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一个伟大生命的诞生

2021-01-26陈梧桐

传记文学 2021年1期

陈梧桐

中央民族大学

黄河的诞生

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得益于水的滋润。河流是文明的摇篮,文明孕育于江河之畔。自西向东流淌奔腾在祖国北方大地上的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摇篮。地球上原先并没有黄河,是持续不断的地质运动,才促成了黄河的诞生。

由于持续不断的地质运动,在中国北部的大地上,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的山东丘陵,逐渐形成了四段各有源头、互不连接的河流。地质年代第四纪的早期,即距今100 万年前后,中国西部地区冰川融化,气候变得温暖而湿润,降水量充沛,河水迅速暴涨,流水的冲刷下切作用不断加剧,使当时还是独立水系的河流下游日益向下延伸。此时,中国中西部高原继续处于上升阶段,益发加强了这种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流水的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终于将两段独立河流中间的分水岭打通,使各个封闭的湖盆有了出口,使各自独立的河段连接起来,古黄河至此已初露端倪。不过,此时的古黄河还是一条内陆河,其东端止于浩瀚的三门古湖,因为东面的中条山还阻挡着她通向大海的道路。但是,古黄河继续以顽强的毅力,发挥其溯源下切的侵蚀作用。当上游的来水大量进入三门古湖,水位升高,超过三门地垒的高度,湖水就向东漫流,并不断下切。经过漫长的岁月,她终于切穿三门峡,流入华北平原,并与中条山东侧的流水连接起来,浩浩荡荡地向东奔流,投入大海的怀抱。一个伟大的生命从此诞生了!

今日的黄河,全长约5464 公里,是长度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大河。她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 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流域面积约达75.3 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鄂尔多斯内流区面积,则约为79.5 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国土面积的8.3%。黄河流域有耕地1627 万公顷,农村人均耕地0.23 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1.4 倍,流域内现有林地3020 万公顷、牧草地2793 万公顷。黄河流域至2012年总人口为113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据1956-2000年系列统计,流域内人均水量473.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2%;耕地亩均水量230 立方米,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5%。考虑到还要远距离地向流域之外的地区调水,实际上人均亩均占有的水资源数量就更少了。

河源高悬云天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代大诗人李白《将进酒》中这一传诵千古的诗句,写出了黄河源出西部高原,一泻千里,东流入海的雄伟气势。由于西部高原海拔很高,上接云天,黄河从这里发源东流,就仿佛是从天上的银河倾泻下来似的。所以,有人说她是“高源云外悬”。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人们对她的源头很早就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由于那里距离中原地区较远,而且海拔很高,人迹罕至,古代的人们只能根据传闻作出种种猜测。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说:“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古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昆仑描绘成一座非常高大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山、仙山,上面住着一个戴着首饰、长着虎齿、拖着一条豹尾的半人半兽的西王母,掌管瘟疫刑罚。战国时成书的《穆天子传》,则将西王母说成气象雍穆的天帝之女。传说周穆王西游,还见到过这位西王母。到了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西王母又成了掌管不死药的吉神,传说射日除害的英雄人物后羿曾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药,还未来得及服用,他的妻子嫦娥就偷偷服下,变成神仙,飞奔入月,化成了月精。道教兴起后,西王母又被奉为女仙之宗,居昆仑之丘,掌管着不死药和“三千年一着子”的仙桃。昆仑,成为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中心。

魏晋时期,中原人民与崛起于青海和新疆南部的吐谷浑有着密切的交往,从吐谷浑那里逐渐了解到黄河的源头不在新疆,而在青海境内。晋代张华的《博物志》,首次提出了“源出星宿”的说法。隋炀帝大业五年(609),观王杨雄和宇文述等统帅大军平定吐谷浑后,在吐谷浑故地设置河源(今青海南境)等四郡,用“河源”作为郡名,显然是对黄河源出青海南部的一种确认。不过,当时还没有弄清河源的确切地点,故《隋书·地理志》在河源郡下注曰:“有曼头城、积石山,河所出。”这里的积石山指的是阿尼玛卿山,黄河实际上只是从这座山下绕过而已,其源头应在河源郡西边的另一座山脉。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南京天界寺高僧宗泐出使吐蕃,招谕阿里地区的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和巴者万户府。洪武十年(1377)冬,宗泐衔命西行,途中曾路过河源,饮过河源水,并在那里的山中过夜。完成使命返回京师后,宗泐撰写了一部《西游集》,记述沿途的所见所闻。此书在清代已失传,但他途经河源地区所作的《过河源》一诗至今还存在。在诗序中,宗泐对河源地区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并首次阐明黄河与长江源头的关系,指出:“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藏)人呼黄河为抹处,牦牛河为必力处,赤巴者,分界处。其山西南出之水,则流入牦牛河;东北之水,是为河源。”这里所说的抹必力赤巴山是指巴颜喀拉山,牦牛河指今长江上游通天河,说明巴颜喀拉山既是黄河与长江上游通天河的共同发源地,也是黄河与通天河的分水岭。诗序还批驳了“河出昆仑”的错误说法,指出:“中国相传以为(黄河)源自昆仑,非也。昆仑名麻琫剌……番书载其境内祭祀之山有九,此其一也。”遗憾的是,宗泐的正确观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人仍然继续弹着“河出昆仑”的老调。

清朝统一全国后,为了治理黄河,决心“探河源以穷水患”。康熙四十三年(1704),清圣祖玄烨命侍卫拉锡及内阁侍读舒兰等人前往探寻河源。但是,他们只走到星宿海未再前进,并没有寻到河源。乾隆四十七年(1782),黄河在河南青龙冈决口泛滥,清高宗弘历命侍卫阿弥达赴西宁祭告河神,探寻黄河真源。阿弥达这次走到星宿海,见到三道溪流,“自北面及中间流出者,水系绿色;从西南流出者,水系黄色……西面一山,山间有泉流出,其色黄。询之蒙、蕃等,其水名阿勒坦郭勒,此即河源也”。他又循阿勒坦河上溯,在星宿海以西300 里处找到噶达素齐老山,认为那就是阿勒坦河的源头。阿弥达的考察比前人前进了一大步,将河源推移到星宿海以西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的某座山峰。不过,他所说的噶达素齐老山是块孤立挺拔的岩石,并不是一座重要的山峰。而且,他所撰写的《河源纪略》一书,也还沿袭“河出昆仑”的传统观点,说黄河源于新疆的帕米尔高原,流经罗布泊后潜入地下,至青海再冒出地面。黄河的正源问题,仍有待于后人的探索。

对黄河源头展开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并真正穷尽河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了一支黄河河源查勘队,对河源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们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访问了世世代代在当地游牧的藏族牧民。藏民习惯上将流入星宿海的三条河流,自北向南分别称为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而把夹在中间那条约一百多公里长的约古宗列曲称为玛曲,把其上游部分叫作“玛曲曲果”。“玛曲曲果”是藏语黄河源头的意思。黄河河源查勘队根据藏民的传说,沿着约古宗列曲西行,寻找黄河的源头。这次考察历时4 个月,行程约万里,查明约古宗列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中部雅拉达泽山东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西南缘。在那里,从地下涌出的许多泉水汇成细流,串连盆地中星罗棋布的湖泊,形成一条宽2至3 米的小河,缓缓地流淌在约古宗列大草滩上,向东流经马涌滩,注入星宿海,在巴颜禾欠山的北侧同卡日曲汇合,再向东注入扎陵、鄂陵两个姊妹湖。黄河水利委员会认为,历史上所指的约古宗列曲即玛曲,是黄河正源。

不过,有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注入星宿海的三条河流,除北边的扎曲长70 公里左右,流长远不及其他两条河流,水流量也不大,经常处于干涸状态,从未有人把它当作黄河的正源外,最靠南边的卡日曲也曾被很多人视为黄河的正源。据考证,明代宗泐出使吐蕃,过河源区,夜宿的山中就在卡日曲河边。清代阿弥达确认的黄河正源阿勒坦河也是卡日曲。时至今日,当地的部分藏民,还是把卡日曲当作河源看待。于是,1978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查勘队、南京地理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地理系湖泊查勘队,再次前往河源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与此同时,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也邀请有关单位组成一个考察组,深入河源地区进行考察。他们经过一个月的考察后,认为黄河的正源应是卡日曲。因为从长度看,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25 公里;从三条河流汇合处看,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大一倍多;从源头的出水量看,卡日曲的泉水比约古宗列曲旺盛,旱季仍不干涸,约古宗列曲在旱季河床多干涸;从流域面积看,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大700 多平方公里;从历史文献看,古人把卡日曲作为入藏孔道的记载较多,却不把约古宗列曲作为入藏的孔道。对于这种不同的看法,黄河水利委员会经过研究,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于1985年作出答复,仍确认约古宗列曲即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即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当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黄河河源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允许有不同的看法。经过多次实地查勘,人们对于源头地区的面貌毕竟也有了真实的了解。据考察,在黄河的上源,不论是被确认为正源的约古宗列曲,还是卡日曲和扎曲,三条河流都是源出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因此当地的蒙古牧民就总称这三条河为“古尔坂索尔马”。约古宗列盆地是一个多水的草地,面积约150 平方公里,海拔4500 米。盆地周边多为山岭丘陵,各地涌出的地下泉水都向那里汇聚,贮积在一些低洼的地方,形成众多的湖沼和一条条宽狭不等的细流。这些细小的水流就是卡日曲、约古宗列曲和扎曲的源头。所以,这个约古宗列盆地,也就成为大家公认的黄河发源地。

黄河正源约古宗列曲

那么,作为黄河之源的那些细小的泉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来自约古宗列盆地南边的巴颜喀拉山。巴颜喀拉山是昆仑山脉向东延伸的部分。山上终年积满皑皑的冰雪,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冰雪消融之后,慢慢渗入地下,再逐渐涌出地面,成为黄河和长江常流不断的泉源。其中,在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涌出的泉水,汇聚到约古宗列盆地,成为黄河的源头,在南麓涌出的泉水,则成为长江上游通天河的源头。两大水系只有一岭之隔,可谓是近在咫尺。作为中华民族的两条母亲河,可以说是巴颜喀拉山哺育出来的一对亲生姊妹。

约古宗列盆地的细小水流,最后逐渐汇合到一起,顺着一条宽约千余米、深不足一米的明显河道,缓慢地流入星宿海。黄河流经星宿海这个中转站,再往东流淌时,已经变成一条清澈的小河,水大时河面宽至约50 米,深达1 至2 米左右,再往东流20 公里,便注入扎陵湖与鄂陵湖。这两个湖泊皆呈宝葫芦形状,中间隔着巴颜朗马山,由黄河的20 公里水道联结在一起,像一对孪生的姊妹。扎陵湖平均水深9 米,最大水深13.1 米,黄河从西南方向流来,将泥沙带入湖中,遇到风起浪涌,泥沙从湖底泛起,湖水呈灰白色。鄂陵湖比扎陵湖要深,平均水深约17.6 米,最大水深可达30.7 米,进湖泥沙较少,湖水呈现青蓝色。两湖的水面面积虽然不算太大,扎陵湖526平方公里,鄂陵湖610 平方公里,但两湖的水面海拔高度却达到4200 米,比《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被认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南美洲的的喀喀湖,还要高出300 米。每当春季来临,岸边草泛青绿,花洒荒滩,藏民驱赶着牛羊来此放牧,大雁、棕颈鸥、鱼鸥、赤麻鸭等南来的候鸟在湖中的小岛上互相追逐,在湖面上上下翻飞,呈现出一派蓬勃的生机。

巴颜喀拉山脉的地理位置

黄河通过两湖,由鄂陵湖的东北流出后,折向东南,流至玛多。有人把从黄河源头直到玛多的这段黄河总称为河源段。事实上,从黄河源头直到玛多,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盆地。其间地势虽有起伏,但东西的高度相差不大,因而水流滞缓,河宽而浅,在一些地段水流分散,河汊很多,有的地方甚至看不到明显的干流,而一些低洼的地方则积满各处的来水,不断为黄河提供水源的补充。因此,我们在广义上也可以把巴颜喀拉山北麓这个低洼的盆地看作是黄河源头。1988年9月,青海省玛多县人民政府,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西南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的措哇尕泽山顶竖起一座黄河源头纪念碑。碑身由青铜铸就,3 米高的两只牦牛角,直抵蓝天白云,气势非凡,令人肃然起敬。

汇聚百川,东流入海

黄河的干流从河源区流出后,直到入海的河口,依据区域地质环境、河谷地貌特征、水资源条件、流域社会状况、治理开发要求等各种因素,分为上、中、下游三大段。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源头开始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是黄河的上游,长度约为3472 公里;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的桃花峪是黄河的中游,全长约1206 公里;桃花峪以下是黄河的下游,全长约786 公里。黄河还拥有众多的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 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有76 条,43 条汇入上游干流,30 条汇入中游干流,只有3 条汇入下游干流。

黄河上游是全河最长的河段,也是汇注支流最多的河段,成为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区。黄河的水量,有约61%来自兰州以上地区。这一河段的支流,以湟水最为著名。湟水发源于青海湖畔,有两个源头:一个在青海湖东北海晏县的包呼图山,另一个在青海湖东南的日月山东侧。湟水从这两座高山流出后,向东南流经西宁市,沿途汇合大通河等支流,在甘肃兰州市西达家川注入黄河,全长约349 公里。湟水的河谷地带,覆盖着一层深厚而肥沃的黄土,又因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降水量较多,加上有河水可供灌溉,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成为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民族活动的最西部地区。

黄河源头纪念碑

黄河中游的支流,数量虽不及上游,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却具有重大意义。其中的无定河、渭河、汾河与伊洛河,都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较小的一条支流。它的上源叫红柳河,又名萨拉乌苏河,源出于陕北白于山的北侧,向北绕过内蒙古自治区南端,穿过毛乌素沙地,向东折回陕西境内,汇合榆林河后,转向东南经绥德县,到清涧县河口注入黄河,全长约491 公里。这里是陕北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接邻处,古代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适宜人类居住。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著名的萨拉乌苏人即河套人化石,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它在中国古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直到十六国之时,那里仍然“临广泽而带清流”,是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原。东晋末年,匈奴赫连勃勃称天王,建国大夏,曾征发10万劳力,在此修建都城,定名为统万城。此后很长的时间里,统万城一直是北方的重镇之一。

渭河是黄河支流中水量最为充沛的河流,每年输入黄河的水量占到黄河总水量的17.3%。它全长约810 公里,发源于甘肃渭源县西南约10 公里处的鸟鼠山(又名鸟鼠同穴山),流经甘肃的天水盆地与陕西的关中平原,在潼关注入黄河。天水盆地与关中平原之间隔着险峻的高山,渭河从中间穿过,形成一条峡谷。峡谷之间经常发生山崩和滑坡,人马难以通行。古人从关中平原前往天水盆地、河西走廊直至西域,大多经过其北面的陇山或经平凉地区的六盘山绕道而行。所以,陇山成为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汾河是黄河中游的第二大支流。它源出山西宁武县的管涔山,河流两侧夹峙着太行山脉与吕梁山脉,因此缺乏较大的支流,年径流量只占黄河年径流量的3.5%,在黄河诸支流中仅居第7 位。夹在两条山脉之间的汾河谷地,由太原盆地、晋中盆地、临汾盆地、侯马盆地等串联而成。每个盆地面积都不很大,但都较为宽广平坦,土层也较深厚。汾河谷地的南面,在山西的西南角,有黄河另一条较小的支流涑水,穿过运城盆地,在蒲州注入黄河。涑水的南侧,则是中条山。太行山、吕梁山和中条山,把汾河流城与涑水流域包围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单独的地域单元,称为汾涑流域。

古代的太行山、吕梁山和中条山植被覆盖较好,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山前地带川土宽平,有众多的溪流和清泉,加上运城盆地著名的盐池——解池盛产食盐,为古代人类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从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汾涑流域繁衍生息,创造原始的文化。中国北方黄河流域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丁村人遗址,即位于晋西南汾河下游襄汾县的河边高台地上。此后,新石器时代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在汾涑流城都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形成文化发展的序列。

汾涑流域后来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长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的晋祠,是纪念晋国开国之君叔虞的祠庙。晋国在西周初年受周天子之封,着力屏藩周室,春秋时期又变法图强,尊王攘夷,长期称霸中原,为了纪念叔虞的历史功绩,北魏前期开始在悬瓮山下晋水的发源处建造晋祠。后经历代不断增筑修缮,形成规模庞大的建筑群,殿阁巍峨。为纪念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的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晋祠的主殿,整个大殿无一明柱,由山墙内的暗柱和廊柱支撑着屋顶。殿内塑有秀丽多彩的43 尊侍女塑像,展现了宋代雕塑的高超艺术。

涑水注入黄河之处,是古代的晋西南重镇蒲州城(在今山西永济市境内),北周曾建有一座三层的塔形楼阁,因楼上常栖鹳鹊而名为鹳鹊楼。登楼远眺,西面的黄河似一条白练飘荡在天地之间,东面的中条山云蒸霞蔚。唐宋时代的文人骚客常在此会友赏景,凭吊抒怀。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在此写下《登鹳鹊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鹊楼在元初毁于战火,蒲州城后来也因黄河泛滥而被冲毁殆尽,令人望河而兴叹。近年为了满足人们对鹳鹊楼的悠悠思念,永济市在蒲州古城黄河之滨进行复建。现今人们又可以重睹鹳鹊楼昔日的风采,登临观赏“白日依山尽”的壮丽景观。

伊洛河是黄河中游较小的一条支流,但其流域也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上起着重大作用。伊洛河的主干流洛河,发源于陕西华山的南麓,向东南流入河南省,在卢氏县折向东北,在偃师市杨村附近接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义市洛口以北注入黄河,全长约477 公里。洛河沿途接纳伊河、涧水和瀍水等支流,其中以源出栾川县伏牛山北麓的伊河较大,全长约420 公里。伊洛河中段穿过洛阳盆地。盆地北面有邙山,东面有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南面和西南面有外方山、熊耳山和崤山,群山环绕。这里土质肥沃,物产丰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工作者曾在豫西卢氏县锄沟峪发现过距今约10万年的包括4 块头骨残片和2 枚牙齿的古人类化石,在洛阳西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伊洛河流域是夏族的活动中心,史称“有夏之居”。传说舜帝的继承人禹,当年治水时曾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河,使之流向东北,与涧水、瀍水汇合,再向东与伊水汇合,向东注入黄河。伊水通过洛阳市南的伊阙时,受到两侧夹峙的香山、龙门山(又称伊阙山)的阻挡,宣泄不畅,常泛滥成灾。禹凿开山口,伊水才得以畅通无阻地向下宣泄。伊阙又称龙门,据传就是禹凿龙门的地方。公元前2070年,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在洛阳东面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经过考古学者多年的发掘和研究,证实那里曾存在一个以高耸的宫殿为中心的封闭而成组的威严建筑群,是夏朝早期的都城遗址。

嵌绿松石铜牌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黄河下游的三条较大支流中,山东省中部的大汶河算是较大的一条。它源出莱芜市沂源县松崮山南麓,向西南流到泰安大汶口与柴汶河即小汶河汇合。下游分成两支,北支注入东平湖后流入黄河,长约200 公里;南支原本流入大运河,1960年筑坝后被堵塞。大汶河是一条相对较小的河流,流域面积也不是很大,但它流经的大汶口土质肥美,加上有河水的滋润,为古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环境。著名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遗址,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大汶口流域的北缘,矗立着“五岳之尊”的泰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545 米,在峰顶观日出云海为千古一大奇观。从秦始皇到清高宗,先后有12 位皇帝来到这里祭告天地,历代名家也几乎都到过这里,历史遗迹极为丰富,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大汶河为中心的鲁西地区,还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诞生在距大汶河不远的泗水之滨曲阜。距离曲阜不远的邹县,是仅次于孔子的大思想家孟子的故乡。此外,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大汶河还为大运河的济州河段提供了水源。小小的大汶河,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河因沿途接纳百川,汇聚千流,才得以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变成一条年径流量达到580 亿立方米的滚滚洪流,奔腾入海。黄河也因其宽广的胸怀,兼容并蓄的气度,沿途接纳在各支流两岸涌现的众多民族文化,汲取域外传入的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汇于一炉,才得以熔铸出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一代伟人毛泽东说得好:“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河不仅是一条流淌在中国北方黄土地上的自然河流,更是一个跳动着脉搏的伟大生命,一个哺育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塑造我们民族的伟大母亲。一部黄河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一首悲壮激昂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