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经验
2021-01-25冯文燕洪向华
冯文燕 洪向华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从初步形成到强化提升,主要经历六个发展阶段,积累了包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秉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等一系列宝贵经验,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总结建党百年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教训、探索其中的规律,是新时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1-0014-09
建党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断强化,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意识形态工作形势面临深刻变化。回顾建党一百年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过程,探求其中的成功经验,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建党百年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过程
无论形势与任务如何变化,我们党自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特性。鉴于各阶段目标和侧重点的不同,本文将建党一百年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初步形成(1921年-1949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夯实革命胜利的群众基础
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开始了探索走俄国式革命道路的可能。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期,中国社会还存在着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主义的轮番较量中逐步确立了主导地位,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指导思想。〔1〕党的一大纲领中就鲜明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大革命失败后,大量的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加入革命队伍,加之战乱频仍、环境险恶,党内滋生了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古田会议上,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提出要坚持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加强马列主义教育。他先后发表了《反对自由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帮助全党厘清了思想,全党政治素质普遍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到不断巩固。
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引革命胜利的目标,首先最为重要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党的第一个决议就明确提出,成立工会后应立即在工会内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提及了政治宣传的重要作用,古田会议又进一步要求红军要承担起宣传群众的工作。马克思主义作为“舶来品”,其话语体系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衔接上的缝隙,为了使普通群众更加精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邃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作了很大的努力,一是转变话语风格,通过“枪杆子”“抬轿子”等接地气的话语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二是创新话语表现形式,创造性地使用了标语、戏剧、演讲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三是加强群众工作,以解决群众现实中的困难为基点,带动思想转变;四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办各类学校和训练班,坚定革命胜利的信念。通过普适性的宣传、教育,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的本土化转变,牢牢把控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为确保革命的胜利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奉行思想建党、独立自主的原则,形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等,成功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与实践的意识形态理论,并指引中华民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经过艰辛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人对意识形态工作有了初步的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党的七大上,凝聚全党智慧的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完成了初步的探索。
(二)破旧立新(1949年-1956年):消除落后思想的影响和确立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地位
新中国建立后,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统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崭新任务。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思想的破旧立新必不可少。“破”即为消除帝国主义思想以及国内残余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立”即为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首先,积极开展与落后思想的斗争;其次,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毛泽东提出要让知识分子学习一些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课程,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学习;〔2〕最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创办基层文化网点、扫盲班、识字班等方式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3〕并通过肃清黄赌毒、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净化了社会风气。通过批判旧的社会意识、广泛宣传马克思主義、普及科学知识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
党统领国家建设体现在各个方面,意识形态工作也不例外。毛泽东指出,在一切领导中思想领导是第一位的。1951年1月中央要求建立必要的制度和系统的宣传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又进一步深刻剖析了党在建国初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4〕。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要求在解放思想、自由讨论的前提下,明是非、讲原则,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学术界、文艺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一时期,党通过组织、制度的建设,实现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领导,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石。
在建国以后的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立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实际,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注重对人民群众思想的改造,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设想,意识形态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国家稳定的目标任务。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主要矛盾,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要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由革命向建设的转变,这也意味着意识形态工作将由服务于革命斗争向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转变。
(三)曲折发展(1956年-1978年):强调阶级斗争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意识形态的工作方法
由于受到国内外局势的影响,党的八大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會生产力等正确主张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意识形态工作也走了弯路。从历史的维度考究,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弯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国际上,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由于赫鲁晓夫的错误言论,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出现动乱,帝国主义趁机在意识形态领域向社会主义阵营发动攻击。在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许多群众对新的社会制度缺乏适应力,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民退社等现象。加之,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全面的认识,“左”的错误从经济、政治领域向意识形态领域蔓延,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片面性、“意识形态”的范畴被泛化等问题。“文革”十年间意识形态工作更是突破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之间的界限,过度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一时期,“左”的错误取代了党的集体统一的正确领导,人们的思想被束缚、意识形态工作的效能被削减,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创。
任何时代的发展都不会是止步不前的,党在这一时期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与发展,对今天仍具有深远意义。一是看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早在1956年4月,针对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况就刊发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对外批驳了帝国主义与反动派对社会主义的抨击, 对内批评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再存在的错误思想。〔5〕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要看到关于意识形态的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激烈的,我们要善于斗争,在文中毛泽东郑重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认为构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意义。〔6〕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与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阐释。认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适应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对社会主义改造起了积极的助推作用。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进一步强调,在经济和技术工作中只有以思想和政治为统领才不会走弯路、邪路。〔7〕三是坚持与时俱进。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对国际局势的敏锐把握,毛泽东从战略高度出发,跳出按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划分世界的固有思维,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为中国的发展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一段时期,方针、政策的偏差不仅阻碍了意识形态自身工作的进步,也对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但就当时的形势来看,意识形态工作在某些领域坚持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不懈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的统一和政局的稳定;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创立,推动了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这些正确的做法和探索性的尝试为改革开放后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四)转型探索(1978年-1992年):解放思想和服务经济建设
为了纠正“文革”期间的错误,1978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提出“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终被重新确立。但思想解放不意味对原有体系的全盘否定。解放思想应在何种范围内进行,党中央给出了底线和边界。一方面是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本人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认为,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要看全局,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这一客观的判断,对一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做到了澄清与纠正,避免了思想混乱状态的出现。另一方面是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思潮和意识形态工作弱化的现象,邓小平同志提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四项基本原则不能动摇。后来又强调,不可只埋头于经济建设而放松思想建设,要旗帜鲜明搞思想政治建设。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撤除了思想藩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意识形态建设逐步围绕工作中心有序展开。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后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是头等大事,一切工作要围绕、服务这个中心。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一是讲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力地回击了一些人对于改革姓“资”还是姓“社”的质疑。二是致力于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曾提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9〕。在改革初期,就率先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评价一切工作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是注重国家建设后备人才的培养。邓小平认为,培养“四有”新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提出科学技术和道德理想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文革”结束以后,面对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大失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国内外局势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方针,保证了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汇聚了人心、团结了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创立。
(五)深入推进(1992年-2012年):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加快了“和平演变”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落后的思想不断浸染意识形态阵地,商品交换原则开始向党内渗透,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多重困境。
各种思潮的冲击、价值观的激荡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波动。“‘在转型这一巨大的变革面前,人们道德评价标准迷失,道德价值取向紊乱,社会正义感淡化,礼、义、廉、耻丧失,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时有发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淡漠。……社会价值冲突的实质就是利益纠纷,因而,正视当今社会存在的客观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调整好‘利与‘义的关系。”〔10〕一是提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认为“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11〕二是以先进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四有”公民。
党肩负着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神圣使命,但在社会转型的变革中党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同时鉴于苏联共产党的惨痛教训,党中央将党的先进性建设放在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突出位置,志在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基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研判,江泽民以古罗马帝国、秦始皇和“贞观之治”为例,阐释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以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为着眼点,胡锦涛要求维护好我们党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强调“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意识形态工作表达人民群众诉求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的建设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了解决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探索,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总之,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围绕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主题,以自身能力建设为切入口,进行了创新性发展,解决了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和价值观问题,为接下来的发展夯实了思想基础、标明了价值方位。
(六)强化提升(2012年至今):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和坚定“四个自信”
伴随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意识形态在网络领域的斗争愈加尖锐。信息技术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管控难度。西方国家为转移国内矛盾和危机利用网络霸权对我们进行价值渗透、文化输出、宗教迷惑;在国内,各种思想、观念在网上汇集、交锋,网络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如果管控不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就会出现“塌方式”失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执政关。新时代为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我们党一是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以主流媒体为驱动,扩大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形成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掌握了主导权;基于网络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注重网站内容建设,弘扬主旋律,构建了网上网下同心圆。二是打造综合治理格局。坚持依法上网、办网、治网,以党委为抓手形成了多手段结合、多方参与的网络现代化治理大格局。此外,积极融入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之中,推进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也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就党情而言,党员干部队伍内还存在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不坚定、政治立场模糊等一些问题;就社情来看,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借此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世情来看,中国离世界舞台中央越来越近,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身影也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意识形态工作从初心和使命出发,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要求,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话语形态,用群众想听、喜欢听、能听懂的话语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发展与理论,构建了中国式的大众话语体系。同时,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方针,不断向外讲好中国故事、优化顶层设计、参与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
新时代以来,意识形态工作一方面适应了网络时代、大数据、自媒体的发展,掌握了互联网战场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围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坚定了“四个自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效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为伟大梦想的实现筑牢了思想基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建党百年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
纵观建党一百年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历程,不难发现以世情、国情、党情为出发点,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一)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显著优势。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基于我们对实践和规律的科学总结。从理论渊源上说,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提及党管宣传的重要性,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13〕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建党之初,党就有意识地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明确规定:‘杂志、日刊、书籍和小册子须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办,‘无论中央或地方的出版物均应由党员直接经办和编辑。”〔14〕从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新闻宣传、出版等工作作出的一系列指示到建国后各类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和机构的建立,从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确立,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并构建起完备的意识形态工作體系,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改革的顺利进行。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命运、国家前途、民族发展,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2013年、2018年两次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通过强化宣传队伍建设、以主流媒体为抓手、加强媒体管理等手段,实现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坚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
处理好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没有经济的支持,意识形态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思想的支撑,经济建设就会缺乏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一个阶级如果是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将会是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而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之一,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影响社会的发展,从本源上看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统一于社会发展之中。现实的经验教训也启示我们,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同样也要出大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作实践中,受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继续革命等方针路线影响,意识形态工作与生产力发展实际脱钩,严重桎梏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下,意识形态工作在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效能。新时期,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并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等一系列划时代的论断与思想,弄清楚、讲明白了意识形态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有效避开了经济决定论和意识形态决定论两种误区,为新时代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的同时,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实现了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统一。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仅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也是应对当下挑战的必然之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虽然在时代的考验面前实现了平稳的过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日益强盛,但是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依旧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一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附着于商品、人才、技术、资金上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也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和平演变”的步伐,不断对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样的利益诉求推动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三是网络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种信息、思潮纷至沓来,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制定正确的方针、把握正确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稳稳抓住时代发展的战略机遇,推进改革的深化和发展。首先,以制度建设抓落实。以“三会一课”、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制度推动理论的学习、教育,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素养与水平;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管理,提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其次,以队伍建设铸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关键在队伍、在人才,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及相关学科的扶持力度,培养一批又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后备军、理论家、学科带头人,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最后,以宣传守阵地。我们必须利用好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在正面宣传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基础上,坚守政治立场,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斗争,既要抵制“去意识形态化”的思潮,又要避免陷入“泛意识形态化”的困局。
(四) 坚守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充分坚守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在获取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正确制定方针政策,而后通过工作实践实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民本思想的有机融合的基础上,确定了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建党之初我们就将人民至上高扬于前进的旗帜之上,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到“两个先锋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些指引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方针无不体现着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年来,我们党能够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在于,始终站在人民立场、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朝向正确的方向。中国梦是全体人民共同的梦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新時代,意识形态工作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才能凝聚力量、赢得人心,才能推进国家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要实践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目标,必须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工作的全局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取向,就是要坚守人民情怀。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使全党在思想上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共识,从而将意识形态工作的着眼点真正落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取向,就是要落足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需求。通过实际调研搞明白、弄清楚人民群众的需求所在,并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效能解人民生活之困,解人民思想之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取向,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人民群众不仅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引擎动力所在。我们要在维护好人民群众合法地位与权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将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吸纳到工作之中,依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要在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以人民对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为目标,注重人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汇聚集体智慧,助推工作的深化。
(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之所在。面对如何正确认识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在实践中始终牢牢握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主线,创造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论断。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中,我们一方面不断挖掘原有理论与话语体系中的合理性因素,实行借鉴性地吸收,维护意识形态工作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进行创造性处理,保障其时代性与先进性。
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只有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实现与时俱进。意识形态工作时代性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一是要突破传统思维,实现理念創新。要充分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意识形态建设要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开展工作;根据执政需要、目标需求、经济状况、时代环境,在落实好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形成多方参与、多部门联动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二是要做到兼收并蓄,实现内容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有其根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源,体现着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另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之源,体现意识形态的民族特质。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实践,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吸收,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点。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实现手段的创新。信息的网络化、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手段、加速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时效、拓宽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范围,因此,要利用好技术、平台等推进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灵活性、时效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形式创新、方法创新等手段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就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建党一百年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不仅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新时代,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守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纵深融合,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海.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演进、基本特点与历史经验〔J〕.学术论坛,2017,(2).
〔2〕〔5〕张继良.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2).
〔3〕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新中国60年党巩固和提高意识形态领域执政能力的历史经验〔J〕.南京社会科学,2009,(9).
〔4〕王雯姝,刘洁.新中国70年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强化路径〔J〕.理论视野,2019,(10).
〔6〕〔7〕朱继东.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1,21.
〔8〕〔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128.
〔10〕王永贵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6-217.
〔1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82.
〔1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07.
〔1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3.
〔14〕唐登然.党管媒体: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逻辑〔J〕.科学社会主义,2020,(1).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责任编辑:刘彦武 欧 露】