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会寺解读

2021-01-25刘丽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2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建筑

刘丽娜

摘 要:普会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传承寺庙,基本保持了清代初建时的格局,主体建筑基本保留了历史原构。从创建初期至今,仍然沿用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文章从普会寺的历史沿革、建筑格局和文物价值方面解析普会寺。

关键词:普会寺;藏传佛教;建筑

普会寺,又称希拉穆仁召,位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希拉穆仁苏木(乡)政府所在地,系席力图召4座属庙之一及避暑庙。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清廷御赐满、蒙、汉、藏四体文字“普会寺”匾额(图1)。1999年4月,普会寺被包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9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时任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的第六世席力图呼图克图阿格旺罗布桑达瓦用私财在归化城北75千米处希拉穆仁之地新建寺庙,习称席力图希拉穆仁庙、北席力图召。寺庙坐北朝南,其中紧密相连的东、中、西三个院落并列布局,由席力图召管理,并由主庙委派达喇嘛管理该庙(图2)。

1 普会寺历史沿革

①1769年,始建寺庙,系席力图召四座属庙之一及避暑庙。

②1919年,该寺达喇嘛在庙中创办学堂,招收13名僧俗学生。

③1940年,希拉穆仁庙管辖地被编为席力图旗,该寺萨木丹达喇嘛任旗长。

④1966年至1976年,寺庙遭到严重的破坏。

⑤1983年,成立了普会寺庙管会,负责寺庙的管理工作。

⑥1986年,成立达茂旗文物管理所,负责普会寺文物管理工作。

⑦1999年,寺庙西院移交给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文管所管理,被文物部门辟为民族民俗博物馆。

⑧1980年至2003年间,对普会寺进行了三次修缮。

2 普会寺建筑格局

寺庙建筑风格为汉藏结合式建筑,现存建筑主要有东院的天王殿、大雄宝殿、七间厅(护法殿),中院的活佛殿,西院的六世活佛舍利堂。

坐北朝南紧密相连的东、中、西三个院落并列布局,是普会寺的一个显著特点,汉式建筑群如同众星捧月那样,使用汉藏建筑形式相结合建成的大经堂在中间闪耀着异彩,显得非常突出。最东边的院落在建筑习俗上也处在较尊贵地位,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其配殿均坐落在东院,中院是活佛生活起居的地方,活佛府位于该院之北,自身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它是寺院中最高权力的象征,是行政事务的中枢。西院北端为活佛舍利堂,这也是本召的神圣之地,活佛在本召享有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权威,具有一切权力和法力,这些都是从已圆寂的老活佛那里传承得来的,这处活佛舍利堂是为纪念六世席力图活佛而建立的。普会寺在建筑上的布局处理方式在其他寺院并不多见。东、中、西三个院落各自有南北向的中轴线,建筑主次关系分明,中轴线之外采取对称布局。在众多汉式建筑中,只有东院天王殿是歇山顶、中院活佛府耳房为卷棚顶,其余均为硬山顶(前带廊柱)。汉藏式建筑形式结合的大雄宝殿,其建筑成就最为突出(图3)。

2.1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东院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外观为汉藏结合式建筑。藏传佛教寺院一般将大雄宝殿称为大经堂,为全召僧众集会诵经之所,间宽19.5米,进深26.4米,高40余米,位于东院天王殿之北,殿前的平台面积较大,使大经堂建筑显得伟岸庄严。

对大经堂进行细分:前(南)部为诵经的经堂,建筑高二层,面积较大,居后(北)部供佛像的地方称佛堂,建筑高三层,面积较小,两者组合在一个整体内,一大一小,这种格局为内蒙古各召大殿建筑最常见的处理方法。

大雄宝殿外观:正面中间出双重短檐,底层四周有廊柱,二层、三层围有白色藏式女墙,顶为三座汉式歇山顶,依序增高排列,神奇出没,变化多端。殿顶端装饰有铜制饰物,饰物为8个“庙顶柱”、2个经幢、法轮及一双跪鹿,金光四射,象征佛光普照。与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大殿相比,本殿汉藏建筑形式结合关系更加成熟,特别是大胆使用外檐廊柱,红柱白墙对比鲜明强烈,更适合置于草原环境中,与草原的色调十分相配。大雄宝殿建筑格局与位于西藏日喀则班禅额尔德尼行宫札什伦布寺相同,它有着象征特权的三扇大红门,是由32根大红柱支撑的三层建筑,此种样式的大殿在内蒙古地区独具特色,独一无二(图4)。

大殿内观:一楼内厅即佛堂,主供释迦牟尼等三世佛及护法神像,东侧、西侧置108卷《甘珠尔经》。内厅佛堂有两根大红柱子,上面的蟠龙是立体的,在内蒙古寺院中這种雕塑手法已发现数处,但普会寺蟠龙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在柱间放有一盏可盛50斤黄油(黄油为奶油,不许用动物身上的油)的大万年灯,周围放置各种供器、供品等。外厅经堂正中放着活佛的座椅,座椅两侧是喇嘛念经用的坐塌,放置有各种用途的木桌,还放着佛乐鼓、钹、镲、锣、喇叭等各种乐器。二楼主供8米高的弥勒佛像、量寿佛像及“跳鬼”使用的面具、道具和服装等。三楼供奉着众多的护法神像,其中有1000尊形体较小的造像,是为了取“千佛”之意。

2.2 天王殿

天王殿是东院最南端的建筑,其为歇山顶,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长方形,是作山门使用(图5)。

2.3 七间厅(护法殿)

七间厅(护法殿)位于大雄宝殿之后(图6),这里是审讯犯人的地方,里面放有皮鞭和其他刑具。普会寺的刑罚有板打、棍打、鞭打,不服刑的要捆在柱子上或马桩上,对喝酒闹事者,要挂上酒瓶子在居民点游街示众,只是刑罚中没有死刑。

2.4 活佛殿

活佛殿是中院的主体建筑,又称格根仓(格根意为活佛,相当于活佛府)。正房为硬山五间前廊,顶有铜制的吉祥饰物,房内有一个活佛的一个席位、十六个喇嘛念经的坐榻。在佛龛内供有十余尊铜佛像、十八尊玉质佛、观世音及宗喀巴等像。东耳房是活佛的会客室,西耳房是库房(放有轿子、经卷、用具、衣物等)。活佛府是活佛住在本召时的起居室、传法处和接待室,是佛仓中的内仓(仓系藏语音译而来,成为蒙语称甲巴,意为办事地点、庶务处。),是本召可移动文物放置最多的地方(图7)。活佛府以南可称为活佛府的外院,居住者都是僧职人员,即执事喇嘛。比较小的三间房内住着活佛的马倌,他们属于服役喇嘛。

2.5 六世活佛舍利堂

六世活佛舍利堂为西院的主体建筑,硬山三间,有前廊,是为普会寺创立者六世席力图活佛建造的,正房内供有六世活佛的真身。其遗体经盐腌制不腐,用泥与纸浆照本人形象裱塑其外,表面涂成金色(图8)。

普会寺院中放置了一个石基座,整体呈须弥座形,饰有云龙纹、缠枝莲花纹等,上有“大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菊月上浣建立”的铭文(图9)。

3 普会寺价值

3.1 历史价值

普会寺反映了清代蒙古地区佛教的传播情况,为研究蒙古地区的佛教提供了宝贵资料,是汉、蒙、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

席力图召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其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四世席力图活佛因参与康熙平定噶尔丹战乱有功,受到皇帝的特殊恩遇。康熙三十五年(1696),皇帝为了纪念亲征噶尔丹战事胜利,命席力图召于召内刻碑,载文以传后世,不久“呼和浩特喇嘛印务处”(呼和浩特召寺喇嘛首脑,掌印的僧官)一直掌握在该寺的活佛手中。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特命蒙古喀尔喀部额附亲王之子为六世转世席力图活佛,这位活佛两次进京面见皇帝谢恩,都受到了赏赐。六世席力图活佛为了感念“皇恩浩荡”,故筑建此寺,并向皇帝求赐名,乾隆御笔“普会寺”,准赏悬挂满、蒙、汉、藏四体文字匾额,并赐给普会寺大片土地作为庙产(膳召地)。席力图召在清代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其召大且财亦充足,加上普会寺有广阔的牧场和远近信众进香,经济收入颇丰,其建筑群体也由此逐渐形成规模。

3.2 艺术科学价值

普会寺为汉藏结合式建筑,佛殿坐北朝南,三个紧密相连的东、中、西院落并列布局是普会寺的一个显著特点。汉式建筑群如同众星拱月般存在,汉藏建筑形式结合的大经堂在中间闪耀着异彩,非常突出。最东的院落在建筑习俗上也处于比较尊贵的地位,天王殿、大雄宝殿均坐落在东院。

大雄宝殿汉藏建筑形式结合关系相比本地区的其他汉藏建筑更加成熟,在内蒙古地区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特别是大胆地使用外檐廊柱,白墙,红柱,与优美广阔的草原环境十分相配,在庄严之中增添了几分清秀。中院是活佛生活起居的地方,活佛殿位于中院之北,自组成一个建筑单元,西院北端为六世活佛舍利堂,普会寺建筑布局严谨,建筑古朴雄伟,作为仍延续原有功能的宗教场所,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宗教场所,反映了藏传佛教文化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3.3 社會价值

普会寺是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上一座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汉、蒙、藏文化相互接触融合的产物。普会寺实行的是都统制(也叫总管制),直接受清朝理藩院辖制。席力图召六世活佛在希拉穆仁河畔建普会寺后,把召河一带的牧民全部变成庙属牧民,称作“黑徒”。这时的军政大权全部归寺庙,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格局。内蒙古绝大多数藏传佛教寺院只做到政教结合,而没有政教合一,因为后者为清廷所不乐意或不容许,而普会寺政教合一的程度较浓厚。

普会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席力图召的属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寺院。1999年4月,这座雄伟壮观的草原古刹—普会寺被包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9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普会寺已成为达茂旗旅游的核心景区。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建筑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建筑与数学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浅析元朝统治下的吐蕃地区佛教文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试论宗喀巴显密教法的特征及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