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百年党性修养的历史进程、经验及启示

2021-01-25宇文利冯钰婕

党政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党性修养全面从严治党共产党人

宇文利 冯钰婕

〔摘要〕党性修养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优势,也是党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在党的百年历史中,党性修养主要经历了创立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创新阶段四个历史时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修养的历史进程,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原则,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根本指导,始终把先进性作为衡量标准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历史经验。以史为鉴,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必须明确“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理论主题,紧抓从实然到应然的中心线索,把握好内化与外化、部分与整体、自律与他律三对关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共产党人;全面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1-0030-09

百年党史,修心为重。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党性修养的历史进程,分析党在创立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创新阶段四个历史时期中党性修养的经验特点,为把握党性修养的历史脈络、推动党性修养纵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启示。

一、中共百年党性修养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修养的历史进程就是党性修养随历史演进而发展的变化过程。这一进程从党的成立之日至今,经历了创立、探索、发展与创新四个阶段,并在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

(一)创立阶段(1921-1949):思想为先导的党性修养形成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认识到党员思想修养的重要性。党的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要求党员“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1〕。党的二大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进一步指明了党员应正确认识党的革命任务。由于缺乏斗争经验,加之对革命局势认识不足,党在革命初期产生了“左”和右的错误思想。党的三大前夕,在国共联合问题上产生了张国焘等人怀疑国共合作的“左”倾观点和马林、陈独秀“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主张。“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严重阻碍了党的革命事业。

针对革命时期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思想为先导的党性修养方式。1929年,党召开了古田会议,强调以正确的思想路线教育党员,毛泽东在为大会写的决议中指出:“党的领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也是使这些不正确思想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2〕毛泽东在如何与错误思想斗争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修养方法。第一,实事求是的思想修养方法。实事求是“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3〕,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统一。为了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整风运动。从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开始,到 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为期四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在这次整风运动中,全党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肃清了“左”倾教条主义思想在党内的错误影响,党员的思想修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第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修养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独创的党性修养方式。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他指出,“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4〕在《关于整顿三风》中,毛泽东对批评与自我批评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解释:“批评是批评别人,自我批评是批评自己。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5〕批评和自我批评实际上是一种自律和他律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党员发现和认识自身及其他党员的思想错误,并采取批评的方式进行改正。延安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克服党内错误思想、解决党内矛盾的重要方法。1945年,党的七大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确立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提出、发展与确立,呈现出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律和他律的方式提高思想修养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修养方法。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论述了如何对待有错误思想的党员,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就是对有错误思想的党员,不能忽视纠正教育,也不能放任自流。对错误的思想一定要严格甄别和批评,对有错误思想的党员要以教育挽救为目标进行改造。“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法起到了团结党员、提高党员思想认识的作用,为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二)探索阶段(1949-1978):组织纪律为中心的党性修养成长期

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党,肩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重任。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角色转换变化带来队伍、环境和任务的改变。这些变化向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其一是党员数量剧增带来党性不纯问题。1947年到1951年间,党员数量增加了四百七十多万人〔6〕。一些不完全具备共产党员条件的人在革命浪潮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队伍的纯洁性提出了挑战。其二是贪污腐败问题。据1949年和1950年统计,仅北京市属各机关和企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就发现了贪污分子650人,贪污总额约15亿元。〔7〕这还仅是贪污腐败现象的一部分表现。

针对建国后党内在党性修养上出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组织纪律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对党性修养的探索。第一,对于党性不纯问题,采取严格入党流程和提高党员标准的方法来提高党员的组织修养。一方面,严格新党员的发展流程。党中央要求,发展新党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工作情况事先做出计划,向省委和中央局报告请示。各级党委应该把接受党员的工作看作对劳动人民中积极分子进行长期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和考察工作的结果,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和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整风和整党运动。1951年,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党员要对照八项标准进行系统教育,使不完全够标准的党员接受党的教育,努力改造自己、提高自己,达到党员的标准。具体方式是将经过考验、对党忠诚、作风正派又有知识能力的党员派往基层党组织,对所有党员认真进行教育,使其明确作为共产党员的标准,充分地去教育、改造和提高党员的思想意识。整风和整党运动通过对所有党员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整理基层组织队伍,提高了党员的组织修养,保持了党的纯洁性。第二,对于贪污腐败问题,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整风运动,要求党员加强纪律修养。1950年,党中央号召开展整顿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历时三年,对全党党员进行了广泛的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1951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自此开展了一场全党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三反”运动。“三反”运动以发动群众、大张旗鼓的方式,有力打击了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警示广大党员要注重作风建设,大幅提升了党员的纪律修养。1957年整风运动延续了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的宗旨,采取开门整风的方式,号召党外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帮助党员端正作风、严守初心。整风运动与“三反”运动表明了党对掌握执政权力下党员干部纪律修养的重视,也说明加强纪律修养对经济领域影响渐深的特点。

(三)发展阶段(1978-2012):作风为重点的党性修养攻坚期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经济环境使党性修养的任务更加艰巨。邓小平深刻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8〕发展起来以后,党内问题集中体现在不正风气上。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指出:“建国初期就早已绝迹的种种丑恶现象再度出现了。”〔9〕党正确认识到党风问题对党的领导至关重要。追求实惠而放弃理想、计较私利而不顾人民的不良风气严重阻碍党对社会风气的引领,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陈云在中央纪委检查委员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10〕作风修养成为党性修养发展阶段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后,党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强党员的作风修养。第一,依靠人民力量整治不正之风。党中央极为重视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作用。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11〕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利益主体。人民群众有权对党风不正的领导干部进行监督,使其受到法律和纪律的处分。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通过人民监督端正党员作风。第二,依靠制度力量加强廉洁之风。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2〕1982年,党召开了十二届二中全会,大会决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大会上,邓小平强调了党的组织和思想路线,并号召全党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使党成为领导经济发展的坚强核心。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特别注重制度建设。第三,依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善党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也是党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升党性修养的突出经验。为应对党员中的不良风气,江泽民在《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锻炼 》中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说到底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立场、世界观的问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决定,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2004年,胡锦涛在十六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就是在理论上求真、在实践中务实、在实干中提升党员的各方面修养。2009年,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指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关键是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13〕

(四)创新阶段(2012至今):规矩与修养相统一的党性修养新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更加复杂严峻。考验和危险之下的党性修养任务更加艰巨。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在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保证党性修养与党内规矩相结合,是新时代党性修养的鲜明特点。

修养是德性要求,规矩是刚性约束。“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14〕只有将党性修养与党内纪律结合起来,才能由内而外提升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真正实现党的自我革命。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党面临的形式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团结统一靠什么来保证?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靠严密的组织体系,靠全党同志的高度自觉,还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15〕在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保证党性修养与党内纪律相结合,党中央一方面及时发布适应新时代国情和党情的纪律规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准则》和《条例》)。新的《准则》和《条例》在制度方面为党性修养与党内纪律相结合提供了保证。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新时代党章的新变化标志着党内规矩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16〕党员的先进性由党章规定下来,党章的要求需要党性修养来实现。只有使两者相融合,达到有机统一,才能真正提升党员的党性。要实现党性修养与党章的有机统一,就要在党章中强调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在党性修养的提升中学习好党章。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加强党性修养与党内纪律结合。2016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在实践方面为党性修养与党内纪律相结合提供保障。坚持刚性与德性要求的統一,把从严治党的理论成果转换为自身纪律与道德实践,推动党性修养与党内纪律的结合向纵深发展。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2019年5月1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9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9月,《关于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指导意见》印发。11月,《关于第二批主题教育单位基层党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通知》印发。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了知信行合一能力,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积极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涵养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消除了一些可能动摇党的根基、阻碍党的事业的因素。这次主题教育是新时代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生动实践,促进了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为我们党统揽“四个伟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有力动员。

二、中共百年党性修养的基本经验

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党性修养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始终把党的先进性作为党性修养的衡量标准。

(一)始终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性修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党性修养的百年历史中,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始终贯穿其中。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提升党性修养,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政治路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力量。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依靠劳动群众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党性修养理论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展开,并在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中得到升华。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强调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并进行解释:“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17〕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了《论党》报告。报告进一步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并将党的群众观点概述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18〕要求党员走群众路线、学习群众观点,是党性修养中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

坚持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升党性修养,就是要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经受住了重重考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考验、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考验、建设社会主义的考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需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来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共产党为民初心进行了详细解释,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9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这场大范围、多层次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各级党委和各个党员都参与进来,真正实现了在党员的党性修养实践中培育人民性,在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中增强党性。要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提升党性修养,就要使党员正确认识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无产阶级党性就是无产阶级阶级性最集中的表现。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就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在党性中坚持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在党性中坚持人民性,实质是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性乃至整个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

党性修养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提升的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完善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党性修养的理论与实践。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性修养,就是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在提升理论修养的历史中,尤为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一方面,印发各种学习材料,为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客观条件。1949年12月,中央召开马恩列斯经典著作翻译工作会议,做出加快出版《斯大林全集》《列宁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决定。1953年1月29日,党中央批准同意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开始有计划地系统翻译和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另一方面,开办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校和干部学校,要求党员干部到党校进行学习培训,提高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1951年2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要求全体党员无例外、不间断、有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党中央号召高级干部成为理论学习模范,带动全党不间断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求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要常修不辍、常学常新。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党员干部“要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19〕。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性修养,就是要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主义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坚信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最终会实现自身解放,进入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產主义信念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理想,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要求全党党员为之奋斗终生。“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20〕在取得成绩的时候,共产主义信念是党保持本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要求党员把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性修养,就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员的党性修养,就要在知行合一中促进党性修养发展。党员要在学习、熟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毛泽东对革命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具体展现。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思想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后,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把握革命与建设实践,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性修养在历史进程中得到的重要经验。

(三)始终把先进性作为党性修养的衡量标准

党性修养的衡量标准是党员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进行到何种程度的问题。要使党具有领导人民群众的能力和资格,必须实现党的先进性。要实现党的先进性,就要把先进性作为党员党性修养的衡量标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是他们胜过一般人民群众的地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1〕以先进性为标准来衡量党员的党性修养,要求党员在人民群众中保持理论和实践的优势。

把先进性作为党性修养的衡量标准,就要紧抓“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党的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是发展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思想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审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问题,把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推向新高度。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提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22〕党性修养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党员干部自身的德行和事业,也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党中央一方面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党党员学习马克思,学习马克思主义,继承党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项专题活动,以保障党性修养切实提升。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提升不仅要从理论上着手,更要在实践中进行。2004年11月7日,经过试点,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把党性修养与教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2015年,党中央决定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党风建设融入党员干部的各项工作中,展现在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中。

把先进性作为党性修养的衡量标准,就要以少数带多数,提高共产党人整体修养水平。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是一个整体。党员作为个人,是政党的一部分。整体由部分组成,政党先进性由党员的先进性组成。由于个体差异,党员的先进性往往难以一致。要使政党的先进性在整体上得到提高,就需要鼓励一部分党员努力提高自身的先进性。特别是“关键少数”要起到示范作用,率先在理论、政治、纪律、作风等方面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同时,党员干部中的先进分子要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关键少数”要发挥榜样力量带动全党党员,形成以点带面的积极模式提高党性修养的整体水平。

三、中共百年党性修养的当代启示

新时代的党性修养,是党员个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政党的实然状态、为达到其应然状态所进行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行为和过程。总结党性修养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对新时代党员的自我完善和提升,对党性修养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明确党性修养的理论主题——“成为什么样的党员”

党性修养的理论主题是“成为什么样的党员”。从这一主题的内在逻辑来看,“成为什么样的党员”是党员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本质问题。党员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与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任务紧密相连,以“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为理论前提。

第一,“成为什么样的党员”主题的内涵与外延。内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事物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内涵是指党员进行党性修养所展现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外延则是指党员所进行的一切党性修养行为和过程。一方面,党性是“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本质属性。党员是政党的组成部分,是党性的现实载体。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无产阶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党性是共产党人一贯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成为什么样的党员”与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任务息息相关。江泽民指出,“党对党员的党性要求,从来是和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任务紧密相连的。”〔23〕在革命时期,党的历史任务是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民族独立过程中体现共产党人的党性。在建设时期,党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员必须要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提升党性修养。在改革开放后,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党在的主要任务。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党员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保持先进性。新时代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成为什么样的党员”也随之变化。“成为什么样的党员”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党性修养的固有之义,也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产物。在“变”与“不变”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回答逐渐明晰。

第二,“成为什么样的党员”以“建设什么样的党”为逻辑前提。政党由无数党员个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政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党员的阶级属性。因此,“建设什么样的党”是“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逻辑前提。无产阶级的政党决定了党员的无产阶级阶级性质。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成为什么样的党员”问题时必须以“建设什么样的党”为前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有不同的回答。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建立一个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政党;改革开放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樣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战略布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成为什么样的党员”以“建设什么样的党”为逻辑前提,要求党员在遵循党的建设战略布局前提下,进一步深化对“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理解,实现党性修养的时代化、科学化。

(二)紧抓党性修养的中心线索——从实然到应然

实然到应然是党性修养的中心线索。立足于实然状态,着眼于应然状态,是党性修养的根本要求。从实然到应然,成为一条线索串联起党性修养的发展历程。

第一,实然是党性修养的理论起点。实然,是指客观事物现实存在的实际状态。政党的实然,就是指政党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状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决定作用。政党的实际状态决定其精神观念。政党只有从实际状态出发,党性修养才具有可靠的现实依据。从概念上看,政党的实际状态应包括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内在条件是政党的自身状况,外部环境是政党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政党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对党性修养起着决定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实际状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党的建设情况,二是党进行革命或建设的环境。实然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国共产党的实际状态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政党的实际情况是共产党人进行党性修养的前提条件。把握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实际状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向纵深发展的理论立足点。

第二,应然状态是党性修养的理论目标。应然,是指客观事物应该达到的状态。政党的应然状态,昭示着政党存在发展和党性修养的基本方向。一个政党只有朝着党的组织的应然状态方向不断努力,才能不断发展。党员个体以应然作为目标进行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才会达到党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应然状态包含了党员应该具备的符合党要求的基本素养。这些基本素养组成了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也为党性修养注入了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党的应然状态包含如下几个基本方面:首先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即党具有何种组织特性;其次,党的政治立场、历史使命、主要任务是什么;最后,党应该在社会治理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上述内容,实际上就是党对党员个体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围绕这些方面展开,就构成了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

第三,实然到应然,是党性修养发展的历史线索。从起点到目标,画成了一条贯穿党性修养史的线索。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复杂的革命环境,肩负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从实然到应然,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必须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民族独立过程中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身份的转变,肩负着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从实然到应然,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必须要在执掌国家政权的过程中保持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主要任务。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升党性、保持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历史任务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实然到应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修养的发展线索,展现了党员进行自我完善、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轨迹。

(三)正确把握党性修养实践中的三对关系

党性修养的具体实践过程,涉及内化与外化、部分与整体、自律与他律三对关系。把握好这三对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强化内化与外化的认知行为体系。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范畴。内化是指主体将教育内容转为自己的个体意识,是由外向内的过程。外化是指主体将内在的个体意识转化为外在的实践行为,是由内向外的过程。党性修养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兼具内化和外化的实践特点。党性修养的内化,就是党员将党性教育的内容转化为个体意识的过程。在党性修养过程中,党员通过内化实现思想认识的提升。党性修养的外化,是党员将已经得到提升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外在的实践行为。党员通过外化使党性修养从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转化为具体行为。党性修养的内化与外化在时间顺序上循环相继,在程度效果上相互影响。在内化与外化的共同实践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行为体系,决定党性修养的实际效果。新时代党性修养必须重视党性修养内化与外化的两个阶段及其逻辑关系,使党性修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协调部分与整体的科学关系。部分与整体是表现事物可分性和统一性的哲学范畴。党员个体是中国共产党的组成部分。新时代党性修养必须正确处理政党与党员个体的关系。党对党员的党性修养水平起着统领作用,党员个体影响政党的整体水平。在党性修养的具体实践中必须重视政党的主导地位,正确认识党员个体修养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组织规律以保证党性修养达到最大效果。当党员个体的党性修养都符合甚至超過党的要求,党的整体党性就会显现出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反之,党的党性则会被个别党员损害。因此,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要使党员个体的党性修养组合起来发挥出超出整体的效果。

第三,融贯自律与他律的辩证方法。自律和他律是党性修养的两个重要方法。自律是指主体根据自身要求而进行的实践。他律是指主体根据外界的要求而进行实践。自律与他律存在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党性修养的自律是党员主动遵循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党性修养的他律是指党的规章制度对党员的约束过程。党性修养实践中自律与他律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自律起到的是主导作用,他律通过自律起作用。把握好党性修养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一方面要注重党员的自我提升和完善,另一方面加强规章制度对党员的监督作用。党员要发挥能动性、主体性,充分运用认识规律提高修养水平,同时坚持党的规章制度的价值引领和目标规范。通过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实现党性修养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

〔2〕〔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11.

〔3〕〔1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899.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18.

〔6〕〔7〕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9册〔Z〕.1986:260,381.

〔8〕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37.

〔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0.

〔10〕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12〕〔2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9,137.

〔13〕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4.

〔14〕习近平.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积极拓展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5-01-14.

〔15〕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

〔16〕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5.

〔18〕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4.

〔19〕习近平.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N〕.人民日报,2020-10-11.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22〕习近平.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能力〔N〕.人民日报,2013-09-26.

〔23〕江泽民. 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8.

【责任编辑:刘彦武 欧 露】

猜你喜欢

党性修养全面从严治党共产党人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想对您说
初心如磐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历史逻辑
论党性修养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从“两学一做”谈共产党人的信仰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共产党人的党性与党性修养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