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额安置B71/B81骨振器手动、自动测听模式阈值比较
2021-01-26王杰蓝天翔赵非
王杰 蓝天翔 赵非,3
骨导纯音听阈[1]测定有助于鉴别听力损失性质,临床通常通过安置于乳突的骨振器测定骨导听阈。然而,骨振器安置位置、中耳及乳突病变[2]、测试耳的耳廓软骨[3]均影响骨导听阈。即使数毫米位置差异,可导致高达10 dB骨导听阈差异[4]。中耳乳突病变可阻碍声能传递至耳蜗。骨振器还可以震动受试耳的耳廓软骨从而降低骨导听阈值。此外,安置于乳突的骨振器主要测听依赖中耳传声结构的惯性骨导机制,而前额中线安置骨振器可避免上述问题对骨导阈值的影响。但鉴于临床习惯与传统,目前临床主要使用乳突安置骨振器测听骨导阈值。
自动听力检测技术[5]自Von Bekesy发明自动听力检测技术以来,鉴于当时技术限制,只能行气导阈值测定。近年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发展迅猛,自动听力检测技术可通过硬件与软件实现,出现了自动测听仪器。SFTest 330 自动纯音听力计(粤20162210547)是一款数字纯音听力计,适用于纯音听力计测试,通过专门设计的软件,实现自动纯音听力测试。为了提高测听效率,前额安置骨振器[6,7],同时双耳采用罩耳式耳机,测试过程中不需要再调整气导与骨导换能器位置。当骨振器安置于前额时,需要更高的刺激能量才能有效刺激双侧耳蜗[8]。临床使用时需要校准基础上进一步测听正常值方可供临床参考。
虽然B71骨振器[9]于0.5~4 kHz处频响呈线性,但最大输出60~70 dB HL,且低频区高谐波失真,日渐不能满足临床骨导听觉康复需求。新近推出的B81骨振器[9]较B71骨振器谐波失真度小,于1.5 kHz以下最大输出较B71高10.7~22.0 dB,可以测试0.25 kHz处骨导阈值。B81骨振器日渐应用与临床[10,11],将来更可能应用于自动纯音听阈检测技术。
本研究旨在采用自动听力计手动、自动模式下测定B71、B81成人骨导阈值差异,为临床诊断应用自动骨导阈值测定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受试者资料
本研究在国内某一听障儿童教育机构开展,由该机构健听青年志愿者作为测试者。
受试者纳入标准:年龄18~35岁,了解自动纯音测听原理且自愿参加本研究,配合检查,讲普通话,能正确理解检测者指令,无视觉异常及肢体活动受限;无全身急慢性疾病,无慢性耳疾史,近3个月内无耳部及上呼吸道急慢性活动性炎症史,近3个月内纯音测听阈值稳定无变化且助听效果一致,近一周内夜间睡眠良好且情绪无波动;近一周内未乘坐地铁,并未接触噪声环境,且夜间睡眠良好无情绪波动。同对侧镫骨肌声反射阈值于0.5~4 kHz无升高,DPOAE幅值于0.7~4 kHz间正常引出,纯音气导阈值于0.125~4 kHz ≤15 dB HL。电耳镜检查受试者,需耳道清洁、无急慢性炎症、鼓膜标志清楚且活动良好。
1.2 检测仪器
采用SFTest 330自动纯音听力计配置改制的罩耳式DD45气导耳机与B71、B81骨导耳机,测试时由听力检测技师协助受试者佩戴气导耳机罩住双耳,骨导耳机安置于前额中线发际线下1 cm。
听力计校准参照GB/T7341.1-1998(纯音听力计)、GB/T 4854.4-1999(窄带噪声)、GB/T4854.8罩耳式耳机) 标准予以校准。骨振器前额安置校准参考ANSI/ASA S3.6-2010标准。
1.3 检测方法
受试者检测前在安静环境中等待半小时,测试开始时进入隔声室内。检查开始时,做常规听力检查受试者配合相关简介,确保受试者明白检测所需配合度。所有检测均在在符合国家标准GB/T 16296的隔声室内进行,由听力师手动测听法参照GB/T16296.1-2018声学测听方法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基本测听法。自动测听法参照GB/T16296.1-2018推荐的平台法选择受试者听阈,与传统手动测听法不同之处在于测试信号由计算机按照预置算法自动给予。自动测听骨导测听时对侧耳常规采用窄带噪声掩蔽,依据事先测定的数据确保避免过度掩蔽和掩蔽不足。同一受试者均行自动(automated audiometry,AA)、手动(manual audiometry,MA)两种模式测试骨导阈值,但不告知受试者具体先使用哪种方式。
1.4 样本量估计
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数据为计量资料。第一类错误概率α=0.05,μ0.05/2=1.96(双侧);第二类错误概率β=0.10,μ0.10=1.282;容许误差δ=5 dB,总体标准差σ=10 dB[12];合计样本需观察42耳。
1.5 统计方法
使用IBM SPSS 19.0统计软件计行配对t检验,分析自动、手动模式下骨导阈值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总共收集到从事听力康复技术的青年志愿者21例(42耳),男9例(18耳),女12例(24耳),年龄范围15~31岁,平均年龄27.8±4.9岁,检测结果均可靠。
如图 1所示,于0.25,0.5,1,2及4 kHz处,B71、B81骨振器所测得的骨导听阈整体上基本相当(-1.2~10.2 dB),仅于2 kHz处B71-AA与B81-MA测定得听阈之间差异较大(11 dB HL),但全部骨导听阈均小于11 dB HL。
图1 自动模式(AA)与手动模式(MA)下分别前额安置B71、B81骨振器时测得的纯音骨导阈值
图2显示,自动模式比手动模式(AA-MA)下,B71于1、2及4 kHz处低约2 dB,B81于1 kHz处高约2 dB HL,其余频率二者均基本相当(AA-MA<2 dB)。自动模式下(AA),于1、2 kHz处,B71较B81测得的骨导阈值低约3 dB HL,其余频率二者间差异均小于2 dB HL。手动模式下(MA),于2 kHz处,B17较B81测得的骨导阈值低约2 dB HL,其余频率二者间差异均小于2 dB HL。总之,自动模式、手动模式下,B71与B81测得的骨导阈值差异介于±3 dB HL。
图2 前额安置B71、B81使用自动与手动模式下检测纯音骨导阈值比较。自动-手动:自动与传统手动检测结果之间差值。B71-B81:骨振器B71与B81测试结果间差值
表1 B71 与B81 骨振器分别于手动和自动模式下纯音骨导阈值差异
表2 自动与手动模式下听力检测分别采用B71、B81 骨振器纯音骨导阈值差异
进一步统计学分析(表1),提示B71及B81 骨振器于MA及AA模式下,均于0.5、1、2、4 kHz处,分别于两种模式所测得的骨导阈值有统计学差异。但表2结果提示B71与B81之间在AA模式测得的骨导听阈间无统计学差异,仅B71与B81在MA模式下与1、2及4 kHz处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准确可靠骨导阈值测定是听损诊疗的基础。骨导听觉检测需要考虑骨导震动觉阈值。前额安置B71、B81骨振器时骨导震动觉阈值于0.25~2 kHz间介于24~80 dB HL[13]。本研究测得的骨导阈值最大值为20 dB,因此本研究测定的各数据均为骨导听阈。
鉴于乳突安置骨振器存在可能影响骨导听阈的各种听因素,前额安置骨振器自听力计发明以来一直受听力学家推崇[6,14],但前额安置骨振器较乳突安置时需要更大的输出[8]。B81骨振器较传统的B71具有更高的输出且较小的谐波失真,是较理想的前额安置骨振器的选择。虽然本研究结果提示,无论手动模式抑或是自动模式下,B71、B81二者间测定的骨导阈值差异介于3 dB HL内,B81骨振器测定的结果没有明显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受试者为正常听力人群,最大骨导阈值为20 dB HL。与B71相比,B81低频区(0.25 kHz)谐波失真小的优点于20~30 dB HL间才得以体现[15]。该结果提示,对于正常听力受试者,B71安置于前额可以测试0.25 kHz骨导听阈。但当骨导阈值于0.25 kHz处大于20 dB HL时,B81骨振器的低谐波失真特性就显现出来。
虽然上述分析提示较B71而言,B81于0.25 kHz具有优点,但本研究中显示,于0.5~4 kHz处,二者测定的骨导阈值间无明显差异。该特点可能除了本研究受试者是正常听力人群之外,与B81物理特性有关。虽然B81由更大的输出,但在达到最大输出之前,B81与B71震动觉阈(44~80 dB HL)值基本一致且小于B81的最大输出水平。因此,0.5 kHz以上频率区骨振器安置于前额时,B81的更大输出优点无法体现出来。
此外,本研究结果提示B71与B81测定的骨导阈值于手动、自动模式下在1、2及4 kHz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B71、B81分别测定的自动与手动模式下骨导阈值差于1、2 kHz处有统计学差异;但所有二者间差均小于3 dB,该差异小于两位熟练听力检测技术员测定骨导时的重复测试误差1.4±7.7 dB[6]。因此,B71、B81骨振器用于手动、自动模式下前额安置时测定的骨导阈值基本相当。参加本次测试的志愿者均来自某听觉语言康复机构,相对于日常纯音听阈检测受试者,他们均熟悉纯音听阈测试流程,可能影响测试结果。后续进一步招募非专业人员参与测试以阐明可能存在的差异。
综上所述,B71、B81骨振器均可应用于自动测听模式前额安置情况下骨导阈值测定,但0.25 kHz处骨导阈值测定时B81骨振器可能会更精确。后续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程度人群测试将有望进一步印证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