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解理论视角下故宫博物院文物解说词的英译研究

2021-01-25刘倩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2期

刘倩倩

摘 要:大量的专业词汇是故宫博物院文物解说词的一大特色,这给译员的翻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文章将从认知识解理论的角度,主要从辖域和背景、详略度以及突显三个方面对文物英文解说词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译者可通过调整译文的突显重点、详略度、视角等方面,增加译文的正确性、准确度和可读性。

关键词:文物解说词;识解理论;解说词翻译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是“现实—认知—语言”,其中,“语言”是在人们对于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①从这一角度看,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译者是这一活动的主体,需先对原文进行识解解读,之后在此基础上重新编码组合原文内容,最后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成为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此外,文化在国家竞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让文化走出去成为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博物馆文物解说词的翻译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出发,从辖域和背景、详略度以及突显三个主要方面对文物英文解说词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并借此探讨文物翻译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期对文物解说词翻译有所裨益。

1 识解理论

识解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从某种角度来说,识解等同于“概念化”②,具体指说话者在阐释某一事物時选择的表述方式。识解体现人的认知能力,可从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五个方面具体阐释“识解”。

详略度(Specificity),就是事件或事物描述的精确程度,说话者可增加背景资料便于受众理解,可聚焦某一部分详细叙述,也可以对某一部分一笔带过,甚至直接省略不提。但因中英文字数的不对等,英文字数总是多于中文字数,所以详略度不能靠字数的多少来判定,而应根据原文意思来判定。

辖域(Scope),指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至少包括基体和侧面两部分,基体指一个述义所参照的辖域基础,侧面是指被突显的某一部分。③例如,一个人若想了解紫红色,应对颜色这一辖域有所了解,各种颜色就是基体,紫红色就是侧面。

背景(Background),我们若想深刻理解李白的诗句,首先要对李白生活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写作风格有所了解,这些就是所谓的背景。

视角(Perspective),指人们描述事物的角度,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表述,“千人千言”,皆源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或选择的参照点不同。

突显(Prominence),指一个事件或事物中被突出、被强调的那部分。突显和详略度紧密相连,被突显的事物描述得比较详细,相比之下,其他事物自然描述得比较简略。突显包括形式上的突显和意义上的突显。形式上的突显,如叠词和重复,可使语言更有节奏感,吸引读者注意力。意义上的突显如以下的两句话:

The man in black coat killed her mother.

The man who killed her mother wore black coat.

第一句话突出的重点是穿黑色大衣的男人杀了她妈妈,而第二句话的重点是杀了她妈妈的男人穿着黑色大衣。

2 文物解说词翻译的认知识解

故宫博物院文物解说词的翻译有重要意义,“翻译过程的译文表达应遵守的原则是以理解阶段对原文作者的识解解读为基础,运用符合译文读者语言习惯的译文形式重构原文作者对情景的识解”④。唯有如此,译者才能准确翻译中文解说词,促进观众对文物的深入了解,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1 辖域和背景:努力接近原文

夏代晚期,青铜器开始出现,商代我国青铜制造工艺日益完善,出现众多制作精良、气势磅礴的青铜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青铜器在制作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大量特殊工艺,其外形十分值得考究,即使是中国人对这些工艺手法也不一定十分了解,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提前熟悉这些制作工艺和专业词汇,确保外国观众能理解这些东西,确保译文的正确性和准确度。辖域和背景这一识解因素在青铜文物解说词中主要体现在对专业词汇的翻译上。

2.1.1 “兽面纹”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古代人祭祀的重要礼器,关于青铜器上兽面纹的作用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兽面纹是一种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对神明的无上尊敬和崇拜;也有学者认为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是人们用来和神明交流的一种工具,祈求神明的庇护。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思想观念落后,对于一些当时无法解释的事物和现象,人们均认为是神明的力量,是神明在操纵这些东西。马承源认为兽面纹是古代人想象的怪兽图案,分“有首有身”和“有首无身”两种样式①;段勇则认为兽面纹是人们从商周统治阶层崇拜的牛、羊、猪等动物形象中归纳出的图形,与先民祭祀用的牲畜密不可分②。在故宫博物院青铜器文物解说词的翻译中,译者与段勇观点相似,将“兽面纹”理解为动物图案雕刻成的纹饰,译为“animal mask pattern”。

2.1.2 “涡纹”

涡纹,其整体形状是圆形,但中间的部分略有突起,沿边有多道方向一致的弧线。因形状似水旋转时形成的漩涡,故称“涡纹”。商代早期,涡纹在形状上似太阳,沿边的多条弧线还不是很长,而且旋转的方向不是很固定。到商代晚期涡纹才逐渐规范起来,弧线越来越长且方向统一,成为一个个拖着长尾的逗号形状。因沿边的弧线像太阳的光焰,表示光焰的流动,故涡纹又称为“火纹”。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在故宫博物院英文解说词中,“涡纹”的译文有两种:“spiral pattern”和“whorl”。《牛津双语词典》解释:“spiral refers to a pattern or shape that is made up of continuous curved lines that wind around a central point,with smaller lines inside bigger ones;whorl refers to a pattern or design,consisting of curved lines that form rough circles,with each circle further away from the centre.”从对两个单词的英文释义来看,两个译文都较准确地翻译出涡纹的意思,让外国观众在脑海中对涡纹有个大致概念。

事实上,无论翻译何种文物的解说词,都要求译者对当下时代该领域的发展有所了解,对其专业词汇有所涉猎。例如,在“刘三娘等造石双阿弥陀像”的解说词中出现了多个专业性极强的词汇,“僧祗支”“结跏趺坐”“须弥座”“座上为仰莲,下部素面”等都需要译者查阅相关资料,不可盲目猜测。“僧祗支”,又称“掩腋衣”“覆膊衣”,相当于我们现在穿的衬衣。关于僧祗支的穿着方式,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的文字说明,但我们仍可以从一些资料中了解一二。段文杰先生也曾对“僧祗支”这一词条进行解释:“僧人覆肩衣、衬衣,敦煌彩塑、壁画中之佛、菩萨均着之;佛像之着僧祗支始于十六国,菩萨始于北周,其式为:挂左肩,绕右腋,长至腰。……佛、僧穿于其袈裟之内,菩萨则为独袖半臂紧身衣,隋代最为流行。”③通过资料查询,再结合“刘三娘等造石双阿弥陀像”,译者将“僧祗支”识解为一种右肩裸露、从左肩穿至腰下的长形衣片,译为“a rectangular garment that covers the left shoulder and upper torso”。“结跏趺坐”是指一种脚背置于左右大腿上、足心朝上的坐姿,在佛祖、菩萨像中很常见。因佛祖、菩萨经常坐于莲花之上,姿势固定,译者在翻译时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与这一坐姿密切相关的莲花指代这一姿势,再采用增译的方法,更便于外国观众理解,最终“结跏趺坐”被译成“louts posture”(a sitting position with both legs crossed and bent at the knees)。须弥座,换言之,就是一种安置石像的台座,常用来安置佛祖、菩萨像。须弥座种类繁多,我国敦煌莫高窟的须弥座主要有三类:一是上下为长方形平台,中间束腰部位也是稍厚的长方形列格;二是上下层由数层叠加而成,中间束腰部位为长方形;三是上中下三层均为六棱形或六棱体柱形,中间束腰部分或画或塑成壸门状,座底或覆莲或仰莲④,“刘三娘等造石双阿弥陀像”的底座就属于这一类型。

2.2 详略度:努力靠近译文受众

译者在翻译文物解说词时应当以译文受众为中心,将易于受众理解接受放在首位,观众只有在清楚理解译文意思的前提下,才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文物,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例如,

《维摩演教图》卷,传為宋李公麟绘。

译文:Born in Shucheng County in today's Anhui Province,Li Gonglin was a eminent painter and an erudite antiquaria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He worked hard all his life and painted numerous pictures,including figures,historical facts,works of Buddhist and Daoist themes,scholars,landscapes,animals and flowers.Li always took delight in collecting ancient bronzes,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and devoted all his life to painting.He has left numerous and valuable painting heritage for us.

《维摩演教图》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所作,其中文解说词的第一句是“《维摩演教图》卷,传为宋李公麟绘”,这本是一句简单的翻译,但在英文解说词中译者对李公麟的生平进行了叙述。即使是中国人也未必对李公麟能有如此详细的了解,更不用说外国观众,这样做只会增加译语受众的阅读负担,甚至让观众看到译文心生怯意,不符合翻译的经济性原则。另外解说词的重点在于向观众介绍《维摩演教图》,而非画作作者,因此可对英文解说词中作者的介绍进行适当删减,重点讲解画作内容。综上所述,上述译文可更改为“Born in Shucheng County in today's Anhui Province,Li Gonglin was a eminent painter and an erudite antiquaria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杨柳浴禽图》轴,此图是朱耷80岁所作,风烛残年的他面对清政权日益巩固、明王朝复辟无望的局面,愤世嫉俗的情结逐渐变成无奈的失望。①

译文: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this painting was finished at his age of seventy-nine.Zhu Da was once the descendent of a branch of the Ming dynasty imperial clan.But he had to hide his identity because of the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the Ming and made a hard living then.As the Qing dynasty increasingly reinforced its rule across the whole China and solidified its achievements,there seemed no hope of the restor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In the face of the situation,Zhu Da of old age turned his rage and indignation into despair and disappointment.

中文解说词仅是指出朱耷面对清政权日益巩固、明王朝复辟无望局面的无奈和失望,而英文解说词说明了朱耷产生无奈和失望的原因“ Zhu Da was once the descendent of a branch of the Ming dynasty imperial clan.But he had to hide his identity because of the collapse of the Ming and made a hard living then”。他或许本可以有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但因为明王朝的覆灭,被迫踏上另一条道路。译者通过增加这些背景知识,更能让外国受众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使受众和原作作者之间在感情上产生一种共鸣,从而更有利于观众理解《杨柳浴禽图》传达出的悲凉、孤独、无奈的情感。

2.3 突显:努力接近原文认知参照点

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

译文:A young page stands to the side with his hands clasped before him with wide eyes focused on the musician.

“叉手侍立”“瞪大眼睛注視”是两个并列的动作,但译者在翻译时突显了“叉手侍立”这一动作,“瞪大眼睛注视”则采用介词短语的形式,这一处理虽然与原文有些许出入,但更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少用动词,尽量用同源形容词、介词短语代替。此外,英文解说词着重强调了童子的动作神态,对其本身形象的描述并不具体,并未译出童子的蓝衫穿着。

3 对文物解说词翻译的进一步思考

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故宫博物院文物的翻译有以下倾向:①中文解说词言简意赅,部分解说词在形式上工整对仗,语言节奏感强;英文解说词重点在于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保证译语受众对文物的正确认识,对译文形式要求不高。②部分文物,尤其是青铜器、织绣和首饰,制作工艺复杂,解说词专业性较强,在英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时,译者倾向于用较为笼统的词汇替代。③在不影响译语受众正确理解的前提下,适当删减部分解说词。④解说词均以第三人称叙述。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尽管不同译者针对同一事物总会有不同识解解读,但翻译过程中仍有一些策略或方法可以加以考虑:在详略度方面以传达原文本义、便于受众理解为重点,增删得当;在突显方面应努力接近原文认知参照点;始终以译语受众为中心。这些都可最大程度促进文物翻译。另外,可采取转换视角的方法,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使解说词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更生动形象,增加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