷指出:20世纪出现了三种新的社会空间形式:都市化空间、全球化空间和超空间(hyperspace)。B16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导致新的空间形式——超空间的出现。我们习惯于其中的地理、物理世界是时空统一的,超空间恰恰是空间和时间分离了,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空间的非连续性、事物的虚拟性。超空间中的物体或事件不具有时空统一性,也不遵循地理临近性原则,如在欣欣向荣的技术开发区的周边,是一派经济凋敝的景象,但开发区的繁荣却惠及他国某地。
(4)网络社会空间。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经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服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空间。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会本身不受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同时,现代通信技术打破了现实社会互动对地域的要求,使得跨地域的人们瞬间实现互动,拓展、延伸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和空间”。B17在这种背景下,安东尼·吉登斯的时空伸延理论、戴维·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曼纽尔·卡斯特的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理论应运而生,人们对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全新的社会时空充满好奇、不断探索,积极推动生产实践的发展、新业态的诞生。以电子商务为例,迅速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往往被视为有利于“大规模定制”“一对一营销”,以及长期“营销关系”的发展。威甘德(Wigand)将电子商务描述为能为个性化互动和达到自发的“市场空间”创造独一无二的机会。B18网络空间消除了买方和卖方之间的物理限制,提高了双方互动的交换价值,发展成为大有可为的市场空间。作为互动媒介的网络空间“不仅是认知的空间,也是行为的空间和体验的空间”。B19文卡特什(A.Venkatesh)等人描述了“百分之八十的互联网现在是如何完全被商务商人所占领”。B20近些年来,位居中国“胡润榜”前列的富豪也陆续由房地产巨头换成了网络大鳄。
二、疫情前的中国社会时空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时空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其动力源于农村经济领域的改革、城乡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积极跻身于国际市场。
(一)农村改革:家庭承包制和乡镇企业的兴起
如前所述,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中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尚未分离,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拉开序幕的,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吃大锅饭、绑在一起穷”的局面,在承包的土地这一面积未变的空间中,农民们自主决定种什么、怎么种,提高劳动效率,开展多种经营,使社会时间同自然时间相分离,从而让生活逐步好起来。
初步摆脱贫穷的中国农民没有满足于农耕家计经济,继续探索创办乡镇企业,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在农村开拓工业社会空间。早在1987年4月,邓小平就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乡镇企业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几年,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B21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得以分享工业时代的社会空间,将从事农业生产剩余的自然时间转化为社会时间,从而走上致富之路。
(二)市场经济:从计划走向市场,开辟出大量的社会时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再是唯一向社会成员提供资源和机会的源泉,社会逐步成长为与国家相并列的另一相对独立的提供资源和机会的源泉。这种变化来自“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的出现,而“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则是由计划走向市场的改革所释放出来的。B22当市场取向的改革推行以后,城乡劳动者向更广泛的社会空间进军,实现了更多的社会时间。
通过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使一个国家只需15%的人就能生产出全体国民所需的口粮,农村人在务农之外的时间多起来,也就是说农民有大量的自然生理时间不能转化为社会时间即金钱财富。农业技术进步必然使城市人口增加,进而带来城市职业的增加即社会空间的扩展。城市规模越大,则人口越多,职业越丰,社会空间越广阔。B23农业的人均收入通常低于制造业的人均收入,服务业的人均收入又超过制造业的人均收入。B24城市的大门一旦敞开,农民定会进城务工经商、提供服务,分享城市社会空间。由于务工经商、提供服务等活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劳动者可以长年累月地劳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时间。
截至2019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7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4247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57.1%;农民工总量2907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B25城乡劳动者在工农业社会空间、服务业社会空间、网络社会空间中共同成就了国家的经济体系,实现了自己的社会时间,获得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三)加入WTO:社会空间由国内扩展到全球
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二战”以后表现出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社会空间以及超空间的相互渗透。加入WTO可以说是很好地拓展社会空间的过程。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被接受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加入WTO为中国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凭借巨大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的成本优势及强劲的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中国对外出口实现了快速持续增长,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借助“超空间”概念,比较容易理解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内涵和成就,中国劳动者面对的社会空间扩展了,在国际的社会空间中实现自身的社会时间。中国的国际贸易及国内生产总值也迅猛增长。中国货物出口额从2000年的2492亿美元跃升到2016年的2.01万亿美元,在世界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从3.3%提升到13.1%,排序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同期进口贸易额分别为2250亿美元和15879亿美元,在世界进口贸易额中的比重分别为3.38%和9.83%,排序跃升为第二位B26;中國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10年达到41.2119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B27,2019年又增长为99.0865万亿元。B28
三、疫情后的中国社会时空结构
工业革命释放出来的能量导致社会空间急剧扩张,社会时间不断加速。在这个“陀飞轮社会”中,步调比目的地更重要:谁保持原速,谁就停滞不前;一切,尤其是时间,将会快速运动:新的神话就是速度。B29然而,2020年1月下旬以来,武汉市的封城,全国的禁足,全球产业链的断裂,却令“陀飞轮”戛然而止。
(一)基本不变:农业社会空间稳定,农民有序实现社会时间
由于疫情暴发临近年关,绝大多数农民工都已返家过年,节后出行困难,这正好为春耕生产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在2月23日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抓好春季农业生产作出指示。B30农业社会空间基本稳定,居家农民有序实现社会时间,为全年农业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我国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要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夯实农业基础。B31问题是,农民想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实现社会时间、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一点变得困难了。
(二)明显恶化:自然空间隔离影响生产生活,工业产业链断裂,多项服务业停摆
疫情防控既切断了病毒传染渠道,取得抗疫的决定性胜利,也造成自然空间的隔离,给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带来负面影响。由于交通不便、出行困难,城乡劳动者都很难顺利抵达自己就业的地方,在自然空间方面都难以到达,在社会空间方面就更加难以获得。这样一来,劳动者自身的生理时间就难以转化为社会时间。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防控工作、复工复产作出规定。B32此后一系列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3月4日,中央进一步强调“根据疫情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B33为实现疫情防控和稳定农民工就业“两不误”,确保“输出有组织、健康有检测、乘运有防护、到达有交接、全程可追溯”,浙江、广东等省及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通过“点对点”方式助力外来民工顺利返回企业复工。B343月1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称,各地企业复工率和员工到岗率稳步提升,已有1亿农民工外出务工,占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的80%。B35
可是,数以亿计的城乡劳动者克服了自然空间隔离之阻,却仍难以获取社会空间,难以将自然时间转化为社会时间。原因在于:
1.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国家本着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的原则,对湖北省和武汉市进行了最严格的管控。与此同时,对全国各类单位、各类人员采取延长假期和杜绝聚会娱乐流动等活动的方式,很快遏制了病毒的进一步传播、有效控制了疫情。B36由此使各类商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全面停下来;其后通过行政命令逐步分批允许恢复,但人们对于去商场购物、饭店堂食、旅游观光等活动,动机明显减弱,实施起来也困难重重,社会空间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有水平,所涉许多相关产业劳动者社会时间的实现非常困难,更遑论增长。
2.2020年1-4月,受疫情影响,我国进出口总额9.07万亿元,下降4.9%。其中,出口4.74万亿元,下降6.4%;进口4.33万亿元,下降3.2%;贸易顺差4157亿元,减少30.4%。B37在我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有力推进的同时,疫情在全球传播蔓延,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阻碍了人员、商品的有效流动,对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造成打击, 这大大压缩了工业社会空间和“超空间”,从而影响城乡劳动者社会时间的实现。
(三)持续向好:“互联网+”,电商、快递、网络教学、会议、游戏等利好
疫情防控需要不同程度地阻隔自然物理空间,却不仅不阻隔反而依赖网络社会空间。在自然空间管控严格的形势下,互联网企业表现出担当,获得了业绩。据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介绍:从海外直接采购医疗物资,定点送往武汉及湖北的医院;积极从货源、仓储配送、平台管控等各个方面全力保障相关物资供應和价格稳定;提供时空大数据及分析技术,支持对疫情的及时发现、快速应对及科学管理;启动援助物资保障小组,为救灾物资提供免费运送、全力保障全网运输效率;提供在线办公设备,支持视频会议、教学活动;疫情期间免费提供线上课程惠及大量学生。B38另一方面,在宅居和禁足中,人们借助互联网的线上活动变得活跃了,包括信息交流、视频观赏、游戏活动等;线下的物流快递逐步恢复后,人们的网购行为大大增加;在与复工复产相伴的复学中,线上的教学、会议等也繁荣起来。所有这些,都有利于相关产业、企业和劳动者的社会空间扩展、社会时间实现。
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有关经济民生的社会时空对策
早在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强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B39从社会时空观的角度看,其意就在于快速恢复社会空间,让劳动者实现社会时间。
(一)努力做好复工复产
4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经济工作后将有关意见提交两天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B40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B41
从社会时空角度看,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就是保劳动者的社会时间。劳动力,或者有收益的工人,或者在经济上积极活动的人口,这三个术语是交替使用的,都是指“为生产经济财货和劳务提供有用劳动的所有男人和女人”。B42既然为社会的“生产经济财货和劳务”提供了“有用劳动”,这些“男人和女人”的自然生理时间就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转化为社会时间。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做好复工复产,是努力恢复并增加社会空间,让更多劳动者实现社会时间、获得收益的根本途径。
(二)修复与重建产业链、供应链
正如自然物理空间具有连续性一样,社会经济空间的连续性就是产业链、供应链。在几十年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我国产业工人被训练出较高的素质,而且还具有成本比较优势,作为经联合国认定的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已具备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并且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此次疫情在我国中间品供应链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也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全球产业链重构格局下未来的发展路径。
② 童星、严新明:《论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与精准扶贫》,《中州学刊》2017年第4期。
③ 严新明、童星:《“空账”不空——对国有资本与社保基金关系的社会时空研究》,《社会保障评论》2020年第2期。
④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0页;参见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9页。
⑤ ⑦ 汪天文:《社会时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7、12页。
⑥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2页。
⑧ ⑩ B29〔奥〕赫尔嘉·诺沃特尼:《时间:现代与后现代经验》,金梦兰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3、84、63页。
B11 B14 B15〔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8、52、27页。
B12〔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35页。
B13 B16 冯雷:《理解空间:20世纪空间观念的激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10、12-14页。
B17 童星:《中国社会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04页。
B21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8页。
B22 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论改革过程中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探索》1993年第1期。
B23 B24〔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26、417-418页。
B25 B28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光明日报》2020年2月29日。
B26 薛荣久:《入世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意义、作用与维护》,《国际贸易问题》2018年第10期。
B27 张德勇:《70春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再铸辉煌》,《中国青年报》2019年9月23日。
B30 《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2020年3月1日,http://news.china.com.cn/2020-03/01/content_75761406.htm.
B3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2020年4月17日,http://yuqing.people.com.cn/GB/n1/2020/0417/c209043-31678425.html.
B32 B33 B40 《110天13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会议 聚焦这三大议题》,2020年5月15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0/0515/c1001-31711313.html.
B34 《100万农民工“点对点”返京复工》,2020年4月17日,http://cnews.chinadaily.com.cn/a/202004/17/WS5e9907b7a310c00b73c77a7a.html.
B35 《人社部:累积“点对点”输送农民工返岗复工410万人》,2020年3月19日,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0/0319/c1008-31639758.html.
B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2020年6月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6/07/c_1126083364.htm.
B37 《2020年1-4月我国对外贸易情况》,2020年6月2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m/202006/20200602969768.shtml.
B38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积极响应中网联倡议,这些互联网企业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都做了什么?》,2020年3月3日,http://www.cfis.cn/2020-03/03/c_1125656299.htm.
B39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2020年3月29日,http://china.chinadaily.com.cn/a/202003/29/WS5e7fdfe7a3107bb6b57a94b0.html.
B41 《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2020年4月23日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4/23/c_1125896472.htm.
B42 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1964年,第9表的脚注,第28页;转引自〔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常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45页。
B43 《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0年8月24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08/24/content_5537091.htm.
B44 李稻葵:《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辩证关系》,《北京日报》2020年8月31日。
B45 B47 B48 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2020年10月19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9/content_5552334.htm.
B46 杨宜等:《新冠肺炎疫情:产业链重构格局下的“压力测试”与“机会窗口”》,《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3月下。
B49 《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2020年5月29日,http://sn.people.com.cn/n2/2020/0529/c378287-34049375.html.
(责任编辑:何 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