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水平、收入分配与出口农产品质量
2021-01-25董银果沈朝栋
董银果 沈朝栋
内容提要:质量问题是造成中国农产品供需错位、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本文从需求端探讨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在对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作用机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世界五十大农产品出口国(或地区)2002—2017年的贸易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平均收入水平在“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下促进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其中对高收入经济体和消费导向型农产品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对低收入经济体和中间农产品的促进作用最弱;而收入分配在不同收入水平上通过“市场规模效应”和 “价格效应”对出口农产品质量产生向下和向上的异质性影响,“价格效应”主要作用于高收入经济体,而“市场规模效应”主要作用于低收入经济体。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的不同衡量指标后,上述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将本地市场需求分解为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检验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影响出口农产品质量的中介效应,发现中介效应成立,且需求规模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大于需求结构。本文研究显示,在收入增长的背景下,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是产品质量升级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出口农产品质量;价格效应;市场规模效应
中图分类号:F753/757;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21)06-0123-11
作者简介:董银果(1969-),女,陕西乾县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沈朝栋(1996-),男,浙江绍兴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贸易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PS措施与农产品质量升级的耦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673087。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产品质量水平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提升产品的质量阶梯就成为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目标[1]。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理论认为,一国的科技水平、资源禀赋等都是决定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国与国之间在这些要素上的差异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模式[2-3]。而产业内贸易理论则强调基于消费者偏好的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对出口质量的影响[4-5],该理论认为收入水平和分配结构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出口国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本土市场上对高、低质量产品的需求规模发生变化,而本地市场需求则是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关键因素[6-7]。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从2002年的4531.6元增加到2018年的28228元,增长了5.23倍。然而农产品出口质量却并没有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持续的改善[8],尤其在发达国家市场,中国出口农产品频频遭遇以质量不合格为由的扣留、拒绝和通报,质量问题成为中国农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萎缩的主因。此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质量水平低下也导致国内市场供需错位,造就“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困境[9]。提升农产品质量已成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201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实现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并依据传统经济学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而农产品需求端的收入因素并没有受到政策层面的关注。当前,收入分配不平等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10],仅强调供给端因素似乎无法解释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与居民收入水平不同步的问题。因此,本文从需求端入手,分析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探索影响背后的中介效应,剖析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不同类别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
现有文献主要从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差距两个维度研究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会更加偏好消费高质量产品,这为本国的生产者提供了巨大的本地市场,他们在根据本地需求偏好进行生产的同时,也会将高质量产品出口到具有相似偏好的国家[11];同时收入分布相似的国家拥有相似的需求结构,其进出口产品质量分布、价格分布也相似,使得贸易两国更倾向于在彼此之间开展贸易[12-13];而收入分配则通过影响高质量和低质量产品在本地市场上的需求来影响一国的出口产品质量[1,4],其对出口产品质量存在双重效应。“市场规模效应”表示随着收入差距的增加,高质量产品的市场规模逐渐缩小,进而抑制了出口产品的质量升级;而“价格效应”表示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高收入者愿意为高质量产品支付高价,这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并提升了高质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14-15]。
关于出口农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较少,仅有的几篇主要探讨了进口国SPS措施等进入壁垒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的作用[16-17]。
以上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实证层面的检验较少。现有关于农产品质量的研究文献,没有涉及出口国本身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基于世界五十大农产品出口国(或地区)的贸易数据,将内需与出口相结合,考察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析收入水平与出口产品质量脱节的原因,为现有研究提供实证的经验证据。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以下两个方面:(1)基于非位似偏好的假设,在理论分析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机理的基础上,结合贸易数据,为现有理论研究提供来自农产品的经验证据;此外,将本地市场需求分解为需求结构和规模,进而检验需求因素影响出口农产品质量的中介效应。(2)将农产品按照与消费者关系的密切程度划分为大宗农产品、中间农产品和消费者导向农产品,分别探索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的异质性影响。
二、理论机制
从供给层面解释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模型,均基于位似偏好假设,即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低质量和高质量产品的消费比例不变。但在现实中,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更偏好高质量产品,对低质量产品的消费比例会下降,故从需求视角[16-17]研究贸易模式,重要的前提假设是非位似偏好[18]。在非位似偏好下,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需求不仅取决于一国的收入水平,还取决于该国的收入分配状况[19]。本文借鉴Antoniades(2015)[20]、鲍晓华和金毓(2013)[21]的理论模型,探讨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一)封闭经济
封闭经济下,消费者按照其收入水平可以划分为两类:收入水平低于平均值的低收入消费者P和高于平均值的高收入消费者R。因此P类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qco、qci分别表示同质化产品o和差异化产品i的消费数量;zi表示每种差异化产品i的质量;P类和R类消费者的质量偏好与其收入水平相关:σp=lnyp和σR=lnyR,yp和yR是P类和R类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伴随着收入的增加,R类消费者的质量偏好σR上升速率低于P类消费者,呈现出明显的非位似偏好特征。借鉴Zweimuller(2000)[22]的方法,设P类消费者的占比为β,则R类消费者的占比为1-β,从而有:
其中:yR、yP分别表示外生的高、低收入消费者的平均收入;yM则表示全体消费者的平均收入;由于β=yM-yR/yP-yR,可以发现yM与β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以P类消费者为例,由效用最大化可得对产品i的需求量为:
其中:L表示国家规模;Np表示P类消费者消费的产品种数;pi表示产品i的价格;P-p=1N∫i∈Ωppidi、p=1N∫i∈Ωpzidi分别为P类消费者消费的平均价格和平均质量;Ωp为P类消费者的消费产品集;因为P类和R类消费者的偏好不同,所以消费产品集Ωp和ΩR之间存在差异,但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是P类和R类消费者都会消费的产品,即Ωp∩ΩR=Ω*,则对集合Ω*中农产品i的需求为qi=qp+qR:
厂商基于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并根据自己的生产效率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当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农产品生产率较高的厂商面对R类消费者、生产率较低的厂商面对P类消费者,生产率处于两者之间的则同时面对P类和R类消费者。假设厂商的边际成本为c,边际成本较高的厂商退出市场,而边际成本较低的厂商则会选择生产农产品i,此时厂商的生产成本为:TCi=ciqi+θz2i;在给定农产品质量zi的条件下,同时面对P类和R类消费者的厂商将分两阶段优化决策,第一阶段厂商通过价格决策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阶段厂商通过质量决策追求利润最大化,由此可得厂商生产农产品的最优质量为①:
其中,z*i表示利润最大化时的农产品质量;cD是生产门槛成本,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市场的边际成本临界值,当c>cD时厂商退出市场,当c<cD时厂商留在市場,当c=cD时厂商生产利润为0。
(二)开放经济
引入国际贸易后,就会产生贸易成本τ,封闭经济演变为开放经济。假设有两个贸易国:本国(H)和外国(F),两国的市场规模分别为LH和LF;则国家ll=H,F对农产品i∈Ω*的需求为:
假设厂商的出口农产品质量与本国销售的农产品质量相同,由于存在固定成本,仅生产率较高的厂商选择出口,但在两国的定价不同,同时单位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为τl,厂商的总利润由国内和国外两部分组成,所以在开放经济中,本国厂商通过质量决策来最大化经营利润的最优农产品质量为:
其中:cHX表示本国农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的生产门槛;由式(7)可知,当本国的整体质量偏好强度越大时,本国厂商出口的最优农产品质量也越高。同时借鉴Adam等(2012)[23]的方法,将P类和R类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定义为出口国平均收入和收入分配的函数:
其中:η衡量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η越大则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反之则差距越小;由此可得:=βln1-ηyM/β+(1-β)ln(ηyM/(1-β))。可见随着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出口国的整体质量偏好也会增加,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同时,也会选择出口高质量农产品。
假设1:在本地市场需求的作用下,出口国收入水平的增加会促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
将公式(2)和(8)联立,并计算整体质量偏好对收入分配差距η的偏导得:
当β>1-η,即yM<1-ηyP+ηyR时,d/dη<0,此时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水平较低,为了满足温饱需要,只能购买足够数量的中低质量农产品。伴随着分配不均等程度的加剧,本地市场上对中低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本国对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偏好强度降低,企业出口最优农产品的质量也随之降低,抑制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表现为“市场规模效应”;而当β<1-η,即yM>1-ηyP+ηyR时,d/dη>0,此时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水平较高,大部分消费者对正常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得到释放。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增加,高收入群体因其相对收入水平较高,对农产品质量有着高需求,愿意为高质量农产品支付高价,农产品整体质量偏好强度提升,最优出口质量也随之提升,增强了高质量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表现为“价格效应”。可见,在非位似偏好的假设下,伴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收入分配将会对出口产品质量产生异质性影响。
假设2:收入分配通过“价格效应”与“市场规模效应”的耦合对出口农产品质量产生异质性影响,且该影响与收入水平有关。“价格效应”表现为当出口国收入水平较低时,收入分配差距会抑制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市场规模效应”表现为当出口国收入水平较高时,收入分配差距会促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
三、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
为验证理论模型中的假设,本文参考Latzer和Mayneris(2012)[1]的方法建立跨国面板数据模型,基本的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下标i、j、h、t分别表示出口国、出口目的国、产品和时间;quaijht为被解释变量,用来表示出口农产品的质量;pgniit表示出口国i第t年的人均收入水平;giniit表示出口国i第t年的收入分配差距;Xijt为本文的控制变量,用来控制其他影响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因素;μi、μj、μh、μt分别表示出口国、出口目的国、产品和时间固定效应;εijht则会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出口农产品质量quaijht。本文借鉴Khandelwal(2013)[24]的方法测算世界前五十大出口国出口HS4分位产品的质量,将产品质量引入效用函数,得到第t年出口国i向出口目的国j出口的产品h的需求函数:
其中:λijht和qijht分别表示第t年出口国i向出口目的国j出口的产品h的质量和数量;σ>1表示不同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对式(11)两边取对数,得到计算产品层面质量的回归方程式:
其中:ξjt=lnEjt-lnPjt为出口目的国-年份虚拟变量,用于控制出口目的国和时间的差异性;同时加入产品固定效应ξh,用于控制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性;εijht=(σ-1)lnλijht即为出口产品h的质量,即出口量中不能被出口价格解释的部分。经过上述处理后,产品h的质量表达式为:δijht=lnijht=ijhtσ-1。参考Broda和Weinsteinn(2006)[25]的研究结果,将不同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σ设定为4。由于不同HS4分位上的出口产品质量绝对值不具有可比性,而产品质量的相对值具有可比性,故我们借鉴魏浩和李晓庆(2019)[26]的方法,对产品h质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max(δht)和min(δht)分别表示第t年出口产品h的最高和最低质量水平。
2.核心解释变量:收入水平pgniit,用各国人均GNI来衡量人均收入水平;收入分配giniit,用各国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理论模型中收入分配会通过“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对出口产品质量产生影响,且该影响与收入水平有关[14]。因此,本文引入收入分配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交互项,来探讨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异质性影响。
3.控制变量:本文在参考影响农产品质量的文献后[16],选取如下的控制变量:popit为出口国人口规模,用以控制出口国的需求能力差异对出口质量的影响;openit为出口国的贸易开放度,采用出口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衡量,用以控制出口国与进口国的贸易合作难度;areait为出口国人均耕地面积,用来控制农业资源禀赋对出口质量的影响;distijt为贸易两国之间的运输成本,用以控制运输成本对出口质量的影响,借鉴文洋(2011)[27]的方法,用贸易双方的空间距离与世界石油价格的乘积来刻画运输成本;exijt为贸易两国的相对汇率波动(采用直接标价法),采用美元作为中介衡量标准进行换算,用以控制贸易成本和经济不稳定因素对出口质量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世界五十大农产品出口国(或地区)2002—2017年的贸易数据。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额超过世界农产品总出口额的90%②,涉及HS4分位农产品194种,出口目的国达191个,覆盖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这样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删除缺失值和贸易零值后最终获得的总样本观测值为1733137③个。
本文涉及的HS4分位进出口农产品贸易数据来自CEPII-BACI的全球贸易数据库④(HS92版本,2002—2017年);世界各国基尼系数来自世界标准收入不平等数据库⑤;各国人均GNI、人口数量、人均耕地面积和汇率来自WDI数据库⑥;国家之间的距离数据来自CEPII数据库⑦;世界石油价格数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⑧。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础回归分析
表2报告了采用多重固定效应的OLS回归结果,其中第(1)列仅考虑了核心解释变量,第(2)、(3)列为加入国家层面控制变量和加入成本层面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此时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的符号和显著性水平均未发生较大变化,反映出在控制了众多因素之后,回归结果仍然稳健。
从第(3)列结果可以看出:lnpgniit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总效应为:qualnpgniit=0.1228+0.0259lnginiit,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收入水平的提升能显著地促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在收入水平较低时,消费者受预算限制,在“吃饱”和“吃好”之间选择了前者,更多地购买中低质量的农产品(如普通面粉、大米、带有农药的水果蔬菜)来实现温饱,此时本地市场上中低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规模较大,在本地市场需求的作用下,企业出口的农产品质量较低;但伴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预算宽松,将更偏好高质量、高营养和更为安全环保的农产品,对这些产品的支付意愿也更加强烈,本地市场上高质量农产品(如标准化蔬果、分级肉类、面粉、散养鸡蛋等)的需求规模随之逐渐扩大,企业会利用其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向国际市场出口,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就验证了假设1的猜想,在本地市場需求的作用下,出口国平均收入水平与出口产品质量正向相关。
lnginiit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总效应为:qualnginiit=-0.2372+0.0259lnpgniit⑨,在1%的统计水平显著。当收入水平较低时,消费者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对食品和农产品的营养和质量诉求无从提起。此时较大的收入差距意味着低收入阶层的扩张和高收入阶层的收缩,相较于高收入阶层,低收入人群因收入水平的约束购买大量的低质量产品(如经济危机时对淀粉类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使得本地市场上中低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规模扩大。企业为了迎合本地市场的需求,大规模生产中低质量农产品,增强了中低质量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却削弱了高质量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表现为“市场规模效应”占主导;而当收入水平较高时,农产品、食品在人们的支出占比中逐渐减少,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需求由农产品转移至工业品。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增加,中高和高收入家庭因其相对收入水平较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从米、面等转向肉蛋奶海鲜产品,从普通产品转向有机产品,他们愿意为高质量农产品支付高价。这种需求转嫁机制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利润区间[28],在本地市场需求的作用下,增强了高质量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表现为“价格效应”占主导。这就验证了本文假设2的猜想,收入分配对出口产品质量呈现异质性影响;当收入水平较低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抑制出口质量升级,而当收入水平较高时,收入分配差距则会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上述结果表明,在到达高收入之前,收入差距过大是抑制农产品质量升级的变量,这可能是造成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与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8上升到2008年的0.491,在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干预下2018年降至0.468⑩,但仍连续24年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大意味着收入水平两级的人群数量较大,大量富裕人群的存在拔高了6亿月收入水平在1000元左右居民的“平均收入”,使得他们的“平均收入”与实际对产品质量的需求差距较大,导致农产品企业质量升级的动力不足。因此,如果适度减少收入差距,扩大“中产”人群的数量,将会带动本地市场对中、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进而在本地市场效应下也会提升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另外,lnpopit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人口规模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存在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在一国农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规模较大意味着必须优先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解决农产品数量问题,这显然不利于质量升级,尤其是当收入水平也较低时;lnareait的系数显著为正,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国家,在生产农产品时具有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在人力、物力和科技资本投入相同的情况下,资源禀赋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其出口农产品质量越高[29];openit的系数显著为正,出口国的贸易开放度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对外开放程度越大,本地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与跨国公司进行交流合作,有利于从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中获益[30],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在成本方面,lndistit的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运输成本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存在促进作用,印证了“华盛顿苹果”现象的存在[31];lnexijt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出口国本币贬值,贸易成本降低,有利于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升级。
(二)异质性回归分析
前文主要从总体上考察了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但尚未对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产品类别的影响加以区分。下文将从收入水平异质性和产品异质性角度深入探讨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异质性影响。
1.收入水平异质性。收入水平是质量升级的促进因素,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收入层面可能存在差异。本文根据世界银行的收入划分标准B11,将人均收入水平分成3档,分别为小于3895美元的低收入水平、3895美元至12055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和大于12055美元的高收入水平。进一步研究在三个收入水平层面,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差距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异质性影响。
表3的实证结果表明:(1)收入水平对出口产品质量的系数在三组收入方程中分别为0.1871、0.2579和0.4766B12,均在1%统计水平显著。这表明随着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力加强,突出表现在高收入人群收入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高收入人群更容易接收新事物,不仅增加消费的规模,而且提升消费的结构。而低收入人群则由于消费习惯的延续性较强,更愿意选择自己熟悉的产品[32]。(2)在低收入水平时,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总效应为:qualnginiit=-0.3524+0.0353lnpgniit恒小于0B13。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使绝大多数消费者更偏好低质量农产品,企业在本地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增强了低质量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此时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只表现为“市场规模效应”;在高收入水平时,总效应为:-0.7654+0.0842lnpgniit恒大于0。表明當处于高水平水平且收入差距较大时,更高收入者愿意为高品质农产品支付高价,提升了高质量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此时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只表现为“价格效应”;在中等收入水平时,总效应为:-0.4346+0.0482lnpgniit。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收入分配差距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由“市场规模效应”向“价格效应”转变,因此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相较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更容易从“市场规模效应”过渡到“价格效应”;(3)对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能显著地促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而对于低收入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并没有从对外开放中获益,本地企业由于其较弱的竞争力,在竞争压力逐渐增加的本地市场可能被迫退出。
2.产品异质性。相较于其他农产品(如种子,棉花等生产中间投入品),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产品(如牛奶,肉制品等)出口质量受需求端的影响更大。本文根据USDA全球农业贸易系统对农产品的分类标准,将农产品分为:大宗农产品、中间农产品、消费者导向型农产品和其他相关农产品(主要涵盖水产品)。从产品异质性出发,研究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表4的实证结果表明:(1)收入水平对出口产品质量的系数在四组产品异质性方程中分别为0.3008、0.0933、0.4572和0.3251B14。表明消费导向型农产品的出口质量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消费导向型农产品其质量与消费者的需求直接相关,例如乳制品行业,随着平均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费者从消费普通牛奶向消费有机奶转变,扩大了本地市场上对有机奶的需求规模,提升了有机奶的出口竞争力;同时中间农产品的出口质量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小且不受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可能在于中间农产品(如HS1101-1108、HS1501-1521等)的质量与消费者的需求没有直接关系,其质量升级主要由供给端决定,受需求端的影响较小[33]。(2)收入分配对大宗农产品、消费导向型农产品和其他农产品的总效应方程分别为:-0.4256+0.0412lnpgniit、-0.3798+0.0468lnpgniit、-0.5544+0.0512lnpgniit;均表现出随着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收入分配差距对出口质量的影响由“市场规模效应”向“价格效应”转变的特征。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证明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为了证明研究假说1和2结论的稳健性,本文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检验。Verhoogen(2008)[34]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数据发现,出口产品的质量变化也会影响出口国的收入分布,因此收入水平、收入分配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导致内生性问题的产生。为了控制可能的内生性,本文借鉴刘悦等(2019)[7]的方法进行如下检验:将收入分配差距(giniit)替换为滞后期的观测值进行回归。此处用到的假设为,滞后期变量与当期的残差项或遗漏变量不相关,若假设成立,则可以解决内生性问题。同时,为了保证上述方法的稳健性,本文进一步将滞后期的收入分配差距作为工具变量,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结果每年消费的农产品质量存在连续性,当年消费的质量很可能受到之前年度消费质量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滞后期的农产品质量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中,并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
表5中第(1)、(2)、(3)列分别为采用滞后一期、采用工具变量和采用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回归结果。表5的回归结果显示,LM统计量和F统计量拒绝了工具变量不可识别和弱识别的原假设,表明工具变量与潜在的内生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是较为合理的。收入水平对出口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收入分配差距对出口质量则存在异质性影响,且该影响与收入水平有关,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2.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对核心解释变量收入水平、收入差距采用不同的度量指标,若其结果仍然与基础回归相一致,则证明本文研究结论稳定。对于收入水平变量,本文将基础回归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GNI替换为各出口国的人均GDP;同时借鉴马弘和秦若冰(2020)[35]、Ma和Ruzic(2020)[36]的方法,选择收入分布均值中位数比和最高20%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这两个指标来替换基础回归中代表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变量。
表6中第(1)-(3)列为采用人均GDP、采用最高20%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和采用收入分布均值中位数比的回归结果。从表6的回归结果可知,收入水平的提升能显著的促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而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则存在异质性影响,且该影响与收入水平有关,验证了基础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五、中介效应分析
由前文分析可知,在本地市场需求的作用下,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存在显著的影响。张亚斌等(2012)[37]、毛艳华和李敬子(2015)[38]将本地市场需求分解为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发现需求规模和结构均会影响一国商品的出口。本文顺着这一思路,选取需求结构和需求变量作为中介变量,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来揭示其背后可能的影响渠道。
1.需求结构(inc_elaiht)。由于各国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需求偏好和结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收入需求弹性则以消费者需求偏好为出发点,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收入水平变动的反映程度,因此可以利用需求收入弹性来反映非位似偏好下的需求结构[39]。本文借鉴Caron 等(2014)[13]、李敬子等(2020)[38]的方法,计算非位似偏好下各国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其中:Xijh表示出口国i向出口目的国j出口产品h的贸易额;uih和ujh分别表示出口国、出口目的国固定效应;dijh、TCvar,ij和Bi≠j分别表示出口国i与出口目的国j之间的双边贸易成本、包含距离等的对称贸易成本和包含sps措施等的非對称贸易成本;jh表示出口目的国j进口产品h所受全部的外部影响;βvar,h=δvar,h·θh,βATC,ih=δATC,ih·θh;并根据式(15)利用分组回归估算产品h的需求收入弹性:
其中:xjh表示进口国j进口产品h的人均进口额;pgdpj表示进口国j的人均GDP;σh即为产品h的需求收入弹性,再根据式(16)将需求收入弹性分解到国家层面,即可得到出口目的国j对产品h的需求收入弹性σjh:
接着将出口目的国j对产品h的需求收入弹性σjh对应至出口国i对产品h的需求收入弹性σih。根据上述算法,计算了在非位似偏好下2002-2017年世界五十大农产品出口国i对产品h的需求收入弹性σiht。由结果可知,不同HS编码的产品h需求收入弹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明显的非位似偏好特征,从平均值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对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2.需求规模(productionit)。对于需求规模的衡量,本文借鉴邱斌和尹威(2010)[40]的方法,用本国农业总产值+农产品进口额-农产品出口额作为本国农产品需求规模。借鉴张国建等(2019)[41]的方法,将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其中:Miht为中介变量,分别表示第t年出口国i对产品h的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模型(17)用于检验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是否影响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以及中介效应是否存在。
表7第(1)、(3)列分别是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需求结构和规模影响的检验;第(2)、(4)列是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的中介效应检验。表7的实证结果表明:(1)φ1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即本地市场需求促进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此时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的系数虽仍然显著,但绝对值有明显降低。这一结果表明,收入结构的变化,将通过本地市场需求来影响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存在中介效应;(2)比较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系数发现,两者均能显著的促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相较于需求结构的调整,同类农产品需求规模的增加对出口质量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消费者消费新产品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对新产品的接收是逐渐进行的,即有学习限制的贸易模型[32],而不是先天就喜欢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会优先选择其熟悉的产品,而不会冒险消费更多种类的产品。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世界五十大农产品出口国(或地区)的贸易数据,分析了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及中介传导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发现:(1)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在本地市场需求的作用下,促进了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升级。而收入分配通过“价格效应”与“市场规模效应”的耦合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产生异质性影响,且该影响与收入水平有关;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市场规模效应”占据主导,由于人们无法满足温饱需求,因此收入分配差距与出口农产品质量之间呈现负相关;而当收入水平较高时,“价格效应”占主导,消费者在生存需求满足后,愿意为高质量农产品支付高价,因此收入分配差距与出口农产品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2)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价格效应”主要存在于高收入水平的经济体,而“市场规模效应”则主要存在于低收入水平的经济体,同时收入分配对中间农产品的出口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收入水平的变化对高收入国家、需求导向农产品的出口质量影响最大;对低收入国家、中间农产品的出口质量影响最小。(3)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收入水平、收入差距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主要通过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传导,相较于需求结构的调整,同类农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对出口质量的影响更大,这与人们的购买选择有关,人们往往选择购买自己熟悉的产品,而对新产品则是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本文研究从需求端探索了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发现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也是农产品质量升级的强大动力。若是受制于不合理的收入水平和结构,强制农产品质量升级很可能会导致生产与需求的不匹配,因此进一步改革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通过精准扶贫、调节税收、资产税等收入分配改革政策来提振内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能有效推进国民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升级,增强整体的消费能力,助推农产品“走出去”,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协同效应,更加有利于推动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其次,采用公共政策,通过对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健康水平,增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人力资本要素,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再次,通过财政补贴、减息、小额贷款等财政和金融政策以及招商引资等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辅以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出口质量;最后,通过农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等促进劳动力要素的多层次流动,优化农产品的资源配置,提高出口质量。
注释:
① 具体推导过程,详见鲍晓华和金毓(2013)[21]。
② 2002-2017年这些国家/地区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农产品总出口的比例介于分别为90.05%—91.68%之间。
③ 采用插值法补全基尼系数缺失值,删除部分缺失控制变量和无法计算产品质量的样本。
④ 数据来源于:http://www.cepii.fr/CEPII/en/bdd_modele/presentation.asp?id=37.
⑤ 数据来源于:https://fsolt.org/swiid/.
⑥ 数据来源于: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
⑦ 数据来源于:http://www.cepii.fr/CEPII/en/bdd_modele/bdd.asp.
⑧ 数据来源于:https://www.eia.gov/.
⑨ 根据lnpgniit的描述性分析可知,其最小值为6.064,最大值为11.54,将两极端值带入总效应方程,发现总效应先小于0,“市场规模效应”占主导,后大于0,“价格效应”占主导,
⑩ 数据来源于:http://www.stats.gov.cn/.
B11 https://blogs.worldbank.org/opendata/new-country-classifications-income-level-2018-2019.世界银行根据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将各国分成4类: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但由于低收入国家在世界五十大农产品出口国中样本量过少,因此本文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表示低收入水平,用中高收入表示中等收入水平,用高收入表示高收入水平。
B12 借鉴Latzer和Mayneris(2012)[1]的方法,将各收入层次的平均lnginiit带入,收入水平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总效应为:[SX(]qua[]lnpgniit[SX)]=0.0536+0.0353lnginiit0.0725+0.0482lnginiit0.1509+0.0842lnginiit。
B13 将低收入水平的lnpgniit带入收入分配对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总效应方程,发现恒小于0,下同。
B14 求解方法同收入异质性分析。
参考文献:
[1]Latzer H. & Mayneris F.income distribution and verti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evidence[R].Working Papers of BETA 2012-18.
[2]Feenstra R C, Li Z, Yu M . Exports and Credit Constraints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7, 96(4):729-744.
[3]李懷建,沈坤荣.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5(6):62-72.
[4]Fajgelbaum P D,Grossman G M, & Helpman E.Income Distribution, Product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1,119(4):721-765.
[5]张国胜.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升级:一个理论构建式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1(4):26-34.
[6]孙豪.国内市场发展战略的演化逻辑[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8):84-96.
[7]刘悦,陈雅坤,李兵.收入不平等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基于奢侈品消费的跨国分析[J].经济科学,2019(6):30-42.
[8]朱晶,李天祥,林大燕.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问题挑战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19-32.
[9]倪洪兴,于孔燕.粮食安全与“非必需进口”控制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7):53-59.
[10]韩一多,付文林.垂直财政不对称与收入不平等——基于转移支付依赖的门槛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19,40(6):40-54.
[11]Hummels D, Klenow P J. The Variety and Quality of a Nation′s Export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95(3): 704-723.
[12]Fieler A C. Nonhomotheticity and Bilateral Trade: Evidence and a Quantitative Explanation [J]. Econometrica, 2011, 79(4): 1069-1101.
[13]Caron J, Fally T, Markusen J R, et al. International Trade Puzzles: A Solution Linking Production and Preferenc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4, 129(3): 1501-1552.
[14]Foellmi R, Zweimuller J.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mand-Induced Innovation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6, 73(4): 941-960.
[15]李世刚,李晓萍,江飞涛.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前沿[J].中国工业经济,2018(1):24-40.
[16]董银果,黄俊闻.SPS措施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基于前沿距离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8(10):45-57.
[17]陈容,许和连.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基于微观数据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8(5):68-77.
[18]李敬子,陈强远,钱学锋.非位似偏好、非线性本地市场效应与服务贸易出口[J].经济研究,2020,55(2):133-147.
[19]赵锦春,谢建国.收入分配与进口需求——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限回归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13-24.
[20]Antoniades A. Heterogeneous Firms, Quality, and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5, 95(2): 263-273.
[21]鲍晓华,金毓.出口质量与生产率进步:收入分配的影响力[J].财经研究,2013,39(8):64-74,144.
[22]Zweimuller,J. 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s Meet Engel’s Law: The Impact of Inequality on Innovation-Driven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0, 5(2):185-206.
[23]Adam A, Katsimi M, & Moutos T. Inequality and the import demand function[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12,64(4):593-615.
[24]Khandelwal A, Schott P K, & Wei S J.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Embedded Institutional Reform: Evidence from Chinese Export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3, 103(6):2169-2195.
[25]Broda C M, Weinstein D E. Glob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Variet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121(2): 541-585.
[26]魏浩,李晓庆.知識产权保护与中国企业进口产品质量[J].世界经济,2019,42(6):143-168.
[27]文洋,张振华.收入分配差距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11(11):43-52.
[28]陶爱萍,吴文韬,蒯鹏.进出口贸易抑制了企业创新吗——基于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2020(3):116-130.
[29]刘妍,赵帮宏.农产品出口质量对农业产业升级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9(8):115-132.
[30]陈丰龙,徐康宁.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阶梯及其影响因素[J].国际贸易问题,2016(10):15-25.
[31]孙林,伊美欣,翁宁依,等.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食品质量与“华盛顿苹果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9(9):105-118,136.
[32]Bhide A V, Phelps E S. A Dynamic Theory of China-U.S. Trade: Making Sense of the Imbalances[R].CCS Working Paper, 2005 No.4.
[33]王玉峰,张瑞瑶,漆雁斌.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水平评价:基于四川79家企业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7(7):103-109.
[34]Verhoogen E A. Trade, Quality Upgrading, and Wage Inequality in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Sector.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8,123(2):489-530.
[35]马弘,秦若冰.收入水平、收入分布与进口需求[J].经济科学,2020(2):20-33.
[36]Ma L, Ruzic D. Globalization and Top Income Shar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20,125(1):1-18
[37]张亚斌,冯迪,张杨.需求规模是诱发本地市场效应的唯一因素吗?[J].中国软科学,2012(11):132-146.
[38]毛艳华,李敬子.中国服务业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5,50(8):98-113.
[39]Matsuyama K. Engel′s Law in the Global Economy: Demand-Induced Patterns of Structural Change, Innovation and Trade[J]. Econometrica, 2019, 87(2): 497-528.
[40]邱斌,尹威.中國制造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土市场效应[J].世界经济,2010,33(7):44-63.
[41]张国建,佟孟华,李慧,等.扶贫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政策有效性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9(8):136-154.
(责任编辑: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