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王志修与好太王碑述考
2021-01-26梁启政
梁启政
清末东北地方学者王志修曾作有《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一书,对好太王碑进行了著录和研究,然而关于王志修生平履历及所著《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学界少有论及,笔者略作考述,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
王志修,字竹吾,号少庐,一号槑盦,咸丰乙卯年(1855)九月十七日生,山东青州府诸城县人。其祖父为王赓言(1762—1825),号篑山,乾隆壬子科举人。曾历任江西广信南昌府知府、江西督粮道、江安督粮道、江西广饶九南兵备道扬由关监督、江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江宁布政使司、江苏布政使司按察使等。其父王履亨,号筱园,道光壬午科举人。历任陕西咸宁县知县,商州直隶州知州,同州府、兴安府知府。王志修参加了顺天府光绪己卯年(光绪五年,1879)乡试,中试副榜第三名,光绪庚辰(光绪六年,1880)科考取八旗教习第十五名。①《顺天府光绪己卯乡试朱卷·王志修》,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所藏(馆藏索书号:89617:1)。曾任奉天军粮署同知、金州厅海防同知、岫岩州知州等官。关于其卒年,目前还不清楚,以往有著述言王志修生活至民国间,即1911年之后在世。但就目前看来,还没有可以支撑的材料,不知何据。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晚关于王志修的记载,是内藤湖南《韩满视察旅行日记》。内藤湖南《韩满视察旅行日记》明治三十九年(1906)十一月十五日的日记中记载当日曾通过熊秉三(熊希龄)的介绍拜访了奉天提学使张筱浦(张鹤龄)及病中的王志修①[日]内藤乾吉编:《内藤湖南全集》第六卷,筑摩书房,1972年,第404页。,内藤湖南访问王志修的目的不详,但王志修与张鹤龄均执掌过奉天学政,从内藤湖南一直关心中国东北掌故的情况来看,他很可能是向王志修和张鹤龄咨询有关中国东北的典籍和掌故方面的事情。
目前所能见到的王志修著述除了最为学界常知的《奉天全省舆地图说图表》②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和《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③奉天军粮署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之外,零散著述还有一些题词或文章(见表1)。
表1 王志修著述情况表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有很多涉及王志修的文章或著述中,往往提及王志修曾著有《翛庐诗草》(或作《修庐诗草》)一书。但是否有此事呢?就目前笔者所掌握的情况看,尚未发现有此书存世。最早提及王志修著有《翛庐诗草》的是我国学者王健群先生《好太王碑研究》一书④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页。。《好太王碑研究》书中收录有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的正文书影,该书影是从在日韩国学者李进熙《广开土王陵碑研究》⑤日本吉川宏文馆1972年10月初版,1974年再版。一书中移录而来的,但是李进熙在书中没有介绍其所附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书影的出处以及该书所藏地点。该《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书影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此书第一部分正文标题“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试院示诸生”下钤有“翛庐诗草”阳文方印一枚。王志修的《高句丽永乐太王碑歌考》是由奉天军粮署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刻,国内藏存较少,辽宁省图书馆所藏《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封面题为“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附后”)第一部分正文标题“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试院示诸生”下并无“翛庐诗草”钤印。另外,日本白帝社2007年10月出版的武田幸男《广开土王陵碑及其对话》一书第89页也附有《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第一部分正文首页书影,正文标题“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试院示诸生”下亦无“翛庐诗草”钤印①笔者不能够确定武田幸男在将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试院示诸生》首页书影收录于《広开土王陵碑及其対话》时是否进行对原书影进行过图片处理。,这说明李进熙《广开土王陵碑研究》一书中所附的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中的“翛庐诗草”印章是在该书刊印后所钤印上的。王健群先生在其《好太王碑研究》一书中首言王志修著有《翛庐诗草》一书,应是对李进熙《广开土王陵碑研究》一书中所附所藏地点不详的《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上所钤“翛庐诗草”印章的误解,王志修应无《翛庐诗草》(或作《修庐诗草》)一书。
二
最早提及王志修著有关好太王碑著述的是近代的郑文焯。郑文焯在其《高丽国永乐好太王碑释文纂考自序》说:“余以戊戌春计偕入都,阅厂肆,始获精脱本。老友王廉生祭酒谓其族人少庐曾考之,未详。”②郑文焯:《高丽国永乐好太王碑释文纂考》,平湖朱氏经注经斋光绪庚子(1900)六月刻本。这里的少庐即为王志修。谈国桓在谈好太王碑的《手札》中亦有“至王观察少庐所拓者,则未经寓目,亦不得其详……王少庐所考与杨学使微有不同,王以此碑为隋开皇时所建也。”③金毓黻:《辽东文献征略》卷3《金石三上》,吉林永衡印书局,民国十六年(1927)。朝鲜学者朴时亨在其《广开土王陵碑》④[朝]朴时亨:《広開土王陵碑》,株式会社そしえて,1985年。一书中注意到了这两条资料,与此同时,他还从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容媛所编《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金石书录目》中查找到了“高句丽永乐好太王碑考一卷,诸城王志修(翛庐)著。光绪二十一年奉天军粮署刻本”这一信息。由于没有见到王志修所作的《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一书,他未能判断出“王少庐”与“王志修(翛庐)”实际上是同一人,因此在其《广开土王陵碑》一书《附录一:碑文的著录、研究及出版》中列有“王少庐的考说”和“王志修的《高句丽永乐好太王碑考》”两目,并分别作了简单的介绍。此后在日韩国学者李进熙查阅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奉天军粮署刊印的王志修的《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包括《高句丽永乐太王碑歌考》和《高句丽永乐太王碑考》两文),通过研究,确定了王少庐与王志修(翛庐)为同一人⑤李进熙误将王志修的籍贯“诸城”(山东诸城县)当作了王志修的字。,并对王志修的生平履历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指出王志修继好太王碑所在地怀仁县首任知县章樾之后于光绪十九年(1893)六月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任奉天军粮署同知,此后于1895年五月至1896年七月任金州厅海防同知,1899年至1901年十二月任岫岩州知州。光绪二十一年(1895)奉天军粮署刊行的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是中国最早出版的好太王碑研究著作⑥李进熙:《广开土王陵碑研究》,吉川弘文馆,1972年,第11页。。在1972年10月日本吉川弘文馆出版的其所著《广开土王陵碑研究》一书中将奉天军粮署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正文《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和《高句丽永乐太王碑考》两文的书影附于其后。1984年8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国学者王建群所著《好太王碑研究》一书对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进行了研究,王健群先生通过对王志修在《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中的“手剔莓苔索点画”“伐林架木拓碑出”等语句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王志修在好太王碑发现后不久即到通沟口实地考察过好太王碑①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9页。:
并在该书所附录《好太王碑研究年表》光绪二年(1876)目下记:“△王志修拓碑(约当此时)。”②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1页。此外,还有些学者虽然没有明确说王志修具体在何时实地考察过好太王碑,但是根据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中的内容,认为王志修实地考察好太王碑的可能性并非没有。关于王志修是否在好太王碑发现之后王志修是否于好太王碑发现不久火焚除苔之前到过通沟口实地考察好太王碑呢?
三
要解决王志修是否是在好太王碑发现初期或早期到过通沟实地考察过好太王碑的核心问题,就需要寻找到更多的史料,尤其是王志修生平履历方面的资料。笔者在查阅近代有关王志修的资料时,找到了王志修的两份履历档案,这对于我们了解王志修的生平与是否在光绪初年到过通沟实地考察过好太王碑具有重要价值。现将王志修的两份履历档案分别移录于下,为了便于了解,用括号的形式在年号纪年后标注了公历纪年。
王志修履历一:
惟查有候补同知王志修,年四十一岁,系山东青州府诸成(城)县人,由优行廪贡生考取汉誊录,签分国史馆。光绪五年中式己卯科顺天乡试副榜。六年考取八旗官学汉教习,传补正红旗教习。九年十月丁生母忧开缺回籍守制。十二年正月服阕,补授厢蓝旗教习,遵例报捐中书候选,复遵海防例改归新班。十三年十月经吏部选补内阁中书,十一月二十三日带领引见。奉旨:准其补授,钦此。十六年三月捐满历俸,四月十三日截取引见。奉旨:以同知照例记名,钦此。十七年正月在部呈请分发,尚未掣籖,旋经奉天省调派查绘地界图册。十七年三月奏留奉天差委。奉朱批:着照所请,吏部知道,钦此。十一月山东赈捐奖叙赏戴花翎。十八年二月奏请留于奉天补用,奉朱批:着照所请吏部知道,钦此。嗣于援剿热河朝阳匪徒,出力案内奏保,俟补缺后以知府补用,先换顶戴,十八年闰六月,经部议准覆奏奉旨:依议,钦此。十九年正月给咨赴部,三月十五日经吏部带领引见,奉旨:照例发往,钦此。四月十九日领照到省,是年六月委署军粮同知到任。该员才识稳练,办事勤明,以之请补锦州厅海防同知洵堪胜任,与例亦符合,无仰恳天恩俯准以候补同知王志修补授金州厅海防同知以资治理……③1895年6月1日《申报》第12版《裕禄奏拣员请补同知折》。
王志修履历二:
王志修,现年五十岁,系山东诸城县人,由优行廪贡生考取誊录中试。光绪五年己卯科顺天乡试副榜。六年考取教习,改捐内阁中书,历充国使馆校对、武英殿协修、方略馆详校,管理诰敕房事务。十六年四月俸满截取同知。十七年奏调奉天办理会典舆图,旋留奉天补用。剿办朝阳匪徒,保俟补缺,后以知府补用并捐奖花翎。十九年委署军粮同知。二十一年补金州厅海防同知。二十二年正月到任,三月补行大计,案内题参,革职。二十四年保奏,送部引见。奉旨:开复原官衔发往奉天补用。二十五年正月到省,是年八月派充东流圈荒总办,委署岫岩州知州,十一月接印。二十六年八月以保护绅商舆情爱戴仍留署任。二十七年六月调省。二十八年九月经将军增褀派充交涉局帮办,十月派充东流圈荒总办,十二月经盛京兵部侍郎萨廉保荐经济特科。二十九年三月以纂辑《会典》、《舆图》保加二品衔,六月奏留奉天以道员补用。奉旨:准。是月奏派西流水垦务总局文案总办。三十年九月以西流水垦务报竣,在事尤为出力,保奏遇有本省道员缺出,请旨简放。奉旨:照所请奖励。是月请咨赴部。十月初二到京恭逢皇太后七旬万寿,随班行礼。本月十九日经吏部带领引见,奉旨:照例发往。①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04页。
从以上两份王志修的履历上来看,在光绪五年(1879)之前,王志修在北京国史馆任誊录一职,不可能到通沟实地考察好太王碑。王志修到奉天的时间是在光绪十七年(1891),其到奉天的主要职责专为办理奉天舆图,《履历一》说:“十七年(1891)正月在部呈请分发,尚未掣籖,旋经奉天省调派查绘地界图册。十七年(1891)三月奏留奉天差委。”由此可知王志修到奉天的时间应该是光绪十七年(1891)正月至于三月之间。事实上在王志修到达奉天省之前,亓丹山、谈广庆(组织者)、李云从等人已经制作出完整的好太王碑拓本,好太王碑上早已没有了苔藓,因此,不可能亲自“手剔霉苔索点画”,这只不过是形象的说法而已。
四
王志修在任奉天军粮署同知任上著有了《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一书,并由奉天军粮署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印,当时王志修正任奉天军粮署同知一职。以往学界未对王志修所任职的奉天军粮署这一机构和所担任的奉天军粮同知进行探讨,误认为是管军粮的官员,因此说王志修是在奉天仓库中见到了好太王碑拓本②[日]武田幸男:《广开土王碑及其对话》,东京:白帝社,2007年,第143页。,也有人认为王志修受委托考试奉天府吏员时所作的③范犁、杨春吉:《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注释与说明》,《通化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据清代锡珍所编《吏部铨选则例》卷七《汉官则例·拣选》记载:“奉天军粮同知 一奉天府军粮同知(由奉天府理事通判改设,其通判所管各务即归该同知管理。)专办考试及管理旗民词讼,作为冲、繁、难三项题调要缺,遇有缺岀,准其升调兼行先于本省现任正途人员内酌量拣选升调,如实无堪以升调之员,准于例得归候补班各员内正途岀身人员拣选题补。”④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50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32页。由此可知,奉天军粮署同知的其职责是“专办考试及管理旗民词讼”,这与王志修在《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又名《高句丽永乐大王古碑歌试院示诸生》)和《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考》中都提到写作两文的目的是为“扄试奉天府满汉诸生经古”而作是一致的。
王志修的《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中依次收录有王志修所作《高句丽永乐大王古碑歌试院示诸生》(又名《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及《高句丽永乐太王碑考》两篇著述。关于该两篇著述的著述时间,以往有研究者认为《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高句丽永乐大王古碑歌试院示诸生》)作于《高句丽永乐太王碑考》之前①范犁、杨春吉:《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注释与说明》,《通化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这应是受两文刊印时的排列次序所影响。《高句丽永乐大王古碑歌试院示诸生》中言:“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四月既望诸城翛庐王志修作于沈阳军粮厅署之万泉精舍,是日扃试奉天府满汉诸生经古。”②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好太王碑歌考》,奉天军粮署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明确记载了王志修作《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之时的时间和地点。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十六日当天,王志修“扄试”了“满汉诸生经古”,“满汉诸生”是指汉族和满洲八旗诸生。所谓诸生为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之别,统称诸生。扃试亦作扄试,扄音作jiǒng,意为从外面关门的闩、钩等。扄试是明清时期科举考生各闭一室应答试题的一种制度,国外有些学者由于对中国古代考科考试制度不熟悉,因此将误将“扄试”当作了“局试”③[日]武田幸男:《广开土王碑及其对话》,东京:白帝社,2007年,第86页。。也就是在当日王志修作了《高句丽永乐大王古碑歌试院示诸生》一首,地点是在沈阳军粮厅署的万泉精舍。军粮厅署是奉天军粮同知王志修办公之处,而万泉精舍应该是当时的奉天府所属生员学习的地点,同时也应是奉天府的试院。《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考》中记:“乙未三月,扄试奉天府各属,即以是碑命古题,因玩其碑文,考其时事。”④王志修:《高句丽永乐好太王碑歌考》,奉天军粮署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由此可见,《高句丽永乐太王碑考》作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从以上两文的写作时间来看,可见《高句丽永乐太王碑考》之作先于前文《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试院示诸生》。从逻辑上分析这也是正常的。王志修作为奉天府主管考试事务的军粮署同知,既然要以好太王碑中的记载来考试诸生员,那么他自己必然要先熟悉好太王碑中记载的相关史事,然后才能以好太王碑为题考试诸生员,那么先作《高句丽永乐太王碑考》一文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十六日王志修以好太王碑命题,考试了奉天府满汉诸生经古,就在同日自己作了《高句丽永乐大王古碑歌试院示诸生》(即《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一篇作为范文。此后不久,将《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试院示诸生》与《高句丽永乐太王碑考》合并刊印成书。
王志修既然以好太王碑命题,他必然会将好太王碑释文发给诸生。虽然目前我们对于王志修发给诸生的好太王碑释文到底是写本还是印本尚不清楚,但是向诸生发给好太王碑释文则是无疑的。很难想象既然以好太王碑命题,却不发给好太王碑释文,就让诸生答卷。王志修四月十六日发给考生的好太王碑释文应该就是他在此之前的三月写作《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考》时所依据的好太王碑释文。
那么王志修的好太王碑释文来源于哪里,是其本人依据所见到的“初拓”好太王碑拓本释读出来的,还是依据了前人的释文,抑或是参照前人的释文对照所见到的好太王碑拓本从而做出的释文呢?王志修好太王碑释文具体是情况如何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如果我们对《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中的相关记载作一细致分析的话,就会有所发现。
王志修在《高句丽永乐好太王古碑歌试院试诸生》一文中言及的好太王碑碑文文字有:
碑文:邹牟王
碑文:河伯女
碑文:邹牟王弃夫馀南下渡沸流水至忽本西城冈上而建都焉
碑文:命世子儒留王以道舆治大朱留王绍承基业传至十七世孙国冈土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碑文:永乐五年乙未讨碑丽各国,六年丙申救新罗败倭奴
碑文:以百残新罗旧是属民为倭所破,王率水军往讨,攻取五十八城
碑文:围城三匝势将下,坐使肉坦降牵羊,五尺珊瑚献二树,朱红宝石横笔床
碑文:永安石碑致守墓人烟户羌错
日本学者武田幸男曾对《高句丽永乐太王古碑歌考》中所提及的好太王碑碑文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王志修的好太王碑释文是王志修依据所获得的“初拓”好太王碑拓本而释读出来的,而此“初拓”本好太王碑拓本不是所谓的“原石拓本”而是“墨水廓填本”,王志修获得“墨水廓填本”好太王碑拓本应该是从其前任奉天军粮署同知即怀仁县首任知县章樾处获得的①[日]武田幸男:《广开土王碑及其对话》,东京:白帝社,2007年,第100页。。客观地说,如果我们从王志修好太王碑释文来看,确实与早期“墨水廓填本”(酒匂景信带回日本的好太王碑拓本)释文有共同之处,但是笔者认为武田幸男据此就认为王志修的好太王碑释文是依据墨水廓填本好太王碑拓本释读出来的结论并不能成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围城三匝势将下,坐使肉坦降牵羊,五尺珊瑚献二树,朱红宝石横笔床”王志修在该句释文后加有按语:“皆碑文攻百残事,在永乐庚子”。但是从目前中外学界所发现的近百种好太王碑不同拓本中并无此碑文。在目前各家在著录的好太王碑释文中,“金毓黻释文”(《辽东文献征略》《奉天通志》)、《东北》杂志、荣禧释文、王彦庄释文、杨同桂《沈故》等书中著录的好太王碑释文中碑面第三面第一行释文为“官兵移师百残围其城百残王惧后遣使献五尺珊瑚树二朱红宝石笔床一他倍前质其子勾拏太王率”,带有这些文字的释文如果按照好太王碑碑面实际情况排列的话,那么好太王碑碑面应该是四十四行,即是属于有“补字”内容的释文,王志修的释文显然与此同属于一类。然而王志修在《高句丽永乐太王碑考》考中著录“碑立古城东北五里鸭绿江岸,东向,高二丈余,宽八尺强,厚得半,无赑屃盘螭饰。就石原质四面环刻之。文起东讫北,共四十二行,行四十一字,共计一千七百二十二字。”两者之间关于好太王碑四面总行数的记载是矛盾的。如前所述,王志修到奉天之时已经是光绪十七年(1891)正月至三月之间,不可能在光绪初年好太王碑发现后不久就到过怀仁县通沟口实地考察并拓制过好太王碑拓本。因此,笔者认为,王志修的好太王碑释文应该与杨同桂《沈故》中著录的《抄本》好太王碑释文是同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